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061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x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

【题解】

《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

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

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

宋?

朱熹也说: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

1.1子曰①:

“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

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

①子:

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

即“说”。

②时习:

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

③亦:

语助词。

说:

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

“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

从。

⑤人不知:

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

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

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

孔子说:

“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解读】

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

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

“习”即温习,进德修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乐由此而产生。

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

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

曾子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又说: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讨论学问,辅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

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

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

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么办?

发脾气,生怨气吗?

不对,应该是“不愠”。

即不发脾气,不生怨气。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更为高远。

这三句话,均涉及到一个“乐”字,佛教强调苦修,离苦而得乐,儒家自始至终强调“快乐”。

如“贫而乐”,孔子自喻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吃粗食,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面对苍天,仰依大地,其乐无穷。

孔子赞扬颜回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盒饭,一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

孔子和他弟子对生活的态度讲究“乐”,对学习也讲求“快乐而有趣”。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本章三句,第一句谈学习之乐,即学仁之乐。

第二句谈问难之乐,即辅仁之乐。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自寻其乐,是一种修道悟道的快乐,即安仁之乐。

君子之乐,是修养极高的快乐。

这三句话谈的是“学”、“问”、“行”。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前两句概括起来说,谈的是“知”,第三句谈的是“行”。

儒家文化强调先知后行,知为行用,学习应该经世致用,知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为知识而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应考虑学以致用。

另外,第①句谈学仁,第②句谈辅仁,第③句谈安仁。

三句话,三个“不亦……乎”连用,句式并列,层次清楚,思路通达,语意贯畅,义脉内注,联系紧密。

【原文】

1.2有子曰①: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不好犯上③,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注释】

①有子:

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3岁。

相貌有些像孔子。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曾尊其为师,也称其为“子”。

②孝弟:

孝,尽心敬养父母;弟,通“悌”,指弟弟要顺从兄长。

犯:

冒犯,违反。

③上:

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长等。

鲜:

少。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没有这种情况。

④务:

专心致力于某事。

本:

根本的、基础的东西。

文中三个“本”字均指“孝”“悌”。

立:

确立,树立。

道:

指仁道。

⑤仁:

爱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德目,表示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或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

与:

通“欤”,语气词。

【语译】

有子说:

“一个人若已具备孝悌之德,那他犯上的情况就会稀少;不去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那更是不会有的。

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德与‘悌’德,乃是仁道的根本啊!

【解读】

本章谈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养的核心境界。

“仁”即爱人,敬养父母即表现为“孝”,亲爱兄弟即表现为“悌”,友爱朋友即表现为“信”,关爱子女即表现为“慈”,效力祖国,恪尽职守,表现为“忠”,夫妇爱恋表现为“义”。

以仁德为核心,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现的仁爱则不同,他们分别是“孝”“悌”“忠”“信”“慈”“义”……。

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仁”是治国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基础。

“百善孝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希望他忠君、爱国、恪尽职守,似乎不太可能。

因此,治国者自身当从孝做起,选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交朋友观察他是否孝顺,若为不孝子孙,你千万远离于他。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

”孝必须经过教育而后形成。

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在多方面。

《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中谈到五种“非孝”的情况,可资参考:

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

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五者不达要求,均为“非孝”的表现,可见“孝”的重要性。

全章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其为人也孝弟”;第二句,“而好犯上者,鲜矣”;第三句: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环环相扣,顺推致极。

第二层,对第一层递进式的阐释作了一个归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孝悌”,“孝悌”确立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就确定了。

由“务本”到“立本”,由“本立”到“道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第三层,全章结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将“孝悌”与“仁德”紧密地联系,双股夹写,两股合一,丝丝入扣,强调“孝悌”乃“为仁之本”。

“仁”乃治国之本,孝悌也者,修身之本,治国之本,不可殆忽,不可轻视。

【原文】

1.3子曰:

“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

巧言,动听的假话;令色,伪善的面孔。

②鲜:

少。

【语译】

孔子说:

“善讲动听的虚言,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少有仁德啊。

【解读】

仅此七字,说尽天下阿谀逢迎之态。

“巧言”“令色”两两相对,结构并列。

花言巧语,说得好听,胁肩谄笑,表情动人;说好听的话给你听,做好看的脸色给你看,他们的内心如何呢?

“鲜矣仁”,包藏祸心,口蜜腹剑。

“鲜矣仁”,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强调的是“仁鲜矣”。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

仁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

“吾日三省吾身②:

为人谋而不忠乎③?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

传不习乎?

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46岁。

他注重内求,处事谨慎。

②三:

确数,即三个方面。

省:

自我反省。

三省:

即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

吾身:

自身。

③为:

介词,替、给。

忠:

尽心竭力。

④信:

信实、诚信。

⑤传:

传授。

【语译】

曾子说:

“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

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了吗?

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温习了吗?

【解读】

本章记载曾子的内省之功。

曾子的三个问句,用“不……乎”句式,使义脉内通,问而不答。

今天读来也似问给后人回答,蔼然亚圣之风,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是孔门弟子每天正心修身的课程,三省的“三”字是实数,即从三个方面反省。

首先是“忠”。

“忠”是尽心竭力以爱人,忠表现在多方面,对自己要求,“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表现为敬业之忠;“臣事君以忠”,对上级,对领导,对君王尽心竭力,表现为忠君之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从道不从君,表现为忠道之忠。

另有“大忠”、“次忠”、“下忠”之分。

曾子每日慎独静坐反思,所虑之“忠”,属忠人之“忠”。

第二是“信”。

“信”即仁爱之心表现在对朋友的友爱。

友爱的基础即讲信用,“信”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信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忠”“信”是儒家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内忠外信是进德之本。

第三条是“习”,是修业之本,“习”即温习,在实践中操作,履行所学到的知识,所谓“身体力行”,“躬行履践”,皆是“习”的范围。

进德修业是孔门弟子旦夕不忘的大事,尤其是孔门高足曾参更是如此。

【原文】

1.5子曰:

“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

①道:

通“导”,引导,管理,治理。

乘(shèng):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周制天子土地方圆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土地方圆百里,兵车千乘。

“千乘”,借代的修辞手法,指代诸侯国。

②敬:

敬业、努力、认真。

③用:

财用。

④以时:

根据一定的时节。

“使民以时”的意思是役使劳力时,不影响农业生产。

【语译】

孔子说: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临事要敬业、守信,要坚持节制财用,热爱民众,动用民力而不违农时。

【解读】

本章说的是正心、修身、进德、修业,学而优则仕之后,治国平天下时的五大要领,“敬”、“信”、“节”、“爱”、“时”。

①敬业精神。

“敬事”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讲究信用。

“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为官一方,必须讲信誉,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

曾子的“三省”是有关个人进德修业的要求,是“修身”的科目,这里孔子说的则是为官后“治国平天下”,是对“修身”的实施与运用。

③节省财政开支。

君子治理国家,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诸葛亮曾劝诫他的儿子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

”《易经》上说“君子以俭德辟难”,讲的都是“节用”的问题。

④体恤爱护百姓。

施行仁政,不以暴施强,不行苛政。

“爱人”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即“仁”。

“仁”包含的内容极多,以后将在各章中逐次谈到。

⑤“使民以时”。

孟子的理解是: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对孔子思想作了具体的发挥。

至今为止,凡为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