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考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0081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答考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如何解答考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如何解答考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如何解答考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如何解答考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解答考查.docx

《如何解答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答考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解答考查.docx

如何解答考查

★如何解答考查"根本原因"的历史选择题

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近年高考中历史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是考查重点,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这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我们只要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就可以得出应选A项,它在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据此,世界史上的尼德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原有的旧制度或统治体系阻碍其发展,即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例2: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答案A)

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

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例3:

"府院之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B.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

C.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此题答案选择D项。

C项是错误选项,A、B项都是属于表面现象,而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分析出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黎元洪与段祺瑞关于参战问题的斗争而表现出来。

(浙江  戴胜旗)

★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改成的组合选择题(以下简称"组合题")考查能力的力度愈来愈大,同学们普遍反映解答这类题目时失分率很高。

如何指导学生答好组合题呢?

以下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供同学们参考。

一、限定语突破法

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

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原得正确的选项。

如:

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

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脐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

答案:

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

排除障碍的方法有:

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

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如:

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

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

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

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

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洲剩余资本的国家。

答案:

B

[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

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

①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

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

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三、参照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

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如: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

"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

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

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

①对材料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

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排除障碍的办法:

①认真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

②坚持论从史出。

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

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四、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

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

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

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A

[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因素有:

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认识。

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

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

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山东沂南第一中学于成贵王家余)

★标准化考试要注意三大技巧

1.填涂技巧

  标准化考试考生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填涂不规范,以致在机器阅卷中产生误差。

克服这类问题的简单方法是要把铅笔削好。

铅笔不能削尖削细,而应相对粗些,且应把铅笔尖削磨成马蹄状或者直接把铅笔削成方形,这样一个答案信息点最多只涂两笔就可以涂好,既快又标准。

  防止标准化考试中漏涂、错涂试卷科目和考号是考生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考生在接到答题卡后不应忙于答题,而应在监考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将答题卡的表头按要求进行"两填两涂",即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填写姓名、填写准考证号;用2B铅笔涂黑考试科目、涂黑准考证号。

  2.答题技巧

  审涂分离移植法。

这种方法是考生在接到试题后,不急于在答题卡上作答,而是先审题,并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轻轻标记在试卷相应的题号上。

审题后再仔细推敲自己选择的答案是否正确,经反复检查确认不再改动后,再依次移植到答题卡上来。

  审涂结合并进法。

这种方法是考生在接到试题后,边审题,边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边审边涂,齐头并进。

  审涂记号加重法。

这种方法是考生在拿到试题后,一边审题,一边将选择的答案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轻轻记录(可以打勾或轻轻一画)。

待审定确认不再改动后,再在记录的答题卡上加重涂黑。

  3.猜答技巧

  选择题存在凭猜答得分的可能性,我们称为机遇分。

这种机遇对每个考生是均等的,只要正确把握这种机遇,就不会造成考试的不公平。

  单选型选择题猜答得分的机遇

  标准化考试用得比较多的是单选型选择题,例如四选一型。

回答这种题目,首先要注意题目说明中是否有答错倒扣分的规定,如没有,当遇到不能肯定选出正确答案的题目时,千万不要放弃,应该猜答。

如果试题说明中有答错倒扣分的规定,对于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的题目,考生不要猜答。

但是你若能肯定地排除一个或两个干扰项,余下的选项可以猜答,这时得分的机遇大于失分的机遇。

  多选型选择题的猜答机遇

  多选型选择题不易猜答但仍有它的答题基本方法。

现简单介绍如下。

(1)消元法:

多选题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其干扰项(错误项)最多为两个,因此,遇到此题运用消元法是最普遍的。

先将自己认为不是正确的选项消除掉,余下的则为选项。

(2)分析法:

将四个选择项全部置于试题中,纵横比较,逐个分析,去误求正,去伪存真,获得理想的答案。

(3)语感法:

在答题中因找不到充分的根据确定正确选项时,可以将试题默读几遍,自己感觉读起来不别扭,语言流畅、顺口,即可确定为答案。

(4)类比法:

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不属于同一范畴,那么,余下的三项则为选择项。

如有两个选项不能归类时,则根据优选法选出其中一组选项作为自己的选择项。

(5)推测法:

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

有些试题要从句子中的结构及语法知识推测入手,配合自己平时积累的常识来判断其义,推测出逻辑的条件和结论,以期将正确的选项准确地选出。

(邓兴军北京青年报)

★答好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三点看法

  所谓历史主观性试题,是指除选择题外必须用文字表述的试题,它包括材料题和问答题。

它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影响和制约着一些考生的总分成绩。

怎样答好历史主观性试题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近三年参加湖北省高考文综评卷的体会谈三点看法。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试题评分标准。

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最近三年甚至文综考试以来的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找出高考试题答案具有的共同特点。

在历史答题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2.知识学得过死,灵活性方面不足。

这实际上说明了考生答题不能符合考试标准。

这里以2001年高考第38题第②问举例说明。

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

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发明。

这个题的时限很明确,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心词是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成为整体,求答项是"怎样推动"。

通过时间限制,我们应很明确地答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进一步答出,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市场不能满足各国发展要求,使得世界市场的争夺成为必然,故列强以全球为目标进行扩张,结果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回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电力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发现及运用;二是以内燃机为代表的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三是为远距离提供信息的新发明,即通讯事业的发展,而能够使世界形成整体(即联系加强)的是第二、三两个内容。

由此可见,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具有层次化、要点化、规范化等特点。

  其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训练。

如何答题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问题。

答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试标准。

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也不会轻易丧失。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讲到新课程的目标是:

"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平面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结构上来。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材料题和问答题。

学生在练习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严肃对待,不可敷衍塞责。

二是注意教师的批改和评讲。

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教师评讲练习时,既会注意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会教同学们如何审题,如何答题。

当教师评讲练习时,学生应用心体会教师的思路,学会思考。

尤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师没有提及的问题大胆发言,请教师分析指正。

三是总结反思。

一些主观性试题练习、评讲以后,教师还会做一个或给一个现成的答案,针对参考答案,要多看多思,学习其思路,学习其对要点的把握,并与自己做的答案做对比。

对于优点要发扬,并由此增强信心,更要正视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思考中加以改进,力争在下次练习中避免类似的问题。

  第三,重视对重大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的掌握和积累。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命题一直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主线,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命题思想(国家考试中心史明体语)。

这里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我们历史学习中的重大概念、重大阶段的特征性的知识。

学习历史从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进一步发展到理论概念,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深化过程。

历史概念的形成对历史学习尤为重要。

新课标在目标中也提到,"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胳"。

因此,了解和掌握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尤其是阶段性特征,是做好历史主观性试题的前提条件。

【作者:

杜军三(湖北省秭归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高考文综复习中如何来分析概括历史特征

  什么是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

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

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

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

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

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

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

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

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

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

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

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

  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

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

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

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

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

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

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

  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

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

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

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

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

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

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

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

  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

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

  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

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

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

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

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

具体又表现为:

  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领导人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

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

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

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历史问答题中的表达能力缺陷与调控】

从90年历史高考试卷问答题首次提出"紧扣题意,条理清晰"要求以来,到目前更加着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史学理论能力和逻辑严谨的准确表达能力。

它不但要求考生答对问题的全部知识要点,具备记忆、理解、归纳、比较、分析、概括、辩证思维等能力,还要求考生做到字迹公正,卷面干净整洁、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等最基本的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