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01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docx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训练第1章综合检测题

第一章综合检测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O2、CO2、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答案] C

[解析] 血液、血红蛋白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也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某些液体如消化道中的液体、胆汁、泪液、汗液等属于外界环境,不能称为细胞外液。

3.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气进入红细胞内D.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 B

[解析] 胃和耳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而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进入血浆中,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4.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

[答案] C

[解析] 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产生和维持,同时它们的正常代谢又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

由于内环境中有很多成分,只要有一种物质的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稳态就会遭到破坏,A、B、D三项只是有可能成立,但不是必然结果。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寒冷时出现寒战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 B

6.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 C

[解析] 小肠内的消化液属人体的外分泌物,膀胱腔内的尿液是人体的一种排泄物,它们与肺泡腔内的气体都属外环境中的物质。

7.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组织水肿是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从而引起水肿现象。

题中的①②③④⑤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水肿。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大都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答案] B

[解析] 蔗糖存在于植物细胞,消化液不属于体液,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9.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碳酸氢盐的形成

C.麦芽糖的水解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 B

[解析] A、D项发生的场所为细胞内;C项发生的场所为消化道内;只有B项符合题意。

10.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患肾炎疾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答案] C

[解析] 首先识别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型,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则是组织液。

11.肺泡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生物膜(  )

A.6层B.8层

C.9层D.11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经过的结构。

O2由肺泡进入红细胞,需经过肺泡壁(2层)和毛细血管壁(2层),进入红细胞(1层)与血红蛋白结合后,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毛细血管动脉端,再穿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双层膜(2层),参与有氧呼吸,而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因此共通过了11层生物膜。

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抗体B.血红蛋白

C.Ca2+D.激素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抗体、Ca2+、激素均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13.2014年亚运会在韩国仁川举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

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答案] D

[解析] 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缓冲对,乳酸大量增加后,可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从而使血浆pH保持基本不变。

14.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

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

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寄生虫感染B.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肾小球发炎D.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答案] B

[解析] 由于食物缺乏,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进入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

1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 D

[解析]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H2O2酶在肝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这些大分子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

16.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 D

[解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也是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

17.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 D

[解析]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等化学物质的浓度必须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所以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免疫调节能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如人类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

18.人体红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D.血液

[答案] A

[解析] 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直接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19.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导致一批婴幼儿成为“大头娃娃”,原因是婴幼儿主食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导致头部水肿。

水肿是由于图中哪一部分的含量增多而造成的(  )

A.①  B.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于营养不良,由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少,使①的渗透压大大降低,①中的水分进入②中,②处水分过多,造成组织水肿。

20.如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

[答案] C

[解析] 1为小肠绒毛细胞,2为红细胞,3为毛细血管,4为组织液,5为毛细淋巴管;O2离开红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需经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具双层生物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所以至少需经过6层生物膜;组织液(4)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血浆中少。

21.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依次为消化道、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答案] C

2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所处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

[答案] A

[解析] 艾滋病病毒是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的一种生物,只有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够增殖,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23.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  )

A.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B.淋巴→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C.血液→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中的氨基酸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由毛细血管经主动运输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经主动运输进入肌肉细胞。

24.下列各物质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有(  )

①葡萄糖 ②血浆蛋白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 ⑥氨 ⑦激素 ⑧水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D.④⑥⑦⑧

[答案] B

[解析] 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水经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氧气由外界到达肺泡,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运至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至肾脏排出体外。

25.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D.③⑥⑦⑧

[答案] C

26.下列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而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各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 C

[解析]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质的体积无关。

2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它们在物质组成上相似,都含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以及激素等,因此选项A、B正确。

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血浆和组织液间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间以及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是单向的,因此选项C正确。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直接吸收,故选项D错误。

28.关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只有血糖含量稳定,葡萄糖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B.只有内环境中的含氧量保持稳定,葡萄糖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C.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成为影响稳态的因素

D.pH主要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答案] C

[解析] 温度和pH是影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主要都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内环境稳态。

在血糖

含量较高或较低时,也可通过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在细胞暂时缺氧的条件下,葡萄糖可通过无氧呼吸被分解而释放能量。

29.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血液pH的缓冲物质主要是碳酸氢盐和碳酸,对食物中的酸、碱性物质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进行中和,从而使血液pH维持在7.35~7.45之间。

30.根据如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对于组织细胞来说,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液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的浓度和pH等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9分)(2015·商丘高二检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①④⑥合称为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

(3)人体红细胞运输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_______。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④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答案] 

(1)[B]组织液 A C

(2)2/3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组织细胞 (4)缓冲

[解析] 

(1)血浆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从而使图甲中的B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从图示可以看出组织液的来源有细胞内液C和血浆A。

(2)图乙中的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是指淋巴、淋巴管壁、血管壁、血浆、血细胞、组织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整个体液的2/3,①④⑥合称为细胞外液,也称之为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而血管壁的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血浆。

(3)运输氧气的物质是存在于⑤中的血红蛋白,所以氧气运输到组织细胞要经过⑤→④→③→⑥→⑦,共经过红细胞的细胞膜,单层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以及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的两层膜,共6层膜结构;经组织细胞利用后变为CO2,所以⑦处CO2的浓度是最高的。

(4)人体的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对维持pH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32.(9分)右图是人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与四大系统(A、B、C、D表示四大系统)关系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A为________系统,A中物质进入B的过程称________。

(2)外界物质经C进入B的方式是________,B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场所是________。

(3)可在B内流动但不能进入D的是________,若最终在D中检测出有葡萄糖则原因可能是一次性吃糖太多或________分泌不足。

(4)经D排出的最终成分除了尿素外,还有多余的________,除该途径外,排出代谢废物的器官还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 

(2)自由扩散 线粒体 (3)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胰岛素 (4)水分、无机盐 肺 皮肤

33.(9分)正常情况下,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是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中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中的pH将略有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给某病人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200mL,预计此病人的内环境渗透压将________,尿量将________。

(3)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给一个健康男子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100mL,请在下列坐标中给出你预测的血糖含量变化的大致情况。

(4)对于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氧气不足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升高 减少

(3)见图

(4)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34.(9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通过________调节、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

、HPO

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

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______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1)⑥ 

(2)①④⑥

(3)①⑥ 淋巴、组织液 蛋白质

(4)神经 体液 免疫

(5)pH (6)吸水 升高

[解析] 图示中①组织液、②淋巴管、③红细胞、④血浆、⑤毛细血管、⑥组织液、⑦组织细胞。

(1)皮肤烫伤出现的水泡,其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2)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血浆中HCO

、HPO

等物质能缓冲血浆中pH,使其稳定。

(6)细胞内Na+浓度升高,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

人体大量失水,血浆的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加。

35.(9分)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中水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b过程还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只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作用,________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

[答案] 

(1)自由扩散 营养物质

(2)A、B、D 消化液

(3)汗液 毛细血管

(4)双向 单向 (5)渗透 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解析] 从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

消化道吸收水是以自由扩散(或渗透)方式进行的。

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代谢终产物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脏,另外肺和皮肤也可排出部分废物。

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表示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f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c、d分别表示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36.(10分)(2014·黄冈中学月考)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加入等量的实验材料→测pH并记载→滴加一定量的HCl、摇匀→测pH并记载→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载。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将预期探究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

③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