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37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docx

西方史学史随堂笔记

西方史学史

第一讲概论

1.定义:

“历史”的双重定义:

一,过去的事(客体);二,人对历史的认识(主体,也是本课的研究对象)

西方史学史的定义:

西方历史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此“历史学”包括史学认识方法、历史编撰等。

2.研究对象:

A.历史著作——历史思想、历史方法、表达(编撰)、史料

B.历史学家——场景(所处的历史环境)、认识动机、知识结构(经历、生活环境)

C.(不同时期的)历史学地位

3.西方史学史发展过程:

1)按学科发展程度分为几个过程

19世纪30年代,出现。

1833年,乌里奇《古代史学的特征》开先河

19世纪70、80年代,开始繁荣。

20世纪30年代,鼎盛。

几位学术大家: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巴恩斯《历史写作史》

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代表:

梁启超、钱穆

20世界80年代初,在中国有较大发展,相对繁荣。

2)按内容分为四个阶段

A.古典史学:

古希腊到古罗马,前7C~公元5C。

创立时期。

神话——世俗——奠定史学基本规范。

B.基督教史学:

公元5C~13C。

黑暗时期。

史学不再以真实为信仰,歪曲历史,宗教附会,为教会服务。

但其中有少数亮点:

反映世俗人事的拜占庭史学、蛮族国家的世俗史学。

进步:

一,第一次给历史加上了时空概念;二,后期史学旁支学科出现(如古文字学)。

C.近代史学:

公园13C~二战前。

鼎盛时期,百花争妍。

此时的潮流:

客观主义史学(兰克为代表)、政治史学、文化史学(文化形态史学)、经济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典型)。

D.现代史学:

二战后~今。

新潮流:

计量史学、新马克思主义史学、社会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符号史学。

4.学习西方史学史的意义:

培养对西方史学的认识、学术修养;

有助于及时把握新的方法和理论。

 

第二讲希腊古典史学

一、早期的神话与史学起源

1.寻根的历史意识、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出现神话传说,如苏美尔文明创世造人的神话。

2.原始社会,人类开始对自身的社会活动更为关注,出现口述历史(口口相传、流传范围小、夹杂大量神迹)。

3.公元7、8C,结绳记事——历史记载的一种进步,史学由此萌生。

二、古希腊史学

1.前5C,由于奴隶社会的繁荣,史学发展进入繁盛时期,以三大家为代表:

A.希罗多德《历史》:

(希波战争史。

)特点:

一,西方第一部社会史作品,内容叙述宏大。

二,体现了历史因果观。

三,全面地揭示了公元前5世纪小亚细亚社会和希腊城邦的政治与社会环境,肯定了希腊民主制度的清明、法律的公正,揭露和批判了小亚细亚的专制黑暗。

四,体现了历史学家惩恶扬善的基本态度。

五,构思精妙,语言优美,富于想象。

(补充:

六,不排除神话传说的内容,但以史料为根基,开创了以史料为基础的历史创作先河。

)/缺陷:

时空观较混乱。

B.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特点:

一,本人亲历战场记录第一手资料,在史料基础上更加可信。

二,鲜明的历史进步观,探讨了战争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城邦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人的精神面貌与城邦国家兴衰的关系,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在于政治的清明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反对强权、赞成民主。

三,在编撰和体例上独树一帜,五个部分结构严禁,语言简洁优美。

(补充:

四,是西方史上第一部政治史作品。

五,明确阐述了历史的社会教化功能。

)/缺陷:

仅限于对政治和军事领土等的考察,对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考察十分有限。

C.色诺芬《远征记》:

特点:

一,记录前2世纪希腊和波斯真实的社会状况。

二,时空意识突出。

(补充:

三,文笔优美。

四,史学的创作以基本史料为基础。

)/缺陷:

只是行军旅程中的记录,内容较单调、反应的社会视野较狭窄。

2.希腊化时代

1)背景:

希腊社会繁荣不再,对于希腊本身的历史记载较少,史学发展成下降趋势。

2)重要作品:

麦伽斯色尼斯《印度志》、加利斯巴尼斯《波斯志》、爱浮罗斯《希腊全史》。

3)特点:

一,史学家的视野更加开阔,突破了希腊城邦与爱琴海海域的地理界限。

二,创作跨度扩大,历史认识能力提高(空间意识增强)。

三,在史学观念上有了进步,平和地看待希腊城邦以外的民族。

四,历史的编撰方法超越前人,对前人作品进行有效地处理编撰,体现历史学的提高与进步。

五,史学家的个人观点渗透较少。

3.希腊史学地位&意义:

开西方史学之先河

1)希腊史学给史学基本定位:

强调史学的教化作用(垂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2)希腊史学注重史料,强调求真。

3)希腊史学始终贯穿人本主义思想,使史学一开始就脱离神秘和空洞。

4)希腊史学创造了独特的历史编撰方法:

历史叙述体。

叙述体的历史创作,避免了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社会内容的不足,又避免了编年体对历史事件割裂的不足。

5)(补充:

)希腊史学注重历史的文学表达,读之赏心悦目。

 

第三讲古罗马史学

一、早期罗马史学

1.早期发展历程:

口述——前6世纪氏族社会中,结绳记事——叙述诗、叙事诗——大量古希腊史学进入古罗马并成为主导。

2.对希腊史学的吸收:

A.史观上:

全面接受古希腊史观:

抑恶扬善

B.史料上:

接受史料是创造信史的基础

C.创作方法上:

基本吸收,如叙事体

D.语言上:

古罗马创作的语言也使用古希腊语

3.与希腊史学的不同:

一,古希腊创作自由,无权威,无政治的烙印;古罗马则更强调政治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受世俗政治影响。

二,古罗马史学地域范围广,史家以一种更宏大的视野范围进行研究,具有更开阔的世界观。

4.史学名家和名著:

A.费边·毕克托《历史》:

(古罗马第一部史书。

)特点:

一,叙述从上古神话到布匿(前3C末)。

二,使用大量家族档案(费边家族为主)和个人账目等史料。

三,史料基础好,真实,是罗马最早关于布匿战争的记录。

B.老家图《史源》:

特点:

一,对罗马历史的全面描述,写到公元2C。

二,第一次使用拉丁文创作,摆脱古希腊语影响。

三,材料多样,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堪称“罗马早期百科全书”。

四,开始进行综合的、宏观的历史创作,而非集中在一个著作者感兴趣的点。

五,采用纪年体记事法创作。

六,语言优美,第一次展现古拉丁语语言魅力。

七,早期罗马史佳作。

5.对早期罗马史学的评价:

一,深受古典希腊史学的影响。

二,有很大成就,但远不如同时期古希腊作品。

三,以史料价值见长,而不是以历史研究见长。

二、中晚期罗马史学

1.背景:

前27年,“老三头”解体:

,“新三头”时代开始,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罗马文明达到鼎盛,史学与政治互动。

2.名家名著:

A.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史》):

(记载建城~1C历史,以第一次布匿战争为期,分为古代、现代。

作品宏大,142卷。

)特点:

一,充满对罗马共和政治、民主政治的歌颂;对共和社会晚期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进行批判;具有社会人文关怀、历史的道德评判价值。

二,篇幅宏大,涉及各方面内容,史料价值高。

三,创作突破旧史家拘泥于个别事件的方法,采用宏观的创作方法,从规律总结罗马发展历史。

四,高度的文字能力与文学修养。

(补充:

五,反映中期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历史意义重大。

)/缺陷:

一,非专业性创作,不规范。

二,基本采取“剪刀加浆糊”做法,没有对史料的鉴别。

三,充斥大量爱国主义情怀,影响价值判断,陷入民族主义。

(补充:

四,不可避免地带有大量神话色彩。

B.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特点:

一,出任日耳曼地区行省总督时期的记录,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充满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讴歌,批判罗马腐化、堕落的官员,表现了平等的民族观念。

二,记载了大量早期日耳曼地区风俗、宗教、传统、语言等宝贵内容,为研究留下珍贵资料。

C.塔西佗《阿古利卡西传》:

特点:

一,记载早期不列颠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记载了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结构,以及双方的矛盾斗争,对当时状况有很好的反映。

二,拉丁文创作,清新秀丽。

三,重视历史教化作用,文中体现道德价值。

D.波里比阿《通史》:

一,从BC3C~BC2C,布匿时期,罗马称霸地中海百年史。

二,地理范围、时间观念宏大(涉及欧亚非三地对地中海地区的争夺)。

三,提出整套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古典史学中尤为可贵),主要包括:

①历史为何有教化作用?

——因为真实,因此信史才有教化作用,历史学家需要对史料进行严格的甄别。

②历史创作不止追求真实,要找出因果关系,才能发挥教化作用(古希腊史学的发展、深化、完善)。

③历史学家进行完善成熟的历史创作,本身需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摒弃个人偏见爱好,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写史论史。

/缺陷:

语言晦涩、乏味,影响流行度

E.普鲁塔克《传记集》:

一,人物创作的先河,包括古希腊、罗马名人。

二,突破过去对人物刻板、生硬地记载和描述,大量吸入野史、人物传说使人物形象鲜明。

F.普鲁塔克《道德论集》:

一,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德家等作品的搜集。

二,从道德上进行论述,取材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G.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一,借亚历山大之口表达对历史、人生的思想。

二,偏重军事,对其它关注不足。

H.阿庇安《罗马史》:

一,按行省、地理区划、民族、事件四个部分进行分卷创作。

二,文字朴实,文风简单。

三,对史料处理相对马虎,对编年考据也相对模糊,缺乏历史批判能力。

3.评价

1)古罗马史学在其发展中期达到了顶峰,对希腊史学进行了继承,甚至有所扩大、深化与完善。

2)中晚期古罗马史学注重史料、史学真实性、文字优美度、历史教化作用。

3)中晚期古罗马史学对以往的爱国民族主义有些矫枉过正。

4)中晚期古罗马史学创作方法发展,更丰富多样。

产生传记体等新的编撰方法。

5)中晚期古罗马史学视野更加宏观:

总体史观、综合史观的认识更完备;大一统史观逐渐形成,对体系、规律的探求凸显。

6)(补:

)与希腊史学一样没有明确的时空概念。

7)(补:

)题材仍有限,数量也有限。

8)(补:

)史学的发展没有强制的约束,与中国史学发展不同。

第四讲:

基督教史学

基督教的传播与渗透对史学产生巨大影响,使传统史学偏离发展轨道。

攸西比乌斯“基督教史学之父”《编年史》

《编年史》内容庞杂,从耶稣诞生到公元4史记缺乏现实史料基础伪史

史观倡导基督教教义,方法是主观臆想与推测,西方史学被异化了

可取之处:

提出编年创作的体裁,提出基督教纪年的放大,第一次为史学提供时间坐标

《君士坦丁传》、《巴勒斯坦殉道者行传》史料基础较为充分扎实奥古斯丁建立基督史学体系

《上帝之城》人类的历史取决于上帝,上帝决定一切历史的形式

人类的历史是上帝及其信徒与魔鬼及其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最终结果是上帝胜利

罗马帝国的衰亡,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第一次给教会史学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成功地孕育了伦理学,修辞学,哲学等学科

奥纳修斯(5C~6C)《反世俗的历史》

把世界描绘成巴比伦、迦太基、马其顿、罗马四大帝国因袭相承,最终为上帝之国所取代,世界史的写作模式

格雷各里《法兰克人史》

从上帝造人开始说起,谈到耶稣诞生,再接着写法兰克人史,吸收奥古斯丁的思想,认为法兰克人是上帝的代言人。

后半部分关于法兰克人历史较为可信,现实性很强。

比德英国传教士《英国教会史》第一次研究教会发展的历史,学术价值高

作品从传教开始,一直写到6C英国教会的重大发展

史料基础扎实,搜集了大量的档案记录,史料价值极高

第一次提出了公元纪年的方法,AnnoDomini(公元)

“英国史学之父”

★基督教史学比于传统史学:

1.歪曲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史学的目的不再是求真求实起教化作用,而是为基督教服务

2.把史学重新回复到了神话传说的内容中(倒退)

3.倡导史学为宗教的服务意识(史学是基督教的奴隶——奥古斯丁)

4.基督教史学把传统史学中的史学方法变为史学家的主观猜想与推测,甚至是逻辑的堆砌

5.明确历史的时空观念(基督纪年、公元纪年)

6.给史学增加哲学思辨的色彩

7.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史的记述模式

基督教时代的世俗史学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

艾因哈德《查理曼大帝传》亲身经历者,真实的史料基础

对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甚至有谄媚、阿谀之嫌

尼泰德《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们的纷争》见证者扎实和完整的史料基础

历史的叙述零碎,记述一些烦琐小事

《马可波罗游记》13C马克·波罗罗斯·蒂谦

全数分四个部分,对中国元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进行了描述

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描述;对蒙古韩国的描述;来中国的沿途见闻

价值在于对公元前整个欧洲、中亚、以及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详细记载

是西方人第一次对东方文化的介绍

佛鲁瓦萨尔《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和布列塔尼》

14C英、法发生的重大变化,一普瓦提埃战役为代表的战争内容的叙述

对西欧主要国家贵族生活的记述,史料基础扎实,丰富,是了解英法百年战争之初的重要史料

传统史学在中世纪的发展,对于后来史学的转轨和跨越打下了基础,为近代人文主意史学埋下火种

拜占庭史学:

世俗史学的一支,罗马帝国的延续,教会的分裂

教权听命于王权,世俗社会,地理位置特殊,欧亚大陆交汇处,东西文化交汇之所,兼容并蓄

攸西斯比乌斯:

《君士坦丁堡的生活》君士坦丁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

大量搜集和记录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市生活史料价值非常高

AD5中期左西莫斯《新历史》(《罗马帝国晚期史》)奥古斯都到西哥特攻破罗马(410年)

对罗马衰亡的原因做了深入的细致的分析,治学严谨

基督教的传播导致罗马帝国灭亡

AD6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鼎盛的时期

普罗科比阿斯:

《战史》描写和记载了贝利萨留征战西罗马帝国的战争

《秘史》记载了查士丁尼与贝利萨留的个人生活

揭露大量社会的黑暗,如官员贪污、道德沦丧、具有批判性

继承了传统史学的特点,写史为信史,强调历史的社会垂训作用

文字优美,语言富于张力,拜占庭史学的顶尖之作

AD7~111.取材广泛,不仅局限于拜占庭之内

2.大规模的史学著作创作开始发现群体创作,不再局限于某几个史学家

3.官方组织创作史学著作开始频繁,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开始紧密

4.拜占庭开始走下坡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丰富,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西莫卡达(7C)《历史》主要记载6~7C拜占庭的发展,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采用哲学家与历史学家对话的方式进行创作。

对历史表达方式的丰富

尼基福(9C)《简史》破坏圣像运动

食疗真实全面,研究对象紧跟拜占庭社会变化的内容,史料于学术价值极高

君士坦丁七世(10C)组织创作《狄奥古的后继者》完整全面地反映了拜占庭史学的成就

★特点

1.与西欧国家相比,在史料和表达方式上远远超出,具有强烈的古典史学特点,是古典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吸收亚洲文化精神,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2.在史学表达方式和创作规模和题材上较古典史学有较大发展,对西方史学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五讲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史学

一、人文主义史学的兴起

以雇工制为代表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开始推行

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借机提出政治要求,希望平等、民主

在思想文化上强调科学与人文,反对神权束缚,倡导个性解放

AD15C出现新的史学创作潮流(意大利)

【原因】1.罗马天主教廷对北部山区影响较小,保存了相对独立的城邦体系

2.打着复古的旗号来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

3.南方多屿拥有开放、兼容的特点

4.外族入侵没有波及意大利北部地区,大量史料得以保存

维拉尼《佛罗伦萨史》史蒂法尼《佛罗伦萨史》

史料翔实,材料丰富,叙述完整,一气呵成,创作的历史内容及其相似,为研究中世纪佛罗伦萨城市生活与城市变迁提供丰富史料和变迁

布鲁尼《佛罗伦萨史》《意大利述评》

史料丰富可信,主张用世俗的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主张从人性和心理活动来研究历史。

在语言上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但有时为了语言优美不惜牺牲史实的正确性。

《意大利反抗哥特人的战争记事》原为罗克比阿斯创作的《哥特人史》

俾安多《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胜利的罗马》三部曲考古作品“西方考古学之父”

《罗马帝国衰亡以后的历史》把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坚持对史料的严格批判精神(肤浅的)

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顺序整理史料连贯性(本人没有做到)

文字表发上缺乏生气

瓦拉西方文献校勘学之父《论伪造的君士坦丁圣赐》—罗马史蒂芬二世伪造的

孤证:

不符合罗马帝国政治常规,君士坦丁的亲人近臣的日记中没记载;文体本身的行文与当时的习惯不符;文献的墨迹与印章纸与同时代不符。

(16C新航路开辟,意大利城邦政治衰落——内战、混乱

19C70年代意大利重新建立)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愤恨意大利的内战与混乱

1.进步的史观

2.讲求统治者为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惜采取各种政治手段(唯目的论),目的就是一切,行动微不足道,对罗马教会提出了前列批评,认为其导致意大利分裂与内乱

3.不盲从古人的写作风格,别出心裁的去表达自己的历史认知(用意大利文进行创作)

4.不足:

政治评论多于史料分析(史实),作品章节、结构混乱,缺乏严密逻辑

对史料的考证不足(人文主义史学倒退,显示历史研究与现实的关联)

英国的人文主义史学(十五世纪以后繁荣)

史家:

维吉尔《不列颠被政府破坏史》《英国史》

《不》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奴役的历史

注重史料,从原始史料出发避免了华丽的文字,追求简朴的语言

所记述的内容极为深刻

《英国史》在史料上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专注于史料)收集大量国王赦令

教皇的训令,国会的法令,以及大量珍贵的外交文件

同时佐以大量当事人的回忆与谈话记录史料基础非常扎实

开创了英国史创作的先河

威廉·卡莫登社会史创作《不列颠尼亚》《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史》

《不》突破政治是创作的极限,把英国按不同郡别、国别、分别对英国发展史进行追根溯源,内容涉及英国各时期,各地区的服装、语言、习俗、姓氏、货币、道路资源、市政等。

对英国历史进行了综合性的描述,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伊》对英国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全面描述,英国古史研究之中的典范

托马斯·摩尔《查理三世本纪》作品的思想性强于历史性(大量虚夸的内容)

佛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哲学作品)

提出历史归纳法的论断,对历史研究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背后来的历史学家吸收运用,为历史思想体系的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的人文主义史学

等级君主制时代

科曼《历时年鉴》介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

1.法国必须建立统一的法兰西民族,要实现王权的同意法国应该采取英国的议会制度

2.国家只有在纳税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征税(反映了法国市民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在作品中强烈主张君主应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统治国家,史料扎实丰富,作品文字优美

法国结束中世纪史研究,进入政治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法国近代政治史的先河)

荷兰

赫夫特《荷兰史》《亨利四世传》

描写尼德兰所遭受西班牙殖民统治,揭露了天主教的虚伪,西班牙殖民者的残酷,以及尼德兰革命的进步,史料基础扎实,文字清新秀丽

西班牙

祖尼《查理曼五世与阿里述评》施马卡登战役

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祖里塔《阿拉贡年代记》阿拉伯入侵西班牙的历史

除文字外,还大量运用古钱币和书法的史料,为揭示阿拉贡时代历史保留珍贵文献

葡萄牙

卡兹《西印度史》《西印度灭亡史》

保存大量拉美古代早期文明的史料

对殖民主义的谴责(人文主义的进步史观)

★人文主义史学评述:

1.史观具有积极性和进步性,深刻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2.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区,而是遍布于欧洲各个国家,史学的大启蒙。

史学家在治史的方法上和态度上表现出极大的趋同性(一致性),这对于统一欧洲的史学运动,加速欧洲史学潮流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3.完全的抛弃了教会史学的神本史观,回归了史学研究的本位,将古典史学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体现了西方史学的发展与进步

4.人文主义史学突破了传统史学与教会史学研究的界限,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变革,如历史归纳法为近代政治史学的兴起,为历史分支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奠定重要基础。

进一步完善历史学研究体系和史料体系。

 

宗教改革时期的西方史学

宗教改革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市民阶级兴起,等级君主制(主权)与教权的斗争,世俗权力不断加强,新兴资产阶级不满足于旧的教会制度的变革,而急需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体系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十六、十七世纪宗教改革相继在各国发展

德国长期分崩离析,王权弱小,受教会剥削很深,市民借机出现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打破封建枷锁,发展新经济,建立适应资产阶级的新宗教,建立统一的德意志。

德国社会文化受到影响,跨越性的发展特点,大量借鉴欧洲史学成果(一直到兰克)

梅兰希顿《世界史》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周期,每个周期2000年,

无法律时代;法律时代;福音时代

人类社会由低到高,最后达到普遍繁荣

体现教会史学的内容,不同的是在作品中明确表示出历史的发展性,周期性思想,对后来德国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佛兰克:

《从创造世界到1531年的编年史》

1.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理性,历史的实质就是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

2.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不存在暴政和压迫的原始阶段;产生了国家,私有财产和农奴制度的阶段,尚未实现自由的阶段(靠理性反压迫)

佛拉修斯新教史学VS天主教史学争论

《马格德堡世纪教会史》(新教史学)

基调,上帝与魔鬼斗争的历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是神和神意(全数充满偏见)对历史的主观臆造

巴罗尼奥《教会年代记》(天主教史学)

取材丰富,论述范围广泛,知识渊博,历史为教会服务为基本宗旨

萨皮《特伦特宗教会议始末》(新教史学)

1.强调宗教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反对教皇拥有超过世俗权力的教权,主张教会与国家的分离

特伦特宗教会议把欧洲分离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思想自由的新教欧洲,一部分是封闭孤立的天主教欧洲

2.论述全方位,多层面(深刻而全面)

3.注重史料,注重前人研究成果

4.文字富有感染力

阿尔沙《特伦特宗教会议史》(天主教史学)

新旧教史学的论争带来的影响

1.客观上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史料基础

2.客观上催生了历史学科分支学科的出现,如,年代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碑铭学等

3.使教会史学的内容发生变化,史学家关注的不再是不着边际的神谕和神话,而是教会活动与教会人物,推动教会史学向历史学本位的回归

二、博学派史学

1.宗教改革——社会变革(农民战争)

大量教会的资料流散到民间丰富史料

提供大量的历史创作素材

2.17世纪,在欧洲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革命,表现在思想哲学领域出现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

3.17史记,认为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史学家从各个层面去观察历史,更加深入的研究历史

博学派史学:

1.强调集体创作

2.是历史学从各个层面去展示历史,导致大量辅助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出现

波兰达斯派圣摩尔派(法国两个修道院)

波兰达斯派基督教早期圣徒历史

第七讲德国的启蒙主义史学与浪漫主义史学(17~18C)

一、启蒙时代的德国史学

1)总体特点和背景:

一,没有史学大师、没有史学巨著,史学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史学观念相对滞后。

二,对历史本体的考察严重不足,德国人缺乏历史研究关注的集体对象、缺乏可用素材。

三,长期分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以持之以恒的国家政策,使国家教育与文化长期滞后。

四,德国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