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01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docx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

关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100个问题

(一)

——商议与讨论

张海彦

题记:

我是一名老教师,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生物学系,自此一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今年5月上旬,领导指派为外市某县命制招聘初中教师生物试题,并送来教材。

我有20连年没有见到初中生物教材了,以前初中生物是三册书:

《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年讲完;此刻初中生物扩容到四册,两年讲完,这是不是在教学上弄大跃进?

6月初,又为某市某县命制中考生物试题。

接连两次命题,给了我阅读初中生物学的好机缘,在阅读进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现把这些问题写出来,与编者商议与读者讨论。

此为第一篇。

七年级(上)

一、封面图朱鹮

朱鹮是稀世珍禽,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我国特有物种,并列入国际保护鸟名单。

这册生物学内容是植物学部份,我以为封面用植物图为宜,这样就与书的内容相一致了,看到书封面,就知道书中讲的什么内容。

如珙桐、银杏、银杉、金钱松等都是我国的珍贵植物,也是世界特有珍贵植物。

银杏、银杉、水杉等是“活化石”,珙桐又名鸽子树,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

还有我国(中华民国)国花——梅花,适合作为封面的植物多的去了。

二、生物学概念

《致同窗们》一文说,“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生命的形态、组成是不是生物学呢?

固然是了。

此刻对生物学的概念,多用广义概念,生物学是研究活着的东西的科学——也就是生命的科学,即生命科学。

如陈阅增等编《普通生物学》第1页绪论最后一句就是“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3、不真实的“小麦田示用意”

第13页“图1-12小麦田示用意”,小麦田里的小麦,都是用耧播种,用畦浇灌。

这个图中小麦是一丛一丛的,看不出麦垄(行)、麦畦。

4、今天的生物圈是欣欣向荣的吗?

第17页倒2~1行,“生物与环境的彼此作用一路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这里的“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草木茂盛的生物圈”是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呢?

今天这个地球可不是一个草木茂盛的生物圈,而是“全世界气候转变、水资源欠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23页)。

另外,“造就”不妥,用词不妥。

“造就”是“(通过)培育使有成绩”。

莫非是生物与环境的彼此作用一路“培育出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吗?

五、生态系统概念

第19页倒1自然段,“在必然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上一节讲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彼此影响或说彼此作用关系。

简单把生态系统说成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不够准确,过于简单。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88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彼此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比较准确,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不是简单形成,也不是像这一节题目所说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六、“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比“彼此制约”好

第19页倒8行,“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是彼此制约的”,各类生物之间不都是彼此制约关系,很多都是彼此联系、彼此影响关系。

通过上述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例子,就得出这个结论,是不严肃的、不科学的。

7、是“自我调节能力”,仍是“自动调节能力”

第23页小题目——“生态系统具有必然的自动调节能力”,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09页,说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是“自我调节能力”,“自我”与“自动”仍是有区别的,“自我”是人称代词,释义自己,“自我调节”就是自己调节自己。

“自动”是形容词,“自动调节”就是不需要生态系统本身(自己)调节,就取得了调节,是自动进行的。

仍是用“自我”为宜,一是保护了课标的权威性,二是与高中教材相一致。

八、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倒果为因

第23页倒4~2行,“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必然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结论是因果倒置。

例如,在丛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硕,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加就会受到抑制。

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自我调节的实例。

所以,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了自我调节能力,才使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

九、生态系统的成份是定数,不会复杂到哪里去

第23页小资料,“生态系统的成份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第21页说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是: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无论自我调节能力何等强,生态系统的成份不会变,就这4部份。

10、“目的要求”没要求

第37页《练习利用显微镜》实验,“目的要求”。

全册书共有9个实验,其中7个实验是“目的要求”,两个实验是“实验目的”。

7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其实就是“目的”,没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

“目的要求”应该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既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就说“目的”就可以够了,没必要什么“目的要求”了,或“实验目的”也可。

1一、是指令、控制仍是指导生物发育的全数信息?

第54页正7行,“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数信息”,第52页倒6~5行,“受精卵内有指导人体发育的全数信息”,两处说到“指导”。

DNA上贮存着全数遗传信息,而不是指导生物发育的遗传信息。

中心法则说得很清楚: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由此就得出了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NA分子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是遗传功能;DNA也可以转录成mRNA,mRNA再把信息转译成蛋白质(比如酶),控制细胞代谢,这是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并非是什么指导云云,而是DNA上有指令、控制生物发育的全数信息。

1二、细胞割裂

第57页第3自然段“在细胞割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细胞割裂进程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

删除“细胞割裂进程中”。

13、少见的“常见植物”

顾名思义,常见植物就是常常见到的植物。

第84页列出了12种所谓常见植物。

其中有些植物并非常见,如苏铁、红豆杉、椰子等,这些植物只能在植物园或公园和产地(如椰子)见到。

建议把不常见的3种植物换成常见植物。

14、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仍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第88页想一想,议一议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我只知道“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从没有听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有点孤陋寡闻。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3~1978年在家务农6年,其中1976年、1977年担任两年生产队副队长,1978年辞去副队长职务,边劳动边学习,参加高考,并考入河北师大,选的专业就是与农业有关的生物学。

什么农活我都会,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怎么管理作物我都知道。

中国这么大,在河北省或说在黄河以北地域不可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绝不可能在清明前,种瓜点豆。

在四季不明显的南方和温室大棚何时都可以种瓜点豆,这也就没有了农业谚语了。

1五、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但无地播种

第88页倒4行“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

实际上此刻或说近40~50年来,春天播种的作物很少或说没有,大多数作物都是夏播,收完小麦后播种玉米、谷子、黄豆或其它小杂粮等,以前生产队还有在麦垄点播玉米或棉花。

近50年来,一年都是收获两季,秋季播种小麦,夏日播种玉米、谷子等农作物,春天没有闲地可播种。

春天播种的作物只能一年收获一季,秋季收获后,播种小麦,小麦只能到下一年夏日收割。

所以说很少有春播,农村的孩子们也看不到春天播种农作物。

从第14、15两个问题可以看出,本书编者不是农村人,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是个农盲,不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1六、假设是按照什么作出的?

第89页正5行,“假设一般是按照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的,有时还需要查阅资料”。

据我了解,一般来讲,是科学家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后会提出假设,作为对观察结果的暂时解释。

也就是说假设是按照观察结果提出的,而不是按照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的。

正如本书第14页《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倒10行,“作出假设的依据:

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敞亮的地方没有看到”,这正是本文第2自然段观察的结果。

17、种子萌生的条件

“种子萌生的环境条件”(88页)、“种子萌生的自身条件”(91页)。

一般而言,种子萌生的条件分为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内在(形容词),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跟“外在”相对);外在(形容词),事物本身之外的(跟“内在”相对)。

建议改成“种子萌生的内在条件”和“种子萌生的外在条件”。

91页倒8行黑体字,“适宜的温度,必然的水分和充沛的空气都是种子萌生所需的环境条件”。

在表述种子萌生的外在条件时,要注意运用适当的表示数量的语词,如充沛的水分,种子必需吸足水分,使种皮膨胀软化变软,氧气容易透过种皮,增加胚的呼吸,种子内贮藏的养料必需在含水较多的情况下才能转化;足够的氧气,促使有机物分解;适宜的温度,增进种子吸收、呼吸和有机物的转化。

所以说,把种子萌生的外在条件改成“充沛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1八、种子的萌生进程

第92页,“当一粒种子萌生时,首先要吸收水分。

同时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此说法错误或不准确,吸收水分和转运营养物质不是同时进行的。

逻辑上也有问题,既然有了首先,接下来就是其次或随后,不可能是同时。

实际是,吸水是种子萌生的第一步,种子的吸水可分为吸胀吸水、缓慢吸水和生长吸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物理吸胀作用,是由于种子内亲水胶体的吸胀作用所致,无论种子死活都可进行,此阶段的吸水与种子的代谢活动无关;第二阶段缓慢吸水,细胞利用已吸收的水分进行代谢作用,以无氧呼吸为主,随着胚根冲破种皮,开始迅速生长,也就开始了第三阶段吸水(生长吸水),由于胚的迅速长大和细胞体积的加大,种子从头大量吸水,这时的吸水以渗透性吸水为主,自然与代谢作用也有间接关系。

吸收水分在前(先),只有种子吸足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简单的可溶性化合物,才能输送给胚根、胚芽、胚轴。

所以说,吸水在前(先),转运营养物质在后,不是同时进行的。

1九、幼根的生长

第97页倒8行,“幼根的生长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不准确,应该是,伸长区细胞主如果沿纵轴方向伸长,略有加宽,细胞的伸长是根长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改成,“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沿纵轴方向伸长和略有加宽”。

伸长区细胞主要特点就是细胞伸长,不然就不叫伸长区了,这一点要明确告知学生,不可含糊、笼统的说“体积的增大”。

科学就是要较真,尤其是教材,应杜绝一些含糊、笼统,不科学的描述,从小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概念,受益终生。

20、是“硕大的果实”,不是“小小的果实”

第103页,“在花着生的位置会出现小小的果实”,实际上是“硕大的果实”,比如水果(苹果、梨、桃等),瓜(西瓜、北瓜、哈密瓜等),就是农作物的果实比花也大(如玉米、小麦、水稻等)。

2一、不合季节的“试一试”

第106页有个“试一试”,按教学进度,讲到这里差不多是11月底12月初,已是冬季,上哪里找开花的向日葵?

在此来这样一个试一试成心义吗?

不在季节,能试一试吗?

怎么试一试?

在编书时要考虑季节,尽可能使编写的内容成心义,而且能够做到,确实起到训练和培育学生能力的作用。

2二、冬季能观察到蒸腾作用吗?

第109页“观察与思考”:

“取一段带叶的茎,把它放在水里剪断。

然后将靠顶端的那一段迅速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与上一个问题一样,此时进入冬季,我想观察效果不会好。

另外,为何放在水里剪断?

有必要吗?

23、虚线方向在哪里?

第111页正5行“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看不出方向,按着虚线切割就行,还需要方向吗?

不需要方向。

24、捍卫细胞内外侧细胞壁标错

第112页图3-30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电镜扫描照片),捍卫细胞内外侧细胞壁标错,图中标为内壁的,应是外侧细胞壁;图中标为外壁的,应是内侧细胞壁。

也就是说,靠近气孔一侧是内侧细胞壁(内壁),远离气孔一侧是外侧细胞壁(外壁)。

捍卫细胞控制气孔张开和闭合的原理是:

捍卫细胞的细胞壁内厚而外薄,当捍卫细胞从周围的细胞中取得钾离子(K+)时,水就会由于渗透作用进入其液泡内,于是细胞呈膨胀状态。

由于捍卫细胞的壁厚度不均匀,细胞吸水后,较薄的外壁膨胀较多,于是细胞弓起来,使气孔张开。

反之,捍卫细胞丢失钾离子,水分也丢失,细胞失去膨胀状态,气孔关闭。

25、是“萧瑟”,不是“萧索”

第119页第9行,“酷寒萧索”,萧索是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瑟是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看来“萧瑟”比“萧索”更适合。

2六、“合理密植示用意”不合理

从第125页“图3~35合理密植示用意”看不出密或稀来,要想看出密或稀,就得有行距和株距两个维度,单从一个维度(行距或株距)显示不出密稀来。

因为种植玉米是有株距和行距要求的,若是是行距宽,株距就小;如行距窄,株距就大些。

大田种植玉米一般是“两密一稀或等行距播种”,“两密一稀”是两行密下一行(第3行)宽一些,这样能充分利用阳光。

等行距播种是行距都相等。

27、是“吸胀种子”,不是“萌生的种子”

第127、128页3个“演示实验”:

都说到瓶中装的是“萌生的种子”,肉眼看不出这是“萌生的种子”,萌生的种子应该有根有芽,充其量是浸水后“吸胀种子”。

28、“澄清的石灰水”不澄清

第128页“演示实验”:

“澄清的石灰水”,怎么看试管中的石灰水也不澄清。

2九、能超过“趋势”吗?

第130页倒12~11行,“……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

趋势是表示事物发展动向(方向)。

方向怎么超过?

显然“趋势”在此属于用词不妥,应改成“限度”。

如“……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的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必然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原有丛林生态系统崩溃的鲜明例子。

30、是品种仍是物种?

第135页倒8行,“仔细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和散布情况”。

品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具有必然经济价值和一路遗传特点的一群生物体,通常指栽培植物、牲畜、家禽等。

校园内的植物有的是自然生长的,有的是移栽和种植的。

把“品种”改成“物种”为宜。

3一、根不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唯一器官。

第138页倒12行,“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叶也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