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三doc.docx
《心理学复习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三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三doc
第三章 行为动力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需要的含义;需要的功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含义;动机的基本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关系;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识记:
(1)需要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
(2)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动机的分类;(3)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5)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6)强化动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7)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8)学习动机及其赫本结构。
3.应用:
(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
(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知识点讲解
一、需要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需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需要按照起源不同可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
他还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l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问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需要)和成长需要(后三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沦.其积极意义表现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沦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沦的缺陷电是显丽易见的,主要表现为:
①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二、动机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
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从动机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从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问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从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无意识机和有意识动机;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2.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的种类:
(1)双趋式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又必须选择一种目标时,则会产生双趋式冲突。
例如,孟子说:
“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在实际生活中,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相差较大时,解决冲突比较容易;而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比较接近时,解决冲突则比较困难。
(2)双避式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又只能回避一个时,则产生双避式冲突。
例如,某人感冒时,既不想吃药打针,也不想忍受感冒带来的发烧鼻塞的痛苦。
像这种“两所恶必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就是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当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时,就产生趋避式冲突。
例如.有些学生想当班干部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想参加文艺晚会又怕自己表演节目,想选修一些新课又怕考试不及格等种种矛盾心理。
心理冲突,从内容上看,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规相矛盾的冲突,属于原则性冲突。
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冲突,则属于非原则性冲突。
一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原则性冲突,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而对于非原则性冲突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决定取舍。
否则,则是一个人意志薄弱的表现。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
动机冲突就是为选择日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
3.动机与行为效果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
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冷漠态度,行为的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的效率降低。
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
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一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因此被称为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因为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对行为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行为又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师指导、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等。
只有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也是很重要的。
三、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把动机看做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同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励、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还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外部强化是指由外界施与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内部强化即自我强化,指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而无论外部或内部强化都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指增加刺激物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指排除情境中的不利刺激从而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是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理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学习行、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默瑞即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并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书的愿望和趋势。
后经麦克l皇德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
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
阿特金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
3.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
他人的影响、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环境原因。
如果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环境.那么人对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人对其行为的结果应当承担责任。
此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认为是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无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为外界压力或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是归因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从i个维度把人的归因分为:
内归因和外归凶,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
以后他又提出六因素,后来还有人分解为八因素(增加的因素有自控水平、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他助多少等)。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在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
习得无助感产生后会有三种表现:
一是动机降低,二是认知出现障碍,三是情绪失调。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l97'7年提出的。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
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另一个是行为的先前凶素即期待。
班杜拉将期待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结果期待,即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另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以往的动机理论研究停留在强化的提供方面。
在班杜拉看来,人们知道行为可能会带来良好的后果后,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时也不一定就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
所以,当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的成败经验,包括亲身经验和替代经验;另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四、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f=f=}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
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
三是附属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
表现为一种依附感。
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结果的主观判断或估计。
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
反之,缺乏学习动机则学习积极性必然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
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成正比,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
这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多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刨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厂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习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将学业成败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这可使优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使差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取得成功。
强 化 训 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 )提出的。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马斯洛
2.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自我实现 C.爱和归属 D.安全需要
3.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自我实现 C.爱和归属 D.安全需要
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是从动机的( )角度进行分类的。
A.对象的性质 B.作用范围
C.起源 D.内容的意识程度
5.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是从动机的( )角度进行分类的。
A.对象的性质 B.作用范围
C.起源 D.内容的意识程度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指的是( )。
A.双避动机冲突 B.双趋动机冲突
C.趋避动机冲突 D.原则性动机冲突
7.“既想当学生干部,义怕耽误学习时间。
”指的是( )。
A.双避动机冲突 B.双趋动机冲突
C.趋避动机冲突 D.原则性动机冲突
8.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是( )。
A.双避动机冲突 B.双趋动机冲突
C.趋避动机冲突 D.原则性动机冲突
9.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提出的时间是( )年。
A.1908 B.1918 C.l809D.1928
10.某学生为了实现成绩全班第一的目的而努力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该学生的
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11.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在学习比较复杂或困难的学习内容时,学习效率会随着
学习动机的增强而(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最高
12.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13.小刚按时做完作业时,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
这是
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14.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
B.王老师对张华的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15.儿童非常喜欢阅读情节比较新颖离奇的故事,这种现象可以用( )解释。
A.驱力说 8.强化说 C.观念冲突论 D.归因论
16.下列适合用驱力说解释行为原因的例子是( )。
A.猫儿吃饱饭后找水喝 8.诗人常常一醉方休
C.穷孩子如饥似渴读书 D.青少年偷偷抽烟
17.小林在上课时做怪动作,同学们哄堂大笑,以后他经常在课堂上做怪动作。
这是
( )。
A.正强化 8.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18.在学习较容易的内容时,动机水平为( )最有利于学习。
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以上都不对
19.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是( )的理论。
A.罗杰斯 8.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阿特金
20.自我效能感理沦足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罗杰斯 8.班杜拉 L、.奥苏伯尔 I).阿特金森
二、名词解释
1.需要
2.动机
3.学习动机
4.动机冲突
5.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6.自我效能感
7.习得无助感
8.成就动机
三、简答题
1.简述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
2.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3.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成分是什么?
4.简述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6.简述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7.简述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四、论述题
1.论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论述归因理论及其价值。
五、案例分析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 4.C5.A 6.B 7.C 8.D 9.A l0.B ll.B l2.C l3.B
14.A l5.A l6.C 17.A l8.C l9.D 20.B
二、名词解释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动机足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
3.学习动机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5.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在1908年由耶基斯一多德森提出的。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
6.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7.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指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
8.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义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和趋势。
三、简答题
1.动机冲突按照性质和内容可以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原则性动机冲突指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矛盾的动机冲突。
如公与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指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
如周末既想去看电影,又想复习功课。
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三种。
双趋动机冲突指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达到,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冲突。
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双避动机冲突指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想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既怕学习辛苦,又怕老师批评,两者都想回避,但必须接受其一。
趋避动机冲突指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既想当学生干部,又怕耽误学习时间。
2.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
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