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887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docx

心理学笔记一至七章

第一章概论

1.认识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心理与行为事实,揭示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干预心理与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实施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检验假设;撰写报告,评价研究

4.心理学主要以人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心理特性(气质、性格、能力)

5.心理学的分支可分为:

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应用领域(教育、临床、工业)

第二章注意

1.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有意注意:

也叫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努力排除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培养间接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4.有意后注意:

也叫随意后注意。

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品质:

又称注意的特征,是衡量注意效率的基本尺度,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注意?

答: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并且维持着心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

1)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先声夺人:

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以旧引新

2)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

优化板书设计;运用有趣的演示实验;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

3)创设性地挖掘教材内涵,深化教学

4)巧妙地构思结束语,耐人寻味

5)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仪表大方得体;板书设计应布局合理、层次清楚、富有章法;教具出示要及时

7.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者的关系:

1.共同点:

它们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且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2.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区别:

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心理活动;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从生理机制看,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

8.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适应。

9.图形的组织原则:

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

10.感知规律与教学的关系?

答:

感知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一切理性认识都从感性认识开始。

所以在课堂教学重要注意运用感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感知规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重视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作相应课件,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内容;采用变式来突出事物本质属性2)利用感知规律,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创设情境,使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充分利用活动变化来增强感知的效果;运用对比突出差异,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3)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注意演示与讲解相结合;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注意多种感官相结合

11.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有:

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些规律表现为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第三章记忆与思维

1.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分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2.根据识记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分为: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意义及识记者的理解程度分为: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保持:

是识记过的事物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并得到巩固的过程。

再现:

是从记忆加工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有两种基本形式:

在认和回忆。

4.根据记忆内容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识性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根据记忆信息的性质分: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5.美国阿特金森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信息储存系统: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储存时间为0.25—2秒物理特性编码存贮图像<250毫秒声像4秒;短时记忆<1分钟言语听觉编码为主,视觉语义编码15-30秒;长时记忆>1分钟语义编码>1分钟。

联系: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会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6.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巩固:

明确识记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促进对知识的保持;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思维:

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根据思维方向分: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有无创造性分: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相反则是常规思维。

9.美国的西蒙提出人类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

手段-目的分析;倒溯法。

10.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之间的联系;提出假设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包括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11.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在:

概念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方面。

1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

问题情境(主要指问题的呈现方式);动机强度(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耶基斯—多得森定律);思维定势(卢钦斯的水罐实验);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个性

13.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答:

创造思维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特:

独特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1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答: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确利用变式;及时下定义;形成概念体系;将概念运用与实践。

15.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

促进学生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加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是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五个基本因素。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法国比纳是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2.智力理论:

1)心理测量取向:

英国斯皮尔曼的智力分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二因素论;美国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从操作内容和场频三个维度考虑2)多维取向: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分智力、经验智力、情境智力)。

3.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方面:

量的差异有智力的水平差异和智力表现的早晚的差异;质的差异有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

4.创造力:

人产生新颖而适用的产品或观点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其成分:

领域技能、创造性技能、工作动机。

第五章动机和情绪

1.动机:

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动力。

产生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社会因素。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2)根源不同: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3)行为中的作用不同:

主导动机、从属动机

3.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匮乏与动机成长理论和认知理论。

马斯洛的成长动机理论:

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成长动机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他的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分五种层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每个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层次越低,力量越大。

4.情绪构成的三个层面:

主观体验,生理呼唤,外部行为。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维度和紧张度分:

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

激情:

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情绪表现即表情: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答:

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

培养学习动机从三方面入手:

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激发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进行正确的评价与适当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继续努力

6.青少年的情绪特征:

丰富性与波动性;强烈性与冲动型;延续性和心境化;想象性;可控性。

其不良情绪有:

自卑;焦虑;抑郁;恐惧;发怒。

7.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

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第六章人格

1.人格:

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其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成分:

气质、性格、自我、认知风格等。

2.气质:

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

个体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自我:

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

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常见的方式有:

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射型与发散型。

3.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人格论:

佛洛伊德完整的人格有三大系统组成:

本我、自我、超我

人本主义人格论:

罗杰斯马斯洛核心是自我实现

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中心和次要特质

共同特质

4.青少年的人格特点:

半幼稚半成熟;确立自我同一性;注重同伴关系;反抗与逆反

5.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全面系统地开展人格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健康;

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加强青少年的人文修养;

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拓宽青少年人格教育渠道;

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教育并行,坚全青少年人格教育内容

6.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个人中心疗法。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1.人生的发展阶段: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2.青少年的主要特点: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产生成人感;思维能力明显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和渴求理解相矛盾;性意识开始萌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