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449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导学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翁亭记》是我很烦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经典,也知道这一册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记的文章,都是我们的经品,可我还是很怕教它。

可课文由不得心情,还得教呀。

课题

醉翁亭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特点;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难点)

3.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开阔的胸襟。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

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散文明畅简洁,诗词婉约淡雅。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读准字音环滁(chú)琅琊(yá)林壑(hè)辄醉(zhé)

林霏(fēi)阴翳(yì)酒洌(liè)山肴(yáo)

野蔌(sù)觥筹(ɡōnɡ)伛偻(yǔlǚ)颓然(tuí)

暝(mínɡ)弈者胜(yì)射者中(zhònɡ)重点实词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

清。

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宴酣之乐:

尽情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

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

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

情趣今义:

意思,含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

离开今义:

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

醉醺醺的样子今义:

精神不振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香花今义:

芳香)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

茂盛今义:

美丽)一词多义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临溪而渔(动词,到)

归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茂盛)

而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却)

也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太守自谓也(表判断)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形容词,欢乐)

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名之者谁(代词,它)词类活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名词做动词,命名、取名)

太守宴也(名词做动词,设宴)

环滁皆山也(名词做动词,环绕着)

临溪而渔(名词做动词,钓鱼,打鱼)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动词做名词,伛偻,驼背弯腰的老人;提携,用手搀扶的小孩)

山行六七里(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做状语,在前面)文言句式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介宾结构后置,歌于途即于途歌)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介宾结构后置,述以文即以文述)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介词,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新课导入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

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

(1):

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

(2):

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

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研读第一段,欣赏醉翁亭】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研读第二段,欣赏琅琊山】

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利用时间推移,采用了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

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总收:

山间之四时也。

【研读第三段,欣赏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

可分为哪几层?

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都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关系。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一段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滁人欢乐的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这其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

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研读第四段,欣赏众人归】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

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诵读全文,整体感悟】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

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

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

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

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写亭的环境:

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子令人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子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3.这篇文章写了三种乐: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

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

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理解文章,把握主旨】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

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切实和切实的行动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如,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再到归来的一幅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文中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

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出语自然,浑然天成,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文中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具有散文的韵味。

这样整散结合的句子,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去掉而字,就变成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方法运用,片段作文】

请以《秋》为题,完成一个片段作文。

注意长短句穿插使用。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所在。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更是效果显著。

因此,我安排了大量的朗读训练。

尤其是教学生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对疏通文意大有裨益。

课前作业设计,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

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

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方法指导:

文言比较阅读中如何探究结果

文言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同学们学会知识迁移的重要形式。

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用来比较的选段,也可能不止是文言文篇段,还可能将古诗词,甚至是现代文与文言文篇段结合起来考查。

其中,比较阅读文言文篇段并写出探究结果是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

此类题的答题技巧是:

1.初读文言语段,浏览全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素材积累:

怕后生笑话我

夜深了,欧阳修灯下伏案,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他的夫人打趣地说:

你又不是学生,还这样认真改。

难道是怕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说:

我写文章是要给后生们看的,所以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话我呀!

【反思】

《醉翁亭记》是我很烦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经典,也知道这一册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记的文章,都是我们的经品,可我还是很怕教它。

可课文由不得心情,还得教呀。

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译,一句话一句话地去翻译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烦,我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多大的效果。

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会译句子,解释词语,这可是一件很烦人的事,费力去做吧不讨好,而且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真是苦恼。

于是我开始寻找摆脱苦恼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这样两节闷的课,在11班讲课的时候,开始还好好地,我想这样构思,先请同学分好组,两人一小组,参照翻译书去自主翻译,把不懂的问题圈出来。

接着再提问,由学生抢答。

哪一位同学抢答上就给哪一位同学加分。

想法不错,可操作起来很是失败。

我就刚开了个头,就被我自己给夭折了,我刚请完第一组黄希雅提问,结果抢答的声音杂乱无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没有去组织,没有去再尝试,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给翻译了,真的是很费力,很不讨好的一件事。

下了课我就开始思考,下节语文课如何上呀,这样子没有办法,我接着改变了一下,请同学把三四段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译,译是译了,可我没去分析,一是先由学生找出同学在译文中的错误,其次是我说出本句中的重点字词,结果呢,也是一团乱。

学生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上完了这一课,很是失败呀。

接下来12班的两节课,我想可不能这样上了,可有什么好办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

也是误打误撞吧,在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脑中闪过这样一个想法,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人背诵一段,可以给三次帮助机会。

然后其它组同学考这位学生的翻译这一段。

不带课文不带参考书,可向本组成员求助三次。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行动起来,我先让同学分组背一二三四段。

接着我请同学来背,一组杨志祥,背得不错,不过再解释的时候就差了些,不过算是过关了,同学们的反响也很热烈,接着邓琦琪,后来是刘璐璇,都不学生自己去考学生,问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反而完全调动起来,这是非常好的。

这种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