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51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docx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物流现状透析与对策研究

  一、区域物流内涵及特征

  

(一)区域物流的概念

  区域物流是以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为基础,研究在该区域内物流活动的规律。

区域物流的一般含义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辐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1。

  

(二)区域物流的结构及特征

  从区域物流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区域物流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有完整性、有机性、复杂性等社会经济体系的一般特点。

此外,区域物流的结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物流主体、物流客体和物流载体,而物流主体、客体和载体又各有其完整的结构体系,每一个要素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区域物流的整体功能。

  区域物流主体是直接参与或专门从事区域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包括货主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储运企业等。

物流主体是供应链物流渠道起点和终点的联接者,在整个区域物流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物流是集运输、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为一体的过程,因此,运输、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及信息处理等也就成为区域物流主体的基本要素,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物流主体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任何主体要素都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和独立的自我运动、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是完整的不可肢解的基本单位。

物流主体要素中的运输、仓储等活动各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但是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因为任何要素的存在和活动都是以其他相关要素的存在和活动为前提的。

所以,在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物流系统中,相对独立的物流主体要素是处于基础层次上的细胞,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主体要素间密切配合的协调是实现物流活动目标的前提。

第二、物流主体要素具有行为的主动性和活动的目的性。

物流活动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的物流活动是主动的,而客体的物流活动是被动的。

行为的主动性和活动的目的性既是主体内部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为满足物流客体对主体提出的要求。

第三、物流主体要素在物流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相同,即运输、仓储、搬运装卸、物流加工、配送等主体要素在物流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相同。

物流主体要素的集成是现代物流的本质特点,因此,集物流各要素为一体的物流主体、组织、企业,对于物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区域物流的客体即物流对象,是一切在物流主体之间进行定向循环运动的物质实体。

物流客体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每种物流客体都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用途、物理特征和度量单位,并且由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和不同的消费者使用。

物流客体一般具备可移动性,通过物流主体的活动安排,物流客体不断从供给主体向需求主体,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从而实现物流主体的物流功能。

然而,客体的运动必须借助于适当的物流载体才能实现。

选择何种运载方式主要取决于客体的物理特征及其客体流通的要求,客体运动是在主体要素的驱使下进行的,其运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有序性。

任何主体都是通过特定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而联系在一起的。

  区域物流载体是保证区域物流活动有效、协调进行的基础条件。

它涉及铁路、水运、公路、仓库、场站、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条件。

区域物流载体系统的完善程度和先进程度是一个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物流载体的建立,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构建一个协调发展、物畅其流的区域物流载体系统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区域物流载体的建设主要包括: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机场、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网络以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场站、码头、信息网络设施等。

二是物流活动的设备、工具等,包括货运汽车、火车、货船等运输工具以及物流园区、网络中心、配送中心内的各种运输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自动分拣设备、流通加工设备、集装箱、信息处理设备等。

三是相关标准,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集装设备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作业标准等。

  综上所述,区域物流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区域物流的总体结构,其中区域物流主体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组织结构,区域物流客体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物品类型和规模,区域物流载体决定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

因此,一个区域的物流总体结构往往决定了该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借助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区域经济的形成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搞好我国区域物流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流通时间越等于或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

速度的经济性强调从生产、流通速度所带来的经济性○2。

现代市场环境要求企业的产品不仅要质量好、价格优。

而且还要能及时迅速地提供给顾客。

因此,区域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和水平,对该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3。

  依据增长极理论,区域中心城市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一个高效的区域物流系统能促进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来讲,区域物流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一)对区域内部的聚集作用

  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聚集作用体现在两个不同层面上:

首先要能够把区域内的各种商品进行集中,这里说的商品集中可以是实物的集中,也可以是概念的集中,即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不但是一个商品源,也是一个信息源;其次,要能够把物流企业集中,形成合理化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向专业化、深度化发展。

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交易成本,具体表现为降低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获得各种服务信息的成本等○4。

  

(二)对区域外部的扩散作用

  区域物流是跨区域物流或国际物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区域间流通的窗口,具体表现为实物流动的辐射、信息流的辐射、资金流的辐射等。

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代表,与区域外部企业进行谈判、交易等一系列活动。

这样,把原来混乱无序的交易关系转换为有机的稳定交易网络,不但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增强了信用体系的建设○5。

  (三)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

  物流产业的前向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产业优化,潜在地增进经济和社会机会。

区域物流产业的后向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通讯等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对钢铁、煤炭、水泥和制造业的需求。

区域物流产业的旁侧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所有区域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乃至区域内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

由此可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一个发达的经济区域必然存在着完善的区域物流产业结构,形成区域支柱产业。

  三、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透析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

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

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

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事实上,新的世纪刚刚开始,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的物流服务品牌就已经以“分享”的名义频频在各种会议上推出各自的中国市场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服务标准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解决方案,一些知名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等也已经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大中华区物流体系,或者物色中意的物流合作伙伴○6。

  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已经起步,开始出现以现代物流为主业的物流企业,以及一些省市和发达的经济区已经着手制定自己的物流规划。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流与电子商务、B2X、因特网等一起成为少数在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但是,“物流热”后的冷思考也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表现在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作为概念炒作的成分过多而真正成功的物流案例却是凤毛麟角,现代物流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领域的急先锋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刚刚迈开脚步的中国物流业还面临着太多的困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

如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综合物流系统规划研究”;沈阳在“十五”规划中全方位融入现代物流;作为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天津市,把发展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并编制了《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航运中心的上海市,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把现代物流同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列为上海市四大新兴产业,并编制了《上海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深圳市则把现代物流与高新技术和金融并重,作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委托美国盖兰德公司作了《深圳现代物流发展策路及交通运输相关政策研究》的咨询报告:

山东省政府由省经委牵头,选择一批大型工商企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从启动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入手,把优化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高效运行的战略措施,重组企业物流系统,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创造物流服务产业化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培育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逐步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举措己取得了明显收益,并涌现出了一批企业物流管理先进典型○7。

“物流热”的兴起与发展的确令国人振奋。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区域物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今天,物流业的“遍地开花”不仅难以修成正果,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区域物流自身实践的发展与不断深入,要求迅速建立起与之协同发展的区域物流理论体系。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们即将迎来我国物流产业的“春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番冷静的思考和探究,就会发现一系列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国物流产业,尤其是区域物流的建设和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领域还存在许多结构上、管理上和技术上的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

  1、管理体制方面,落后的管理体制有碍于物流的社会化、网络化。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还起作用,行政管理部门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的现象依然存在,使物流业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必将难以实现物流的社会化、网络化和物流资源的自动合理配置。

此外,我国物流业涉及铁路、公路、商业、物资、外贸等领域,而这些领域都在进行着自己的物流体系规划,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最终也将阻碍物流的社会化、一体化发展。

  2、经营理念方面,我国物流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了原来的一套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

许多企业涵盖产供销全部内容,“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物流过程浪费惊人。

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的3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仅为15%左右。

此外,我国物流发展缺乏系统规划,社会物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协调,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需要政府部门有计划的引导。

理性的去发展和解决现代物流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步骤,有节奏,有预见的去发展现代物流相当重要。

  3、物流硬件方面,仓储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信息处理技术等都比较落后。

具体表现在公路网密度程度低,公路联运能力低,铁路营运总里程较短,某些边远地区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航空运输满足不了高增长的旅客出行要求和高货值、高时效的货运需求。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水运能力过剩和国内运价的恶性竞争,而且我国已有船型单一,船龄过高,使国内水运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此外,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到信息的共享和作业效率,也很难同国际接轨。

  四、推动区域物流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存在众多问题,而区域物流的建设又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想建设好我国的区域物流系统,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很多问题要去考虑,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文章仅从中心城市、物流平台和核心竞争力三个主要角度对我国区域物流如何才能健康发展作些许探讨。

  

(一)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准确选择和有效建设

  在一个地区内部,企业在进行区域选择的决策时要考虑很多内部、外部的因素,其中有区域政策环境、市场与外部资源接近程度、市场内部资源发展的成熟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传统因素,还有信息可得性、创新能力、聚焦效应等新经济地理因素。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增长极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一理论,增长总是被极化,增长极作为能动的创新企业聚集的结果能产生前向与后向效应,并通过传播机制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所以确定增长极、培养增长极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常的,增长极总是产生于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又可划分为硬性优势与软性优势两种。

硬性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运输成本等;而软性优势则包括地区人力资源禀赋、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规模、社会文化和政府政策环境等方面。

  在物流发展规划中,确定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就是确定区域增长极,而确定区域增长极就要增强这个中心城市对于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

对于一个地区或城市来说,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是不可改变的外,其他都是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与企业行为实现的。

下面,我们就以辽宁地区物流产业现状为背景,应用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对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

  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选址必须首先考虑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城市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得天独厚的地理坐标能确保城市的不断开放和持续的作大作强。

无论从自然资源禀赋还是地理区位来说,沈阳都具备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

沈阳周边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沈阳又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如果仅仅从传统的“区位优势论”判断,沈阳已经具备了作为地区增长极的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区位优势是难以真正建立起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可以说自然资源和交通在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只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同时软性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仍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第三方利润”的源泉。

所以,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传统的交通运输优势,或者是否具备开发运用新型交通工具和设施的潜力,将成为其能否成为一个战略性枢纽中心的必须标准。

沈阳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铁路与公路两方面,在这两方面,沈阳本身是辐射东三省,同时连接全国的,是当之无愧的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在海运方面,大连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东北地区近90%的进出口集装箱业务集中在大连,大连在东北地区与区域外地区的连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高速公路,沈阳与大连之间只有3个半小时的路程,以沈阳为主,大连为辅便可以充分地发挥运输成本及运输可达性方面的优势。

另外,沈阳还需要加强的是航空运输的发展,因为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航空运输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尤其是对于食品或者高附加值的IT产品,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主要选择的运输方式。

  除了加强建设便利的交通条件外,物流基础设施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现代物流的发展必然与IT技术的应用紧密相连,GPRS、EDI、POS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物流产业快速的发展,因此,建设完善、顺畅的信息系统是建设物流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3、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刺激物流需求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发展;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占优势比重发展⑨。

辽宁是我国的农业、工业大省,而沈阳也一直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沈阳迫切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

对于沈阳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就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同时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为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同时具有前向与后向两种巨大的带动作用,它们是大量原材料、燃料消费者,同时又是大量高价值产品的生产者,对第二、第三产业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也是现代物流需求的主要创造者,可以同时产生原材料、燃料的供应物流与产品分销物流两方面的需求,是物流产业的重要支持者。

而且,建设物流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正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因为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服务型产业来说,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而需求来自于第一、第二产业及部分第三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与加强工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4、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在增长极选择中,人力资源禀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倡导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的投入将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因素。

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对不同层次物流行业人员的投入,要使地区内的人力资源水平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一个是数量上的要求,一个是质量上的要求,这就需要从上到下,各个层面都强化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不但要是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素质达到要求,而且要注重物流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后者,对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在这一方面,沈阳-大连地区集中了大量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具备了一批从事物流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专业人员,因此,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上,可以发挥高校与科研团体的“知本优势”与物流企业的“资本优势”,理论与实务结合,全面提高地区内人力资源水平。

  5、政府创建良好的产业环境

  一个地区是否具备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否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是企业进行区位决策时考虑的重点因素。

政府应当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高效、透明、平等的市场环境,推动物流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促进本地资本与外来资本的融合,规范物流市场秩序。

在辽宁省,物流产业已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发展产业,并且辽宁省正在制定符合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物流规划,其中必将给予物流行业企业大力的支持。

除此之外,完善工商、税务、融资、保险等等各种配套服务,也将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物流产业内、外部全方位地提高物流产业的运作效率。

  6、键全区域物流产业政策

  各部门间、系统间在物流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管理体制和条块分割所带来的各部门在发展物流产业指导思想上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严重阻碍着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为了对区域物流进行有效管理,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物流产业政策。

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物流已有一定规模,一些区域性的物流市场正在形成,实践的形势要求我们去把握市场特点,研究市场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市场行为,引导物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市场状况、企业素质和融资能力不同,物流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近期内难以建立起全国性的物流政策体系。

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首先制定一些符合本地特色的区域物流政策。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理论界必须加大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

只有做好了区域物流政策的研究,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物流政策体系,也才能为全国性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和经验,从而规范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培育健康活跃的物流市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区域物流平台的合理搭建和逐步完善

  1、区域物流平台构成要素及构建原则

  区域物流平台是物流的载体,是指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得以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基础环境和基本条件。

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

其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与航路网络、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信息网络设施等。

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

再次是标准类,比如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设备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10。

  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实际上是其各构成要素的项目建设。

由于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涉及诸多因素,实现统筹管理相当不易,应在服务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逐个项目实施。

因此,在构建区域物流平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1)统一原则。

强调参与现代物流的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从适应物流需要出发,统一设备规格、技术性能、信息标准。

  

(2)协调原则。

强调组织物流的各部门及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各环节的运输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在时间、空间上互相衔接。

  (3)物流平台的兼容性原则。

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是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的,区域间的市场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区域间物流平台应有较好的兼容性。

  (4)整体效能原则。

区域物流平台作为一个系统化、一体化的物流支持体系,其优劣应以整体效能为评价标准,应在保证整体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各子系统的最大利益。

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因此,需要把握主要矛盾,解决好物流平台中各相关环节的“瓶颈”问题。

  (5)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应有相对的前瞻性,即适度超前。

铁路、公路、场站、码头、仓库等硬件基础设施属固定物,其建设具有阶段性。

在任何当前期的建设中,都应依据规划超前建设。

  2、区域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建设方案

  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主框架的区域物流平台,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11:

  第一个层面为物流概念体系平台。

主要包括物流概念体系的设计、确立、发展、完善与普及。

这一平台将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自身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境界的不断提高而自然形成。

  第二个层面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三者构成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

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

  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