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62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X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毕业设计

题目:

训练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工程训练中心

(二)建设性质:

新建

(三)建设地点:

(四)项目建设单位:

(五)项目负责人:

XXX联系电话:

XXXXXXX

(六)承办单位概况

 厦门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创建于1981年的原鹭江职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福建省属本科院校。

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厦门市为主的领导与管理体制。

 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在校学生(学员)16400余人。

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含留学生)13400余人,成人教育学员3000余人。

教职工近9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8%,硕博士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1%。

 学院现有思明和集美两大校区。

思明校区位于厦门岛南端的蜂巢山麓,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毗邻南普陀、厦门大学。

集美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占地1000余亩。

已于2005年开始启用。

思明校区依山傍海、草木繁茂、恬静雅致。

集美校区现代化建筑群簇拥而立,气势磅礴、设施先进。

都是读书求学的好去处。

学院现设有13个系部,开设19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涉及文、理、工、经、管等多个学科门类。

学院设有建筑设计院、学报编辑部、科技产业公司等一批科研与产业机构。

还建立了20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的办学定位为:

“建设一所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理工科大学”

学院地处中国经济特区厦门市。

厦门市是全国文明城市,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名)等一系列殊荣。

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厦门理工学院抢抓机遇、苦练内功,着力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等,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适应“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学校定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与研究范围

1.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合同书;

(3)承办单位提供的资料

2.研究范围

本报告重点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楼址选择、建筑方案、建筑节能节水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以及社会评价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项目可行与否及有关建议。

(八)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背景

 温家宝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随着“海西战略”以及厦门市“十一五”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厦门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将逐步凸现,对台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厦门市政府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对全市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有重大转变,各企业迫切需要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全市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厦门理工学院抢抓机遇、苦练内功,着力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等,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适应“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学校定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厦门理工学院将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争取成为地方高校中服务地方经济和两岸教育合作的典范。

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满足教学需要,使土建工程类专业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相对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设施条件不足,且面积狭窄,给师生上课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

因此,建设完善的结构工程训练中心是适时、必要的,也是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二、项目概况

(一)拟建地点:

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厦门理工学院校内西南部(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理工路600号),结构工程训练中心层数为4层,南侧与现有5#四层实验楼相连。

(二)建设规模与目标:

结构工程训练中心属于理工学院(总用地面积626435.326,建设用地面积597972.871m2,总建筑面积205987.42m2(另地下室人防4150),底层面积60689.05m2)的一个部分,总建筑面积为2849m2,建筑占地面积为927m2,建筑层数为地上四层,建筑总高度:

17.1m(至屋面),钢筋砼框架结构。

(三)主要建设条件

1、场址条件

①供电

电源引自校内配电房供电。

②给排水

该项目设计最高日生活用水量40m3。

消防用水量288m3,其中室外消防用水量为180m3,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08m3。

给水水源为市政管网,水量及水质可满足项目需要。

该项目最高日污水量32m3,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屋面雨水经与地面雨水统一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③网络

需新装设的程控交换机及网络线路可由厦门市电信部门帮助解决。

2、社会环境条件

该项目得到了政府和厦门理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全校教师及学生对该项目建设的大力响应,营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

3、政策条件

有关单位对该项目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厦门规划局集美分局短时间内为该项目办理了立项审批工作,厦门市财政局承诺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安排521万元资金。

(四)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1.总投资521万元,其资金筹措方式为:

市级教育附加费拨付521万元。

2.效益情况

该建设项目属公益事业项目,其投资效益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配套和完善厦门理工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推动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占地面积

M2

927

2

总建筑面积

M2

2849

3

建筑密度

%

≤91

4

容积率

%

≤4.3

5

建筑层数

≤5

6

建筑间距

≥0.8H

7

购买设备

万元

30

8

结构工程训练中心投资

万元

491

9

总投资

万元

521

10

市级教育附加费安排

万元

521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项目位于学校内,人员活动频繁,时间较紧,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工作协调难度大。

(二)建议

1.由于时间紧迫,建议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2.加快项目资金落实,以使该工程早日建设完成。

3.实施过程务必加强各方面工作协调,确保工程保质、按时、安全有序的建设。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及意义

一、项目建设可以提升本地高等院校办学层次,推动海西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随着“海西战略”以及厦门市“十一五”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厦门市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对全市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有重大转变,各企业迫切需要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全市高等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术不过硬,无法胜任岗位。

可见高等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合理结构,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扩大本地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是目前重中之重。

厦门理工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抢抓机遇、苦练内功,着力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等,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适应“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学校定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厦门理工学院将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争取成为地方高校中服务地方经济和两岸教育合作的典范。

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满足教学需要,使土建类专业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相对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设施不足,且面积狭窄,给师生上课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

因此,建设完善的结构工程训练中心是适时、必要的。

二、项目建设有助于完善厦门理工学院教学设施。

结构工程训练中心为满足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场地需要,建设规模为2849m2,一层至四层为实验用房及研究用房。

该项目建设有利于缓解厦门理工学院土建工程专业教学用房紧张的局面,初步解决了厦门理工学院教学设施不足的局面,对不断完善学校教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第三章建设规模的确定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集美区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厦门理工学院实际情况,结构工程训练中心总建筑面积设计为2849平方米,具体规模如下:

结构形式:

共四层钢筋砼框架结构;

总建筑面积:

2849m2;楼层数:

≤四层;

建设用地面积:

927m2;建筑密度:

≤91;

容积率:

≤4.3;

建筑间距:

0.8H;使用功能:

一层至四层为实验用房及研究用房。

第四章楼址选择

一、楼址现状

(一)地点与地理位置

项目选址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理工路600号厦门理工学院校内,结构工程训练中心层数为4层,东侧与现有5#四层实验楼相连。

(二)楼址土地权属及占地面积

该项目用地是政府划拨的,属厦门理工学院教育用地,建筑占地面积927平方米。

二、楼址条件

(一)岩土工程条件

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1)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整个集美城的基地的东北是海拔近400米的大帽山,南侧紧邻杏林湾。

天马山与杏林湾之间为一片相对广阔的地带,整体略有起伏,其上为零星的村庄。

理工学院所在位置主要为山坡地,部分农田,村庄。

基地东西方向长约710米,南北方向长约945米。

基地内标高自5.5至26.1米不等,南部地势较低而北部稍高,地势制高点在中部偏北处。

拟建场址位于厦门理工学院内,黄海高程:

11.5m。

场地岩土层主要为:

上部为素填土;中部为粉质粘土、残积成因的砂砾岩残积砂质粘性土。

(2)岩土体特征

据钻探揭露,该场地岩土体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残积砂质粘性土

2.抗震设防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场地类别:

二类;特征周期Tg=0.35sec,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7度;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取0.05。

本工程抗震等级: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二)交通条件

厦门理工学院地处集美区后溪镇理工路,周边的主要交通干线有厦漳泉高速路、高速路线连接线,孙坂路、南杏路。

因为邻近交通干道,交通相对方便,校内现在道路可直接到达项目基地。

(三)社会环境条件

厦门各级政府和厦门理工学院领导对该项目建设极为重视,专门成立“结构工程训练中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资金等进行筹划落实。

(四)施工条件

1.石料:

为了降低成本,应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碎石料场可就近选择采石场。

2.砂、砂砾料:

工程用砂、砂砾料等均可就近到沙石管理站采购调用。

3.粘土和水:

粘土可就近从工业开发区调取,工程及生活用水可就近从城市给水管网接入。

此外,工程所需水泥、钢材、木材等,可在本地物质部门解决,运输方便,距离较短,工程施工用电也可就近解决。

(五)供排水条件

给水水源为市政管网,水量及水质可满足项目需要。

该项目最高日污水量32m3,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屋面雨水经与地面雨水统一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六)供电条件

电源引自校内配电房供电。

(七)电信

需新装设的程控交换机及网络线路可由厦门电信部门帮助解决。

 

第五章建筑方案

一、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富有现代、实用的设计理念,建筑组合紧凑、集中,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力求体现教育建筑的文化内涵,结合校园地貌建筑景观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

结构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是厦门理工学院建设的重要部分,把项目建设融入整个学校的规划之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淳厚的文化底蕴,将构成该工程的主要特色。

新颖而具时代气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该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二、总平面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1.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按功能不同,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

2.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3.充分考虑周边与校园道路的关系,合理布置交通通道。

(二)总平面布置综述

结构工程训练中心总体布局南北朝向,呈一字形布局,布局要求与校园现有设施形成良好关系。

南侧与学校现有实验楼相连,东侧、西侧、北侧与学校主干道路相邻。

(三)总平面图布置经济技术指标

1.总建筑面积:

2849m2;

建筑占地面积:

927m2;

2.建筑密度:

≤91;

3.容积率:

≤4.3;

4.建筑间距:

0.8H。

三、工程设计方案

(一)功能布局

教学楼为四层,一层至四层为实验用房及研究用房,建筑高度为17.1m,为多层建筑。

(二)交通组织

主入口邻西侧的主干道,一层西侧设置一座楼梯上楼,也为本楼主要疏散通道,并在一层东侧设置一座楼梯上楼。

(三)消防设计

1.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16-2006

2.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7.1米,属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消防车从学校现状道路通过本楼西侧楼梯进入,大楼东西两端均设置楼梯,既作为疏散楼梯,西侧楼梯为消防灭火主要通道。

(四)建筑设计

1.各层布置

该项目人防异地安置。

(1)一层:

层高6m,分为一个防火分区,主要作为结构实验室,底层建筑面积942.89m2;

(2)二层:

层高3.9m,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南侧主要为结构实验室,北侧主要为研究室、土与地基研究室,东西两端设有疏散楼梯,建筑面积426m2;

(3)三层:

层高4.2m,分为一个防火分区,主要为测量、道桥专业、土工实验室及办公室,建筑面积923m2;

(4)四层:

层高4.2m,分为一个防火分区,主要为节能、建筑技术、建筑模型实验室及办公室,建筑面积514m2;

2.垂直交通与疏散

主楼东西两头各设置1部楼梯,并在楼内西侧设置一部电梯。

3.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主要紧扣绿色、生态、环保的时代主题,在立面设计中采用现代的构成手法,要求与校内环境配置协调,突出现代教学理念的个性。

4.结构设计

(1)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04:

99;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13-86-2007

(2)基本参数

基本风压:

W0=0.8KN/m2;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框架抗震等级:

三级;

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建筑物类别:

丙类;

建筑物合理使用年限:

50年。

(3)结构型式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工程主体采用框架结构,外墙采用190厚Mu10粘土烧结多孔砖,其他内隔墙采用100厚或190厚粘土烧结多孔砖。

(4)基础型式

根据结构型式,结合场址工程地质状况,建筑物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

四、配套设施

(一)给排水工程

1.生活给水系统

(1)水源:

从市政给水环状管网引入两条DN100给水管,并在建筑周围成环状布置。

给水水源校区市政供水最低压力为0.35MPa,测试点黄海高程为7.50M,消防系统由校区统一加压供给,加压水泵房及屋面水箱设在办公楼处办公楼十一层,已竣工水箱底标高黄海高程62.50M。

(2)最高日生活用水量40m3。

最大时用水量8m3/h。

(3)采用下行上给直接供水系统。

2.生活排水系统

(1)该工程污、废水采用合流制。

室内地面以上污废水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

(2)该工程最高日污水量32m3;

(3)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

3.雨水系统

(1)屋面雨水采用87型雨水斗;

(2)屋面雨水均采用外排水系统,经屋面雨水斗和室内雨水管排至室外明沟;

(3)室外地面雨水经明沟汇集后排至市政雨水管。

4.消火栓系统及建筑灭火器

(1)室外消火栓水源:

从市政给水环状管网上引入两条DN150给水管,并在建筑周围成环状布置。

(2)室内消火系统用水量15L/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5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3)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

该工程为A类火灾中危险级;

(4)室内消火栓选型:

选用SG24065-J丙型带灭火器箱纵使式落地消防柜。

(5)室内消火栓加压泵出水管上设有试验和检查用压力表和65mm试验泄水阀;

(6)在室内消火栓环网上设水泵接合器1套,型号:

SQS100-1.0。

(二)电气工程

1.强电设计

(1)设计范围

1)低压配电系统;

2)一般照明、事故照明、疏散指示;

3)建筑设备供电、防雷、接地等。

(2)供电设计

1)该工程属多层建筑,电气专业各项均按多层建筑配套设计;

2)负荷等级:

疏散照明、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采用三级负荷供电。

3)供电电源及电压:

由学校实验楼群配电房引来380V电源,采用电缆在挡土墙侧电缆沟内敷设引入。

本工程计量由学校实验楼群变配电房进行。

(3)照明灯具

1)本工程照明灯具均应选用高效节能产品;光源优选细管径,高光通的T5三基色紧凑型荧光灯,和三基色环形荧光灯。

所有灯具外罩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2X。

2)本工程主要房间的设计照度标准如下:

办公室,一般实验室:

300lx;设计值为300lx;底层结构实验室:

照度标准200lx;设计照度值204lx,同时考虑设备附属的辅助照明。

3)本工程采用的荧光灯[配高效节能灯管]等气体放电光源照明器应配置电子镇流器,单灯功率因数达0.9以上。

4)在下列部位设置火灾应急照明:

1)楼梯间,合用前室。

2)疏散走道。

3)图中设计的其它场所。

5)所有疏散走道及各安全出口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6)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持续供电时间大于30min。

安全出口标志、疏散指示灯选用场致发光光源。

(4)配电方式

1)该工程按二类防雷设计,采用屋面明装避雷带,所用露出屋面部分金属物体均就近与防雷装置相连;

2)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PE线与N线分开,金属电缆桥架、金属线槽、配电线路的金属护管、插座接地孔、电动机和距地面高度小于2.4m的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及其它所有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均应与接地保护线(PE)可靠连接,PE支线应与PE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

3)本工程设总等电位联结,于一层总配电箱附近设一MEB端子板,各弱电机房、弱电间、带洗浴设备的卫生间,设LEB端子板,各层强、弱电间内设接地干线;

4)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

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息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5)过电压保护:

在电源总进线配电箱处及层配电箱分别装装一,二级浪涌保护器(SPD).

7)计算机电源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引入端,电信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8)该工程接地电阻要求≤1欧。

(三)通风换气。

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必须保持室内有良好的空气质量。

教学用房应有换气设施,确保室内空气中CO2的浓度低于1.5‰。

采用开窗换气,外墙上的换气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面积的1.67%,设于走廊墙上的换气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面积的3.34%。

当采用附墙竖向排气道时,排气口应设在每层排气道的顶部位置,排气口大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设调节风门。

第六章节能节水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方针,本项目主要节能措施如下:

一、建筑节能措施

1.尽量避免布置东西向的建筑物,尽量避免在东西向外墙面上设置窗户。

2.适当减少外窗的面积,外窗采用反射玻璃和遮阳措施,提高外窗的隔热性能。

3.利用新型材料和复合材料,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外墙的保温性能。

4.适当降低外围护结构的面积,降低能耗。

二、给排水节能措施

1、采用分压给水,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压力,节约电耗。

2、采用变频泵供水,保证供水及时、适量,减少漏水损失。

3、选择节水型卫生洁具及设备。

如卫生间内选用节水型大便器及自动感应式的水龙头。

三、电气节能措施

1.合理设置开闭所、变电所位置,靠近负荷中心,降低馈线电能损耗,提高供电质量。

2.选用节能型变压器。

如选用S9系列变压器比选用SL7变压器更节能。

3.采用无功功率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达0.95以上。

4.照明系统尽量采用高效电光源,优先选用日光灯,尽量使用高光效的气体放电光源。

5.公共走廊及楼梯间照明采用定时开关控制。

6.室外照明采用光电自动控制开关或光电定时开头控制。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楼址环境条件调查

项目所在地为厦门理工学院校内,景观优越、空气清新、湿度适宜,夏季凉爽。

远离重工业区,工业污染小,周围环境良好,污染较少。

二、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

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施工中的噪声污染;施工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施工期废水污染;施工期固体废弃物。

(1)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

噪音将对周围人群和生活环境造成负面的印象,该项目运输车辆安排时应尽量避开学生教学楼。

(2)施工期扬尘污染源

施工期扬尘主要来自土方的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扬尘;建筑材料(白灰、水泥、沙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人来车往造成的现场道路扬尘。

(3)施工期废水污染源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本身产生的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土方阶段降水井的排水,结构阶段混凝土养护排水,以及各种车辆冲洗水。

(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渣土及损坏或废弃的各种建筑装修材料。

(二)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作为基本民用建筑项目,基本无工艺废气和生产废水排放,因此污染源分析主要是停车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1.大气污染源分析

主要是清洁卫生所造成扬尘。

2.水污染源分析

运营期的水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

污水类型包括洗涤排水、冲厕排水等。

3.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分析

运营期主要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工作人员及学生的生活垃圾。

三、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

通过对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分析,施工期主要污染为噪声与扬尘,为减少其环境污染,应做到:

①现场施工中,建筑材料的堆放及混凝土拌和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措施,设置挡风板。

施工期间尽量选用烟气量较少的内燃机械和车辆,减少尾气污染,施工道路经常保持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扬尘污染,同时车辆应限速行驶;混凝土搅拌等高噪声作业及施工车的进出口,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学楼和居民住宅,施工车场地尽量平整,减少颠簸声,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②施工中做到无高噪声及爆炸声,打桩时不在夜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