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959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docx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4.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1)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

(2)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

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3)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

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1)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

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

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

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它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

这就要求调整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

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若人为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状况,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

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若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

(1)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有何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变化。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反之,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而商品仍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他生产商品时所多耗费的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他就可能亏本或破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趋于缩短。

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会逐渐降低,商品生产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多,从而推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2-4.怎样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应从三方面来理解: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否则,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

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5.怎样认识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他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需要同其他商品生产者交换所生产的商品,他们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卖不出去,他的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卖出去一部分,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会有一部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发财致富或亏损破产,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2-6.货币起源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另一种商品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与之相交换的商品上,这一系列商品就是特殊等价物。

(3)一般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统一表现在某一种与它们相交换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

从价值形式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既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

2-7.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3)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购买任何商品,因而货币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商品赊购到期偿还货款,以及支付租金、工资、利息、税款时,货币所起的作用。

⑤世界货币。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期相互关系。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其他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相继产生的。

2-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什么?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概括地说,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但受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影响,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

所以,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格,价格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第二,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三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这个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变动,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自发地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为了使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这是因为,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有可能发财致富。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可能大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就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2-12.商品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互相比较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是相同的,从而在量上才可以互相比较。

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它们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这种人类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可以互相比较。

所以,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一般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1.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但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

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两个特点:

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二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普通商品在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

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的价值。

如果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3.为什么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消耗的全部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如果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就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资本家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一定点之内的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其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以上而延长的劳动时间是工人提供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要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3-4.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1)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5.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

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

m’=m/v。

3-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1)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

因为: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

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

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具体来说,劳动力按时间出卖的方式、工资的支付方式、工资的实际运动都会造成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以及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假象。

(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支付了报酬,工人的劳动都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

于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了。

3-7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首先,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

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都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提供条件。

其次,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每一次生产过程在生产出一定物质资料的同时,一定的生产关系也会得到维持和发展。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重新生产出来。

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生产出更多物质资料的同时,还生产出更多的资本或更大的资本家以及更多的雇佣工人。

所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3-8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什么特点?

1、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以上的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创造的可变资本供自己个人消费,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

这样,就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被再生产出来。

3-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之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第一,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