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89762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docx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摘要:

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学校优秀文化基因育人、塑造行业文化职业环境育人、汲取地域传统文化特色育人,不断探索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育人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文化育人;高职院校;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

葛志亮(1978-),男,江苏沭阳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研究”(编号:

2012SJDFDY022),主持人:

葛志亮。

  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7518(2017)23-0045-04

  大?

W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是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承担着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任务。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伊始就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培植与积淀,在推进文化育人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秉承学校优秀文化基因育人

  

(一)传承军校文化品质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在军校期间形成了以铁的信念、铁的纪律、吃苦精神为内核的“军校文化”,逐渐发展为学校“特殊的气场”。

  一是铁的信念。

铁的信念是铁的执着,是矢志不渝的向往,更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牢固树立铁的信念是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先决条件。

培养基建工程兵,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基本建设各条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支撑。

坚定铁的信念,要求学校育人工作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术过硬的建设者与素质可靠的接班人。

  二是铁的纪律。

铁的纪律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执行命令。

毛泽东曾经指出: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军人的生活是刚性的,军规军纪是军校日常生活的纲纪。

大到施工战场上的令行禁止,小到士兵床铺上的方正豆腐,无不体现纪律的威严。

纪律,是组织活动的根本要求,学校传承军校之传统,以法纪法规和学校规章作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圭臬。

  三是吃苦精神。

基建工程兵战场是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基本建设现场,服务于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吃苦精神是工程兵技术人员培养的基本要求。

当前,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建筑大类专业学生,其技术生命力、岗位发展力都要求学生必须立足于现场、服务于现场,吃苦耐劳精神理应成为人才培养应有之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校园主干道命名为“军校路”,建设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八一”广场和军校校友捐赠的文化石。

同时,学校专门举办军校校友返校活动,邀请军校骨干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办学活动。

学校重视学生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开展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学生国防教育活动。

学校坚持每月一次升国旗教育活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实际,进行爱国拥军教育、国防意识教育、日常思想教育等。

学校先后建立“国旗班”、“军风俱乐部”和“定向越野队”等国防军事类学生社团,各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国防训练、军营参观、军民双拥、国防讲座及军事影片赏析等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增强学生国防意识。

  

(二)弘扬煤炭文化内核

  1983年7月,学校划归原煤炭工业部管理,更名为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煤炭文化”的精髓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逐步发展为学校新时期的校园文化。

  一是奉献精神。

煤炭行业是艰苦部门,需要一种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把奉献精神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中,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岗位中。

  二是服务意识。

煤炭院校时期,学校为煤炭行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联合培养等,积累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机制与办学传统。

学校着力培养大学生扎根服务基层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煤炭文化内涵。

  三是大局观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煤炭行业一直在起伏不定的市场条件下坚守,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谋划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多次历经学校更名和专业结构、专业布局调整,涉及师生切身利益时,大局意识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煤炭文化以煤炭特有的品质“尊贵、燃烧、牺牲、奉献”等,影响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员工,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与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要求高度统一。

在煤炭院校期间,学校发展规模与办学水平达到全国中专院校一流水平,这段办学历史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我靠学校生存,学校靠我振兴;学校光荣我光荣,我为学校争光荣;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样样工作争一流”学校精神,提出了“立足煤炭艰苦行业,努力打造品牌,回馈人民”的办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依托煤炭行业,校企深度合作,率先开展煤炭专业四年制高职学生联合培养。

正是全体师生员工对这种奉献精神的秉承坚守、默默无闻和扎根本职,成为全校师生员工治学厉行的精神源泉,成为广大学子成才立业的宝贵财富。

  (三)践行建筑文化精神

  199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升格以来,坚持“优化结构,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彰显特色”工作方针,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不动摇,坚持建筑类专业特色不动摇,坚持校企合作道路不动摇,积累形成了鲜明的“建筑文化”。

  一是注重质量。

建筑质量是百年大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百年大计。

提高办学质量,是学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否以其高质量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获得市场认可和社会认可的根本途径。

  二是担当责任。

建筑是责任工程,建筑人的责任关系到民生安全。

学校有责任让自己向社会提供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可造之才,老师有责任让自己的每一个学时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阵地,每一个学生有责任让自己通过学习与实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塑造品牌。

鲁班是建筑匠人的鼻祖与精神代表,鲁班奖是建筑业界最高品牌。

文化品牌的打造更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强化精品意识,铸造品牌之路。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建设科技?

智慧城市馆,引入产业行业发展前瞻性文化,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建设建筑技术馆,集“建筑文化的博物馆、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技术开发的孵化地”于一体,把生产现场引入教室,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

学校深化“六项教育”,?

?

施“六个一”工程,推进“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着力构造精致校园,建设纷繁多姿的建筑文化。

  二、塑造行业文化职业环境育人

  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文化、职业环境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形成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一)营造职业意识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其突出特征。

学生职业意识培养需要潜移默化推进、日积月累形成,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强化认识、持续推进熏陶、间或强化训练,以切实增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将来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特色,提出要突出建筑类专业群,融入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建筑工业化实训基地;协同发展机电类和交通类专业,对接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地铁、城市轨道等行业,培养企业特需人才;创新发展传媒类和经管类专业,服务徐州酒店、物流、物联网和餐饮等行业;坚守煤炭行业,储备专业发展人才的专业发展思路。

为强化学生职业意识,营造浓厚职业环境,学校在建筑实训基地显著位置张贴“培养鲁班式人才”标语,在学校主干道旁精选知名企业进行介绍,在灯箱、道旗张贴经典职业文化,在广播电台定期播放职业文化事迹,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立体职业文化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增强职业意识。

  

(二)强化仿真职业文化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思路建设仿真职业文化浓郁的建筑技术馆与智慧?

科技城市馆,统筹推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

引进深度合作企业进入校园,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识岗、顶岗锻炼,充分感受职业文化熏陶。

打通专业严格限制,在全校设立龙信学院、中南学院、常诚学院、上海中技学院等多家“企业学院”,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充分感受“准企业人”身份。

定期邀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来校开展“企业讲坛”,通过明晰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和能力素质需求,强化学生职业意识认同。

结合仿真企业情境推进制度设计,根据仿真企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结合仿真企业环境布置专业文化,组织开展专业对应岗位需求的技能统考,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培养,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精神塑造。

  (三)融入职业文化要素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文化建设中,统筹推进核心理念熏陶与工匠精神培育两个关键环节。

一方面,着力推进核心理念熏陶,将职业文化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学风建设和校风培育环节。

在每天早晨播放的校歌中突出“戎装工帽写华章”“磐石金汤鲁班梦想”等价值取向;在校训“厚生尚能”中集中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价值追求;在学生公寓区建立充分体现建筑专业特色的“鲁班锁”,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发展历史、汉代纹样等要素,把职业文化有机运用到景观雕塑建设中。

另一方面,着力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不断创新方式、路径和评价机制。

例如,以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赛全过程,发挥“工匠精神”实践活动在文化育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不断完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加强外聘技术技能人才管理办法研究,对于专注执着、爱岗敬业、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外聘技术技能人才给予切实尊重。

  三、汲取地域传统文化特色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学校在汲取徐州地区传统文化特色育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嵌入”课堂教育教学,提升学生文化涵养与职业技能

  地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提升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与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针对不同类别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地域文化传播实际,学校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施差异化教育模式与成果规定,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与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是把地域文化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平台。

依托徐州汉文化深厚底蕴,通过“课程建设、作品设计、创意展览和校地共建”等方式,将地域传统文化与艺术技能引入学习体系,丰富学生艺术创作内容与文化内涵。

通过课程平台与企业网络无缝对接,将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融入教学过程、产学合作,以企业项目形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

二是把传统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在教学安排环节,逐渐把汉文化以及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在“牵手非遗”活动基础上,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公共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