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题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785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题2.docx

《马克思考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题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考题2.docx

马克思考题2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

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

A.唯一源泉B.基础C.全部内容D.最终目的

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

A经验论的错误B诡辩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的错误D唯理论的错误

8、认识的客体是指

A观念本身B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

10、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补充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1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觉到知觉,认知觉到表象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唯物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9、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0、经验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实用主义的错误

21、把真理归结为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其性质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主观唯心主义的 D.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论联系实际题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据此回答1—2题。

1、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④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06年9月1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社会上存在一些荣辱不分、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甚至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有效制止,必然要侵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阻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对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C.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团结互助、辛勤劳动、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与时俱进,将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战斗力,成为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表明

A.认识依赖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上升到理性认识D.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据此回答以下5--7题。

5、《决定》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实践,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③这种做法为了群众利益,符合群众观点④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晶和升华,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

这表明:

A.《决定》是指导实践不变的纲领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D.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7、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以人为本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这是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道路的客观要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和高票通过了《物权法》。

《物权法》非常罕见地酝酿了将近十四个年头;史无前例地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了八次;草案向社会公布,搜集到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反馈。

回答8--9题。

8、《物权法》的立法过程表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立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B.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决定客观

C.经过群众实践检验的认识才对事物发展有反作用

D.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

9、《物权法》的制定和颁布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体现了

①《物权法》是一个集民智、顺民意的成果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③认识来源于实践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当前,高校科技与农民的结合,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回答10--11题。

10、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的强烈需求,让教授们纷纷走出“象牙塔”,将先进科技送到农民身边。

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教授们的知识也找到了用武之地。

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具有指导作用②科学理论只有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③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正成为高校科研的着力点。

许多高校都把科研重点放到了解决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大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成果。

这说明

①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②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客观实际③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④科学实验可以提高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某市5名大学毕业生先后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到农村创业。

他们分别创办了万头猪场、肉兔研究所和种羊繁殖场,不仅事业获得了成功,为乡邻架起了通向富裕的桥梁,而且丰富了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了与乡邻之间的感情。

回答据此12--13题。

12、上述材料表明

A.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B.转变了择业观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只有农村才是大学生成才的广阔天地

D.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13、5名大学生的成功之路启示我们

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②青年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③青年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④青年要自觉地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2007年5月22日至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

双方认为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局和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这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

①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③把握因果联系,提高预见性④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

15、2006年6月《市场报》报道,浙江省某市生态环境“污”云笼罩,作为全国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环境来优化经济的增长,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白皮书的这一要求①是人们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发展观③既坚持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④表明科学的发展观是对事物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句话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7、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是我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时间,这种选举从哲学上看属于

A.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B.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政治活动D.科学实验活动

18、过去,人们偏重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现在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表明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1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

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④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B.①②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