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757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 1.docx

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学生版1

全国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

之其以而所者因何乃则为若也且焉于与乎

㈠之

1.代词,

①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人代事代物

②指示代词,一般是近指,有时也是远指。

A.近指,译为“这”“这些”“这样”“这里”等;B.远指,译为“那”“那些”“那样”“那里”等。

③物主代词,在句中作定浯。

2.助词,包含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类。

①结构助词,又分为6种:

A.结构助词,“的”

B.结构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之间,构成偏正关系。

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结构助词,用在动补之间,译为“得”

E.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F.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音节助词,调和音节,舒缓语气。

不译

3.动词,相当于“去、往、到”“到…去

4.固定结构:

“之徒、之类、之属、之群、之伦、之流、之辈”等,译作“一类、这一类、这一班、这一群、这一辈”等。

1.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4.之①人也,物莫之②伤

5.千室之①邑,百乘之②家,可使为之③宰也。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

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

9.宋何罪之有?

10.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1.孔子云:

“何陋之有?

12.商颂曰: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

”其是之谓乎!

13.不然,何忧之远?

14.吾斯役之①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②甚也。

1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6.顷之,烟炎张天。

17.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18.沛公引兵之薛19.王见之①,曰:

“牛何之②?

20.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㈡其

⑴代词

①人称代词:

一般是第三人称“他(们)”“它(们)”,也可作第二人称“你(们)”和第一人称“我(们)”。

②指示代词:

一般是远指,“那”“那些”“那里”;也可近指,“这”“这些”“这里”;有时译为“其中”。

③物主代词:

在句中作定语,译为“他(们)的”、“我(们)的”“其中的”。

⑵副词,①语气副词:

A.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也许”"或许""可能"等。

B.婉商语气,译为“还是”C.祈勉语气,译为“请”“可”“千万”等。

D.疑问语气,不用译出。

E.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为什么”等。

②时间副词,译为“将”“也将”

⑶连词,①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和前面“虽”呼应构成让步假设。

②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还是……”

⑷助词,常用于形容词的前面、后面或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无实义,起加强语气,调和音节的作用,有时是结构助词“的”。

1.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3.樊哙侧其盾以撞。

4.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6.其①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②非庸人也。

7.百姓多闻其①贤,未知其②死也。

8.终非其任,卒与祸会。

9.俨乎其①若是,茫乎其②若迷。

10.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11.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12.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何伯妇,即娉取。

13.其一犬坐于前。

1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1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遂灭滑而还。

16.其皆出于此乎。

17.季孟其①长处鲁乎!

叔孙、东门其②亡乎!

若家不亡,身不必免。

18.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1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0.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2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3.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济。

34.虽萎绝其亦何伤,哀众芳之芜秽。

2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26.嗟呼!

其信然耶?

其梦耶?

其传之非真耶?

2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㈢以

1.介词。

①表工具,译为:

拿,用,凭着②表凭借、译为:

凭,靠③表原因、译为:

因为,由于。

④表带领、率领、带领⑤表时间、处所译为:

于,在,从。

⑥表对象、和跟同对对于⑦表处置(译为“把”)译为:

把。

表示依据。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

⑧用于意念上的直接宾语之前,译为“给”。

⑵连词,①表并列,译为:

并且、而、又

②表承接,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译为:

而、就、然后,或不译

③表递进,译为:

而且④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译为:

因为、由于

⑤表假设,译为:

如果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

而、的、地、着,或不译

⑦表目的,译为:

来、用来、以致、以便

⑧连接方位名词“上、下、内、外、东、南、西、北、前、后、来、往”等。

(一说助词)

⑶名词,根据语境翻译。

⑷动词,根据语境翻译。

⑸通假字,“己”

1.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2.2.夫韩、魏亡,而安陵以①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②有先生也。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余船以次俱进。

6.大道以多歧亡羊。

7.将(qiāng请)子无怒,秋以为期。

8.不赂者以赂者丧。

9.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

12.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

14.阳平侯闻之,以吕产谋告丞相平。

15屠惧,投之以骨。

1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18.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1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致具者少。

20.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2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有三。

22.作《师说》以贻之。

23.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

24.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5.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不可。

26.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27.吾恂恂以①起/匍匐以②进。

28.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30.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31.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32.信陵君…不耻下交,有以也。

33.皆以美于徐公。

34.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35.忠不必以,贤不必用。

36.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方来。

37.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农耕和战功),而以巧言虚道。

38.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

39.以服为臣。

40.无以,则王乎?

㈣而

⑴连词:

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修饰(偏正)、假设、因果、转折等关

系(注意:

并列递进承接有时很难区分)

⑵代词。

读上声(er)相当于古字“尔”,通常代人,作第二人称,相

当于“你”“你的”,在句中充当定语。

⑶时间副词和别的词连用,构成固定结构,如:

“已而、既而、俄而、寻而、继而、而后”等。

⑷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后来逐渐被淘汰了),有时构成固定结构“而已”。

⑸介词,和“东、西、南、北、上、下、往、来”等词结合,译为“以、从、往”等。

1.剑阁峥嵘而崔嵬。

2.宽厚而爱人。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5.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①守金玉之重。

6.孔子下车而前。

7.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康肃笑而遣之。

10.今以秦之强而①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②得罪于大王乎?

11.争先鼓勇,溯迎而上12.(邹忌)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13.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也?

14.子产而死,谁其嗣(继承)之。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7.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

18.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1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4.余知而无罪也。

2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7.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假诸人而后见也。

28.既而敌行益迩。

/既而拔出。

/俄而百千人大呼。

29.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30.寻而左仆射诸遂良以忤旨左授潭州都督。

31.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3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3.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㈤所

1.代词。

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形式有:

①表替代的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所+动(或动词性短语)=……的

所+介(“从自为与以”等)或所+介+动(或动词性短语)=…的

②指示性“所”字短语。

在句中作定语,所+动+名=……的……(作定语)

所+…者(代词)=…的…(作定语)

③既表指示又表替代的“所”字短语,我们把它看作表替代:

所+形=……的

(名词性的“的”字短语)或“……的_”

2.助词:

用在数词后,表约数,相当于“许”,古代“所”“许”音义相通,

3.介词(又说是助词):

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译为“被……”。

5.名词,译为“地方、处所”等。

6.固定结构,

①所以。

“所”和“以”组合在一起,“以”是介词,“所”是“以”带的宾

语。

它主要有两种作用:

A.表凭借、方法或工具:

“以”当“用”讲,译为:

“用来……的__”或

“用作……”

B.表原因:

“以”当“因”讲,译为:

“……的原因”或“……的缘故”。

②“有所”“无所(亡所、靡所)”,“有”“无”是动词,“所……”这个名词性短

语充当宾语。

根据语境译成:

“有……”“没有……”。

③何所。

“何”是疑问代词,“所”是特别指示代词。

“何所”即“所何”。

这个

格式中,“所”充当主语,“何”充当谓语,故“何所”结构是一个主谓;倒装

结构,不是宾语前置。

其翻译格式是“所……者为何?

”即“所…的是什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2.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3.(项梁)乃召故所知①豪吏,谕以所为(为:

介词,表目的)起大事②。

4.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5.路旁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6.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7.莫如以吾所长①,攻敌所短②。

8..忧天下之所忧①,乐天下之所乐②。

9.从女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10.今阳庆已死十年所。

11.升死,其印为群从所得。

12.毋为人所制。

13.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

16.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7.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18.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19.必纯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行吏)之往米,共(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1.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22.卖炭得钱何所营?

㈥者

1.代词。

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方位名词、数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

的“者”字结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或“……的

事情“或不译。

2.语气助词“者”。

种类有:

A.用在判断主语后面,表判断;

B.用在陈述句主语后面,表提顿;C.用在假设分句、结果分句后面,表提顿;

D.用在句子末尾,表疑问(句末是问号)

⑶结构助词。

种类有:

A.相当于“的”B.定语后置标置,不译;

C.音节助词,不译;D.与“似”“若”配合使用,表示比拟。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大者王,小者侯。

3.前者呼,后者应。

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5.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7.亚父者,范增也。

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0.何以得擅许秦者?

11.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12.人马烧溺死者无数。

13.今者项庄拔剑舞。

14.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5.言之,貌若甚戚者。

㈦因

1.介词。

表原因、表凭借和表经过条件。

①表原因,同后面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修饰动词,译为“因”“因为”“由于”等。

②表凭借,译为“凭借”“依据”“根据”“按照”“依照”“依靠”“顺着”

“就着”“趁着”等。

③表经由条件,通过某人才得以进行某种活动。

译为“经过”“通过”等。

2.连词,表因果关系和承接关系。

①表因果②表承接(有的也把它归入因果)

3.动词

1.岂不因生而有死,则知死体犹生体也

2.因材施教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4.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5.因利乘便/因势利导6因陋就简7、因人成事

8、廉颇闻,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10.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苑,在金陵,非建安山。

1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1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3.行数里,醉,因卧。

14.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15.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6.因循守旧

㈧何

1.疑向代词,译为“什么”“为什么”“哪里”“谁”等,可以作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

2.副词,一般是一些带何的固定结构。

译为“多么”“怎么这样”“何等地”等。

1.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3.又不知相遇是何年?

相见在何地?

4.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5.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6何谓宠辱若惊?

7.披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8.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

㈨乃(迺)

1.副词。

副词的主要用法有:

①语气副词。

常常表出乎意料的语气和反问语气。

可译为“居然”“竟然”“却”

“反而”“难道”“就”“怎么”等。

②范围副词。

译为“只、仅、仅仅”。

③时间副词,译为“刚、刚才、才、这才”等。

④表判断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竟是、本来是、原来是”等。

⑤起关联作用,在句中作状语。

A.表顺承,译为“便、于是、就”。

B.表递进,译为“还”。

C.表条件,译为“才、就”。

2.代词。

古代“乃”“尔”音相近,是“尔”的假借字。

可作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可译为“你、你们、他、他们”“你的、你们的、他的、他们的、这、这样、这么”等。

3.连词A.表他转,译为“至于”。

B.表假设,译为“如果”。

C.表转折,译为“然而”。

D.表递进,译为“就连(就是)…也”。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今君乃亡赵走燕。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

6.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7.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8.至拜大将,乃韩信也。

一军皆惊。

9.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韩信所以去也。

10.守丞死,(陈涉军)乃入据陈。

11.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12.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3.天何预乃事邪?

14.子产蹙然改容更貌曰:

“子无乃称!

15.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16.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十)则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便是”,或灵活译出。

补充:

常和“非……则”呼应着用,构成选择关系句。

②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

③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又……,又……”“既……,又……”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2.副词。

①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②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③表范围,可译为“只”、“只当是”、“仅仅”。

3.名词。

①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语气词,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1.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A.非死则徙尔。

B.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4.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入则孝,出则悌。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1.欲速则不达。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4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15.《论语》六则。

以身作则。

17.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

(十一)为

1.动词。

①表一般动作行为,可译为“做”“作为”“充当”“变成”“作为”等,根据语境灵活掌握。

②表心理感知的动词,可译为:

“以为”、“认为”。

③判断动词,是。

2.介词。

①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②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③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④表对象:

“对”、“向”。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可译为“呢”。

1.然后以六合为①家,崤函宫。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6.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7.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非为①织作迟,群家妇难为②。

10.吾属今为之虏矣。

1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3.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6.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8君为我呼入。

19.为之奈何?

20、如姬为公子泣。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2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3、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

24、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2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一十二)若

(一十三)1.动词,像,好像。

(一十四)2.代词。

①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

②物主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③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一十五)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③表他转,至于。

4.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然”、“尔”、“焉”也有这种用法,可译为“……的样子”、“……的”或不译。

5.固定短语

①“若夫”:

发语词,引起下文论述。

译为“要说那、至于那、像那”的意思。

②“若定”:

相当于“心中有数,从容不迫”的意思。

③“若何”:

译为“怎么样”。

“若干”:

表约数,相当于“好些”、“几许”、“多少”。

1.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4、更若役,复若赋……5、以若所①为求若②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王若隐(伤痛、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7、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8、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9、至若春和景明。

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1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

1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14.指挥若定。

15.以闲敝邑,若何?

16.车后若干递送夫。

(十三)也

1.句末语气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

翻译时,主语后面可插入判断动词“是”。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3.固定结构①“……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感叹,译为“说的就是……啊”②“也哉”: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③“也已矣”:

限止语气,罢了。

④“者也”:

语气助词连用,起确认强调作用。

⑤“也者”:

A.语气助词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B.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⑥“也与”: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5.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①,非秦也②。

族秦者秦也③,非天下也④。

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9.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0.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1.何以能鼓乐也?

1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3、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4.是说也,人常疑之。

1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6.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17.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8.岂独伶人也哉!

19.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0.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1.唯求则非邦也与?

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十四)且

1.用作连词。

①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②让步假设关系,译为“尚且”、“还”。

③并列关系,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2.用作副词。

①时问副词,“将”、“将要”、“暂且”、“姑且”

3.复音虚词①“且夫”: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②“且如”:

译为“就像”。

1.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5.臣死且不避,卮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