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873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案.docx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教案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时间

年月日第节

章节

名称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和循环

第一节几个主要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第二节GDP的核算

第三节国民收入循环及基本公式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价格指数

第五节失业及其衡量

授课

方式

课堂授课

教学

时数

4学时

教学

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其特点,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体系及相关概念,核算GDP的方法,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和储蓄—投资恒等式公式。

教学

要求

让同学们在了解国民收入核心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掌握一系列由国内生产总值衍生的概念,从中深入理解国民收入在现实中的概念体现和核算方式。

教学

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

教学

内容

第一节几个主要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就是研究这套方法。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首先有必要弄清什么是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内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美元。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例如,如果把棉花、纱、布及制衣厂手中的成品的价值都算作这一时期生产的价值,则其总额将是:

15+20+30+45+50=160美元,而不再是50美元。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GDP。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03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西方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最初是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核心指标,后又改用GDP作为核心指标,弄清GDP和GNP的差异和为什么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选用GDP,对于正确理解GDP和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颇有帮助的。

二、GDP和GNP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

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指常住居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这样在按国民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国外要素支付净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例如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应该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公司在中国子公司的利润则不应该被计入。

按照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所创造的,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这一原则,外国公司在中国子公司的利润就应该被计入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中国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就不应该被计入。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差额发生在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这一项目。

我们把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定义为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这样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获得:

GDP=GNP-NFP。

如果一个国家的本国生产要素在国外获得的收入与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相等,那么GNP和GDP指标应该是相等的以前美国的经济文献较多地使用GNP指标,而西欧各国较多地使用GDP指标,近年来美国也改用GDP指标。

因此,在当今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概念比国民生产总值概念更加普遍地被使用。

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

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数国家都用GDP。

同时,1)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较易衡量,2)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

要想更好地理解GDP不单是理解GDP的概念和GNP的的差异,还需了解GDP的不同定义。

三、名义GDP,实际GDP,人均GDP,潜在GDP

由于GDP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一国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

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当然,二者也常常会同时变动。

为弄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需要区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如果知道了GDP折算指数,就可以将名义的GDP折算为实际的GDP,其公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人均GDP是一国GDP总量除以该国人口数量。

潜在GDP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出的产量。

四、几个相关的国民收入总量指标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了要弄清上面说过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些概念,还要弄清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国内生产净值(NDP)

任何产品价值中不但包含有消耗的原材料、燃料等等的价值,还包含有使用的资本设备的折旧。

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因此,还不是净增价值,因而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总和只能称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价值中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也扣除了,就得到了净增价值,因而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2、国民收入(NI)

这里的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收入(PI)

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

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

职工收入中也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有关机构。

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工人失业救济金、职工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第二节GDP的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1、生产法(productionapproach)。

通过核算各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其理论依据是GDP=ΣPiQi。

2、支出法(expenditureapproach)。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

其理论依据是(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3、收入法(incomeapproach)。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

其理论依据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二、分析:

三种核算GDP的方法中,

第一种方法最准确。

但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种方法最具可操作性,但不尽准确。

第三种方法介乎于一、二种方法之间。

常用的是第二、三种方法。

尤其是第三种方法。

现在各国一般都把第二种方法作为核算国民收入最基本的方法。

三、用支出法核算GDP

1、含义:

这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核算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该时期的GDP。

2、在核算实践中,“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具体表现就是核算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消费、投资、

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由此引出相关概念:

⑴消费支出C(ConsumptionExpenditure):

居民个人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的支出。

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

这一项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最大的一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而在消费中劳务又是最大的部分,约占一半左右。

⑵投资支出I(Investment):

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的支出。

它具体包括以下两大类:

a、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等)。

为什么它不属中间产品?

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一次购买、一次消耗,而资本资产则是一次购买、长期消耗。

b、存货投资(inventoryinvestment)。

包括一工厂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

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⑶政府对物品与劳务的购买G(GovernmentExpenditure):

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但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包括在内。

原因是这些活动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⑷净出口X-M(Exports-Imports):

指进出口的差额。

把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可以写成:

GDP=C+I+G+(X-M)。

四、用收入法核算GDP

1、含义: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收入相加,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用收入法核算GDP应包括以下项目:

⑴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

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特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

⑶公司税前利润

⑷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⑸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间接税与直接税说明:

⑴间接税:

对商品和劳务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由纳税人直接承担,可以转嫁出去。

⑵直接税:

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能转嫁,由纳税人直接承担。

五、支出法与收入法的一致

GDP可用支出法与收入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核算,它们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第三节国民收入循环及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

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8-1表示。

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

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

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

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

场。

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

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从总需求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C)+投资(I)。

从总收入也就是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C)+储蓄(S)。

由于有Y=C+I,Y=C+S,所以C+I=C+S,即得

储蓄—投资恒等式I=S。

应该指出的是,投资概念有不同的口径。

某一时期的全部投资称为总投资。

其中,相当于资本存量折旧的投资被称为重置投资,它被用来补偿陈旧的资本设备。

由于资本设备的价格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变动,因而用于更新某一设备的重置投资额可能与原有设备的买价不一致。

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后的余额称为净投资。

净投资是资本存量的新增部分。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了折旧,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投资是总投资。

但在流量循环模型中,我们通常不考虑折旧。

因而在这里我们使用的投资概念是与国民生产净值或国民收入相对应的净投资。

收入

储投

居民户金融市场厂商

蓄资

消费支出

图3-1两部门循环

二、三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指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

政府是一个非盈利的社会管理部门。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8-2来表示。

政府要向厂商和消费者征税。

同时也向厂商购买产品,向居民户购买劳动。

因而政府与居民户、政府与厂商之间的货币流动是双向的。

收入

储投

居民户金融市场厂商

蓄资

消费支出

政府

图3-2三部门循环

从总需求看,总产品(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从总供给看,总产品(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税收=消费(C)+储蓄(S)+税收(T)。

由于有Y=C+I+G,Y=C+S+T,所以C+I+G=C+S+T。

即得:

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其中,T-G可看作政府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本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看作是国外部门。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8-3来表示。

为了简化问题,这里假定只存在对外贸易关系。

国外部门向国内厂商购买产品。

这是本国的出口,它会增加对本国产出的需求。

本国的政府、厂商和居民户也向国外购买产品。

这是本国的进口,它会减少对本国产出的需求。

此外,政府还可能征收进口关税。

 

收入

居民户金融市场厂商

消费支出

政府

 

国外

图3-3四部门循环

从总需求看,总产出(Y)=对本国产出的消费需求+对本国产出的投资需求+政府对本国产出的需求+国外对本国产出的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X),即Y=C+I+G+X。

从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对本国产出的消费+储蓄+税收+进口(M)。

即Y=C+S+T+M。

于是有,C+I+G+X=Y=C+S+T+M,即得

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M-X)其中,M-X为国外部门的储蓄。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价格指数

价格水平是指一国经济中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它通常用具有重要影响的某些大类商品价格的指数来衡量。

用来衡量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通常有:

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缩减指数)

一、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一).通货膨胀含义含义:

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注意三个要点普遍和持续、价格上涨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不包括正常的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即物价上涨率,是某种价格指数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增长的百分数。

用Pt表示t期的价格水平,用Pt-1表示t-1期的价格水平,则t-1期的通货膨胀率π可以表示为:

通货膨胀率=(Pt-Pt-1)/Pt-1×100%

π==(Pt-Pt-1)/Pt-1×100%

t期的物价水平等于按通货膨胀教正的上期物价水平

Pt=Pt-1+π×Pt-1

注意: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并不关心价格水平本身,他们关心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

因为影响人们生产水平的不是价格水平,而是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发生的经济调整。

也就是说,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是价格水平变动的过程,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过程

二、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生产价格指数与GDP折算指数

GDP折算指数

阿瑟·奥肯

ArthurM.Okun(1928——1980)美国著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曾在1964——1968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论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奥肯定理已成为经典之论。

他的名著《平等与效率》是有关这一问题最权威的论著,至今仍受重视。

第五节失业及其衡量

一、失业

失业;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二、失业率

就业人数是指能全日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

各个国家对成年人的规定不尽一致。

如美国规定年龄16岁以上的为成年人。

失业人数是指没有工作但却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

用N表示就业者总数,表示U失业者总数,L表示劳动力,则,L=N+U即:

劳动力是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总和。

失业率表示在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用u表示失业率,

–u=U/L

三、自然失业率:

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高失业率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奥肯法则

是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法则,即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奥肯法则:

为将产出增长率转换成失业率下降提供了一个粗略的估算法则。

对政策来讲,奥肯法则是一个有用的指导,它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定的增长目标在长期中如何影响失业率。

教学

重点

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核算GDP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4、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公式

讨论

练习

作业

1.请说明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含义和区别。

2.什么是GDP?

理解GDP的概念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3.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GDP?

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等于计划的投资?

参考

资料

[1]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宋承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应用宏观经济学,张金水、张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经济学是什么,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宏观经济学,(美国)多恩布什、费希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教学

后记

国民经济核算较为抽象,但是具体情况又相当复杂,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多采用案例并且通过提问学生,激发思考,似乎是比较好的方法。

案例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改革25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1、高增长

  1978—2003年:

GDP年均实际增长率9.4%,GDP总量实际增长了近9倍。

  名义GDP:

1978年的3600亿元→2003年的11.7万亿元(1.4万亿美元,世界第6位,人均近1100美元)。

  若按PPP,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已接近日本。

  高速增长的原因:

  总量生产函数Y=F(资本,劳动,资源;技术,制度),Y=AkαL1-α

  

(1)制度创新(改革+开放)

  

(2)要素大量投入

  (3)技术进步(以引进吸收为主)

  粗放型增长方式。

2、不稳定:

四个周期,两大阶段

  表1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实际GDP

(增长率%)

11.7

7.6

7.9

4.5

8.5

10.2

14.5

12.9

8.5

11.1

11.3

4.3

3.9

通货膨胀率(%)

7.0

2.0

6.0

2.4

1.9

1.5

2.8

8.8

6.0

7.3

18.5

17.8

2.1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实际GDP

(增长率%)

7.0

12.8

13.4

11.8

10.2

9.7

8.8

7.8

7.1

8.0

7.3

8.0

9.1

通货膨胀率(%)

2.9

5.4

13.3

21.7

14.8

6.1

0.8

-2.6

-3.0

0.4

1.0

-0.8

1.2

2004年第一季度:

增长率9.7%,通胀率2.8%。

 

表2改革以来我国四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

周期次序

时间长度

收缩阶段

扩张阶段

期间

年数

期间

年增长率

波幅(%)

期间

年增长率

波幅(%)

第一周期(Ⅰ)

1978-1983

6年

1978-1980(3年)

–7.2

1981-1983(3年)

+10.0

第二周期(Ⅱ)

1984-1987

4年

1984-1985(2年)

–6.0

1986-1987(2年)

+2.8

第三周期(Ⅲ)

1988-1992

5年

1988-1989(2年)

–7.4

1990-1992(3年)

+9.5

第四周期(Ⅳ)

1993至今

待定

1993-2001(8年)

–6.3

2002-

 

资料来源:

根据表1数据计算。

 

图1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资料来源:

根据表1数据绘制。

 

两大阶段:

 

(1)1978—1996年反通胀阶段

     

(2)1997—2002年 反通缩阶段

二、1978-1996年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四次高通胀情况:

  1978年(7.0%),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21.7%)

  成因:

  1.需求拉动型通胀: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