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358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学案

选考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向一 从人物的成就、地位考查对人物的评价

[例1] (2017·高考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

(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例2] (2017·高考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予非常悲痛: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

“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信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颜回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概括。

(2)问,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角度分析。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考向二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人物的评价

[例3] (2017·高考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主要经济思想”结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得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

回答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时可结合材料中三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对计划和市场的看法,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结合材料中“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得出是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问,结合材料中三个阶段“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分别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思考。

答案:

(1)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

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4] (2016·高考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解析:

(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

(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重难拓展]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如对康熙帝的评价:

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

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历史的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

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

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不能简单的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曾指出: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

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

(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

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

列宁指出: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

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

邓小平指出: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1.(2017·广东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

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

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

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

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

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

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

“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

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

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

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解析:

本题以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为切入点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文字“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2)问,根据材料文字“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编写了《农政全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因素:

徐光启个人的生活环境;科举经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

(2)贡献:

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和知识,发展传统天文、历法;编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2.(2017·湖南郴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精神是立场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

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乏无形之精神。

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变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

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

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重精神的修养……”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解析:

(1)问,“特点”根据材料“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可知,张伯苓的教育注重精神意志的培养;根据材料“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可知,张伯苓注重把教育与国家实际相结合;材料“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体现了张伯苓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影响”根据材料“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可知,有利于凝聚国民精神;根据材料“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可知,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为国家近代化培养人才。

(2)问,根据材料“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张伯苓对教育的信仰与热爱;根据材料“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中国对近代教育的需求,对近代人才的需求;根据材料“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中国历史传统的深厚积淀;结合所学,政府的鼓励,思想的不断解放与推动等。

答案:

(1)特点:

①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注重精神意志的培养;③坚持教育与国情相结合。

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②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③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融合。

(2)原因:

①近代中国对人才的需求;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张伯苓对教育的信仰和实践;④政府对教育的重视;⑤思想解放的推动。

3.(2017·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达·芬奇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知觉”,热烈歌颂眼睛和视觉,倡导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最适于描绘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传播真与美的最有力的手段。

在分析绘画和现实的关系时,他指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如果画家取法自然,绘画昌盛,不取法自然,绘画就衰微。

”他还用很别致的方法阐明绘画怎样反映自然,“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

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

但他又指出,“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而对它们一无所知”。

在论述绘画来自经验时说“神的本质、灵魂等问题完全和感觉背道而驰。

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

人和他的思想意图”。

达·芬奇还将绘画和诗、音乐、雕塑等艺术加以评比,改变了绘画不被认为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偏见;他还深入研究阐述了透视学、光影学、人体比例和解剖学、人体的动态和表情以及自然现象等知识与绘画的关系,将构图法、明暗法、透视法和心理等学科运用到绘画中去,对绘画领域起到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达·芬奇著、戴勉励译《绘画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达·芬奇主张的“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如果画家取法自然,绘画昌盛,不取法自然,绘画就衰微”“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而对它们一无所知”,概括达·芬奇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中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结合达·芬奇绘画艺术方法及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综合评价达·芬奇美术思想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思想:

一方面主张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中心进行绘画创作;另一方面要求画家不仅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而且要运用理性去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评价:

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特征;开创了绘画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时代;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2017·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卓别林,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

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

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

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电影的艺术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卓别林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文字逐条概括即可。

(2)问,从工业化的弊端、法西斯势力的发展、电影的发展以及卓别林的个人素养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

(1)独特的喜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刺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5.(2017·山西临汾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靳辅,清康熙时一代名臣。

康熙十年(1671年),靳辅“疏请行沟田法——沟土累为道,道高沟低,清则泄水,旱以灌田”。

三藩叛乱时,他在池州、安庆等地部署军队,既维护了地方安定,又有力支援了江西地区的平叛战争。

康照十六年(1677年),靳辅提出了治河方针:

“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

”它采用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法,创造性提出“寓浚于筑”等治河方法。

从而使黄河安流了30年,漕运亦安全畅通。

(1)根据材料,概括靳辅的为政业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靳辅身上体现出的品质。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中靳辅“疏请行沟田法——沟土累为道,道高沟低,清则泄水,旱以灌田”、“三藩叛乱时,他在池州、安庆等地部署军队,既维护了地方安定,又有力支援了江西地区的平叛战争”、“提出了治河方针……使黄河安流了30年,漕运亦安全畅通”,概括靳辅的为政业绩。

(2)问,依据靳辅为政的主要活动及业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迁移、概括总结从中体现的优良品质。

答案:

(1)改良耕作方法;支援平定三藩叛乱;治理河道运道。

(2)关爱百姓、勤政务实;保境安民、心系国家;批判继承、勇于创新。

6.(2017·四川成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年)是道光朝著名诗人、思想家。

他首创“援经议政”的学风影响了晚清时代。

他大胆地将清王朝比作“日之将夕”,揭露清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