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980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docx

高考作文之记叙文

高考记叙文写作

作者:

陈秀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456更新时间:

2011-8-5

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关于高考作文的写作。

这一讲,说的是高考记叙文写作。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不可忽视。

  

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师都有一个同感:

八成以上的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而写得好的却不多;写记叙文的人数虽少,但得高分的比例却比较高。

今年高考之后,有些专家也在报上呼吁要重视和加强高中阶段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很久以来,初中应写好记叙文,高中则以议论文写作为重点,似乎已是一种共识,所以到了高中,记叙文写作就逐渐淡出,更不要说下点功夫了,似乎这一任务在初中已告完成。

专家们的呼吁大概是出于高考作文不理想的原因,其实,从学生人格和思维的发展来看,高中阶段正是他们记叙文写作的黄金时期,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和理性思维的发展,记叙文理应写得更精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有三点:

  

(一)、因为有更多理性的参与,记叙就会带有更多的思辨色彩。

  

高中三年,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生活阅历更加丰富了,对人、事的看法更加成熟。

大量耳闻目见的材料经过理性的归纳和筛选,就会脱离纷杂无序和肤浅琐屑而趋于精粹凝练和具有深沉绵长的意味。

  

  

(二)、因为有更多知识的参与,记叙就不再是完全感性的,而有一种文化的品位,作文就可能告别内容的贫瘠和单薄而进入一种左右逢源和传承文化的境界。

古人说: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有了“长袖”创造了“善舞”的条件,有了“多财”创造了“善贾”的条件,有了丰富的知识,也为写好文章创造了条件。

  

(三)、由于内心体验水平的提高,记叙内容的深度广度、描写事物的精微细腻的程度和视角的独特性都会比初中阶段有长足的进步。

  

理性、知识、体验,也许这就是今天高中生能写好记叙文的关键词。

  

  

二、记叙文的特点  

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就已经开始练习写记叙文了,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

然而,我在阅卷中也常常看到文体感不强的记叙文。

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可是,有不少文章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兵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

根据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的粗略统计,该省20万考生中,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有3%之多。

有的考生,其选材的眼光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记叙文。

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同学到“我”家来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自己尝试着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再”字:

先弄一点面粉,再加一点盐,再加一点酱油……尽管文章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却很难说是一篇记叙文,而是比较典型的“怎样包饺子”的程序说明文。

当年,许多写“尝试”着做一个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着解剖一只青蛙、一条鲫鱼的作文,严格地说来都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或应用文。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记叙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  

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

作者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这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

“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

”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目前,高考作文采取了基础等级加发展等级的评分方式,其实,我们也不要把其中的所谓“创造分”看得多么神秘,多么高不可攀。

因为,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

所以,选用记叙文的形式来写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手法。

  

2、形象性  

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

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

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

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

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高考作文来说,就更是如此。

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高考作文的好材料,高考作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

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

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

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

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感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高考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高考作文要求  

2005年福建高考卷作文分值已提高到70分。

“基础等级”部分占55分,“发展等级”部分占15分。

针对这两大部分,我来具体谈谈高考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选材与构思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有创新”的要求。

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有个性特征。

可见,是否有创新,已成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一个重要的砝码。

我就选材和构思来谈写作要有创新。

  

1.材料要新颖  

考场作文的选料除要求能表现中心、真实、典型、丰富外,还应该注意材料要新颖。

新颖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

”显然这就是避免雷同,在选材上自求创新。

一般人的心理倾向是喜好新的,所以独特的、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容易引起读者新的感受。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作品在大陆很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她运用了创新思维,选取了陌生领域中的材料。

比如,她写撒哈拉沙漠居民的奇风异俗,几年洗一次澡,洗了身体外部,还要像医院灌肠似的洗体内,弄得人人拉肚子,读者一看就觉得新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也就易于被吸引。

其实,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关键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

  

高考作文百万人同题而作,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渔《闲情偶寄》里说: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  

做到材料新鲜的方法很多:

或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或推陈出新,旧料翻新;或跨越时空,驰骋想象;或写出独特经历,或反映时代印记等等  

例如:

2000年有一篇高考作文《生活的万花筒》就采用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该作文叙述一个名叫亨利的人的故事。

亨利在一所中学守门二十年后被解雇,从开热狗店起家,再投资办面粉加工厂,最后成为拥有百万巨资的“亨利食品公司”董事长。

故事本身并不新奇,但文章用了较多笔墨写亨利“喜爱摆弄万花筒”,“并送给同学们一些”,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处写道:

“他拿出自己喜爱的万花筒,放在眼前转了转。

‘你们吃惊了吧!

其实生活就如同这万花筒一般,转一转就会得到不同结果,转得越多就越新奇,不是吗?

’”这篇作文选用万花筒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细小事物作材料,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主题。

万花筒这个材料的选用就是这个考生的聪明之处。

2001年一考生选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篇题为《听课记录》的作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实录了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课。

在课堂上老师原想教育孩子们诚实做人,但当老师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站起来承认错误”时,孩子们却纷纷述说着一件件上级领导检查时教师要他们说谎的事情。

从小课堂反映大社会,针砭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做假”现象,发人深省。

  

1999年高考作文《为三毛立传》一文运用了跨越时空、驰骋想象的手法来选材。

全文如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为三毛立传。

  

也许我的语言太过贫乏,没有她的细腻、朴实;也许我的思想太稚嫩,没有她的深刻,独辟;也许我的经历太简单,没有她的复杂、丰富。

这么多的也许使得我没有能力为她立传,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她的记忆移植在我的脑中,将她的记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再现她的思想,她的经历。

  

我要为三毛写一本传记,将她童年时的孤僻、苦恼与欢乐统统记录下来,将父爱、母爱、一大家人对她的爱记录下来。

也许无法生动地描述,但我要翔实地记载,让读者了解她的童年,从中读出童年的三毛。

  

我要为三毛写一本传记,将她的求学经历再现出来,将她对文学的热爱表现出来,将她在异国他乡创作无数篇章的灵感写出来,将她的创作之路呈现给大家,让大家感受文学中的三毛。

  

我要从她的记忆中找出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写进她的传记中。

我要写出她随丈夫辗转各地的经历,写出她心情的骚动与平静,悲伤与兴奋。

我要写出她在撒哈拉沙漠中“为那哭泣的骆驼的悲哀,为那沙漠女子的心痛"。

我要写出她在海边的冥思,在大建筑前的心情,在家中的平静。

  

我要从她的记忆深处找到她对荷西的爱,对父母的爱,找到荷西逝世后的悲痛,找到看到母亲悲伤、蹒跚的背影时无尽的伤感,我要将这些写进她的传记中,我要感情丰富的她走进我们,我要将她的内心世界呈现在所有热爱她的读者的面前。

  

我要从她悲痛的记忆中寻找出她自杀的原因,写进她的传记中。

我要所有关心她的读者知道她为何在决定回大陆游玩,看看祖国变化的同时却又决定自杀。

是早已打算好?

是一时的决定?

是无法承受心中的悲痛?

是病痛的折磨?

我想知道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为什么?

  

假如,假如,我多么想这些假如成为现实,我想接近你宽大的胸怀,朴实的思想,纯朴的心灵。

我想走近你,走近对真善美向往的你,走近为理想不断努力的你,走近对文学热爱的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一定为你立传,一定!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

作者对三毛很有研究,一定读了不少三毛写的以及他人写的有关三毛的书,这些事考生本人并没有亲身的经历,但文中想象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要“将她的记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

这些点滴包括“她童年时的孤僻、苦恼与欢乐”,“她的求学经历”,“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她对荷西的爱,对父母的爱”,“她自杀的原因”等,描述极为细腻真切。

  

在炎热的夏日,在疲倦的评卷中能读到这样别致的文章,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就是这位考生不同于常人的选材功夫。

  

  

选材应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

平时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

  

2、构思精巧  

事物既有固有的条理,同时它的条理也不是单一的,所以作文不能只是按一种条理去布局。

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

同体裁的文章在布局上确实存在着共性,有一些常见的结构方式,但不能因此就形成了固定化、呆板的格局。

相反,高考作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情达意,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应尽力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出巧,布局出新,使文章精巧有致,才能用更好的形式表现内容。

  

构思创新的技法很多:

或巧选线索,脉络分明;或运用倒叙,设置悬念;或巧设伏笔,前后呼应;或卒章显志,振聋发聩;或侧面着意,烘云托月;或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出人意料;或旧瓶装新酒(旧酒装新瓶),独出心裁;或用抒情议论串缀篇章等等。

下面以高考作文为例来加以说明。

  

先请看一篇巧选线索的高考作文。

  

  

童谣依旧,诚信依旧  

  

“萤火虫,小宝贝。

林中来,点点飞。

飞远了,累不累?

歇一歇,爹妈陪。

糖一把,茶一杯。

来迟了,归小妹。

”……  

小的时候,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追逐着闪闪发亮的萤火虫,得意地一遍又一遍地哼唱着奶奶教给我的童谣,并在童谣声中听奶奶讲诚信的故事。

在童谣声中酿造的诚信观深深地印入我的心。

开始是我一人唱,后来传开了,小伙伴们都唱了。

我们排着队,一路小跑,拍着手,摇着头,追逐着夜的精灵,唱累了,跳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高兴地接受奶奶的陪伴。

当真是糖一把,茶一杯。

当然,来迟了,归小妹,这已成惯例,没有谁会去争抢。

似乎大家都记住诚信二字了,虽然并没有弄懂。

只知道,诚信一定是一种美好的东西。

  

儿时的夜晚,儿时的萤火虫,儿时的清风,对于播撒诚信的种子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奶奶曾说,种子一旦发芽,只要你细心呵护它,它会生成参天大树。

我时常一个人在夜晚默默地吟诵着童谣,眼前浮现诚信二字,也浮现着奶奶,还有她那双充满慈爱的眼睛。

后来,奶奶匆匆离去,但诚信二字却永久地留给了我。

那是她留给我的最珍贵的东西。

  

我细心地呵护着她,为她供给雨露甘霖,明月春风。

列宁摔花瓶的故事让我感动,小小年纪都具备了珍贵的诚信。

我开始记住他了。

把小列宁的故事一遍一遍地诉说给我的心灵,我把它当作浇灌诚信的珍贵养分。

国母宋庆龄的诚信让我钦佩。

为了不失信于幼儿园的小朋友,狂风暴雨中,不顾一切地赶去聚会。

这是怎样的品格呵!

伟人表现出来的珍贵的品质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永远是滋生心灵之花的养分。

  

我知道,诚信无价,什么时候都不能被遗弃。

功名利禄可以丢,更不可刻意追求。

那些好比一捧沙,抓得越紧,漏得越多,抓的是金钱与荣誉,漏掉的是品格。

  

经历一系列坎坷,我摸着心仍能说,童谣依旧,诚信依旧。

那首童谣仍旧在我耳边响起。

  

“萤火虫,小宝贝。

林中来,点点飞。

飞远了,累不累?

歇一歇,爹妈陪。

糖一把,茶一杯。

来迟了,归小妹。

”……  

  

这是2001年湖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

该文用儿时奶奶教给的童谣《萤火虫》作线索,把小时得到的诚信观念、后来对诚信观念的“细心呵护”、生活中“经历一系列坎坷”等内容贯穿起来。

全文处处都有童谣的影子,一直处在童谣造成的浓浓氛围中。

  

巧选线索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以一首诗(或一句诗)为线索外,还可以某种事物(如照片、红丝巾等)为线索,以某人的一句话为线索等等。

其中,双线汇合,篇末点题,当然是线索问题上的更高一层的要求了。

  

如何运用卒章显志技巧。

  

1999年高考作文满分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文章既不干巴巴地空讲大道理,也不平淡无奇地述说各种可能,只是平静地叙述建华的儿子小宝吃药移植记忆后一连串神奇的事:

小宝移植了牛顿的记忆,三岁开口讲话,讲的是“货真价实的牛顿第一定律”;上学第一天,小宝就光是什么的问题与同学发生了矛盾,他极力宣扬“微粒说”;接下来“建华不断买药给儿子吃,可到头来他发现儿子所掌握的都是人家已经发明或创立过的”,“从不会主动思索些什么”;最后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

“人类失去联想与创造,世界将会怎样?

这药果真没有副作用吗?

”文章前面叙述的事很有趣,给人的感觉是移植记忆很好,最后才亮出观点,表达了对记忆移植的否定态度。

这种卒章显志的布局给人以出奇制胜的感觉。

  

2000年高考作文《答案》,三次写爬墙虎,就是采用伏笔手法构思的。

  

第一次写爬墙虎是文章开头,“我"在思索生命意味着什么。

这时,“我"的同学丽生病住院,三次探望,她都很消沉。

“我盯着窗外那绿油油的爬墙虎静静地思索着",寻找帮助丽的办法,探索人生的答案。

“绿油油"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为后文埋下伏笔,是启发“我"帮助丽坚强起来的引发物。

  

第二次写爬墙虎,是丽已对生活绝望、对亲友大吵大闹时。

“我"“冲"到她面前,要丽看窗外“向上攀爬"的爬墙虎,丽不再吵闹,“没有说话"。

这里照应了开头,爬墙虎成为丽思想转变的触发物。

  

第三次写爬墙虎,丽已成了“所有病房里最快活的人"。

文章再次照应开头,丽认为全医院“长得最快的就是爬墙虎",爬墙虎成了丽的那种坚强、乐观、向上精神的象征物。

  

  

  

(二)、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中关于“生动形象”的要求是:

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

我想谈谈其中的一点,即要“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是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

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

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下面,我就摘其要者,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描写要惟妙惟肖  

描写惟妙惟肖是指:

写人,呼之欲出;写物,栩栩如生;写景,历历在目。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十分逼真惟妙惟肖的境界呢?

简单地说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

写作中,什么地方该描写,什么地方不该描写,都要从表现文章的主题需要出发,从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从情感的表达需要出发,不能信笔所至胡乱涂抹。

鲁迅把孔乙己描写为“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篷篷的花白胡子”、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因为有明确的目的:

为了突出“一个穷愁潦倒的没落知识分子形象”的特征。

文章中所有的有关孔乙己的语言、行动描写都是为此服务的。

  

(2)描写要有“形象”。

从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分类,可把形象分为五种: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和触觉形象,那么描写一定要有这些“形象”,有些同学写文章喜欢用抽象的概括的形容词,认为这就是描写,如写人多,爱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抒发个人情感,爱用“心潮起伏、激动万分”或者“激动得无法形容”等。

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描写,因为没有“形象”。

所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指的就是描写要使人看到、听到、闻到、品尝到、感觉到。

比如说公交车上十分拥挤,并不是描写。

如果说车厢里的人快挤成“照片”了,这就是描写。

“照片”这种形象使人看到人挤人、把人挤扁的样子。

  

(3)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特征。

写啥像啥才能算惟妙惟肖。

要写啥像啥,就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如鲁迅的《药》的开头,有两句景物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这句话抓住了黎明前的黑暗这一特征,这“黑暗”又象征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社会更加黑暗的现实,对于烘托人物性格、表现主题,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鲁迅曾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即使把满副头发都画得十分逼真也毫无意义。

” 鲁迅 先生主张“画眼睛”,并不是说肖像描写一定要写眼睛,这里指的是要通过选择突出的典型的特征写人写事,“画眼睛”实际上就是表现特征。

有的同学描写姑娘总是爱用“身材苗条、眉清目秀、修长的辫子、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是两酒窝”,这种“千人一面”的描写,毫无特征可言,套在哪位姑娘身上都管用的肖像描写于主题毫无意义。

实际上,姑娘像花儿一样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有各的风采。

刻画人物性格,需要抓“特征”。

  

2、叙述要以动人的情节取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要求文章。

如果情节简单,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给读者的只能是失望。

文章忌平铺直叙。

虽然平铺直叙有时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但很难使人留下什么印象,更难产生吸引力。

写记叙文,作者都是在知道事件的全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下写的,你自己知道了,别人未必知道,你用文字传达给他人时,如果只满足于“说清楚”,这个目标是是很容易达到的,因为只要把事件的过程按先后顺序说清楚也就可以了。

但是要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即使在自己已知道最后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要有波澜,就必须对题材进行全面的认识,在结构安排上要能有点起伏。

有篇作文题为《一张生日贺卡》,题材很简单:

爸爸送给妈妈一张生日贺卡。

如果平铺直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作者却叙述得曲折起伏。

妈妈40岁生日就要到了,以前爸爸为工作常常出差,一年中有半年在外地,这一次他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在家里为妈妈举行一次“隆重”的祝寿仪式;全家早就计划好生日那天去郊外游玩,在饭店晚餐,买花和生日蛋糕;我和爸爸说好,除此以外,还要给妈妈一个特别的惊喜;但是临近那一天的时候,爸爸突然接到了紧急出差通知,去很远的地方,等我和妈妈得知消息回到家时,爸爸已经离开家了;我失望极了,妈妈生日那天,将又是冷冷清清的了;我有点看不起爸爸,言而无信,我甚至觉得"这个家没什么意思"了;妈妈生日那天,我比平时格外勤快,想以此让妈妈有点安慰;妈妈倒很平静,说“早就没指望他在家”,“他在外面也很苦,你不该埋怨他”;晚上,当我打开抽屉找生日蜡烛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张生日贺卡,这是爸爸临行的时候留下送给妈妈,上面写的是“我永远爱你”;妈妈看着贺卡,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如果平铺直叙,有些场面和细节就不会被写出来。

也许有人认为,就这么一件事,很平常,只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就行了,细部可以忽略,过渡没有必要,“我”的心理活动在文章中多余……按这种不动脑筋、“偷工减料”的主张,写作似乎是一件不需要技巧的事。

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时,应当想到,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

能不能“卖个关子”?

,可不可以“引而不发”?

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

……总之,要竭力避免平铺直叙,想方设法吸引读者。

  

3、适当的议论抒情。

  

高中生所写的记叙文必须是复杂的记叙文,也就是要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之所以要在记叙性的文章中加入抒情和议论,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意思,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这就如我们做菜一样,常常是把几样菜混合在一起,才会更有味道。

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就靠议论、抒情来得以落实。

  

记叙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升华,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在记叙文中,往往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才会使文章更具有文学艺术感染力。

  

记叙与议论结合,一般又叫夹叙夹议,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先叙后议,先议后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