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041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科学。

◆研究对象:

健康成年人

◆研究内容:

人体解剖学(正常形态、结构)

人体生理学(功能,生命活动规律)

◆研究内容层面:

整体、系统层面

组织、细胞层面

亚细胞、分子层面

3、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活体观察

肉眼解剖结构尸体研究

动物实验

超微结构:

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法)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法

离体实验法

在体实验法

慢性实验法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metabolism)

(2)生长发育(growthanddevelopment)P4

(3)生殖或繁殖(reproduction)

(4)兴奋性(excitability)

(1)新陈代谢

定义:

是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

类型: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能量代谢

(4)兴奋性

兴奋性:

指生物体能够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

是指生物体对一定程度的刺激产生了某种反应,在细胞的电现象上产生了一个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

刺激:

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因子均称为刺激。

反应:

是指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的结果。

5、*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①定义:

内环境就是体内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②内环境作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理化条件。

稳态

①定义: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②意义:

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进行

6、*机体机能活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在调节中起主导作用,是最主要的调节形式。

基本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特点:

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部位精确。

(快、准、短)

(2)体液调节

定义:

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激素)的作用对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途径:

体液(主要是血液)运送激素。

特点:

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持久。

(慢、广、久)

(3)自身调节

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

局限、不灵敏、幅度小。

*控制系统的反馈调节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

如排尿、排便反射、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使控制信息效应减弱或抑制的方式。

*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最重要方式。

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控制系统受控系统

(中枢)(效应器)

监视装置

(感受器)

反馈:

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绪论部分重点小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生命体的4个基本生命特征;

•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机能活动的4种调节方式。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形成组织。

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组织。

由几种不同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如心脏、胃等

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即构成系统。

人体可分为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沁尿系统、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十个器官系统。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子、细胞层面)

1)细胞及人体结

构的化学成份P7

(2)细胞的结构

(3)*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

1)*细胞膜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结构学说(或单位膜结构)

①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形成2个亲水区

和1个疏水区),在体温条件下呈液态。

②脂双分子层及其表面镶嵌着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统称为膜蛋白

③电镜结构:

脂双分子层的2个亲水区+1个疏水区

呈3层结构,后来将这3层结构的膜称为“单

细胞膜的功能:

2个

A小分子被动转运

①物质转运物质转运主动转运

(跨膜物质转运)

B大分子团块

物质转运

②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功能)

第二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骨骨连接:

关节

骨骼肌

1、骨骼

*

(1)骨的形态分类

1)长骨:

多位于四肢;

2)短骨:

多集结成群,

位于腕、踝部等

3)扁骨:

位于中轴或四肢带部;

4)不规则骨:

如椎骨。

含气骨

长骨: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分一体两端,如肱骨、股骨等。

包括:

体:

骨干,髓腔,骨髓,滋养孔;

两端:

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干骺端:

为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幼年时为骺软骨(使骨不断加长),成人遗留为一骺线(骺软骨骨化)两端膨大,称为骨骺;

骨膜

*

(2)骨的构造骨质

骨髓

(3、4)骨的化学成分与发生生长

骨的化学成份有:

有机物:

占28%,为骨胶原等,使骨柔软有弹性;

无机物:

占72%,为水和钙盐,使骨坚硬;

骨的生长

包括:

长长:

骺软骨细胞不断增生、不断

骨化—骨长长;

长粗:

骨外膜成骨细胞不断生成骨质,

骨内膜破骨细胞不断破坏与吸收

骨质,两者达动态平衡,髓腔增大。

*(5)骨连接

骨连接的分类(3)四肢骨

1)韧带连接

直接连接:

2)软骨连接

3)骨性结合

间接连接:

*关节

*关节的基本结构:

(1)关节面

(2)关节囊

(3)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带

2)滑膜囊

3)滑膜壁

4)关节唇

5)关节内软骨

*

(1)颅骨脑颅(颅顶:

3缝、2囟;颅底:

3个窝)

面颅:

3腔

*

(2)躯干骨(椎骨、肋骨、胸骨 脊柱和胸廓 )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直立时足底的稳固性。

跳跃时起着缓冲震荡的作用。

行走时,对身体重力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

3、骨骼肌

(1)骨骼肌一般特点:

分类、构造、起止及配布等

3)*骨骼肌特性

A,展长性和弹性

B,兴奋性、传导性

C,收缩性

收缩性:

(2对形式)

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

肌肉受低频刺激而出现的独立收缩

专题:

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51-57)

兴奋性:

指生物体能够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

是指和一物体对一定程度的刺激产生了某种反应,在细胞的电现象上产生了一个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

刺激:

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因子均称为刺激。

反应:

是指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的结果。

(在电现象上表现为:

产生动作电位)

阈值的大小常用于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阈刺激: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

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的衡量指标:

阈值

兴奋性远小于1/阈值

例:

指标A神经B肌肉

阈值0.7V1.2V

兴奋性较大较小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概念:

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现象,这种电现象称为生物电.由于生物电发生在细胞的两面三刀侧,因此,生物电又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包括:

静息电位和动作位.

静息电位

1.概念:

RP: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侧所存的电位差,它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极化: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现象,称为极化.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Na+]>[Na+][K+]i>[K+]O[CL-]>[CL-][A-]>[A-]

B.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时主要对K+有通透,K+外出达平衡.

通透性:

K+>CL->Na+>A-

膜两面两侧[K+]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定义:

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与AP相关的概念:

去极化:

细胞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由极化状态逐渐减弱以到消失,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倒极化):

细胞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复极化:

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后,极化状态的恢复,即膜电压又变为外正内负的过程.

超极化:

膜极化状态变大的状态.

锋电位:

在AP的上升支与下降支中形成的尖锋形波形,称不锋电位,是AP的标志.

一个典型的动作电位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阈下电位、上升支(去极相)、下降支(复极相)、负后电位、正后电位等几个部分。

AP机制即:

上升支:

Na+平衡电位;

下降支:

K+外出+后期的Na+-K+泵的作用。

3.AP产生条件(阈电位)与AP特点:

条件:

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

有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RP减少,当减少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大量Na+通道开放而触发AP,这个能触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AP特点:

“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不发生总和现象。

局部电流:

在兴奋点与未兴奋点之间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使未兴奋点去极化,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即触发相邻未兴奋点爆发AP,因此,AP传导是局部电流作用的结果。

局部电流中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局部兴奋(局部反应):

局部电流中的这种阈下刺激引起机体的反应称为局部兴奋(局部反应)。

局部兴奋特点:

#不是“全”或“无”,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

#衰减性传导:

不能在膜上远距离传播,呈电紧张性扩布(逐渐下降);

#可以总和:

可以叠加,在空间上、时间上均可以总和。

1.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

脑(颅管中)、脊髓(椎管中)

周围神经:

2.周围神经系统分类:

(1)按解剖位置来分:

脑神经、脊神经

(2)按功能及其纤维成分来分: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3)按支配分:

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

身体神经系统

位置及功能支配的对象及其纤维成分

中枢神脑躯体神感觉

经系统脊髓经系统运动

周围神脑神经自主神感觉

经系统脊神经经系统运动

(1)灰质(皮质)、的质(髓质):

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形成的结构称灰质。

大、小脑表层的灰质称皮质。

大、小脑灰质下的白质称髓质。

(2)神经核、神经节: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神经核。

在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形成的膨大称神经节

(3)纤维束、神经:

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积聚成束称纤维束(传导束)。

在财围神经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先聚集成束后再集和、合成的结构、称神经。

胞体或树突轴突

中枢部灰质(皮质)白质(髓质)

神经核(沟、回)纤维束(传导束)

周围部神经节神经

4.神经系统进化:

最简单的神经系统是:

神经网(神经网是由神经细胞的很细的神经纤维交织而成的)

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动物体前部的几个神经节趋向于融合在一起形成“脑”。

神经元功能:

胞体与树突:

接受刺激,传入冲动;

轴突:

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

2.神经元分类

按神经元突起数:

假单极神经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