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781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6-10-12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司马小学王淑霞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比较陌生,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感知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从量的角度体验,如30个学生的体重,一车水,从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感受量的变化,还有一头大象的重量可能是几吨,都是比较重的物体或是宗数比较多的东西才用吨这个单位。

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上网查或书上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个人去提水,小组合作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到底有多大,多多。

在解决问题应用中巩固新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的心情激动,想角丰富,思维活跃,体难深入,知识掌握扎实。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

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

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

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

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

学生很快发现:

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

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片段:

  感受一吨的重量。

  师:

我班大胖子小明体重50千克,请几个同学上来包一下小明。

你认为重吗?

  生:

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

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

1000千克。

  板书:

1吨=1000千克。

  师:

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师:

大家估算:

“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重1吨?

(学生非常机智,教师话音刚落,马上问?

  生:

老师,你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

我的体重63千克。

  生:

计算后答:

“16人1吨。

  师:

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

63×25=1575千克。

  师:

合几吨几千克?

  生:

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

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

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

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

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

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

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

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

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

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

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

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

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

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

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

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

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

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

如:

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是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

例如:

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

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

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

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

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

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

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

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

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

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

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

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

你们知道多重吗?

”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

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

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

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

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

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

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

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

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

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

(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1、我们的教育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

从小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及时注入“人文教育”这一新鲜血液。

  2、我们知道教材中主题图的设置,不但是为了给新知教学作好情境铺垫,引出教学内容。

其实它里面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素材。

它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利用。

  3、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简单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如何打破教学常规让学生用无墙的思想去思考每一个现实问题,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做一些实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教学片断]

  师:

老师这有一袋重25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吗?

  生(齐):

  师: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学生活动略)

  师: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

我觉得很重,搬不起来。

  生2:

我勉强能搬起来。

  师:

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3:

重100千克。

  师:

40袋呢?

  生4:

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师:

对,我们就说1吨=1000千克,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装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

  生5:

肯定搬不动。

  生6:

我想我能搬得动。

  师:

搬25千克的大米,你觉得怎样?

  生6:

我能搬得动。

  师:

1000千克里面有几袋25千克的大米?

  生6:

40袋。

  师:

如果把40袋的大米装成1大包,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

  生6:

我想我还是能。

  师:

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好吗?

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7:

28千克。

  生8:

32千克。

  师:

请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有多重?

(学生活动略)

  师:

你能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吗?

  生9:

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来了。

  生10:

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动。

  (师有意让生10说,因为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

  师:

请生6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6:

我同桌很轻,我轻松背起来了。

  师:

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学,请你也来背背他。

  (生6背时显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学差点摔下来,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

请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6:

太重了,我差点摔倒。

  师:

你(胖小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11:

50千克。

  师:

多少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

  生齐:

20个

  师:

请问生6,20个这样的身材的同学合起来,让你去背,你认为怎样?

  生6:

肯定把我压扁。

  师:

你认为1吨的东西对你来说怎样?

  生6:

非常重,老师,我改变主意了:

1吨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

(这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

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

(预先调查)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

  生3:

大约33个。

  师:

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齐:

26人。

  师:

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

  生齐:

不够。

  师:

你觉得1吨怎样?

  生齐:

对我们来说太重了。

  [反思]

  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

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

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

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

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

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

“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想我还是能”。

好“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

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

“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

让生互相背一背。

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

”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

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

  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

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

这男孩的回答是:

“肯定把我压扁”。

并难为情地说:

“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

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

此时,听课的老师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满意的笑声,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

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

2袋这样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

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

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

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搬不动。

”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

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

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认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如果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

本课应该使用课件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

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

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

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

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

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克和千克。

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

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

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

  习的过程中。

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

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