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28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docx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讲课教案

《中医骨伤科学》

一、中医骨伤科学问答

1.如何理解“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的含义?

明代薛己所著的伤科专著《正体类要》序中所说: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这说明局部外伤,可以导致机体的内脏功能失调,明确认识了外伤与内伤、局部与整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因此,对伤病的诊治,应从整体出发,对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加以综合分析,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及病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2.伤气的病理变化包括哪些?

各自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伤气的病理变化,概括起来包括有气滞、气闭、气虚、气脱、气逆等。

①气滞:

由于负重用力过度,或举重、迸伤,或跌仆闪挫等,导致气机流通发生障碍,而出现气滞现象,其特点为外无瘀肿,自觉疼痛,范围广泛,痛无定处。

多见于胸胁部损伤。

②气闭:

多见于严重损伤而骤然导致气血错乱,气为血壅,气闭不宣。

主要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烦躁妄动,面赤,牙关紧闭,目瞑尿遗等。

常见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③气虚:

是人体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不足或衰退的病理现象,系由伤损,或创伤后元气化源不足而致。

主要表现有疲倦乏力、语言低微、呼吸气短,心悸耳鸣,胃纳不佳,自汗,脉虚细无力等。

常见于某些慢性损伤病人,严重损伤的恢复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

④气脱:

损伤后大量失血,气随血脱,出现本元不固的病理现象,主要表现有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目闭口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浅促,大汗淋漓,脉微弱。

多见于颅脑损伤,骨折合并内脏损伤有大出血者。

⑤气逆:

是因损伤而致内伤肝胃,可造成肝胃气机不降而反逆上。

主要表现有嗳气频频,作欲吐或呕吐等症。

3.伤血的病理变化包括哪些?

各自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伤血的病理变化包括有血瘀、血热、血虚、血脱等。

①血瘀:

多因局部损伤出血,离经之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临床上常见局部损伤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疼痛如针刺刀割,疼痛固定不移,是血瘀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②血热:

损伤后积瘀化热或肝火炽盛,血分有热均可引起血热,症见发热、口渴、心烦、舌红绛,脉数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昏迷,积瘀化热,邪毒感染,可致局部血肉腐败,酝酿成脓。

③血虚:

由于失血过多或心脾功能不佳,生血不足所致,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舌淡白、脉细无力等。

④血脱:

多出现在较严重的创伤失血后,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则晕厥等虚脱症状。

4.损伤与肝肾的关系如何?

肝藏血、肝主筋,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密切关系,运动属于筋,而筋又属于肝,肝藏血,肝血充盈才能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活动。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

肾之精气充盛,则骨质坚硬而不易发生骨折,即使发生骨折也易修复。

若肾之精气不足,则骨软无力,发育迟缓,骨脆而易骨折或畸形,由于肾与骨的关系密切,骨折损伤必内动于肾,故对骨伤的治疗,必须采用补肾续骨法。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化。

肾主骨,肝主筋,筋附于骨,筋骨相连。

在损伤中,伤筋能损骨,而骨损亦能伤筋,筋骨损伤可内动肝肾而影响精血对筋骨的滋养。

若肝肾之精血不足,则会影响筋骨损伤的修复愈合。

因此,在伤筋损骨的治疗中,必须着重调补肝肾,使肝肾之精血充足,以充分发挥精血滋养筋骨的作用,促进损伤的修复痊愈。

5.损伤局部的特殊症状体征有哪些?

损伤局部的特殊症状体征有以下5个方面:

①畸形:

发生骨折或脱位时,由于暴力作用以及肌肉韧带的牵拉,使骨折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所致;②骨擦音:

骨折时,由于骨折断端相互接触或摩擦产生;③异常活动:

受伤前不能活动的骨干部位,骨折后出现屈曲旋转等不正常活动;④关节盂空虚:

原来位于关节盂的骨端脱出,处于异常位置,致使关节盂空虚,是脱位的特征;⑤弹性固定:

脱位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收缩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骨端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6.简述骨病特殊症状体征?

骨病特殊症状体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①畸形;②肌肉萎缩;③筋肉挛缩;④肿块;⑤疮口与窦道形成。

7.简述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的测定可分为以下6级。

①0级:

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②1级:

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③2级:

肌肉收缩可带动水平方面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④3级:

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⑤4级:

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大的阻力运动脉体(正常)。

8.摸诊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摸诊的常用手法有:

①触摸法:

通过对伤处的细心触摸以辨明损伤局部的情况。

②挤压法:

用手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骼是否有折断。

③叩击法:

通过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所产生的冲击力,用以检查损伤处是否有骨折,亦可用以检查四肢骨折的愈合情况。

④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远端,作轻微的旋转动作,用以检查伤处有无疼痛、活动障碍,以及特殊的声响。

⑤屈伸法:

用手握住伤部邻近的关节作屈伸动作,根据屈伸的度数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

⑥摇晃法:

用一手握于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作轻轻的摇摆晃动,结合问诊与望诊,根据局部情况,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9.骨伤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

10.损伤早期的内治有哪些?

其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损伤早期的内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

其主要适应证与代表方分别为:

①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代表方剂有大成汤、鸡鸣散、桃仁承气汤等。

②行气活血法:

适用于损伤早期气滞血瘀肿痛并见,但无实、热、闭结之征不必攻下者,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③清热凉血法:

适用于跌打损伤而引起的错经妄行,以及损伤邪热内攻、壅聚成毒等症。

清热凉血方有犀角地黄汤、清心汤等;清热解毒方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等。

④开窍活血法:

本法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

常用方剂有黎洞丸,夺命丹,三黄宝蜡丸,苏合香丸等。

11.损伤中期的内治法有哪些?

其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损伤中期的内治法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其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分别为:

①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损伤中期,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而续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者,方用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等。

②接骨续筋法:

适用于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方用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等。

12.损伤后期的内治法有哪些?

其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损伤后期的内治法及其适应证、代表方分别为:

①补气养血法:

适于素体气血虚弱或气血耗损严重,筋骨萎软或骨折愈合迟缓者,方剂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②补益脾胃法:

适于损伤日久,脾胃虚弱、四肢无力,形体虚羸、肌肉萎缩,筋肉修复缓慢,脉虚无力。

方剂有归睥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③补益肝肾法:

适于年老体弱、骨折愈合迟缓、骨质疏松、肝肾虚弱者.方剂有壮筋养血汤、健步虎潜丸等。

④舒筋活络法:

适于气血运行不畅,或阳虚、风寒湿邪侵袭,损伤日久,气血凝滞,方剂有麻桂温经汤、大活络丹等。

13.伤科外用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几类?

其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药是什么?

伤科外用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6类,其适应证和代表方分别为:

①消瘀退肿止痛类:

用于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者,如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等。

②舒筋活血类:

用于扭挫伤中期,如活血散、舒筋活络药膏等。

③接骨续筋类:

用于骨折复位良好,肿痛减退之中期,如接骨续筋药膏、驳骨散等。

④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类:

用于陈旧损伤,复感风寒湿邪者,如温经通络膏等。

⑤清热解毒类:

用于伤后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者,如金黄膏、四黄膏等。

⑥生肌拔毒长肉类:

用于局部红肿已消,但创口未愈者,如生肌玉红膏、象皮膏等。

14.简述手法整复的注意事项。

手法整复应在以下方面予以注意:

①明确诊断,分析骨折脱位机理,选择有效的整复手法;②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③掌握复位标准;④抓住整复时机,原则上越早越好,骨折后半小时内最易整复;⑤选择适当麻醉,局部止痛和缓解肌肉痉挛;⑥做好整复前准备,包括人员准备及器材准备;⑦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⑧切忌在整复中使用暴力;⑨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⑩整复过程中尽量避免X线伤害。

15.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备哪些标准?

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标准:

①能达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对于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无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

②能有效的固定骨折,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③对伤肢关节约束小,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

④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移位有矫正作用。

16.试述小夹板对四肢骨干骨折的固定原理。

小夹板对四肢骨干骨折的固定原理,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①扎带对夹板的约束;②压力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

③在固定条件下利用肌肉收缩活动的内在动力。

17.夹板固定有何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

①四肢闭合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

③陈旧性四肢骨折适用于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

①较严重的开放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④肢体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运循环较差或伴有动静脉损伤者。

18.持续牵引有何作用?

主要的牵引方法有哪几种?

持续牵引可以对抗患肢肌肉的收缩力,矫正重叠移位和肢体挛缩,还可防止骨折再发生成角、旋转和缩短等移位,并且因骨折周围的肌肉被牵紧,形成围绕在骨折四周的压力,使碎骨片靠拢,从而达到固定的作用。

但任何牵引方法,只能纠正骨折重叠移位,而不能纠正骨折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

主要的牵引方法有:

(1)皮肤牵引:

系利用粘膏粘于皮肤,其牵引力量直接作用于皮肤,间接牵拉肌肉和骨骼的一种方法。

多用于下肢骨关节损伤和疾患,如12岁以下的儿童股骨干骨折,老年股骨转子骨折等。

肱骨外科颈骨折有时亦可用上肢悬吊皮肤牵引。

(2)骨牵引:

是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进行牵引,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的一种方法。

适应于需要较大力量才能整复的成人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等。

常用的骨牵引有:

股骨髁上骨牵引、胫骨结节骨牵引、跟骨骨牵引、尺骨鹰嘴骨牵引、颅骨牵引等。

(3)布托牵引:

是利用厚布或皮革按局部体型制成各种布托,兜住患部,再用牵引绳通过滑轮连接布托和重量进行重力牵引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有:

枕颌皮托牵引、骨盆兜悬吊固定等。

19.简述练功疗法的作用。

练功疗法对损伤的防治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②濡养患肢关节筋络;③促进骨折迅速愈合;④防治筋肉萎缩;⑤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⑥扶正祛邪。

20.创伤急救的原则是什么?

创伤急救的原则是:

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连续监护,救治同步。

21.何为创伤急救的五项技术?

急救医学将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称为创伤急救的五项技术。

22.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以下6种:

①一般止血法:

比较小的创伤出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敷盖无菌敷料,绷带包扎;②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及头面部大出血急救,即用手指或手掌把近心端血管压在邻近的骨骼上,使之止血。

③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和大多数动脉出血。

先用无菌或干净敷料覆盖伤口,外加消毒或干净纱布压垫,再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加压包扎。

④填塞止血法:

指用无菌纱布1—2层贴于伤口,再向内填塞纱布或纱块或直接用急救包棉垫填塞伤口,外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的止血方法。

⑤止血带止血法:

常在四肢大血管用加压包扎法无效时应用。

⑥屈肢加垫止血法。

23.清创的目的是什么?

清创术后伤口能否愈合的条件是什么?

清创的目的就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清创术后伤口能否愈合取决于以下条件:

①取决于受伤环境是否干净,侵入细菌的多少和毒力大小,有无异物和异物的多少及性质,坏死组织的多少与死腔大小;损伤处的血液循环好坏,伤口组织是否新鲜和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②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正确,清创是否彻底和术后处理是否得当。

24.肢体远端血供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肢体远端血供障碍主要是由于动脉损伤,栓塞或受压,致使肢体远端出现血供障碍,检查时应注意与健侧对比。

它的临床表现有:

①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②远端皮肤因缺血或血供不足表现为苍白,皮温下降;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④远端肢体疼痛,疼痛是神经缺血的早期反应,缺血30分钟后出现;⑤感觉障碍;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肢体由疼痛转入感觉减退、麻木,最后感觉可完全丧失。

感觉障碍多呈手套或袜套状。

⑥运动障碍、肌肉对缺血很敏感,缺血时间稍长,肌力下降以至完全消失。

⑦远端无活跃性出血,指(趾)尖用粗针刺一小创口,无出血或仅有少量出血随即中止者,均为血供中断的表现。

25.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是根据病情轻重,抓住主要矛盾,积极抢救生命和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血容量与调整机体生理功能,防治创伤及其并发症,纠正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

26.何为挤压综合征?

它与筋膜间隔综合征有何关联?

挤压综合征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厚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肢体肿胀,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

从发病学角度来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和挤压综合征同属一个疾病范畴,二者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若救治不及时,就可发展成为挤压综合征,即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挤压综合征的一个局部类型和过程。

27.导致骨折暴力形式和受伤机制是什么?

导致骨折的暴力形式可分为四种:

①直接暴力:

指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的暴力。

如撞击、车压、机器绞轧、火器伤等造成的骨折。

多为横断型或粉碎型,主要特点是多为开放性骨折。

骨折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并常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高。

②间接暴力:

骨折多发生于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作用力和垂直压缩力四种。

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型骨折,骨折外软组织损伤较轻。

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的骨折部位不在同一平面。

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

③肌肉强烈收缩:

由于肌肉的强烈收缩和牵拉可发生骨折,如跌倒时股四头肌的强烈收缩导致髌骨骨折等。

④积累性劳损力:

骨骼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变形、外力的积累,可造成慢性损伤的疲劳骨折。

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为多见。

其特点是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28.试述骨折的分类方法。

骨折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①按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

②按骨折线形态分为裂纹骨折、青枝骨折、横型骨折、斜型骨折、螺旋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③按骨折的程度分为单纯骨折、复杂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

④按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⑤按骨折的时问分为新鲜骨性骨折。

⑥按骨折的原因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29.骨折移位有哪几种方式?

骨折移位方式有下列五种,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①成角移位:

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项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②侧方移位:

两骨折端移向侧方。

四肢端、脊椎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③缩短移位:

骨折端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④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

⑤旋骨折端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

30.骨折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

(1)外伤性休克。

(2)感染。

(3)内脏损伤。

(4)重要血管损伤。

(5)缺血性肌挛缩。

(6)脊髓损伤。

(7)周围神经损伤。

(8)脂肪栓塞。

(9)坠积性肺炎。

(10)褥疮。

(11)尿路感染及结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13)创伤性关节炎。

(14)关节僵硬。

(15)缺血性骨坏死。

(16)迟发性畸形。

31.骨折有何特征?

骨折的特征有:

①畸形:

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

②骨擦音:

由于骨折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可感觉到。

③异常活动:

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好像关一样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假关节活动。

32.骨折的愈合过程大致区分为几个阶段?

骨折的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无明显界限,大致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型期。

33.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可分为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

全身因素:

①年龄:

小儿的组织再生和塑形能力强,骨折愈合速度较快,老年人则较慢。

②健康情况:

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气血虚弱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骨折后有严重并发症者,则骨折愈合迟缓。

局部因素:

①断面的接触:

断面接触大则愈合较快,反之,则愈合较慢。

若有软组织嵌入骨折断端间,或因过度牵引而断端分离,则愈合就更困难。

②断端血供。

血供良好的松质骨部,骨折愈合较快,血供不良部位的骨折,则愈合缓慢。

一骨有数段骨折愈合速度也较慢。

③损伤程度:

有大块骨缺损较轻,或软组织损伤严重,断端形成巨大血肿时,骨折愈合的速度较慢。

如骨膜损伤较轻,则骨折愈合快。

④感染的影响:

感染而引起局部长期充血,组织坏死,代谢物堆积等,均是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因素。

⑤固定和运动因素:

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整复后的位置,保证骨折的修复,但固定太过使局部血运不佳、骨代谢减退,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对愈合不利。

在固定保证骨折不再移位的条件下,进行练功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促进骨折的愈合。

34.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是什么?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是: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轴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照片显示线消失或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

在解除外固定条件下,上肢能平举1千克达1分钟,下肢连续徒步行走3分钟,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则观察的第1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是:

①必须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②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35.简述骨折的三期用药原则。

①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②中期宜接骨续筋为主。

③后期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

36.什么叫骨折复位和骨折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的要求如何?

试述骨折复位的标准?

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支架作用就叫骨折复位。

运用手法使骨折复位就称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的要求是:

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骨折复位的标准是:

解剖复位:

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解剖复位可使骨折端稳定,便于早期练功,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对所有骨折都应力争达到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对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应力争达到功能复位。

它的标准是:

①对线: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有一定的矫正和适应,但成人不宜超过1°,儿童不宜超过15°。

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则必须完全复位。

②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③长度: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37.练功活动对骨折治疗有何作用?

如何练功?

练功应注意哪些问题?

练功活动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经固定后,必须尽早进行练功活动,使伤肢及全身在解除疼痛的情况下,作全面的主动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以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一般来讲,骨折练功可分为三期来进行:

(1)早期:

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再发生移位;筋骨正处于修复阶段。

此期练功的目的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方法是使肌肉作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

例如前臂骨折时,可作抓空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上臂仅作肌肉舒缩活动手腕,肘关节不活动。

(2)中期:

两周以后患肢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瘀未尽去,新骨始生,骨折部日益稳定。

此期练功的目的是加强去瘀生新,和营续骨能力,防止局部筋骨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全身并发症。

练功形式除继续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通常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

如胸腰椎骨折作可支撑活动。

(3)后期:

骨折己临床愈合,夹板固定已解除,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

本期练功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直到筋骨强劲,关节滑利。

练功方法常取坐位、立位,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如上肢各种动作的练习,下肢着重于行走负重训练。

练功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恢复肢体固有的生理功能为目的。

上肢的练习要以增加手的握力和灵活为中心,下肢应以增强其负重和步行能力为中心。

(2)应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条件下,为了促进骨折迅速愈合而进行。

应根据每个病人骨折的基本情况,凡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则应严加防止。

(3)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范围由小到大,由远至近,以患处不痛为原则。

38.何谓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

如何处理?

骨折畸形愈合:

是指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者。

若骨折后仅2~3个月左右,骨尚未坚硬,可在麻醉下,用手法折骨后,再行整复,给予正确的固定,使骨折在良好的位置愈合。

但邻近关节与小儿骨骺附近的畸形愈合,不宜作手法折骨。

畸形愈合如较坚固,手法折骨不能进行时,可手术切开整复。

对肢体功能不影响的轻度畸形,不必行手术矫正。

骨折迟缓愈合:

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等,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能力的,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治疗,骨折仍可愈合者。

因固定不当引起者,常见于股骨颈囊内骨折,比较理想的治疗是应用螺纹钉内固定或钢针闭合内固定。

腕舟状骨骨折,应作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固定。

感染引起者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抗菌治疗,如感染伤口中有死骨形成或其他异物存留,应给予清除。

过度牵引引起者,应立即减轻牵引重量,使骨折断端回缩,鼓励患者进行肌肉舒缩活动。

如骨折断端牵开的距离较大,骨折愈合十分困难的,可考虑进行手术植骨。

骨折不愈合:

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折端硬化者。

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植骨术。

39.锁骨中外1/3处骨折的主要移位的机制是什么?

锁骨中外1/3骨折产生移位的机制有二:

①内侧断端受胸锁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