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492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ocx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

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作用问题,历来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包括早时期先天论和经验论的一些观点,例如斯宾塞的进化论心理观、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洛克的心理学思想、马赫的观点等。

另外,先天论者对经验论的反应,其中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等。

基于此,在我们认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2)、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

3)、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Abstract:

Aboutthegeneticandenvironmental(includingeducation)inthepsychologicaldevelopmentoftheroleoftheproblem,hasalwaysbeenaphilosopher,educationexpertsandpsychologistsargueproblem.Includingearlyperiodnativismandempiricismofsomepoints,suchasspencer'stheoryofevolutionpsychologicalview,cartesianpsychologicalthought,Locke'spsychologythought,Mach'spointofview,etc.Inaddition,thenativisttoempiricismresponse,thesinglefactortheory:

geneticdeterminismandenvironmentaldeterminism,twofactorstheory,interactiontheory,etc.Basedonthis,wethink,intheprocessofpsychologicaldevelopmentintheroleofgeneticandenvironmentalembodied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

1),individualintheantenataldevelopmentmainlybygeneticfactors,geneticandphysiologicalmaturityisanindividual'spsychologicaldevelopmentnecessarymaterialpremiseandbasis.2),individualwasbornlater,geneticandenvironmentaltwofactorsinbothphysicalandmentalaspectsoftheinfluenceofdifferentsize:

3),individualpsychologicalgeneticandenvironmentaldevelopmentistheresultofinteractionofthe.

1、引言:

人的发展主要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还是后天教养的结果,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有着十分激烈的争论。

极端遗传论者如Wiggam于1923年说,人的主要缔造者是遗传而非环境,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不是环境带来的,人与人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殖细胞中就被决定了的。

极端环境论者如Watson于1925年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在由我自己设计好的特定的世界里把他们养育成人,我可以保证,无论其天赋、兴趣、能力、特长和他们祖先的种族如何,都能把他们随即训练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政治家,当然也可以是乞丐、小偷。

要说明的是,Watson是行为主义之父,他的理论曾经给心理学带来一场革命,至今我们仍然需要依靠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纠正一些儿童的心理问题。

这场争论旷日持久,也不断被新的实验、理论和发现所推进。

到了今天,也许我们可以说,遗传与环境都不是独立地对人的发展其作用的,忽略任何一方都不是完整真实的事实。

行为遗传学家研究的是人类基因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当然,他们不一定是严格的遗传论者。

行为遗传学家用两种方法来评估遗传对行为的作用,一种叫选择性繁殖,一种叫家庭研究。

1940年Tryon做了一个经典实验,来证明迷宫学习能力是老鼠的一种可遗传的属性。

通过跑迷宫,Tryon把老鼠区分为聪明的和愚蠢的两类,然后,他让聪明的老鼠与聪明的老鼠交配,愚蠢的老鼠与愚蠢的老鼠交配,下一代交配仍旧坚持这个原则。

结果发现,聪明老鼠后代与愚蠢老鼠后代在迷宫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越来越大。

人类当然不能被当成老鼠这样实验,于是,行为遗传学家采用了家庭研究法。

比较常见做法是,比较那些住在一起的人,研究其属性的相似程度。

或者通过领养,比较这个孩子跟亲身父母以及领养父母的相似程度,来判断遗传和环境究竟哪一个所起的作用更大。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因为理论上他们的基因完全一样。

如果在同一环境下长大,两人智力的相关系数为0.86,如果在不同家庭养育,他们智力的相关系数为0.72,仍旧呈高相关。

一般来说,科学家对IQ的遗传性的评估是0.52,也就是说,IQ中等程度地受遗传影响。

当然,也千万不要忘了,测量会产生误差,有一些差别不一定就是环境造成的,而可能来自于我们的测量。

许多人格特质也是中度可遗传的。

Loehlin在1985年发表的成果表明,在同一家庭成长的孩子,其人格属性的相似程度与亲缘关系有密切联系。

其中,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最高,为0.50,异卵双生子为0.30,普通兄弟姐妹为0.20,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为0.07。

同卵双生子0.5的人格相似程度说明,对于像气质这样的人格特质来说,其后天的非共享环境还是产生了很大作用的。

2、正文

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作用问题,历来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遗传和环境的概念。

所谓的遗传(heredity)是指经过受孕到个体生命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事实上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的问题。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它们之间以什么样的关系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界古老而常新的纷争焦点,也是心理发展基本理沦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转移,发展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演变。

2.1早期先天论和经验论的一些观点

2.1.1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

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

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

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2.1.2洛克的心理学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学家,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典型代表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

洛克的心理学思想对后来英国和法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

"

洛克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由于洛克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物和心两个方面,因而使陷入了二重经验论,为唯心主义经验论打开了方便之门。

2)洛克将感觉观念分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洛克虽然承认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内外物刺激引起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外物酌"真正映像"。

他把感觉观念分为两类:

一类叫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的观念,它们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这些性质"真正的映像或肖像"。

3)洛克又把观念分成"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

一种是简单观念。

即由对象的某一个单纯现象所引起的不能再分的观念。

4)在欧洲心理学史上洛克最先提出的"联想"一词。

洛克认为,观念的联想有"自然的联合"与"习得的联合"两种。

洛克除了用联想的原则说明观念的结合而外,还用它解释情绪的形成及其对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贝克莱对空间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

2.1.3休谟的见解

大卫·休谟(1711一1776)是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也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家。

主要著作有:

《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智研究》(1748)以及死后出版的《论灵魂不死》等。

2.1.4马赫

马赫(1833一1916)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是实证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学说的倡导者。

他宣称感觉是一切存在的基础,物体是"感觉的复合",空间、时间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体系",

马赫的心理学思想就是从他的这种哲学立场出发的。

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马赫的心理学工作又是从感官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开始的。

在心理生理学的领域上,马赫规定了他的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感觉。

马赫认为知觉和表象、意志、情绪,简言之,整个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都是由少数同类的要素所构成,只不过这些要索的联结有暂有久罢了。

通常人们把这些要素叫作感觉。

基于这种观点,马赫提出了感觉为一切科学的资料的主张。

并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现象都还原为观察的直接资料,这就是他所说的"感觉"。

2.1.5斯宾塞的进化论心理观

斯宾塞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就把进化观应用于心理学,致力于探讨有机体的心理对环境适应的问题。

他甚至企图用生物进化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

2.2先天论者对经验论的反应

对于每一条包含部分真理的哲学,便会存在相反的哲学包含另一部分真理。

经验论的对面便是先天论,事物运作的知识和法则对于人类的思维能力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先天的,不必从经验中获得。

取一张白纸,给它一个正常人类孩童可能会遇到的所有学习经验(奥斯丁在1991年提出)。

这张纸上什么都不会出现。

跟它说话,对它唱歌,给它苹果和橘子,带它去旅行,拥抱它,亲吻它;它不会学到语言,不会学到音乐,不会知道水果,不会什么是成熟,什么是爱。

为了学到东西,任何实体必须包括一些根本的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是已经被建立好的。

至少,那种机制必须包括能感受环境的一些方面,包括一些解释和记录这些感受的手段,一些存储和整合这些感觉记录的规则和需要时回忆起它们法则。

与洛克诗一般的结论不同,思想必须携带一些初级家具,以便这些家具能够通过经验被布置的更好。

虽然经验论者的哲学在英国兴旺发展,但是先天论者的哲学在德国被广为接受。

支持这些观点的有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vonLeibniz)(1646-1716)和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81/1908)。

在他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1908),康德对“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做了区分。

“由因及果”是被建立在人类的大脑中的,不必学习。

“由果及因”是来自环境中的经验获得的。

没有第一个,就不能获得第二个。

康德提出孩子学习语言的例子。

一个孩子所学会的特定的单词和语法是“由果及因”,但是他学习语言的能力完全依靠“由因及果”。

后者包括内置的规律像处理什么,如何储存,组织建立语言声音和孩子听到语言声音方式使其能够最终感受得到它们。

康特也证明,为了感受到客观世界,孩子一定要已经建立好了思维,某些基本的物理概念例如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没有这些概念,一个孩子不会有能力想象得出苹果是球形的或者发现两件事情时间上的连续。

2.2.1单因素论

早期的心理学家对制约心理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问题持“非此即彼”的单因素论观点。

这种观点又分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大阵营。

1)遗传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他断定“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他还进行家谱调查研究,并归纳出遗传定律。

该定律表示人的遗传性l/2来自父母,l/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属于遗传决定论阵营的霍尔曾说过: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直至最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A.Jensen)还认为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

2)、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他的一段名言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观点的典型写照。

这段名言是:

“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从这些婴儿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保证能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倾向、能力、禀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民族。

”他还提出“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分别重视了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但两者都因为片面强调一个因素的作用,走向极端而失却科学性。

3)、二因素论

为了克服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调和的观点,这些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说过:

“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

”美国的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对于单因素论,二因素论的出现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一大进步,在当时是有影响的,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认同,至今仍有一定影响,但是没能进一步揭示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的复杂的本质关系。

人的发展主要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还是后天教养的结果,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有着十分激烈的争论。

极端遗传论者如Wiggam于1923年说,人的主要缔造者是遗传而非环境,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不是环境带来的,人与人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殖细胞中就被决定了的。

极端环境论者如Watson于1925年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在由我自己设计好的特定的世界里把他们养育成人,我可以保证,无论其天赋、兴趣、能力、特长和他们祖先的种族如何,都能把他们随即训练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政治家,当然也可以是乞丐、小偷。

要说明的是,Watson是行为主义之父,他的理论曾经给心理学带来一场革命,至今我们仍然需要依靠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纠正一些儿童的心理问题。

这场争论旷日持久,也不断被新的实验、理论和发现所推进。

到了今天,也许我们可以说,遗传与环境都不是独立地对人的发展其作用的,忽略任何一方都不是完整真实的事实。

行为遗传学家研究的是人类基因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当然,他们不一定是严格的遗传论者。

行为遗传学家用两种方法来评估遗传对行为的作用,一种叫选择性繁殖,一种叫家庭研究。

1940年Tryon做了一个经典实验,来证明迷宫学习能力是老鼠的一种可遗传的属性。

通过跑迷宫,Tryon把老鼠区分为聪明的和愚蠢的两类,然后,他让聪明的老鼠与聪明的老鼠交配,愚蠢的老鼠与愚蠢的老鼠交配,下一代交配仍旧坚持这个原则。

结果发现,聪明老鼠后代与愚蠢老鼠后代在迷宫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越来越大。

人类当然不能被当成老鼠这样实验,于是,行为遗传学家采用了家庭研究法。

比较常见做法是,比较那些住在一起的人,研究其属性的相似程度。

或者通过领养,比较这个孩子跟亲身父母以及领养父母的相似程度,来判断遗传和环境究竟哪一个所起的作用更大。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因为理论上他们的基因完全一样。

如果在同一环境下长大,两人智力的相关系数为0.86,如果在不同家庭养育,他们智力的相关系数为0.72,仍旧呈高相关。

一般来说,科学家对IQ的遗传性的评估是0.52,也就是说,IQ中等程度地受遗传影响。

当然,也千万不要忘了,测量会产生误差,有一些差别不一定就是环境造成的,而可能来自于我们的测量。

许多人格特质也是中度可遗传的。

Loehlin在1985年发表的成果表明,在同一家庭成长的孩子,其人格属性的相似程度与亲缘关系有密切联系。

其中,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最高,为0.50,异卵双生子为0.30,普通兄弟姐妹为0.20,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为0.07。

同卵双生子0.5的人格相似程度说明,对于像气质这样的人格特质来说,其后天的非共享环境还是产生了很大作用的

4)、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

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

相互作用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展,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现今它的影响最大。

交际上关于遗传与环境两者在心理发展中究竟以什么样的关系发挥作用,怎样影响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难题,不可能只由发展心理学来解决。

这类问题势必要通过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构成的交叉科学进行研究。

2.3结论:

基于此,在我们认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首先,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正是遗传素质,使人类的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

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

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

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变成画家。

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

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么样呢?

结果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

 最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总之,遗传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2)、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

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

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首先,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人类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就不会变为现实。

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

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

如此以来,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榜样或范式给人学习,那么人的心理发展将向着这个范式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遗传只能提高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

谁都知道,一个语言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孩子,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一个狼孩,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吸,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嚎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

这个事例说明狼孩虽然有人类遗传的素质,但他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没有在人类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社会生活条件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

3)、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一方面,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遗传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蓝图,同时也依赖与外部环境并会受其影响。

环境不仅提供了“建筑材料”,如食物和水,而且是有机体的特殊环境经历也会与遗传指令交互作用而影响发展的精确过程。

遗传和环境对任何行为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能说某个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另一个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如父母不希望孩子讲粗口,小孩子居然朗朗上口,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学来的;一个生长在英语系国家的孩子,他家附近住着许多西班牙人,孩子的父母对西班牙文是一窍不通,而他却能说得极为流利,实际上成人们谁也没有教他,那也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来的。

   另一方面,遗传素质与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例如,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翻版-如外貌或脾气。

“他很像他爸爸。

”当然,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被归结为遗传或环境的影响。

因为父母通常既给孩子提供了遗传基因又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环境。

所以,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是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被收养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很小就被收养的孩子,他们具有亲生父母的遗传基因,但成长的环境却是由养父母提供的。

那么,他们长大以后更像谁呢?

如果环境因素更重要的话,他们应该更像养父母,如果遗传基因更重要的话,他们应该更像亲生父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先天遗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所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应重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云静郑希耕葛小佳隋南.行为遗传学:

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305-313.

[2]RobertPlomin.Behaviouralgeneticsinthe21stcentury[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