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16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docx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张旭东、刘益民、欧何生主编版本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人类和动物都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心理过程通常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叫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是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认识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共有的特征,没有它的参与,任何一种心理过程都难以进行。

情感情绪过程: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

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调节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

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

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上。

主要研究内容有: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个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主要理由如下:

①从心理的主体来看,作为反映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实体或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一种活动着的自然实体。

”因此,人既不是离开了社会的自然实体,也不是脱离了自然的社会实体。

'②从产生心理的器官来看,人脑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脑的机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③从心理的内容来看,人对现实的反映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中来进行的即人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社会现实与自然现实的统一。

④从心理的根源来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但又是长期自然界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产物。

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规律的影啊,又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产物。

可见,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生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决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自然科学,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社会科学。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揭露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即探讨“人为什么是他这样”的原因。

1、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

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3、探索心理现象的机制

4、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

心理学的作用:

1、心理学在理论方面的作用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号相邻的学科。

2、心理学在时间方面的作用

1)心理学对于人类一切实践领域都是必须的。

2)心理学为学校教育实践领域提供必需的服务。

3、心理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1)心理学的预测作用。

2)心理学的控制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

普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管理心理学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虽然只有126年的历史,但是孕育于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却有2000多年的历史。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的,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

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和西方的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和医生就对心理现象开始了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

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

中国的许多心理学思想和观点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例如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部分先秦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解,比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还要早。

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

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7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并创办了报道实验研究成果的《哲学研究杂志》,出版了第一步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贝尔—马戎第定律、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大脑统一机能和定位的研究、赫尔姆霍兹的视觉“三色说”和听觉“共鸣说”、韦伯—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定律都为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提供了可能条件。

心理学的流派:

(1)构造主义:

奠基人:

冯特(1879)代表人物:

其学生铁钦纳

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为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方法为内省法。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

创始人:

美·詹姆斯代表人物:

杜威

研究对象:

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观点: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观点: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4)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美·华生(1913)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斯金纳、托尔曼、赫尔

主要观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科观察的外显的行为(环境决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并提出了著名的S-R公式;

(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4)教育万能论:

(5)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者: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

1一切活动有本能驱动。

2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

3强调早期经验。

4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次。

5其理论建构的动力学基础是本能论。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是当时心里学领域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精神分析引论

  1、潜意识存在的证据:

歇斯底里          

  2、了解潜意识的内容的途径

   梦 过失行为 自由联想 催眠

二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快乐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理想道德原则

三 人格发展理论 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是指这样一种临床技术,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

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不同,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

主要观点:

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探讨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

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重点:

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神经心理学:

重点:

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

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B、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

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

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

转导推理——儿童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C、具体(注重事实)运算阶段(7——12岁)

 特征:

相对的抽象性

    相对的灵活性

    具有可逆性

    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

D、形式(给个命题可以思考)运算阶段(12——16岁)

 特征:

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7)人本主义学派:

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始人)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

1、强调人的责任,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此时此地,人的生活应该重视此时此地,而非过去和将来

3、个体的现象学,努力了解患者自己

4、人的成长,人的成长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观点:

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与思辨相对)

发展性原则(与静止相对)

系统性原则(与单一相对)

教育性原则

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

优点:

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

难以重复验证

难以精确分析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

信度:

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

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

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

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个案法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

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缺点:

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题问卷让调查者回答的搜集资料方法。

优点:

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无法直接观察和实验的资料。

缺点:

所了解的内容是人们对意识和行为的报告,有时不够准确。

其它

临床法

作品分析法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

笛卡儿

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

经验主义

洛克

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神经生理;感官生理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

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

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诞生标志

科学研究概述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所搜集的是一些自然发生的资料。

包括非系统观察、开放式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

定量研究以人为的方式搜集数量化的资料。

包括实验、封闭式问卷调查、测验等。

2、探索性、描述性与解释性研究

心理学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唯心主义心理观:

把心理看做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物体是观念的集合”,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绝对精神”

唯物主义心理观:

物质是世界的,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心理、精神等。

朴素唯物主义:

代表:

荀子、孟轲、亚里士多德、李时珍、王清任等

庸俗唯物主义:

代表:

毕希納、福格特、狄德罗、费尔巴哈、德谟克利特、王安石、张载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

代表:

马克思、恩格斯

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2、大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机制

反射:

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

如:

食物放到嘴里会引起唾液分泌,手遇到灼烧就必然缩回。

卡迪儿首先运用“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的必然因果关系,谢灵顿进行了研究,谢切诺夫其推广到人脑的全部活动,苏联生理学家把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做发射弧。

反射的种类:

1、非条件反射:

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

如眨眼、膝跳等。

2、条件反射:

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如“望梅止渴”,巴甫洛夫的“狗铃实验”。

3、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白鼠进行实验,提出的反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由操作而实现,因而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反射是由信号引起的。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由具体事务或事物的属性,如颜色、气味、声音等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而产生的条件反射系统。

它为人类所独有。

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地基础上的,离开了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便失去了意义。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

兴奋与抑制是同一皮层部位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经常处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之中。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活动规律、分析与综合的活动规律和活动系统化的规律。

1、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

脾气发作时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动作是兴奋过程的扩散结果,反之为神经过程的集中。

2、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包括同时诱导、相继诱导、正诱导、负诱导、相继正诱导、相继负诱导、同时正诱导、同时负诱导。

如当一个人集中注意力学习时,皮层中某些区域进行着较强的兴奋过程,并对另一些区域诱发和加强一定的抑制过程,这是同时负诱导,这种抑制反过来诱发和加强正在进行着的兴奋过程,这是同时正诱导。

正是这种同时负诱导和同时正诱导的双向作用,导致主体注意的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地学习,而对其他无关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1、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2、人的心理反映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如:

“狼孩”不正和正常的人一样交流。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1、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梁

2、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3、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章注意与教学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切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前提。

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

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知加工。

注意的集中性: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注意的外部表现:

感官的朝向运动;生理指标及表情的变化。

1、集中注意时的表现

1)适应性运动的出现。

如:

“侧耳倾听”“注目凝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如专心上网时,不作多余的其他动作。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如“屏息静听”认真听课。

2、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1)情绪上的变化。

如厌烦。

2)行为反应。

反抗或淡漠,寻求承认和注意等。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2、个体的主观状态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除了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1、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2)课堂教学中对话活动的合理组织

1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2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

2、对学生的要求方面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

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作用

3)引起期待

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

集中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要有安静的教学环境。

A、教师方面。

B、教师方面。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A、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

B、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做到:

A、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

B、有熟练地板书技巧、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

C、要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2)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3)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4)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A、组织学生从事锻炼注意力的活动。

B、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C、培养坚强的班集体。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规律

青少年注意品质的特点:

1、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

2、注意力逐渐趋于稳定。

3、注意分配能力不断提高。

4、注意转移能力逐渐提高。

青少年良好注意力的课堂培养:

1、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2、运用讨论方法,增强群体注意力。

3、知行统一,凝结学生注意力。

注意的功能:

信息选择、维持、监督和调节功能。

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后期选择和多阶段选择模型、认知资源限制理论。

意识的概念: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知觉、体验、记忆等。

 

意识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意识指的是能够觉察到并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心理内容、心理体验,或者是受主观意愿支配的行为表现;而注意指的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强调的是“心理动作”。

注意的产生与维持决定了哪些对象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哪些被排除在意识或心理活动之外。

在觉醒状态下,意识强调觉知,强调目的性。

而注意有三种。

很多情况下,注意的产生、维持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有关,并不受意识的支配,而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

联系:

人在觉醒状态下,可以觉知到来自内外的某些刺激信息,并能根据刺激内容的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体验作出调节控制。

但即使是在觉醒状态下,人也不能意识到来自主体内外的所有刺激,相当一部分信息刺激时排除在意识之外的。

注意的引起可以是在意识状态下,也可以是无意识过程,但只有处在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意识对象才会清晰明确,才能对主体行为和情感体验进行调控。

意识的几种典型状态:

睡眠状态;催眠状态(指人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在催眠师的言语引导和心理暗示作用下,身体完全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物或对象上);白日梦。

 

注意的品质特征

品质特征

定义

影响因素

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某个认知课题和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兴趣和意志控制力强弱;

范围

(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人能够清楚觉察到客体的数量

知觉对象的特点;任务要求;知识经验

分配

个体在同一时间内,为完成一项任务,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去

任务的复杂程度或难易程度;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

转移

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上去

投注在原来对象上的注意强度、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的类型(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及需要努力的程度如何分类)

类型

定义

产生原因

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用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和运动变化及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掌握教学规律,有助于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新颖丰富;方法力求多样化,语言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讲课时适当改变声音大小、快慢,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辅以手势、表情以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主体本身状态

需要和兴趣、期待、情绪状态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

预先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

注意目标任务;间接兴趣;组织活动的习惯;意志品质

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内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活动组织习惯,避免安排的无序性、随意性;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授学生完成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技能活动的时候,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设法增进学生对该项活动的了解和熟悉,引导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

第四章感知觉与教学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点:

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种类

1.按照刺激物与感官的接触方式,可将感觉分为距离感觉(如视觉、听觉等)和接触感觉(如触觉、味觉等)。

2.根据医学临床需要,可将感觉按照感受器(接受某种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装置)的分布及作用特征分为体表感觉(如视觉、听觉等)、身部感觉(姿势和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饥渴、饱胀等)。

3.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可将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来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感觉产生的过程:

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外界对感受器的作用)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区),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及其发展

——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感受性: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其大小用感觉阀限来度量。

每种感觉均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阀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阀限。

绝对感觉阀限: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阀限:

那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以下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使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计划的联系可以提高感受性。

感觉器官的机能补偿作用(某器官损伤,另一器官感受性明显高于常人)。

2.感受性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适应:

同一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