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066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docx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一、简单的回顾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的起步并不晚,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孜孜追求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步伐,开拓进取,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就,这些无庸赘述。

现在仍健在的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的最好见证人。

但是,中国民俗学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原因人所共知。

直至粉碎“四人帮”,天空突然开朗。

在拨乱反正的大潮中,中国民俗学终于得到了新生。

不过,当1979年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顾颉刚、杨昆、容肇祖、常惠、杨成志、白寿彝等七位教授,提出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机构的倡议时,大多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还很淡薄,甚至心有余悸。

但民俗学学科毕竟是一门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科,在这片荒芜的田野里,恢复开垦和播种,需要胆识和勇气。

在将近二十年的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日子里,钟敬文先生如同他在二三十年代的所为一样,筚路蓝缕,就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众多问题(如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讲话。

他还主持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沟通国际民俗学界的交流。

这就使中国民俗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一次与世界民俗学取得了同步发展。

  以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十多年的生息和发展,出现了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如在机构建立上,现在除中国民俗学会外,全国已有近30个省(自治区)、市建立了省级民俗学会,目前建立学会的工作正在向地区和县一级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全国已有近四十所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十多所大学培养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还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民俗学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受到重视;民俗志、民俗丛书(包括理论)大量出版;应用民俗学、地域民俗学被提上研究日程;民俗刊物、民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学的国际交流在不断加强。

凡此种种,展现出中国民俗学的光辉前景。

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正处在一个高涨的时期,这从多种社会学科对它的关照,民众普遍兴起的民俗文化意识中得到证明,这一点令国外学者也有些羡慕。

  二、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无疑是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文化宝库。

与之相比,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犹如巨人与侏儒。

加之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摆在中国民俗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1、关于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理论的建设,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而且关系着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

十年来,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应该说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

但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比如:

关于民俗与民俗学的概念问题,至今还在争论之中。

结合中国的实际,作为学术名称的民俗学,它的含义、对象、范围究竟是什么?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钟敬文先生就曾提出过“民间文化”的概念,甚至想用这一名词取代“民俗”一词。

八十年代,钟先生又重提这一问题。

他曾在《话说民间文化》一书的《自序》中说:

“从三十年代起,我就注意到广大民众自己所创造、享用和继承的文化,并且创用了‘民间文化’这个新术语。

我甚至拟用这个名词去代替‘民俗’一词,而把民俗学称为‘民间文化学’。

现在考虑起来,当时那想法是合适的。

”钟敬文先生在这里提出,用“民间文化学”代替传统“民俗学”概念的直接理由是:

“几十年来,世界学界民俗学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将使它包括民间文化全部事象在内了。

”很明显,这一扩大了的民间文化范围,已和传统的民俗学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区别。

它包括了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科学技术和民间组织等许多方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早期的英国民俗学家斑尼(,在其所著《民俗学概论》中说:

“民俗包括民众的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上的技术无关。

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taboo);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显然,这和我们今天的理解完全不同。

另外,就中国文化的整体而言,绝不是单一层次的,它包括了上层社会文化,中层社会文化和底层社会的文化。

上层社会文化,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中层社会的文化是城市人民和商业市民的文化;底层社会文化是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而所谓“民间文化”,自然包涵着中层文化下层文化。

这是当代民俗学研究层次扩展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显然“民间文化学”比之“民俗学”在术语概念上,要明确得多。

自从1846年英国民俗学家汤姆逊(,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不论国外社会学科关于民俗学的归属如何划定(如归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中国民俗学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民俗学传统的研究对象和今天的发展,将其称为“民间文化学”未尝不可。

  此外,还有民俗学与风俗学的问题,也已经提出。

民俗学传统上被理解为研究民间风俗、习尚的学问。

很明显,它的研究局限在中层社会文化和下层社会文化之间,上层社会文化被排斥在外。

上层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的上位文化,自然不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畴。

但上位文化与下位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官方仪礼与民间仪礼之间,从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

一年中的岁时节日,有关人生的仪礼等等,无论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一般民众都要依例进行,只不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罢了。

所以,有人提出用“风俗学”取代“民俗学”,认为这样可使研究的范围更扩大一些,研究更自由一些,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最后,还有“民俗文化学”的概念,也值得讨论。

“民俗文化”概念,近几年来,运用得比较广泛,范围所指也比较宽泛。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兴起的民俗文化热潮,方兴未艾。

“民俗文化学”概念必然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除了民俗学的概念之外,关于民俗的特征、功能、分类、民俗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民俗学方法论的问题,也都显得十分突出。

应用民俗学和地域民俗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语言民俗学》、《文艺民俗学》已有专著问世。

民俗发展史、民俗资料学的建设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中国民俗学发展到现在,应该建立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框架,以指导学科的研究。

  2、关于历史性与现在性问题

  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确定,是摆在中国民俗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它关系着中国民俗学的性质。

时至今日,文化人类学派“遗留物”观点的影响,并没有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完全消除。

但时代毕竟在前进,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开拓,在传统与现实面前,中国民俗学在作着自己的选择。

1984年,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入门·序》中说,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它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

“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

民俗学的记述和研究,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的。

”这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种研究领域上的转轨,将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意味着民俗学已不是一种陈旧的、僵死的学问,而是一种新鲜的、活泼的学问。

并在某种意义上,又一次和世界民俗学取得同步发展。

  民俗学的“现在性”,标志着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这并不排斥民俗学对传统民俗事象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应该关照本国的国情,同时也要关照民俗本身的特征。

因为民俗具有传承性,不了解民俗的历史,就无法把握民俗的现实。

所以我们在强调民俗的现实性时,对传统的民俗事象同样要给以重视。

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需要从文献、传统和现实民俗事象的调查三方面入手,将历史的与现实的民俗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关于描述与研究问题

  所谓描述,是指对具体民俗事象的观察和记录。

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文化行为模式。

用文字作符号,将民间传承的民俗文化现象,源源本本地记录和描述下来,是相当困难的。

即便是使用现代化的录音机和摄像机,虽可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但它仍不能脱离语言和文字的帮助。

民俗学研究,历来十分强调“田野作业”,它强调对民俗事象的考查与描述,这是民俗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目前,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水平,和国外民俗学相比(如美国、日本等),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基础还很差。

新中国建立,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过去对民俗学所存在的认识不足和某些偏见,各级文化部门并没有对中国各民族的民俗作过全面的普查,甚至边地区性的专门普查也很少,所以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整体,对它的源流和沿革,对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均不甚了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历来存在着多元一体的格局。

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民族民俗文化,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历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同样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倡导推行“胡服骑射”,开各民族民俗文化交流之先河。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民俗文化,都是在各民族的共同参与中形成和发展的。

忽视这一特点,将中国民俗学看作是汉民族民俗学,且主要以研究汉民族民俗为主,是不对的,这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一大弊端。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否定中国民俗学工作者在以往的“田野作业”中所作的工作。

诚然,目前所出版的民俗志和民俗学丛书已经不少,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些著作,就会觉得,以往在民俗的考查与描述中,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其中最突出的是,大多数民俗调查者对具体民俗的记录,还停留在宏观描述的水平上,缺乏对民俗事象的深入细致的描述。

也就是说,表层的描述已作了不少,深层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却显得不足。

这不仅涉及到民俗学描述的科学性,也涉及到民俗考查、描述的技术和技巧问题。

民俗,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它所包含的层面是极其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物质的因素是表层的,精神的因素则是深层的。

民俗考查不仅要注意到这两个互相联系的层面,而且要将这种联系精细地描述出来。

比如:

我们对居住民俗的考查与描述,以往大都集中在民居样式特征的描述上,如蒙古包、傣家竹楼、吊脚楼、四合院等。

实际上,民居习俗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从微观考察与描述的角度它应包括:

1、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土质、气候、水利),各类资源,生产状况(农、林、牧、副渔各业),交通设施等。

2、住宅的布局、结构(必要时要绘出平面或立体图),住宅内房间的分配、位置、名称,供何人使用(区别不同身份)。

3、火塘和灶的位置,有无特别的意义,有无灶神。

4、屋内家神供奉的位置。

5、家具的种类、名称、制作、使用。

6、住宅的修建(材料、过程)和仪式。

7、房屋建筑的类型,不同身份的人家采用不同的类型。

8、附属设施(包括畜圈、厕所、仓库等)。

以上所列还只是考察要目,具体的考察可能还要细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民居文化的整体,才能将表层与深层的描述与研究结合起来。

描述永远是民俗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好的考查与描述,民俗学研究就不能深入下去。

中国民俗学发展到现在,必须在“田野作业”中加强微观考查与描述,否则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和发展将会受阻。

  4、关于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问题,在最近十多年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得到了应有的强调,从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方法论的本质是世界观的问题,也称其为“方法观”。

具体到民俗学研究,是研究者如何看待民俗文化的性质,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

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许多人轻视民俗文化,认为民俗文化是庶民的底层文化,是一种“粗俗”的创造,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俗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有时政府部门还采取社会动员的方法,不加区别地将一部分民俗作为封建迷信加以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