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81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

第四节变换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法很有用,但它有局限,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

变换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第二节末尾,我们指出“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歧义,而“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样的歧义句就没法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分化。

因为这个句子之所以有歧义,跟内部的构造层次、词语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都毫无关系,而只是因为“屋顶上”似乎既可以看作是“他”所在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我”所在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他”和“我”都在屋顶上。

现在的问题是,说“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歧义,这种感觉对不对?

怎么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

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我们得找到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分析方法。

从哲学上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既然我们现在一时无法从“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句子本身去加以分化,那我们就从外部去找找出路。

从外部一找,首先可以肯定,“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确实有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是属于这样一种词类序列:

(1)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我们在实际的汉语实践中找到了词类序列相同,而所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对的a、b两种类型的句子。

请看:

(2)a.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b.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例(2a)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施事所在的地方,例(2b)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受事所在的地方。

例(2a)和例(2b)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

我们看到,例(2a)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3)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4)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我发现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时我是在屋顶上。

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他发现这颗小行星时他是在紫金山天文台。

而例(2b)则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请看:

(6)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他在车框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车框里。

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他发现的那张纪念邮票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所谓例(2a)的词类序列可以跟(3)词类序列相联系,也就是说例(2a)的词类序列(假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3)词类序列(假设为[C]式),即

(7)[A]式→[C]式

同样,所谓例(2b)的词类序列可以跟(5)词类序列相联系,也就是说例(2b)的词类序列(假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假设为[D]式),即

(8)[B]式)[D]式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9)[A]式→[C]式

[A]式[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0)[B]式→[D]式

[B]式[C]式

通过像上面那样的分析方法,验证或者说证实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确实是个歧义句,“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确实是一个歧义句式。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再举个例子。

请先看实例:

(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12)我偷一件衣服给她。

(13)我做一件衣服给她。

这三个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如果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一样,请看:

(14)a.我送了一件衣服给她。

b.我偷了一件衣服给她。

c.我做了一件衣服给她。

121—2主谓关系

343—4连动关系

但这三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

例(11)包含两个行为动作,实际只有一个过程,送的过程也就是给的过程;例(12)和例(13)都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例(12)和例(13)又有区别,例(12)包含的是两个转移过程,而例(13)包含的是一个制作过程,一个转移过程。

上面所讲的这种区别,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加以证实。

先看例(11)跟例(12)、(13)的区别。

为区别起见,例(11)、(12)、(13)代表的句式分别标为[A]式、[B]式、[C]式。

[A]式可以变换为“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假设为[D]式),即

(16)[A]式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D]式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

例如:

[A]式[D]式

(17)我送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送给她一件毛衣。

我交了篇论文给陈老。

→我交给陈老一篇论文。

我卖了间房子给老李。

→我卖给老李一间房子。

我还了三本书给小张。

→我还给小张三本书。

我递了张名片给曹总。

→我递给曹总一张名片。

我写了封信给刘校长。

→我写给刘校长一封信。

而例(12)、(13)代表的[B]式和[C]式,不能变换为[D]式“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即

(18)[B]式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D]式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

[C]式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D]式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

请看:

[B]式[D]式

(19)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他。

*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

*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C]式[D]式

(20)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织给她一件毛衣。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冲给客人一杯咖啡。

我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做给弟弟一只风筝。

我炒了些花生米给她。

*我炒给她一些花生米。

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我刻给老王一个图章。

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她剪给妈妈一些剪纸。

例(12)代表的[B]式和例(13)代表的[C]式还有区别:

[B]式可以变换为“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假设为[E式],即

(21)[B]式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E]式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例如:

[B]式[E]式

(22)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从铁蛋那里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从小张手里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从老板娘那里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他。

→我从爷爷那里讨了一杯葡萄酒给他。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

→我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张大爷。

……

而例(13)代表的[C]式不能变换为[E]式“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即

(23)[C]式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E]式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例如:

[C]式[E]式

(24)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从学校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我从家里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她从学校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

至此,我们通过变换,分化了层次分析所不能分化的“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这一歧义句法格式。

二、关子“变换”这个概念

在具体介绍变换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变换”这个概念略作一些说明。

“变换”一词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译名。

在中国大陆,一说起transformation,人们往往把它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联系在一起。

其实英语里的transformation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就我现在所知,在语法研究中,最早使用transformation这一术语的是1896年所出版的英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的EnglishGrammarSeries。

这本英文文法书在解放前曾翻译出版,取名为“纳氏英文文法”。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据黎先生自己说是以《纳氏英文文法》为蓝本的。

该书的第四册有一编叫TheTransformationandSynthesisofSentences(句子的改换和综合),专门讲了“句子的改换”。

纳斯菲尔德将transformation定义为:

“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

”他所说的语法形式是指句子格式,他所说的意义不变,是指基本意思不变。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所谓的变式句,就是纳氏的transformationofsentences。

我们通常把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里所用的transformation,翻译成“转换”。

“转换”开始(1957年的《句法结构》)是指从核心句(kernelsentence)到非核心句(nonkernelsentence)的转换;后来(1965年的《句法理论要略》)是指从深层结构(deepstruc-

ture)到表层结构(surfacestructure)的转换。

而我们把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S.Harris,又译为哈里斯)所用到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

海里斯最早是在Di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1952)一文中用到transformation,当时他把“变换”定义为:

“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

”例如:

“N1+V+N2”(主动句)跟“N2+be+V-en+by+N1”(被动句)等价,彼此存在可替换性。

在后来的Co-occurrenceandTransformationinLinguisticStructure(《语言结构中同现和变换的分析方法》,1957)一文中,又将变换关系定义为: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

”显然,看重了“同现”,并将此作为变换的条件。

后来在TransformationalTheory(1965)一文中,海里斯又将“可接受性”作为变换的条件,说: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总之,英语语法著作中的transformation有三种含义:

在传统语法中,指句子的改换;在美国描写语言学中,指不同句式的变换;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指由底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我们所讲的变换,是海里斯所用的transformation的含义(不过,中国学者有所修正与发展)。

三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变换分析也有它的客观依据。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呢?

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什么叫“句法格式的相关性”呢?

我们知道,各个句法格式,从表面看好像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例如:

(1)a.张三送给李四那个照相机。

b.张三送了那个照相机给李四。

c.张三把那个照相机送给了李四。

d.那个照相机被张三送给李四了。

e.那个照相机张三送给李四了。

(1)a、b、c、d、e各句,无论从词类序列、内部的层次构造和句法结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看,都各不相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句法格式;但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送”和“给”都是表示含有“给予”意义的转移性行为动作,“张三”是“送”和“给”的施事,“李四”是“送”和“给”的与事,“那个照相机”是“送”和“给”的受事。

“送”和“给”行为动作的实现,“那个照相机”就由张三一方转移到李四一方。

显然,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结构上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前提条件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一致。

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两个:

1.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这样,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举例来说,基本意思是“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可是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说法,也就是不同的句式来表示。

下面四种句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上面这个基本意思:

A.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

A句式就是一般的所谓“主——动——宾”句式。

例如:

(2)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动词语

B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把”字句。

例如:

(3)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C.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

C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被”字句。

例如:

(4)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

D.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动词语

D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主谓谓语句。

例如:

(5)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

上述A、B、C、D四种句式就是同义句式。

而除了A句式外,其他三种句式还可以因表达的需要而在内部格式上有所变化,造成更多的同义句式。

请看(变化后的格式和例句,在原先的编号上加’,以示区别):

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给+动词语。

例如:

(3’)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C’.a.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

b.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数量词

例如:

(4’)a.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给丢了。

b.办公室的钥匙被我给丢了两把。

D’.a.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

b.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数量词

例如:

(5’)a.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给丢了。

b.办公室的钥匙我给丢了两把。

2.语言表达还要求尽可能经济,这又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样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了。

例如“老虎把鸡吃了”跟“白菜被鸡吃了”原本是属于不同句式的两个句子,前者属于“把”字句,后者属于“被”字句。

但为了经济而省略的结果,出现了表面相同实质不同的“鸡吃了”。

请看:

(6)A.[鸡是“吃”的受事]

a.老虎把鸡吃了。

[回答“老虎把什么吃了?

”]

b.鸡被老虎吃了。

[回答“什么被老虎吃了?

”]

c.老虎吃了。

[回答“鸡呢?

”]

d.鸡吃了。

[回答“鸡呢?

”]

B.[鸡是“吃”的施事]

a.白菜被鸡吃了。

[回答“什么被鸡吃了?

”]

b.鸡把白菜吃了。

[回答“鸡把什么吃了?

”]

c.鸡吃了。

[回答“白菜呢?

”]

d.白菜吃了。

[回答“白菜呢?

”]

例(6),“鸡”在A里是“吃”的受事,A这个“把”字句经省略,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了(Ad)“鸡吃了”这样一个句子;“鸡”在B里是“吃”的施事,B这个“被”字句经省略,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了(Bc)“鸡吃了”这样一个句子。

而它们各自来源于不同的意思。

“鸡吃了”就是这样造成的歧义句。

以上两点,也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

具体说,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对于变换分析,首先必须认识清楚,“变换是句式的变换”。

用朱德熙先生(1986)的话来说,“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因此,决不能将变换看作是某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

明确这一点很重要。

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matrix[]),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变换实例。

先看实例:

(1)戏台上摆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都是:

(3)名词[处所1+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它们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相同。

请看:

(4)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121—2主谓

343—4述宾

但例

(1)和例

(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1)表示存在,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

我们把例

(1)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

(2)表示活动,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我们把例

(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

这种歧义现象也得用变换分析法来加以分化,因为A义和B义的差异是由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所造成的。

具体说,例

(1)里的“戏台上”(名词[处所])指明“鲜花”(名词语)存在的处所,而例

(2)里的“戏台上”(名词[处所”指明“演京戏”(“动词+名词语”)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

下面试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歧义句式。

这里我们不妨假设表示A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为[A]式,表示B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为[B]式。

我们看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假设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换为[C]式,具体如下:

(5)[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C]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戏台上摆着鲜花→鲜花摆在戏台上

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

黑板上写着宇→宇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左胸上别着校徽→校徽别在左胸上

树上钉着广告牌→广告牌钉在树上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采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病人→病人躺在床上

这说明,[A]式与[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

(6)[A]式→[C]式

上面说的是[A]式。

现在看[B]式。

我们看到,[B]式可以跟“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

具体如下:

(7)[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D]式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

戏台上演着京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操场上放映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映电影

炉子上熬着粥→炉子上正在熬粥

这说明,[B]与[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

(8)[B]式→[D]式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9)[A]式→[C]式

[A]式[D]式

例如:

(10)[A]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C]式:

鲜花摆在戏台上

[A]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D]式:

*戏台上正在摆鲜花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1)[B]式→[D]式

[B]式[C]式

例如:

(12)[B]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D]式: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B]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C]式:

*京戏演在戏台上

通过变换,分化了这个歧义句式。

二、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

拿上面所举的例(5)变换实例来说,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构造层次和内部语法结构关系也都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原句式的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也都相同,它们都拿处所成分作话题,表示存在,表静态,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三、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

再拿上面所举的例(5)变换实例来说,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构造层次和内部语法结构关系也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变换式的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也都相同,它们虽然也都表示存在,表静态,但都以存在的事物为话题,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四、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再拿上面所举的变换实例来说,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

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5)中

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

在原句式中,“来宾”和“坐”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在变换式中,“来宾”和“坐”仍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仍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

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

可见,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

再如:

例(5)中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在原句式中,“挂”和“画”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墙上”表示“画”存在的处所;在变换式中,“挂”和“画”仍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墙上”仍表示“画”存在的处所。

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

这再次说明,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

五、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