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33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docx

七上中图版地理复习提纲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主要知识点: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盖---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不规则的球体。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①站在海边,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见船身,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②站得高、看得远。

③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是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想给地球照镜子,是我们看到地球形状。

3、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和赤道)

5、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是赤道;赤道的纬度是0°;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6、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0°;与本初子午线相对的另一条经线是180°;

北极点的纬度是90°N(北纬90°),南极点的纬度是90°S(南纬90°)。

8、在地球仪上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船队是麦哲伦带领的船队。

9、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定位。

10、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0°~30°是低纬度

30°~60°是中纬度

60°~90°是高纬度

 

二、列表对比: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特点

 

形状

 

圆(除南、北极点外)

半圆

(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组成一个闭合的经线圈,度数相加得180°,且东、西经度数相反。

长度

不相等

相等

数量

无数条

线圈之间的关系

除南北极点外,所有纬线互相平行

相交(相交于南北两极)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2、纬度和经度

纬度

经度

起始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划分方向

从赤道向南北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方向划分

表示符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度数范围

0°~90°

0°~180°

特殊的线、点

赤道(0°)

回归线(23.5°)

极圈(66.5°)

两极(90°)

本初子午线(0°)

180°经线

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

分界线

南北纬度分界线

(南北半球分界线):

赤道

北回归线:

23.5°N;

南回归线:

23.5°S;

北极圈:

66.5°N;

南极圈:

66.5°S;

 

东西经度分界线:

0°经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

西经20°和东经160°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和东经160°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北纬和南纬的度数从赤道分别向南、向北逐渐增大,最大到90°

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东、向西各增大到180°

 

三、五带的划分

1、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2、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五带:

有极昼极夜

北寒带

南寒带

南回归线

无极昼极夜

南极圈

北极圈

有极昼极夜

北回归线

无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有阳光直射

南温带

热带

北温带

 

第二节地图

一、主要知识点:

1、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2、地图上辨认方向:

一般定向法: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该定向法适宜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定向法: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①比例尺定义: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比例尺种类:

数字式比例尺:

如1:

500000

05千米

文字式比例尺: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线段式比例尺:

③比例尺的大小:

分子一般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④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4、识记课本18页图I地图上的图例或地图册上的常用图例。

练习:

将下列图例语气表示的地理事物项链:

①铁路A

②水库B

③河湖C

④国界D

二、课本要掌握的内容:

熟记课本p14~19页老师划的内容;p17页1、2、3、4题内容;P21页复习题第一题。

第三节地形图

一、主要知识点:

1、海拔(绝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地球上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都以米作为计量单位。

2、我国海拔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世界第三极”,海拔8844.43米。

我国陆地最低点:

吐鲁番盆地-154.31米。

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地形类型

海拔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山地

500米以上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脉状分布

高原

500米以上

范围宽广,外部陡,内部起伏和缓

丘陵

200~500米之间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

不定

中间高、四周低

平原

200米以下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4、等高线:

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高线。

5、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部位:

山顶:

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在地图上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弯曲最大的地方,等高线最弯处指向低处;

山谷:

等高线弯曲最大的地方,等高线最弯处指向高出;

鞍部:

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较低)的连接部分;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7、请将下图中的不同地形与其相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相连。

8、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的地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地图是地形剖面图。

二、课本要掌握的内容:

p26页读图题1、3题、思考题;p28页复习题第一题。

 

第2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1节疆域和行政区划

1、主要知识点:

1、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最北点:

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点:

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东点: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最洗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3、我国濒临的海洋:

自北向南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岛东面直接濒临太平洋。

4、我国陆地面积960万km²,居世界第三位。

管辖海域面积300万km²,是海洋大国。

5、我国14个陆上邻国,朝鲜起逆时针方向:

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

南部还有缅老越。

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的国家:

朝鲜、越南。

6、我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印尼马文菲日韩。

7、我国内海:

渤海和琼州海峡。

8、我国省级行政单位:

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

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10、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1、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跨纬度最广的省(区)是海南省;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的省(区)是黑龙江省。

12、课本要掌握的内容:

熟记p38页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简表。

 

第2节众多的人口

1、主要知识点: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实行人口政策的目的是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

4、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人口东南多西北少。

5、我国人口地理的分界线:

黑河--腾冲线。

2、课本要掌握的内容:

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

 

第3节多民族的国家

一、主要知识点: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汉族人口最多,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壮族自治区。

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民族是回族。

2、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云南省。

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5、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将下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用线相连。

①傣族A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手鼓舞

②朝鲜族B泼水节、孔雀舞、象脚鼓舞

③蒙古族C长鼓舞

④维吾尔族D雪顿节

⑤藏族E马头琴、那达慕大会

⑥哈萨克族F火把节

⑦彝族G冬不拉

⑧回族H开斋节

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1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

1、我国的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海拔零点:

黄海多年平均海平面。

2、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界线:

第1、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2、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祁连山—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1)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2)第二级阶梯:

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3)第三级阶梯:

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4)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眼神。

形成近海大陆架。

4、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1)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富的降水。

对河流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许多大江大河向东流入海洋。

(2)对能源的影响: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水流急,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

(3)对交通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阻碍了东西部的交通。

地形

5、我国的地形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6、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7、开发山区的有利条件:

发展牧业、旅游业、采矿业、林业等方面有优势。

开发山区的不利条件:

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种业。

开发山区应注意的地质灾害有:

崩塌、滑坡、泥石流。

8、开发山区要注意:

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和建设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的污染,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理解

9、我国四大高原特点: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10、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参考课本61页图F)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11、我国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盆地,天山以南,内部多沙漠戈壁,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内部多沙漠戈壁(新疆“三山夹两盆”)

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一级阶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盆地,有“紫色盆地”“天府之国”之称。

12、我国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黑土地”之称,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13、填表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

北侧

南侧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重点参考图:

课本57页图B“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课本59页图D“中国地形图”

课本61页图F“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第2节气温和降水

1、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包括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总体规律:

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总体规律: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较低温)

3、1月0℃等温线沿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

3、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4、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天高地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高寒区。

5、填表:

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

温度带

耕作制度

主要农作物

热带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

暖温带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

中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

寒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青藏高原高寒区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

6、降水的变化: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我国降水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1)时间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雨热同期),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但容易产生春旱和夏涝。

(2)空间分布: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干湿区:

根据各地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全国分为四类干湿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8、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与8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大致一致;

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一致;

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重点参考图:

课本73页“中国的温度带”

课本76页“中国的干湿区”

 

第3节天气与气候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如阴晴、风雨、冷热等)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气温和降水。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或棕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常见的天气符号

4、空气质量的高低可以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力;无座的空气,污染指数越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5、空气质量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受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的排放。

6、改善家乡空气质量的措施: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扩大城乡绿化,增加水域面积,实施生态修复等措施。

7、我国的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8、西安所处的温度带:

暖温带

西安所处的干湿区:

半湿润区

西安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偏大陆性)

9、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10、季风的风向在一年之内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改变。

11、我国的气候受季风影响非常显著。

中国的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来自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蒙古一代,形成了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其影响下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干燥;我国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主要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其影响下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1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岗底斯山脉。

13、我国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我们把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把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重点参考图:

课本85页图J“中国的冬季风”

课本85页图K“中国的夏季风”

课本86页图L“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第4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流河:

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

内流区:

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非季风区。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2、外流河:

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

外流区:

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3、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长江。

4、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5、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6、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越往北结冰期越长;黑龙江结冰期最长。

越往南河流汛期越长,珠江的汛期越长。

7、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8、黄河概况:

发源地:

巴彦喀拉山脉北麓

注入海洋:

渤海

流经省区:

9个(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长度:

5500多千米,我国第二长河,第三大河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上中下游分界点:

河口、桃花峪

沿岸平原: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

9、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贡献:

A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B黄河干流水能资源丰富(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时水能资源丰富所建水电站有: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C黄河是北方沿岸九个省区重要水资源

D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山西、陕西、内蒙古)

(2)忧患:

A中游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历史上毁林开荒毁林,这里地面缺少植被保护,加上气候比较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黄土本身土质疏松,一遇暴雨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B下游“地上河”(河道变宽,水流放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C黄河凌汛(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10、治理黄河的措施:

在上、中游地区,建坝於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11、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12、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13、长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航运条件优越,被称为“黄金水道”

(2)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水能宝库”(水电站:

三峡,葛洲坝等)

(3)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

(4)长江流域森林资源、矿产资、水生生物资源丰富。

14、长江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①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土流失严重;

②流域内普降暴雨;

③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人为原因:

①中上游山区滥伐林木严重,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重;

②中下游人为的围湖造田使湖泊失去了可以调节水量的功能。

15、治理长江的对策:

在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在中、下游退田还湖,修建水库,加高加固堤防。

16、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的最大的水利枢纽是三峡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建成后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重点参考图:

课本92页图I“黄河流域”

课本99页图T“长江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