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178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docx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採購與供應鏈治理

一、供應鏈的意義與現況

(一)供應鏈的定義

所謂供應鏈(supplychain)係指提供產品與服務給顧客之產業上、下游廠商所形成之系統。

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系統

因此,供應鏈是指在整個商業交易的一連串過程中,從供應商到客戶透過不斷的整合與改造,提升所有廠商的競爭力與客戶價值,構成所謂的價值鏈。

(二)供應鏈治理之內涵

供應鏈治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係指從供應商到最終使用者間之產品、資訊及資金的雙向流動,以達成尋求貨品或物料之驗收、製造、配銷及收付款等之成本降低與週期時間減少。

詳言之,供應鏈治理乃在追求下列的目的:

1.減少浪費與無附加價值之活動

(1)減少處理(交易)次數

(2)減少過多庫存

2.增加對客戶之服務與反應速度

3.改善供應鏈之溝通

(1)加強資訊之傳輸速度與時效

(2)加強資訊之正確性

(3)加強資訊之分享

4.減少週期時間

(1)新產品開發時間

(2)訂單交期

(3)補充物料或貨品的時間

5.改善協調之努力

(1)持續改進與對共同目標之了解

(三)供應治理與電子商務

1.電子商務(EC)之意義

係指商品在生產、運送、倉儲到銷售的過程中,利用現代科技的通訊與電腦結合的加值功能,促進交易的順暢及效率。

2.EC運作模式

CategoryManagement

EstablishInfrastructure

Optimize  Introduction

Optimize  Assortment

Optimize  Promotions

ProductReplenishment

   Integrated     Supplies

SynchronizedProduction

ContinuousReplenishment

      Automated        StoreOrdering

ReliableOperations

CrossDocking

Technologies

EDI

FEDI

ItemDatabase

ABC

圖2 EC運作架構

電子商務之運作,建立在三個基礎架構上,參見圖2。

最基層是技術(Technologies)體系,包括電子資料交換(EDI)、電子資金移轉(FEDIorEFT)等,中階層是產品補充(ProductReplenishment)體系,包括自動化訂貨(AutomatedStoreOrdering)、同步生產(Synchronizedproduction)等,最上層是品類治理,(CategoryManagement)體系,包括最佳品目(OptimizeAssortments)及產品上市(OptimizeIntroduction)等,各系統之間均能彼此串連接駁(CrossDocking),迅速提供交易決策的資訊及可靠有效的作業。

3.EC導入現況

(1)民間

目前電子資料交換,台灣採用的產業有:

食品、日用品、PC及PC週邊、汽車業、周密機械、圖書業等。

導入符合聯合國規範的訊息(UN/EDI)FACT約有13個(聯合國共有超過100個公佈的標準訊息)。

在技術運用方面,除了EDI外,台灣目前使用EOSVAN及INTERNET或各企業中心形式的網站也佔一定比例。

(2)政府

八十八年七月起分三年八階段推動『電子採購計劃』,現已推出政府採購資訊招標公告系統,並即將實施網路領標及下單。

4.EDI採購流程

茲以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交易,利用EDI的作業流程,示意如圖3:

圖3 EDI採購作業流程

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是運用協定的標準和固定的資料格式,讓電子文件得以在各有關單位間相互傳輸、交換;能够大幅節省文件製作費用,加快各項作業的進行。

這個電腦採購方式,處理訂貨、送貨及付款等交易流程,不但周密而且簡便。

在採購者、供給者、倉庫、運輸者、付款銀行及受款銀行之間的文件資料,全部透過電腦通訊系統來進行,若兩個機構之間的電腦無法相容(Compatible)時,可透過媒介網路(Third-partynetwork)來通訊。

通常EDI的使用者鍵入擬傳送的文件資料後,電腦軟體就會將其轉譯成標準的文件格式,並直接或透過媒介網路傳送至交易對象。

此一軟體也能同意資料,並將其轉譯且存入使用者的資料檔案中。

由於前述作業上的優點,EDI適時提供資訊,減少交易時間,能加速買賣雙方的溝通,改善了交易夥伴的關係,提升了競爭能力;減少文書作業的錯誤與遲緩,達成一個穩定的採購作業資訊流程,加強內部操纵,包括縮短購運時間;減少呆料、遲交或不正確的貨品;降低文書作業成本;節省紙張、郵資及人力的治理費用等;此外,EDI對於「零庫存」(JustInTime,JIT)的實施,助益甚大。

5.網路採購

由於EDI軟硬體的建構成本較高,因此,網路採購(Internetprocurement)隨後興起。

茲將網路採購之系統架構,示意如圖4:

圖4 網路採購循環

由上圖可知,網路採購使整個採購流程電子化及自動化,企業採購員或私人只要利用桌上型電腦(desktop)即可進行採購,其中要紧是讓買主根據電子商務所建構之產品目錄,清晰地認識商品,確保需求之滿足。

總之,當企業跨出了本身的範疇,而致力於企業與企業間(EDI),乃至企業與消費者間(InternetProcurement)的交易活動,即形成供應鏈。

企業為依賴上、下游的結盟夥伴來進行分工,以專注於核心業務(corecompetency),其作業面涵蓋了後勤運輸、代工製造、產品流通及貨款支付等,其目標在增進供應商間各成員的運作彈性及反應速度,以提升綜效(Synergy)。

在供應鏈治理所運用到的自動化技術,在買方(使用者)包括電子型錄(electroniccatalogues)、採購卡(procurementcards)、網際網路(Internet)、企業內網路(Intranet)及供應鏈軟體自動下單系統。

在賣方(供應商)包括電子資料交換、整批訂單(blanketorder)、生產排程分享(schedulesharing)、供應商治理庫存(vendormanagedinventories)等,其他方面包括自動驗收及付款(electronicfundstransfer)等。

二、供應鏈基礎治理

構成供應鏈有四個基礎(供應商、本公司、顧客、消費者),各個基礎有其治理上的重點,參見圖5。

     供應商早期介入                  上市時間                                彈性                           品類、花色更多

     製程能力                              縮短購運時間                        降價                           價格更廉价

     供應商共同開發                  降低成本                                零缺點                       品質更好

     總體成本                              品質改善 

                                                    減少存貨

圖5 供應鏈基礎治理重點

過去對於供應商治理,要紧專注於供應商的績效評估,或操纵購運的前置時間等;現今的供應商治理,應著重與供應商共同發展,強調共存共榮;其間的相異點整理如表1。

表1 供應商治理

過去的做法

現今的挑戰

供應商績效評估

供應商開發

訂購時間

寄售

按標準規格訂購

早期介入產品開發

出貨品管/進料品管

製程能力操纵

採購價格

透過團隊改善製程(供應商介入)

由上表可知,對供應商的治理方式已從被動的反應(reactive)變成主動的預防(proactive),換言之,企業為追求「產能最大,庫存最小」的目標,必須積極開發合格的供應商(QualifiedorCertified),共同開發新產品,提升製造能力,縮短交貨時間;而不是等待供應商上門推銷,只談價格,事後再投入人力解決品質問題。

在採購的實務方面,製造廠要使用Intranet來和其供應商與下游包商進行經常性的聯繫,以治理庫存和排定運送時間。

在採購的趨勢方面,确实是要減少供應商的家數,並和他們在雙贏的關係裡成為事業夥伴。

三、供應鏈治理案例

(一)全球運籌治理

1.定義:

企業就全球性的行銷、產品設計、供應商治理、採購、生產、後勤作業、成品庫存、顧客滿意等進行整體運作體系的治理。

2.核心精神:

快速回應市場變化與顧客需求,同時將經營成本、庫存壓力與風險降至最低,進而創造整體經營的最大綜效。

3.模式:

全球運籌治理系統是依單生產(BTO)延伸而來,差不多的邏輯在於供應商需要在全球要紧市場附近,設置產品的供應據點,在最短期間內運交貨主所需要的產品。

供應據點的類型有以下三種:

(1)當地運補中心(LocalBufferCenter):

即將成品在要紧外銷市場附近設置「發貨倉庫」,特別設置在「保稅區」內,能够達到顧客訂貨立即送貨的目的,藉此節省自工廠至消費地的運送時間,關稅則出貨時才繳納,減輕資金負擔。

(2)海外組裝中心(ConfigurationCenter)

將半成品或模組運至海外兼具裝配或維修功能的分公司,針對當地顧客的需求就地採購要紧的零配件組裝成品出售。

(3)直接運送(DirectShipment)

藉由供應鏈體系之建立,使供應商在資源分享的情況下,能做到快速反應(QR),接到訂單能在2-7天內將成品運銷至顧客所在地。

圖六全球運籌治理模式

 

圖6顯示台灣個人電腦海外組裝之運作情形,此一模組化產銷方式對相關零組件之採購,產生了重大影響,如表2:

表2 個人電腦外銷廠商模組化製造的採購策略

組件類別

採購決策

運補方式

機種變化性不大(外裝、電源供應器及軟式磁碟機)

由產品事業單位向本地供應商大量訂購

海運

市場變化专门快(主機板)

自行生產

空運

市場變化专门快(微處理器、硬式磁碟機)

由海外事業單位當地就近採購

陸運

(本文作者王忠宗先生為我國知名企管輔導專家,現任日正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中國採購治理學會名譽理事長、東吳大學企管系所副教授,定期在中華企管開設「採購治理實務研習班」及「利潤中心制度之運作實務研習班」等課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