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24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docx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康震  这个宰相不寻常【画外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

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

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

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

  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揭开一段你不得不看的历史真相,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

  【康震】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为什么独特?

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

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

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

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

变法。

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

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

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

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

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

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

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

梁启超说:

“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

”这是在中国。

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

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还有十年。

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

还是在二十世纪,不过已经到了1944年,我们来看,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怎么评价王安石的?

这一年,华莱士来到了正处在抗战中的中国,访问中国。

中国的高官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却对王安石大加地赞赏,特别的感兴趣。

他说什么呢?

说王安石当年搞改革变法的时候实行的青苗法对于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时美国政府给农民实行农业贷款,这就很像当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

中国的官员很震惊,不知道这个美国总统对王安石还有这么重的情结。

我们说呀,在中国古代十一世纪的一个宰相王安石,他推行过一次变法,却对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副总统有着这样大的影响。

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我还在想,能够对美国农民兄弟都发生作用的政策,那得是多么好的一个政策,对不对?

我们应该为王安石鼓掌,即便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年了,掌声依然应该存在,叫好声依然应该不断。

  但是我要负责任地,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全都错了。

从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到现在这八九百年的时间里边,骂王安石的人要比给王安石鼓掌的人要多得多得多。

这些骂声不断,骂声很大,骂的水平很高,而且给他定的罪名是石破天惊,骂得惊心动魄。

所以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很大,他接收到的评价也很独特,也很不寻常。

这是第二个方面:

身后骂名,空前绝后。

这里边比起什么商鞅,这不也是改革家嘛,张居正、康有为,包括梁启超,跟这些改革家相比,王安石接受到的骂声,范围广、程度深、骂声大、罪名大。

这其中骂他的级别最高的一个人,就是杀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括。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两个愚蠢的、无能的皇帝被人家金国人抓走了。

现在一个问题:

谁应该为北宋的灭亡买单?

谁应该负起这个责任?

得找一个冤大头。

找!

赵构多聪明啊,追根溯源,一找就准。

“都是因为王安石搞改革变法,我们北宋才灭亡的。

”原话是这个说的: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

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高宗赵构。

“王安石一意孤行,他蛊惑宋神宗,他诽谤前辈,诽谤祖宗的法度,他就是北宋灭亡的万恶之根源。

”还有人干脆认为王安石就是“天下第一小人”。

这话是这么说的: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

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

此言最公最明矣。

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明·杨慎  “你要问我从古到今哪个皇上最昏庸、最无能?

就是宋神宗。

天下所有皇帝里面最昏庸的加在一起,等于宋神宗。

王莽、曹操、司马懿,这些个坏蛋,这些个最坏的奸臣,所有最坏最坏的奸臣加在一起就等于王安石,又等于‘天下第一小人’。

”对王安石的诋毁以至于此,他们恨不能说王安石不是人。

宋代的时候有一个笔记,里面编了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有一个小动物叫獾,民间有叫獾猪的,有叫獾狗的,从他们家门旁屋里头跑过去了。

跑过去完了之后,王安石出生了。

所以王安石的小名叫“獾郎”。

用农村现在的话说要么叫猪崽崽,或者小狗子。

就这名字。

中国古代  历来的圣贤出生的时候那都是满室生辉、长虹贯日,都有吉兆的。

而且生下来这孩子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方、大耳垂肩、两手过膝,怎么着也是伟岸的形象。

王安石,一直小獾猪从他们家穿过,他落生了。

糟蹋人也就糟蹋到这一份上了。

王安石作为一个宰相,基本这些评价对他等于是全面的否定了。

所以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那就是有的人把他捧到天上,有的人要把他踩在脚下,还要再踩上一只脚。

  【画外音】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

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

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

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

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

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康震】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

婚恋观念与众不同,一夫一妻,不离不弃。

王安石曾经做过一个官叫知制诰。

这是什么官啊?

就是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中央文件,给皇帝负责起草诏书的。

这个官不是特别大,但是内容非常深刻。

王安石做这个官做得大,做得重要,心一点都不花。

有一天晚上在屋里正办公呢,特认真,突然有人给他端茶送水。

王安石抬头看时,却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不认识,“你谁啊?

干嘛的?

”这时候王安石的夫人,姓吴,吴夫人赶忙走上前来向他解释说:

“夫君,这是我给你买的一个小妾,侍奉你的。

”好家伙,你给我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该不会是夫人在考验我吧。

那当然不是。

王安石很吃惊,怎么就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就问这个女子说:

“你从哪儿来的?

你什么出身呢?

”因为他看这个女子长相端庄,仪态也非常端正。

这个女子告诉他说:

“我的丈夫也是一个将军,给朝廷运粮食,走水路,船翻了,粮食全没了,把全家都当完了,卖完了,还补不上这个空缺,就把我也卖了。

”王安石一听这个回事,就说夫人买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啊?

说花了90万。

王安石面有悯色,脸上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说你把你丈夫叫来,我有话要说。

一会儿工夫,她丈夫来了。

说:

“你把你夫人带回去好好过日子,再困难也不能卖老婆啊。

90万我不要了,我再给你一些钱,回去把家重新建立起来。

”这个很不寻常啊。

为什么很不寻常?

因为在唐宋时代,这读书人,当官的取个三妻四妾那太寻常了。

所以我们就觉得和奇怪,那王安石是怎么回事?

他老婆主动给他买了一个妾回来,服侍他的生活,他还视而不见,而且还把人家退回去了,让人家夫妻团圆。

眼睛瞎了?

看不见人家这女子长得漂亮啊?

长得这么温柔啊?

我相信王安石也是个男人,看见美女他也会动心,看见女子长得漂亮,他也会赏心悦目。

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他这么做实在违背常规,不合情理,特别是不合宋代的情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宋代,在古代社会,像王安石这样的做法,不能说绝无仅有,那也是非常罕有了。

  他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吴夫人,是他的表妹。

他们两个结了婚之后,王安石身边再没有第二个女人。

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王安石在和他夫人结婚的时候是不是赌咒发愿来着?

是不是拍着胸脯在这儿发誓来着?

我们现在找不到这样的资料。

而且我觉得对这样一个正人君子而言,找这样的资料,对他都是一种侮辱。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王安石心目当中,他和他的妻子吴氏结了婚之后,他心里边就不再有别的女人了。

为什么?

因为他要对他的妻子负责任。

当然同样,他的妻子也要对他负责任。

他们结了婚之后成了一家人,成为一对夫妻,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坚守一种原则,这个原则与别的女人是不是长得越来越漂亮?

自己老婆是不是长得越来越难看没有关系。

与什么有关系呢?

与承诺有关系。

我无法告诉大家王安石给他的老婆有什么承诺?

但是显而易见的,这个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他内心里面是有一个承诺。

这个承诺就是:

我必须要坚守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感情,纯粹的婚姻。

当初的承诺就是坚守,现在所坚守的也就是当年的承诺。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表现,他的纯粹不仅仅是表现在不接受贿赂,做官要清廉,而且体现在个人的感情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经常在想什么叫正人君子?

我们有时候说起“正人君子”好像有一种讽刺的意思,说你是个“正人君子”。

我告诉你,我们身边有正人君子,只不过是太少了。

现眼前就有一个,就是王安石。

正人君子,不靠赏心悦目活着,靠原则。

这些原则才能支撑起他纯粹的人格,才能受人的敬仰。

我们说王安石的做法违反了当时的常规、行规,但是有很多纯粹的人,他们的做法坚守了自己的原则,违背了世俗的常规,他们的做法和原则才是正确的。

真理往往就在少数人的身上。

这是他的第二个不寻常。

  【画外音】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

文职官员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

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无人可比。

然而,王安石这个宰相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跟他无缘也无关。

那么,手握重权与重金的王安石为什么甘于清贫的生活呢?

  【康震】王安石还有第三个不寻常:

生活方式不寻常。

淡泊朴素,一生如一。

北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工资最高的时代,特有钱,尤其是宰相。

给大家认真地算一笔帐,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挣多少钱?

宋代的宰相他的工资分了四个部分,大体说是四个部分,第一就是每个月工资条上的那个现金。

第二,餐费补贴。

第三,服装补贴。

第四,粮食补贴。

前面第一部分这个工资它是死的,每个月30万。

30万个铜钱,30万文钱。

第二部分餐费补贴每个月五万。

服装补贴比较复杂,有绫罗绸缎,每年给他一百匹。

丝棉每年给他一百两。

这两项折合的钱一共是多少呢?

每年18万文。

合到每个月,也就是一万五千文。

最后一项粮食补贴,每个月给他一百石的粮食。

但是王安石的时代,一石粮食卖60文钱,这一百石就是六万文。

这四项全部加在一起,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50万。

如果一个铜板折合人民币两毛钱,那么现在他的工资就是折合人民币10多万。

奢华一点是有理的,谁让人家有本事挣得多呢。

可是王安石异乎寻常地朴素。

  说个例子,他儿媳妇家有一个姓萧的公子,这姓萧的公子对王安石也比较仰慕,到京城来玩了。

王安石说我请你吃饭。

小伙子挺高兴啊,好家伙,到底是宰相,气魄不一样啊,请我吃饭。

特别高兴,欣然而来。

来了,坐那儿等,午饭时间到了,怎么也得先上点甜品什么的,弄点核桃、瓜子、芒果,再不来点芦柑什么的。

一概的没有。

然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哪来  的“五味”啊?

没有“五味”。

酒倒是有,可能有一壶酒。

五味倒是有,两张馅饼,四块猪肉,红烧肉,再加一个菜汤。

哎呀,这萧公子虽然不是宰相府里的公子,但也是宰相亲戚的公子,平日吃香的喝辣的,没这么惨啊。

拿着这馅饼,看了又看,无奈之下把馅吃了,把周围的部分留下来,算是装个样子吧,再喝两口汤就可以告辞了。

这时候一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谁都想不到,把他给雷住了。

宰相王安石一边跟他饮着酒,一边吃着饭,看着这小伙子把中间的馅吃了,把周围的部分留下来了,王安石非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周围的部分拿过来。

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

萧公子赶紧告辞,这地儿不能再待了,再待下去会饿死人的。

  大家说王安石太抠门了,怎么能这么抠门呢?

宰相亲戚来了招待,吃两口好的也没什么错。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抠门不抠门的问题。

我刚才讲的故事大家还没忘吧?

90万都不要了,那是抠门吗?

我告诉大家,王安石的这种做派,简直是太反常了,甚至都是不正常的。

朴素是一种本色,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作为君子的一种修养。

这不是在萧公子面前作秀,朋友们,他一辈子都这样,后边这些事还多着呢,咱慢慢再看。

所有这些我们说他不寻常,那是因为有寻常。

这些行为和那些,他的宋代那些同事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另类。

  【画外音】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励志“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他20岁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表现出众,主考官将其列为状元。

然而当朝皇帝宋仁宗却执意讲王安石第一名降为第四名。

宋仁宗为什么要这样做?

面对从第一降到第四的巨大落差,王安石的反应究竟如何?

  【康震】他还有第四个不寻常:

对待功利不寻常。

单薄功利,淡然处之。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的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科举比唐代的时候录取的人多得多了。

两宋加在一起,三百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大概有十来万人。

可是大家要知道,宋代人口最多的时候有一个亿。

你这么一算也是万分之一,竞争也很激烈。

王安石考去了,王安石学得好,一考名次排出来了,内部排名,第一名:

王安石,第二名:

王珪,第三名:

韩绛,第四名:

杨寘。

这是个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的。

这第四名杨寘沉不住气了,他还不知道自己是第四名,他老想打听自己考得怎么样,托他哥哥杨察。

为什么呢?

杨察是宰相的乘龙快婿。

“哥,你赶紧找你岳丈,给我查一下我的成绩,查一下我的排名。

”这宰相上朝的时候利用工作的便利,偷偷瞄了一眼,别的人都没瞄着,这杨寘第四名,赶紧告诉了杨察。

杨察赶紧给他弟弟“打电话”,“你是第四名。

”杨寘干嘛呢?

杨寘这时候正和一帮哥们在酒楼里面喝酒,一听到这个,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

【不知哪个卫子,夺我状元矣?

】——宋?

王銍《默记》。

“不知道哪个驴,抢了我的状元?

”修养太差了,但也说明什么呢?

很着急。

杨寘没考试前,大家认为众望所归,他绝对能拿状元的,这下没拿成。

我说了那是个初级名单,又过了几天,主考官就把这个排名要拿去给皇帝宋仁宗过目的,他是终审。

一份一份的卷子要看,特别是拍在前面的。

拿起第一份来一看,王安石。

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好,其中有一句话,宋仁宗看了不高兴了。

他用了一个典故,叫“孺子其朋”。

这什么意思啊?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他的原文: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尚书·周书·洛诰》  什么意思啊?

这是当年辅佐周成王的周公。

我们知道,周武王去世了以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周公的侄子,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他。

周公辅佐他的时候周成王才十二岁,是个小孩呢,他叔叔就教导他说: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们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

这是个长辈对孩子说的话。

可是宋仁宗这会已经三十多岁了,皇上已经当了十几年了,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

他看到这种口吻,他就不高兴。

“这个人不适合当状元,我们另挑一个吧。

”把第二名拿起来,王珪的,文章写得不错,再一查档案,这是一个在职报考的研究生,宋代规定凡是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能给状元。

就是别的名次可以,不能给状元。

第二名不行,第三名吧。

第三名拿起来一看,韩绛。

哦,又是个在职的,今年在职的特别多。

最后拿起了杨寘的,这个第四名,应届毕业生,考得也不错,写得也不错,就是他了,把他和第一名换一下。

第一名:

杨寘,第二名:

王珪,第三名:

韩绛,第四名,就是那个“被第四名的”:

王安石。

杨寘在酒馆里破口大骂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变化。

可是我就很想问,杨寘自己本来就是第四名他都破口大骂,如果是王安石这个“被第四名”的第一名,那还不得骂破天去?

那更应该骂,有理骂。

可是我们都感到很失望,根据史料的记载,王安石对这个变故的看法,反应很冷淡,是这么说的: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

】——宋·王銍《默记》  王安石这一辈子从来没提过这件事,好像忘了一样,不提。

不提反而让我们不正常,我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算看他有怎样激烈的反应?

结果他非常地平常、平淡。

我们反而觉得有点扫兴,对看热闹的人来说有点扫兴。

那王安石到底是怎样想的?

我们就很想知道,难道他的心里就没有一层波澜吗?

直接的材料找不到了,但是有一条间接的材料是可以证明的。

离这没两年的时候,王安石做了官以后,回家省亲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四句,是很能说明他对待科举的态度的: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

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哎呀,天下的读书人,一溜小跑都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很重要。

可是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就像钓一条鱼一样,一件小事。

为什么要钓这条小鱼呀?

因为钓了这条小鱼上来,我就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老婆孩子家里人都高兴,我就是为了他们高兴才考的。

这就是王安石对待科举的态度,就是只不过是为了得一份工资,找一份工作。

大家说不对吧,你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讲韩愈的时候,这些人为了科举考试都跟发了疯似的,他怎么能这么对待科举考试呢?

他也太小看科举考试了。

我还真告诉你,他不是小看科举考试,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标,比科举考试大多了去了。

他还有两句诗: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我年龄不大,心怀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我要跟太阳争一下到底谁的光辉更加明亮。

我虽然是个穷读书人,但我内心里边是要做尧舜禹手下的贤臣那样伟大的臣子。

科举对我算什么?

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过程过去了就结束了,它哪里是我的目标,我更不值得把他天天挂在嘴上用一辈子的时间唠叨,我这辈子要做的大事很多,  科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甚至在我看来,是一种小小的手段。

以我的才华要应付它,太容易了。

我怎么会为它老是来计较我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呢,不可能的事情,我都没往眼睛里边放。

所以还是刚才那条史料记载说他一辈子都没谈论过关于他考中状元的这件事情,接下来又有一句话说:

【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

】——宋?

王銍《默记》  王安石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个把考试放在心里头算什么?

什么都不能算。

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来,而对于眼前的纠结,他是不会萦怀于心的。

他不是个寻常的人物。

打一开始我们就没说他寻常,他做的事情样样跟人不一样。

他不是故意拐着胳膊跟人不一样的,而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里边,有着和旁人不一样的心胸和志向。

我讲到这儿呢,我还是觉得有点疑问,我相信大家也有疑问:

不会吧,二十多岁就看破名利,淡泊名利,他这么长时间都没谈过中状元的事?

他这么多跟人不一样的做派该不会是沽名钓誉?

该不会是想要故作姿态吧?

凡事都要讲个证据,没有证据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我们就给他拿一个证据,大家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好名利的人?

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喜欢升官发财的人?

在下一集里我们将会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谢谢大家。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京城实现出将入相的目标,是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然而王安石却接连几次拒绝了高官居京城汴梁的机会,而埋头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官。

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二集《不做京官为哪般》  不做京官为哪般【画外音】:

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一般人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平步青云的光明大道。

事实也正是如此。

几年后,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的王安石一定能够青云直上。

然而谁也想不到,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机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康震】: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官?

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大官?

不想发大财、不想做京官儿呢?

都想到京城里边去当官。

但我可以告诉你,有一个人不,这人是谁呀?

王安石。

他不愿意升官,我说他在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升官,他不愿意做京官。

  大家说你行了,差不多就可以了。

有例为证,我们一切拿事实来说话,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之后,所做的第一个官叫什么名字呢?

有点绕口:

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说白了就是扬州市市政府办公厅秘书。

这官他做了四年,任期满了,任期满了之后有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到京城去做官。

大家说奇怪,这才二十五岁的一个人,哪儿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才在地方做了四年官,立刻就提拔到东京汴梁做京官了。

  大家有所不知,在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中了甲科的进士,什么叫甲科的进士?

就是排前几名的,排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前几名的叫甲科进士。

凡是这类的进士,只要到地方上做官任期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一份报告,什么报告呢?

譬如说你的述职报告,譬如说写篇论文、写篇思想汇报,交上去了以后,朝廷经过审核,同意你参加一种考试,简单说就是公务员的考试,当然这是高级公务员的考试。

考试通过之后,你可以在馆阁就职,什么叫馆阁就职啊?

在宋朝所谓馆阁是这么几个机构,弘文馆、集贤院、秘书省、史馆。

这些馆阁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什么机构啊?

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中国社会科学院。

你在这里边做官就相当于做这些馆阁里边的高级研究员,都干什么事呢?

修撰国家历史,也为政治咨询提供顾问,还可以整理国家的典籍和文献。

  大家一听,说这是个什么官啊?

说白了不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吗?

说那么好听,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这是因为你有所不知啊,非常重要。

大家还都记得唐代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也是八大家之一,他考中进士之后曾经做过集贤殿书院的正字,就是国家图书馆的校对员,他这什么官啊?

这官当了没多长时间,他一步就登到礼部里边,就是国家的文化部里边做官了。

欧阳修也是一样啊,也曾经在馆阁里边做过校理、做过校勘,后来也很快升官了。

大家要知道宋朝这个王朝它是重文官轻武夫的,朝廷里边的宰相、大官基本上全是什么呢?

文职人员担任。

所以在宋朝有个现象,凡是大官往往都是哲学家、史学家、理论家,都是高级的学者,对不对?

那么这些馆阁里边的官,我刚才讲的这高级研究员都要谁来担任呢?

都是要当代的文采斐然、学富五车的学者来担任。

  在宋朝可有一条“潜规则”,你要是在馆阁里边做了官,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很有可能被选拔进入“两制”,什么叫“两制”啊?

就是做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这俩官可了不得,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诏书的。

两制当上一段时间就会被选入“两府”,什么“两府”啊?

宰相和枢密使。

这都当了宰相了,换句话说,昨个我可能还是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明儿个我可能就做国务院总理了。

这个在宋朝不是神话,是已经被很多人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你说重要不重要?

太重要啦。

他才二十五岁就得了这么一个机会,那还不得紧紧地抓住。

科举考试的时候“被第四名”了,我现在得证明,我到了京城,我考了这个馆阁之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