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2.93KB ,
资源ID:901819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181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陆俭明变换分析法.docx

1、陆俭明变换分析法第四节 变换分析法一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法很有用,但它有局限,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变换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第二节末尾,我们指出“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歧义,而“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样的歧义句就没法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分化。因为这个句子之所以有歧义,跟内部的构造层次、词语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都毫无关系,而只是因为“屋顶上”似乎

2、既可以看作是“他”所在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我”所在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他”和“我”都在屋顶上。现在的问题是,说“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歧义,这种感觉对不对?怎么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我们得找到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分析方法。 从哲学上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既然我们现在一时无法从“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句子本身去加以分化,那我们就从外部

3、去找找出路。 从外部一找,首先可以肯定,“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确实有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是属于这样一种词类序列:(1)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我们在实际的汉语实践中找到了词类序列相同,而所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对的a、b两种类型的句子。请看: (2)a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b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例(2a)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施事所在的地方,例(2b)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受事所在的地方。例(2a)

4、和例(2b)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 我们看到,例(2a)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3)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4)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我发现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时我是在屋顶上。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他发现这颗小行星时他是在紫金山天文台。而例(2b)则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请看: (6)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他在车框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车框里。 他

5、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他发现的那张纪念邮票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所谓例(2a)的词类序列可以跟(3)词类序列相联系,也就是说例(2a)的词类序列(假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3)词类序列(假设为C式),即(7)A式C式同样,所谓例(2b)的词类序列可以跟(5)词类序列相联系,也就是说例(2b)的词类序列(假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假设为D式),即 (8)B式)D式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9)A式C式 A式 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0)B式D式 B式 C式 通过像上面那样的分析方法,验证或者说证实了“我在屋顶上发

6、现了他”确实是个歧义句,“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确实是一个歧义句式。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再举个例子。请先看实例: (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12)我偷一件衣服给她。 (13)我做一件衣服给她。这三个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如果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一样,请看: (14)a我 送了 一件衣服 给她。 b我 偷了 一件衣服 给她。 c我 做了 一件衣服 给她。 1 2 12 主谓关系 3 4 34 连动关系 但这三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例(11)包含两个行为动作,实际只有一个过程,送的过程也就是给的过程;例(12

7、)和例(13)都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例(12)和例(13)又有区别,例(12)包含的是两个转移过程,而例(13)包含的是一个制作过程,一个转移过程。上面所讲的这种区别,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加以证实。先看例(11)跟例(12)、(13)的区别。为区别起见,例(11)、(12)、(13)代表的句式分别标为A式、B式、C式。A式可以变换为“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假设为D式),即 (16)A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D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例如: A式 D式 (17)我送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送给她一件毛衣。 我交了篇论

8、文给陈老。 我交给陈老一篇论文。 我卖了间房子给老李。 我卖给老李一间房子。 我还了三本书给小张。 我还给小张三本书。 我递了张名片给曹总。 我递给曹总一张名片。 我写了封信给刘校长。 我写给刘校长一封信。而例(12)、(13)代表的B式和C式,不能变换为D式“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即 (18)B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D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 C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D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给+名词语与事+名词语受事请看: B式 D式 (19)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9、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他。 *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 *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C式 D式 (20)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织给她一件毛衣。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冲给客人一杯咖啡。 我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做给弟弟一只风筝。 我炒了些花生米给她。 *我炒给她一些花生米。 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我刻给老王一个图章。 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她剪给妈妈一些剪纸。例(12)代表的B式和例(13)代表的C式还有区别:B式可以变换为“名词语施事+

10、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假设为E式,即(21)B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E式 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例如: B式 E式 (22)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从铁蛋那里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从小张手里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从老板娘那里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他。 我从爷爷那里讨了一杯葡萄酒给他。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 我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张大爷。 而例(13)代表的C式不能变换为E式“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

11、与事”,即 (23)C式 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E式 名词语施事+从+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例如: C式 E式 (24)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从学校做了只风筝给弟弟。 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我从家里刻了个图章给老王。 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她从学校剪了些剪纸给妈妈。 至此,我们通过变换,分化了层次分析所不能分化的“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这一歧义句法格式。二、 关子“变换”这个概念 在具体介绍变换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变换”这

12、个概念略作一些说明。 “变换”一词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译名。在中国大陆,一说起transformation,人们往往把它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联系在一起。其实英语里的transformation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就我现在所知,在语法研究中,最早使用transformation这一术语的是1896年所出版的英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的English Grammar Series。这本英文文法书在解放前曾翻译出版,取名为“纳氏英文文法”。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据黎先生自己说是以纳氏英文文法为蓝本的。该书的第四册有一编叫 The Transf ormat

13、ion and Synthesis of Sentences(句子的改换和综合),专门讲了“句子的改换”。纳斯菲尔德将transformation定义为:“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他所说的语法形式是指句子格式,他所说的意义不变,是指基本意思不变。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所谓的变式句,就是纳氏的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s。 我们通常把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里所用的transformation,翻译成“转换”。“转换”开始(1957年的句法结构)是指从核心句(kernel sentence)到非核心句(nonkernel sent

14、ence)的转换;后来(1965年的句法理论要略)是指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到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转换。 而我们把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SHarris,又译为哈里斯)所用到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海里斯最早是在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1952)一文中用到transformation,当时他把“变换”定义为:“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例如:“N1+V+N2”(主动句)跟“N2+be+V-en+by+N1”(被动句)等价,彼此存在可替换性。在后来的Co-occurrence and

15、 Transformation in Linguistic Structure(语言结构中同现和变换的分析方法,1957)一文中,又将变换关系定义为:“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显然,看重了“同现”,并将此作为变换的条件。后来在Transformational Theory(1965)一文中,海里斯又将“可接受性”作为变换的条件,说:“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总之,英语语

16、法著作中的transformation有三种含义:在传统语法中,指句子的改换;在美国描写语言学中,指不同句式的变换;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指由底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我们所讲的变换,是海里斯所用的transformation的含义(不过,中国学者有所修正与发展)。三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换分析也有它的客观依据。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呢?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什么叫“句法格式的相关性”呢?我们知道,各个句法格式,从表面看好像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 (1)a张三送给李四那个照相机。 b张三送了那个照相机给李四。 c张三把

17、那个照相机送给了李四。 d那个照相机被张三送给李四了。 e那个照相机张三送给李四了。例(1)a、b、c、d、e各句,无论从词类序列、内部的层次构造和句法结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看,都各不相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句法格式;但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送”和“给”都是表示含有“给予”意义的转移性行为动作,“张三”是“送”和“给”的施事,“李四”是“送”和“给”的与事,“那个照相机”是“送”和“给”的受事。“送”和“给”行为动作的实现,“那个照相机”就由张三一方转移到李四一方。显然,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结构上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前提条件是,句中所包

18、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一致。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两个: 1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这样,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举例来说,基本意思是“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可是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说法,也就是不同的句式来表示。下面四种句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上面这个基本意思: A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A句式就是一般的所谓“主动宾”句式。例如: (2)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动词语B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把”字句。例如: (3)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C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C句

19、式就是一般所说的“被”字句。例如: (4)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 D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动词语D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主谓谓语句。例如: (5)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 上述A、B、C、D四种句式就是同义句式。而除了A句式外,其他三种句式还可以因表达的需要而在内部格式上有所变化,造成更多的同义句式。请看(变化后的格式和例句,在原先的编号上加,以示区别): 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给+动词语。例如: (3)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C a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 b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数量词例如: (4) a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给丢了。 b办公室的钥匙

20、被我给丢了两把。 D a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 b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数量词例如: (5) a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给丢了。 b办公室的钥匙我给丢了两把。 2语言表达还要求尽可能经济,这又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样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了。例如“老虎把鸡吃了”跟“白菜被鸡吃了”原本是属于不同句式的两个句子,前者属于“把”字句,后者属于“被”字句。但为了经济而省略的结果,出现了表面相同实质不同的“鸡吃了”。请看: (6)A鸡是“吃”的受事 a老虎把鸡吃了。 回答“老虎把什么吃了?” b鸡被老虎吃了。

21、回答“什么被老虎吃了?” c老虎吃了。 回答“鸡呢?” d. 鸡吃了。 回答“鸡呢?” B鸡是“吃”的施事 a白菜被鸡吃了。 回答“什么被鸡吃了?” b鸡把白菜吃了。 回答“鸡把什么吃了?” c鸡吃了。 回答“白菜呢?” d白菜吃了。 回答“白菜呢?”例(6),“鸡”在A里是“吃”的受事,A这个“把”字句经省略,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了(Ad)“鸡吃了”这样一个句子;“鸡”在B里是“吃”的施事,B这个“被”字句经省略,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了(Bc)“鸡吃了”这样一个句子。而它们各自来源于不同的意思。“鸡吃了”就是这样造成的歧义句。 以上两点,也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 变换分析的基

22、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具体说,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对于变换分析,首先必须认识清楚,“变换是句式的变换”。用朱德熙先生(1986)的话来说,“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因此,决不能将变换看作是某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明确这一点很重要。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

23、个变换矩阵(matrix ),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 ”,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变换实例。先看实例: (1)戏台上摆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都是: (3)名词处所1+动词+着+名

24、词语。如果对它们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相同。请看: (4) 名词处所 动词着 名词语 a戏台上 摆着 鲜花。 b戏台上 演着 京戏。 1 2 12 主谓 3 4 34 述宾 但例(1)和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例(1)表示存在,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我们把例(1)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例(2)表示活动,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我们把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这种歧义现象也得用变换分析法来加以分化,因为A义和B义的差异是由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所造成的。具体说,例(1)里的“戏台上”(名词处所)指明

25、“鲜花”(名词语)存在的处所,而例(2)里的“戏台上”(名词处所”指明“演京戏”(“动词+名词语”)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下面试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歧义句式。这里我们不妨假设表示A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为A式,表示B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为B式。我们看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假设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换为C式,具体如下: (5)A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C式 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戏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戏台上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黑板上写着宇 宇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 左胸上别着校徽 校徽别在左胸上 树

26、上钉着广告牌 广告牌钉在树上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采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这说明,A式与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 (6)A式C式上面说的是A式。现在看B式。我们看到,B式可以跟“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具体如下: (7)B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D式 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 戏台上演着京戏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门外敲着锣鼓 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 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 教室里正

27、在上课 操场上放映着电影 操场上正在放映电影 炉子上熬着粥 炉子上正在熬粥 这说明,B与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 (8)B式D式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9)A式C式 A式 D式例如: (10)A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C式: 鲜花摆在戏台上 A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D式:*戏台上正在摆鲜花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1)B式D式 B式 C式例如: (12)B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D式: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B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 C式: *京戏演在戏台上 通过变换,分化了这个歧义句式。 二、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

28、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拿上面所举的例(5)变换实例来说,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构造层次和内部语法结构关系也都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原句式的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也都相同,它们都拿处所成分作话题,表示存在,表静态,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三、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再拿上面所举的例(5)变换实例来说,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构造层次和内部语法结

29、构关系也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变换式的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也都相同,它们虽然也都表示存在,表静态,但都以存在的事物为话题,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四、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再拿上面所举的变换实例来说,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例(5)中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在原句式中,“来宾”和“坐”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在变换式中,“来宾”和“坐”仍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仍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可见,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再如:例(5)中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在原句式中,“挂”和“画”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墙上”表示“画”存在的处所;在变换式中,“挂”和“画”仍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墙上”仍表示“画”存在的处所。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这再次说明,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 五、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