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32.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3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32
202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32
一、单选题(共20题)
1.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常模参照评价
D:
标准参照评价
【答案】:
C
【解析】:
2.从活动的性质看,课外活动具有()。
A:
自愿性和选择性
B:
灵活性和多样性
C:
独立性和自主性
D:
开放性和实践性
【答案】:
A
【解析】: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
接受按课程标准进行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课外活动的参与与否,参加哪一类活动,这些都是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各方面的条件来自主选择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不同水平的活动进行选择。
3.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从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如若违反,就会感觉内疚和不安。
这一道德阶段属于()。
A:
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B:
相对功利主义阶段
C: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D:
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述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第四阶段,即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儿童的表现,这一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从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
4.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
A:
正常学生群体
B:
特殊学生群体
C: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D:
极个别学生
【答案】:
A
【解析】: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
5.儿童的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A:
思维的可逆性
B:
具体逻辑推理
C:
以自我为中心
D:
守恒概念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守恒概念的形成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6.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
德育的政治功能
B:
德育的生存功能
C:
德育的发展功能
D:
德育的享用功能
【答案】:
D
【解析】: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7.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根据()不同而划分的
A:
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B:
学生的学习要素
C:
课程的呈现方式
D:
课程的任务
【答案】:
C
【解析】:
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不同,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8.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
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质量指标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答案】:
C
【解析】: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区分度较高。
9.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
A.A、主观要求B.B、相对化
A:
B:
糟糕至极
C:
D:
片面化
【答案】:
C
【解析】:
一般来说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2过分概括;3糟糕至极。
10.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
生活焦虑
B:
睡眠障碍焦虑
C:
交友焦虑
D:
考试焦虑
【答案】:
D
【解析】: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11.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里制约学制建立的因素是()。
A:
社会意识形态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
本国学制历史发展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建立学制依据的理解。
四个选项均对学制的建立具有影响作用。
但题干中工程、机电、航空类专业学校的出现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应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出现的,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对学制影响的具体体现。
1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
社会意义
B:
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
个人的前途
D:
动力来源
【答案】:
D
【解析】: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
这表明人格具有()。
A:
整体性
B:
稳定性
C:
独特性
D:
功能性
【答案】:
B
【解析】: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题干反映的就是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14.()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潜在课程
【答案】:
B
【解析】: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5.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强化自我主动性
B:
培养勤奋感
C:
建立自我同一性
D:
获得亲密感
【答案】:
C
【解析】: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16.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
广泛性焦虑障碍
B:
强迫症
C:
创伤后应激症
D:
恐慌障碍
【答案】:
B
【解析】:
没有理由地一遍一遍做某一行为或一系列行为,属于典型的强迫症。
17.某中学老师围绕中学生网瘾问题,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
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找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提出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含义的理解。
其中,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中学科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
题干中老师对网瘾问题的研究符合调查法的特点。
18.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
内在动机
B:
外在动机
C:
交往动机
D:
无意识动机
【答案】:
A
【解析】: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9.自我遵循()原则。
A:
现实
B:
快乐
C:
道德
D:
系统
【答案】:
A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20.“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哪种课程定义的口号?
()。
A:
课程即学习经验
B: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
课程即社会改造
【答案】:
D
【解析】:
“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定义的口号。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
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因此有人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二、问答题(共10题)
21.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
【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包括: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具体地、综合地考虑各种有关因素。
进行权衡取舍。
【解析】:
22.简述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学生观。
【答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所倡导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解析】:
23.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案】: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
要使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需要通过复述。
(1)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复述,则就会再次进入瞬时记忆,最终遗忘。
(2)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
24.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客的氛围。
【解析】:
25.学生的学习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
【答案】:
错误。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一样,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但是,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要求。
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难以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因为缺乏动力。
【解析】:
26.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解析】:
27.材料: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
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
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
“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
“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
”陈老师听了说:
“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
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
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
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
”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问题:
(1)请从德育方法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行为。
(2)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答案】:
(1)陈老师正确使用了说服教育法。
材料中,陈老师通过和杨朗交流沟通,运用讲道理的方式帮助他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提高了杨朗的道德认识水平,激发了其改正缺点的决心。
达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2)从德育原则的角度看,陈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首先,陈老师贯彻了疏导原则。
陈老师针对杨朗身上的优缺点,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杨朗获得了正确的道德认识。
其次,陈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
陈老师观察到杨朗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并且有针对性地挖掘杨朗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了相应的德育方法,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再次,陈老师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陈老师有意挖掘杨朗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积极引导杨朗发扬闪光点,克服自身的缺点,做到了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解析】:
28.材料:
昆特女士教初二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她就很兴奋地宣布:
“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
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时,他却说:
“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问题: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答案】:
(1)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
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
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诗歌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
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诗歌,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昆特女士应该争取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
“××同学的诗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解析】:
29.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内部分组。
【答案】:
错误。
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的是外部分组。
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小组的是内部分组。
【解析】:
30.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案】: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