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docx
《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
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
海口市市长徐唐先:
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此次论坛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泛珠城市化进程”为主题,对我们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够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整合,是使之得以实现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和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更加节约资源能源,提高土地和公共设施的单位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垃圾、污水的集中处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以来,海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的省会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都增长了10倍,城市化率达68%,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下面,我就海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和大家作个交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在调控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方面,规划都起着“龙头”作用。
我们根据海口的产业、文化、区位等实际,突出绿色环境、热带风光、滨海滨江、历史文化名城等特色,2003年启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完成修编。
在城乡规划的编制中,我们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目前,城区已经实现规划全覆盖,十大中心镇和重点农村地区的村镇规划基本完成。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我们坚持“东进、西扩、南优、北拓”,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依托、农村为腹地、滨海滨江为轴线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是坚持组团发展,迅速拉开城市框架。
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
“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容易产生交通拥堵、垃圾污水处理难、形成贫民窟等“城市病”。
坚持组团式发展,拉开城市框架,形成城市的多个核极,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基于这种考虑,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实行组团式发展,将城市划分为中心组团、长流组团、江东组团等三大组团,组团之间力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组团内部功能完备、设施配套,实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
对中心组团,主要是不断完善地下管网和公共设施,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整治地表水质,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对长流组团,实施5000亩的起步区带动,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搬迁市级党政机关,周边的土地价值明显提升,成为海口城市新名片;对江东组团,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红树林主题公园和人工岛,“十二五”期间将成为海口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产业优势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对海口来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是推进城市化的第一要务,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兴市,全力推动三次产业提速增效。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户外有氧运动、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特别是积极发展高尔夫和邮轮游艇经济,到十二五”末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达70%以上;加快发展新型工业,针对全市工业总量小、增速慢、后劲不足的问题,加快建设海口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海口药谷、汽车制造等园区,成功引进英利、汉能等光伏企业,工业呈现集聚发展新态势,到“十二五”末工业园区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汽车制造、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光伏、医药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重点是提升农业产业品质,壮大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休闲农业示范带、羊山地区特色产业带,使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大幅提升。
四是坚持与国际接轨,推进城市旅游化改造。
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不仅仅是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高标准建设旅游城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
我们坚持大幅提升自然资源开发水平,高标准建设海口火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永兴国家低碳示范镇和演丰、大致坡等旅游风情小镇;坚持大幅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健全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等设施,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绿色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以步行、自行车绿色通道为主,将海景、江景、山景、公园、旅游风情小镇和生态文明村等连接起来,打造“蓝脉串珠贝、绿道连景城、山水共天色、人人乐其中”的城市慢行交通“绿色长廊”。
五是坚持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决定城市发展的成败,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再现代化也不能算是现代化城市。
为此,我们坚持实施精细管理,注重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在不断提升主要街道和区域管理的同时,将管理触角向小街背巷延伸,力求管理无盲区、无空白、无死角。
实行“大城管”体制,去年我们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组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城市园林、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2008年开始实施“强区扩权”,对四个区下放了80项行政权项,赋予基层更多的管理权限和自主发展能力;建立万米网格数字化管理体系,将中心城区的44万个市政部件编码,划分为3800个网格,实行专人负责、日夜巡查,高效解决城市脏乱差、市政设施损害问题;去年以来,启动开展“清洁、整洁、规泊、安静、打违”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组织35万人次参加环卫大扫除,清理各类沉积垃圾10万吨、乱张贴50万多张;取缔占道经营摊点5万宗;查处违章乱停车辆6.5万辆次;拆除违法建筑50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六是坚持科技和体制创新,增加城市发展活力。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倍增器”。
为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发展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主要是: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院校建设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研发体系,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引进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的各类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库,打造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人才高地;实施文化创新工程,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会展、娱乐等产业的高度融合,与灵狮集团共建海南国际创意港,与长影集团共建影视基地,推进动漫、网游、工业设计、旅游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
七是坚持生态立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与扬弃,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
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特别珍惜和保护海口一流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一票否决”。
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0亿元,开展河流综合整治、水源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大气环境改善、环境噪声治理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60项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建成长流污水厂、白沙门污水厂、颜春岭垃圾处理厂和600多公里的城市污水排污管网;今年又投资6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砖厂等高耗能产业全部淘汰,公交燃气、管道煤气、农村沼气等加快推进。
目前,全市主要江河湖库和近岸海域水质100%达标,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城市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国一流,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新标准复检的省会城市。
6年前,风声水起珠三角;6年后,硕果累累“9+2”。
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的交流合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里,我建议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泛珠三角省会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在秘书处的统筹协调下,每年在一定层面上和局部范围内举行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比如就城市交通拥堵,摩托车、电动车的开禁,征地拆迁中各方利益的兼顾,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外来人口入户和流动人口管理等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研讨,破解城市化推进中的一些困惑。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这对海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将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做足中心文章,扎实推进城市化,努力把海口建设成为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园、国内外游客的休闲乐园。
我们愿与各兄弟城市一起,深入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科学发展不懈努力!
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陶斯亮:
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在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上的致辞
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海口,与各位市长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泛珠城市化进程”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市长协会向这次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
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商缘相连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自2004年启动以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6年来已发展成为泛珠省会城市之间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对推进各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泛珠三角各省区交流日益紧密,特别是在经贸、旅游、交通、信息、科教、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显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继续以“9+2”的形式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泛珠城市化进程”这一重要课题,并以“城市化与扩大内需、结构调整”、“泛珠区域城市化合作的新空间”、“省会城市城市化突破的全局带动作用、面临的体制机遇障碍与改革选择”等分论题展开研讨,积极应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若干问题,对于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健地推进泛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要更好地发挥社团组织的优势,成为交流城市工作经验的纽带,开展城市合作的桥梁,研究城市问题的论坛,培训城市领导的基地”是温家宝总理对中国市长协会工作的重要指示。
中国市长协会在认真落实温总理指示精神、做好协会每一项工作的过程中,都始终离不开全国各城市特别是“泛珠区域城市”市长们的大力支持。
明年,将是中国市长协会成立20周年。
我们将在北京召开第五届中国市长代表大会。
届时真诚地欢迎“泛珠区域城市”领导百忙之中光临我们的会议,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商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大计。
第六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
海口市市长徐唐先:
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此次论坛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泛珠城市化进程”为主题,对我们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够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整合,是使之得以实现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和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更加节约资源能源,提高土地和公共设施的单位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垃圾、污水的集中处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以来,海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的省会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都增长了10倍,城市化率达68%,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下面,我就海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和大家作个交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在调控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方面,规划都起着“龙头”作用。
我们根据海口的产业、文化、区位等实际,突出绿色环境、热带风光、滨海滨江、历史文化名城等特色,2003年启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完成修编。
在城乡规划的编制中,我们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目前,城区已经实现规划全覆盖,十大中心镇和重点农村地区的村镇规划基本完成。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我们坚持“东进、西扩、南优、北拓”,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依托、农村为腹地、滨海滨江为轴线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是坚持组团发展,迅速拉开城市框架。
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
“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容易产生交通拥堵、垃圾污水处理难、形成贫民窟等“城市病”。
坚持组团式发展,拉开城市框架,形成城市的多个核极,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基于这种考虑,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实行组团式发展,将城市划分为中心组团、长流组团、江东组团等三大组团,组团之间力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组团内部功能完备、设施配套,实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
对中心组团,主要是不断完善地下管网和公共设施,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整治地表水质,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对长流组团,实施5000亩的起步区带动,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搬迁市级党政机关,周边的土地价值明显提升,成为海口城市新名片;对江东组团,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红树林主题公园和人工岛,“十二五”期间将成为海口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产业优势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对海口来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是推进城市化的第一要务,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兴市,全力推动三次产业提速增效。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户外有氧运动、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特别是积极发展高尔夫和邮轮游艇经济,到十二五”末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达70%以上;加快发展新型工业,针对全市工业总量小、增速慢、后劲不足的问题,加快建设海口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海口药谷、汽车制造等园区,成功引进英利、汉能等光伏企业,工业呈现集聚发展新态势,到“十二五”末工业园区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汽车制造、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光伏、医药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重点是提升农业产业品质,壮大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休闲农业示范带、羊山地区特色产业带,使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大幅提升。
四是坚持与国际接轨,推进城市旅游化改造。
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不仅仅是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高标准建设旅游城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
我们坚持大幅提升自然资源开发水平,高标准建设海口火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永兴国家低碳示范镇和演丰、大致坡等旅游风情小镇;坚持大幅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健全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等设施,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绿色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以步行、自行车绿色通道为主,将海景、江景、山景、公园、旅游风情小镇和生态文明村等连接起来,打造“蓝脉串珠贝、绿道连景城、山水共天色、人人乐其中”的城市慢行交通“绿色长廊”。
五是坚持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决定城市发展的成败,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再现代化也不能算是现代化城市。
为此,我们坚持实施精细管理,注重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在不断提升主要街道和区域管理的同时,将管理触角向小街背巷延伸,力求管理无盲区、无空白、无死角。
实行“大城管”体制,去年我们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组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城市园林、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2008年开始实施“强区扩权”,对四个区下放了80项行政权项,赋予基层更多的管理权限和自主发展能力;建立万米网格数字化管理体系,将中心城区的44万个市政部件编码,划分为3800个网格,实行专人负责、日夜巡查,高效解决城市脏乱差、市政设施损害问题;去年以来,启动开展“清洁、整洁、规泊、安静、打违”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组织35万人次参加环卫大扫除,清理各类沉积垃圾10万吨、乱张贴50万多张;取缔占道经营摊点5万宗;查处违章乱停车辆6.5万辆次;拆除违法建筑50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六是坚持科技和体制创新,增加城市发展活力。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倍增器”。
为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发展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主要是: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院校建设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研发体系,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引进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的各类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库,打造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人才高地;实施文化创新工程,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会展、娱乐等产业的高度融合,与灵狮集团共建海南国际创意港,与长影集团共建影视基地,推进动漫、网游、工业设计、旅游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
七是坚持生态立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与扬弃,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
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特别珍惜和保护海口一流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一票否决”。
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0亿元,开展河流综合整治、水源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大气环境改善、环境噪声治理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60项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建成长流污水厂、白沙门污水厂、颜春岭垃圾处理厂和600多公里的城市污水排污管网;今年又投资6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砖厂等高耗能产业全部淘汰,公交燃气、管道煤气、农村沼气等加快推进。
目前,全市主要江河湖库和近岸海域水质100%达标,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城市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国一流,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新标准复检的省会城市。
6年前,风声水起珠三角;6年后,硕果累累“9+2”。
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的交流合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里,我建议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泛珠三角省会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在秘书处的统筹协调下,每年在一定层面上和局部范围内举行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比如就城市交通拥堵,摩托车、电动车的开禁,征地拆迁中各方利益的兼顾,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外来人口入户和流动人口管理等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研讨,破解城市化推进中的一些困惑。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这对海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将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做足中心文章,扎实推进城市化,努力把海口建设成为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园、国内外游客的休闲乐园。
我们愿与各兄弟城市一起,深入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科学发展不懈努力!
南康市市长苏传辉:
打造生态宜居创业的魅力新城
南康市市长苏传辉:
打造生态宜居创业的魅力新城
近年来,南康城区面积、城市人口和城市化率年均分别以2平方公里、2.3万人和2.43%的速度递增。
到2009年年底,南康城区面积达2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5.1万人,城市化率达43.1%,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市县”称号。
坚持城镇化战略地位不动摇
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龙头和载体,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和干事日程。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和城市管理创建活动总指挥部,强力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根据赣州市建设200-300平方公里、200-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构想,南康市大力实施对接融入赣州主城区的发展战略,举办了高规格的城市发展论坛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提出要将南康城建设成为“赣州都市工贸生态、宜居创业的新城区”发展目标。
同时,及时将南康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年限由2003年—2020年调整为2009年—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也由30平方公里调整为50平方公里,为南康城市发展提供蓝图。
坚持统筹推进不松懈
近年来,我们“跳出城建抓城建”,结合壮大主导产业、打造教育强市和改善民生,构筑起统筹推进城镇化的新格局。
一是与壮大产业相结合。
家具、服装是南康的优势主导产业,2006年,该市先后被授予“江西省家具生产基地”、“江西省纺织服装生产基地”等称号。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该市因势利导,积极做好以贸易促加工和产业兴城文章,全力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家具专业市场,南康市沿105国道两厢布局家具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到2009年年底建成集中连片家具专业市场50万平方米。
同时,南康市积极引进20亿元投资兴建5000亩的家具生产基地和1000亩的家具专业市场项目,到2010年年底,全市家具市场面积有望突破80万平方米,并成功申报“中国中部家具生产基地”称号。
目前,南康市家具产业已吸纳13万人就业,有力推动了城市的扩张。
引进外资建设服装交易市场,目前已建成服装专业市场11万平方米。
南康市围绕建设产业新城,在105国道两厢布局了东山工业区、龙岭工业东区、龙岭工业西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园区累计开发面积接近1万亩,目前有200多家企业落户园区,吸纳2.5万多人就业。
二是与做强教育相结合。
南康崇文重教风气浓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该市城区每年新增就学人口3000人左右。
为此,南康市结合城市扩张,科学布局城区学校建设,化就学压力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加快了镇化的进程。
2005年以来,该市每年在城区至少新建一所学校,同时加大了对已建成学校的扩建和改建力度,5年累计投入校建资金3.3亿元。
目前,南康市正启动在南水新区新建一所小学和幼儿园工作。
三是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我市在城市建设中高度关注民生,每年确定“十件实事”和城市及基础设施项目时,都优先考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小街小巷改造、医疗卫生、廉租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城市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得益彰。
到目前已累计建设廉租住房5.2万平方米,开工新建14万平方米的新市民公寓。
坚持项目抓手不含糊
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项目实施的质量决定城市建设的水平。
南康市坚持大上项目推动城市大步建设,并注重破解各类难题加快项目建设。
近4年累计实施城市及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33个,实际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
一是破解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