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74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docx

小城镇规划研究设计课程作业

问题一:

找一个国内外小城镇规划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其规划建设特点。

答:

案例: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小城镇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省体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转发〈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背景和条件

该镇是省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位于平凉市东郊,距市区15公里,辖区总面积12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亩),人口435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1)。

辖26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

辖区内80%是川水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有泾河支流5条,南、北干渠横贯全区,总径流量10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1亿多立方米,年降雨量500-700毫米,年平均气温8.5℃,日照总时数2239小时,无霜期175天,交通方便,宝中铁路横贯全区,区内有铁路线上最大的编组贷运站,312国道和宝(鸡)平(凉),平(凉)镇(原)公路横纵交错,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8000门程控电话连接国内外。

农、林、矿产资源丰富。

区内森林面积4万亩,覆盖率21%,以苹果、梨、油桃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28500亩;石灰石磁盘产储量为1千万立方米,1500万吨的华亭煤田近在咫只;电力资源充足,有2×3.2千伏安的变电站,12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已上马动工。

区内公用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园林绿化,旅游业等发展很快。

等发展很快。

经济基础良好。

1995年社会总产值2.1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9亿元,财政收入315万元,人均纯收入1277元,农业粮食总产量1.34万吨,果品总产量0.71万吨,蔬菜总产量1.58万吨,现有乡镇企业120家,产值达到1.48亿元,市以上企业15家,产值3500万元;工业生产基本形成建材、食品、造纸、化工、电力、机械加工等地方工业体系。

紧紧抓住平凉电厂建设上马和铁路营运两大机遇,水泥厂、硫酸厂、轧钢厂、现代化养猪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正在论证落实;盐业、粮油、果菜、商贸三个专业市场已具雏形;还有清福山旅游胜地。

地理环境优越、从文景观优美,自然生态保持平衡。

所有这些,为我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执行省体改委〔1995〕31号文件,按照市委、市政府“超常规发展、创造性工作”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增强吸引力;以工业小区为主,增强聚集力;以专业市场为主,增强辐射力;以小康村建设为主,增强依托力。

通过五年改革把我镇建设成为一个政府精干高效,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城镇规划科学,保障机制健全,经济运行机制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富有特色,有4万城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2、经济发展目标:

试点镇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与平凉市“九五”计划相衔接,总体目标和任务是: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发挥优势,突出中心,大办“两场”即:

市场、工厂;抓住“四业”即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开发性农业;推进“四化”即: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在保持经济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合理的基础上,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二保二争”即:

工农业总产值保证3.8亿元,争取4亿元;财政收入保证800万元,争取1000万元。

在5年试验期内,全镇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强第一产业。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发展支柱产业建设,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三)用先进技术装备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

(四)把我镇的发展置于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中运作,面向市场,加快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个体、私营、三资、股份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工商企业,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增强地方财力,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国内生产总值,在1995年8515万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1.49亿元,2000年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36.3%。

第一产业:

在1995年5001万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6846万元,2000年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7%。

第二产业:

在1995年2280万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5478万元,2000年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55%。

第三产业:

在1995年1234万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2594万元,2000年达到8000万元,年增长45%。

工农业总产值,在1995年1.09亿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2.15亿元,2000年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32.8%;其中农业总产值在1995年2800万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3500万元,2000年达到5500万元,年均增长14.5%。

乡镇企业总产值,在1995年1.48亿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3.3亿元,2000年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32.3%。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种植蔬菜面积在1995年413亩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600亩,2000年达到1000亩;

果园建设在1995年23768亩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25000亩,2000年达到28500亩。

牛、羊、猪养殖分别在1995年4550头,4080只,8580头的基础上,1997年分别达到4730头,4460只,15000头,2000年分别达到5000头,5000只,25000头。

粮食总产量,在1995年13400吨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16220吨,2000年达到20000吨,年均增长8%。

财政收入,在1995年315万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500万元,2000年达到1000万元,年均增长26%。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5年1277元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1532元,2000年达到2200元,年均增长11.5%。

城镇建设投资,1996年达到100万元,1997年达到200万元,2000年达到500万元,年均增长49.5%。

非农产业人口,在1995年3241人的基础上,1997年达到8800人,2000年达到40000人,年均增长65%。

通过对该方案的分析可得到以下情况:

一、四十里铺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规划科学性不强,起点较低。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编制主要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实施编制。

由于大多数乡镇财政还属于“吃饭”财政,舍不得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编制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科学性不强,起点较低。

突出表现在:

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结构混乱雷同,开发分散,土地利用不经济,各建筑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视觉效果差,整体景观零乱。

2、规划修编不及时,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每5­­­­—10年修编一次,但地方政府因经费不足和领导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导致很多小城镇十多年前的规划仍然在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形象亟待提升,原有的规划已不能适应城镇发展的需求,若再按照原有的小城镇规划的要求开展集镇建设,所建的建筑物建成就将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从而造成城镇居民财产受到损失,社会资源遭到浪费,降低政府威信,影响干群关系,给社会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3、没有维护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地方政府领导或上级政府领导没有依据科学的观点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出于政绩和集镇整体对外形象的需要而凭着个人的想法和喜好,随意变动已经批准且正在实施的城镇规划建设内容。

因有关领导个人对城镇规划建设知识不是全面的掌握,从而造成在集镇建设中“怪象百出”,严重地阻碍了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也将是长远的和不堪设想的。

4、缺乏监督管理,小城镇规划建设实施不到位。

由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精减的原因,在乡镇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人员较少,有的乡镇甚至根本就有没有建设员。

在利益的驱动下,特别表现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不能完全依照详细规划的要求建设,再加之工作人员工作不力,监督不到位导致公共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绿地等规模减少,面积“缩水”现象严重。

5、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不足。

目前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上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城镇形象的塑造。

缺少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规划设计上盲目攀比宽街道、大广场、高建筑,建筑风格雷同,有的甚至照抄照搬国外的建筑形式,没有将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融合,丧失了小城镇独特风格,失去了融地方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为一体的小城镇应有的特色,大大降低了小城镇固有的人居环境价值。

问题二:

你认为中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什么问题(交通、环境、社会、人口规划等,可只谈2-3个方面),针对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你认为理想的小城镇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

小城镇发展及其导致的社会经济现象已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由此形成的城镇化道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城镇化的中国模式。

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至1999年年底,全国累计编制了镇乡域总体规划39555个,占镇乡总数的85.91%;累计编制了建制镇调整完善建设规划15480个,占建制镇总数的89.29%●[1],这些规划科学、健康地引导小城镇合理发展,并为城镇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小城镇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仍存在诸多问题:

工业化带来小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乡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原有良好的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形态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经济结构雷同,小城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小城镇历史形成的良好的传统风貌和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尤其是一些历史名镇,历史风貌面临湮没;仓促的建设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特色,小城镇规划套用传统模式,对特色设计缺乏认识,造成小城镇单调雷同——“千镇一面”;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仅注重物质空间领域规划,对生态、文化、传统、社会等非物质要素研究不够,间接造成小城镇人居环境和文化的落后……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局限、规划设计、规划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文立足于小城镇规划设计层面,对我国传统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加以分析。

  一 我国传统小城镇规划和设计模式梗概与特点

  1 小城镇规划设计梗概

  在我国,由于《城市规划法》将小城镇界定为城市,小城镇的规划大多套用城市规划编制的模式,同时又遵从主要针对乡村型居民点的《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因此小城镇规划如同小城镇概念一样,亦有城乡二重性。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

  

(1)镇域总体规划;

  

(2)镇区建设规划;

  (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从上述三方面主要内容看,小城镇规划继承了我国城市规划以物质环境(physicalplanning)为重的传统,主要解决小城镇物质环境建设的空间布局问题●[2]。

  2 现行小城镇规划设计的特点

  

(1)在规划结构上看,传统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模式。

其二元性首先表现在规划标准的二元性,《城市规划法》中将建制镇划归城市范畴,将小城镇作为城市聚落的性质加以规划,而在《村镇建设标准》中,将小城镇划归农村居民点规划,一方面使得小城镇照搬城市的模式,造成用地、景观等的混乱和浪费,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遍地开花式”的分散城市化●[3];二元性还表现在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指导理论,小城镇规划设计是按照城市规划的理论确定性质、规划和用地布局,按村镇规划理论将城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再分别按城市规划的理论进行编制,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模式,由镇域、镇区和镇区的重点地段构成的“三段式”的规划设计模式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2)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小城镇规划表现为平面规划,只注重平面的布局理性与合理性,对城镇风貌与城镇形象等三维空间艺术规划与规划中的感性因素涉及较少,与城镇设计的契合点不多,往往造成小城镇风貌雷同,“千镇一面”,缺乏趣味,甚至原有的城镇风貌和形象因此而削弱,乃至湮灭。

实际上对小城镇而言,因其结构功能布局相对简单,矛盾也相对少,如何应用形象思维对其进行安排和布局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具可行性。

这就需要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寻找与城镇设计的契合点,而这正是目前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一条短腿。

  (3)在规划设计时限上表现为静态规划,时限规划是其主要特点,推崇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和终极蓝图,不注意安排实施的时间顺序,单纯描写理想蓝图。

  二 传统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与矛盾

  1 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传统的小城镇规划继承了我国城市规划以物质环境建设(physicalplanning)为重的传统,主要解决小城镇物质环境建设的空间布局问题,规划内容以城镇物质实体环境为主,主要任务是确定小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镇)土地,协调城市(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及具体安排,在内容上属于环境建设规划,在范畴上属于现代主义功能规划的一部分●[4]。

  传统小城镇规划设计模式是强调物质性的“蓝图规划”(blueprintplanning),强调单纯按照规模评判发展的评价模式,是粗放式、外延式的规划设计与发展模式,其表现为“推大饼”、“围地划圈”等。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意识淡薄,是造成目前小城镇生态质量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的原因,具体体现在:

  

(1)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

究其原因:

除了个别像土地那样的生态要素可以商品化外,一般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通常都难以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衡量,在小城镇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往往成为“优先调整”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小城镇的绿地往往保留不住的主要原因。

  

(2)传统小城镇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

并过分强调视觉美化在规划设计中的分量,景观仅仅作为城镇中的布景而存在,许多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所谓“景观一条街”、“市民广场”等等,大多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产物。

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

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荷夫认为,这仅仅是园艺科学,而园林和绿地的生态学意义才应该是决定园林、景观与绿地的发展与维护的一项基本要素●[5]。

  (3)传统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

我国现行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环境保护规划缺乏对小城镇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仍停留于运用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的层面。

例如许多江南小城镇规划中将河涌堤岸化、水渠化乃至填埋等作法,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造成江南水乡城镇原有良性生系、水系系统的破坏,并带来特色湮灭等一系列问题。

  2 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历史文化的保护观念淡薄

  

(1)传统小城镇规划中历史保护规划往往以旅游、景观等作为出发点,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在保护规划的手段上以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空间物质形态作为目标,而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社会网络、居民生活的改变等涉及较少。

保护规划是以“静态”为特点的,希望恢复到以前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在江苏省,因明清时期的遗存较多,保护规划的风格定位往往是以明、清风貌为主,也有少数小城镇保护规划是以宋、元等的风貌作为保护规划的目标,保护结果注重展示性。

而实际上,除了少数旅游小城镇外,小城镇的保护与更新应以满足小城镇及其周围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为主,应着重于对环境构成要素的整体或部分保护,以体现对城镇社会网络和社会秩序的尊重,使城镇沿着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

  

(2)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

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国家指定的文保单位)作为原始动力和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和尺度,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成果和模式。

这种模式对非文物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尺度,往往使小城镇的旧区沦为彻底更新的对象;对旅游开发价值较差,而又不能动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在规划中往往采取消极的保护,如只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而周边则大拆大建……

  (3)在小城镇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中,不注重本地特点,套用规划师心目中固有的特点与模式(这往往是因为缺乏调研的结果),往往造成保护规划完成后小城镇特色风貌与文化的缺失。

例如,同为江南水乡城镇,在空间形态上,周庄的城镇空间特点为宋代“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的井字形格局,总体环境以“镇为泽国、四面临水”为特征;同里的特点为古桥,古有“水乡同里五湖包,东南西北处处桥”的说法,目前最具特色的空间形态仍是镇中心的“三桥”;而西塘镇的空间形态特色在于相互连接成线、顺河蜿蜒延伸的廊棚,可见,各个小城镇均存在着不同的特色,保护与更新规划应充分挖掘与表现地方的历史与特色,而非千篇一律的“小桥流水”式的苏州式的布局形式。

  (4)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在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忽视,在小城镇规划中不注重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文脉,形成诸多的建设性破坏,具体表现在:

①在小城镇的道路交通规划中,只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规划的道路尺度过大,与原有建筑、街道尺度失调;道路的线型与原有的街道、文脉等冲突,造成小城镇历史形成的街道空间和氛围消失等等矛盾。

②小城镇新规划的公建、工厂等与小城镇原有的建筑在尺度、外观上差别过大,造成小城镇连续的空间与界面的割裂,小镇的景观风貌遭到破坏。

③小城镇规划中盲目埋填水域或改变自然环境特征,不仅造成小城镇,尤其是以水为命脉的江南水乡小城镇的特色的缺失,而且小城镇的生态系统也遭到破坏。

  (5)景观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传统小城镇传统景观的保护并不全是保护形象风貌和人知觉心理的连续性,还应充分重视小城镇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连续性;景观的保护并不只是“建筑的文化特征演化的历史记忆的静态保留,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性的深层方式的留存和借用”。

  3 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1)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中特色的缺失。

我国目前小城镇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

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

“技术惊人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实践”,从而造成了诸如传统文化的消失与文化趋同、时空感与地域性的消失、文化的产业化与商品化、传统技术与地方技术的湮没等困惑。

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小城镇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

  

(2)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

小城镇规划中注重小城镇内容要素(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镇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小城镇素材的特色方面。

②小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小城镇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

小城镇规划的特色不在于城镇中心的一、两幢标志性建筑,入口处的大广场或雕塑等,因为小城镇的特色要点在于整体城镇景观环境,特色是一首协调的交响乐,绝不只是一两个重音符号。

  (3)对图形、建筑单体特色的过分追求造成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减弱。

我国小城镇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正如国内某学者指出:

“各个建筑单体追求特色,正是造成当前城市(镇)缺乏特色的主要原因”,凯文·林奇也指出:

“任何一个良好的城市都应有连续的结构而非一个个单元体”。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

①小城镇具有尺度小巧宜人、与乡村结合紧密等特点,这是其区别于大、中城市的特色所在。

然而,在一些设计中,盲目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结构模式等,例如,在道路规划中不顾小城镇中原有的道路线型与尺度,盲目追求截弯取直及与小城镇尺度不相符合的大尺度道路;在土地结构构成上按大中城市的做法进行布局;在城镇的景观上追求与城市相似的景观模式,在建筑设计上与小城镇原有的建筑不协调等等,导致小城镇原有的特色消失。

②在规划设计中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追求大、中城市规划的几何性与功能分区,造成小城镇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镇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小城镇特色的一个方面。

三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未来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是直接关系到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性问题。

有鉴于此,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规划经费的投入,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现在加大规划经费的投入将来少拆建筑物就换回了投资。

同时地方政府应树立规划第一的观点,只有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避免在将来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因此在未来城镇建设中,应当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并将其摆在第一位。

同时要树立大城镇规划观念,即各城镇的规划都不是孤立的,要充分考虑到镇与镇之间、镇与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转换,做到区域性一体、全乡镇一体,这样才能使规划立足于高起点,并且要在规划当中解决城镇发展性质、规模和方向性,完善镇区体系合理布局,确立各功能区,还要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各功能区的详细规划。

2、及时修编,优化与完善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影响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对于这些的发展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的,可以在城镇规划制定阶段,通过规划编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或解决,有些虽已预料,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原有的应对措施不尽完善。

还有一些因素是当初无法预料的,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划内容,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对原规划修编,以保证城镇建设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维护城镇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镇规划一经批准便具有法律效力,在城镇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进行调整与修改。

对未按法律程序而修改城镇规划的相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应依法给予处分,从而维护城镇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强化责任,落实规划目标。

一个城镇建设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必须一方面实施建筑许可制度,另一方面还必须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技术过得硬的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只有通过他们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管理和监控,同时实施跟踪管理,克服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以保证规划目标的落实。

5、城镇规划建设应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