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25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A.《毛诗诂训传》

2.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A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C.

3A..

许慎B.梅膺祚

CC.

段玉裁

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填空题

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形训、

义训。

训、比较互证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

音义

思,解释

3?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

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类。

4?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黄侃先牛认为:

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

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寻求本字、推求语源

7?

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

8.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

10.古今汉语都有“狼狈”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三、名词解释题

1.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

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方言》:

《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4.《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

《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咅义的来源。

5.《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屈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

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

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

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屮所有的。

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Z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6.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

代表: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

《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7.因声求义:

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因声求义”的两大作用:

破假借、求语源。

推求语源的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系源,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其二是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通假:

通假,就是在用字吋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咅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9.以形说义:

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

10.义训:

又称肓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同一个词或者一串次来育?

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其特点是简明而准确.

11?

同源词:

由同一词派生出來,因而音义省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12.章句:

离章辩句的意思,章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他的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

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有章篇意.

13.增字足义:

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

释宫》)互训

2、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互训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

释鸟》)义界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诗政训传》)义界(就位置而言)

5、天,颠也。

(《说文解字》)音训(音近为训)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礼记》)递训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形训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庄子?

齐物论》)递训

10、黑与青谓之蔽,五色备课之绣。

(《诗政训传》)义界(就颜色而言)

五、简答题

1?

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

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解决同咅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2.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1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③局限性:

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冗长。

3.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

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

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同是某一词语在霜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彖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

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

4.简述《说文解字》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

《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其中的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至今仍被使用。

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5.解释文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A串讲大意B分析句读C阐述语法D显示修辞E申诉章旨F考证名物,典章制度G引证史诗、故事II评论原文6?

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答:

A望文生训就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B主要原因a不

明假借而望文牛训b昧于古义也会产牛望文牛训c连绵词无定字7?

清代训诂的特点是什么?

答:

A清代训诂学者重视证据,反对臆说。

凡有论说,必有证据,而且强调证据的时代性,

孤例单证者不能做出结论B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

清代学者戴震等人注重研究音义关系,特别在解释假借、连语、探索词源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C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异同,区别古形与今形、古咅与今咅、古义与今义,这是前代学者所不具备的眼光D从语法的角度來分析作品屮的语言,如王念孙《读书杂志》都能从汉语的词性和句法结构上去讨论训诂问题E清代训诂数量大大超过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宀*夂兀奋O

8.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

这两种说法有何依据?

答:

A《尔雅》共有十九篇,他们是:

释沽、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

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重、释鸟、释兽、释畜B前三篇所释,是表达一般咅义的词语,采用“词义类聚”的编排,无异于

“同义词词典”C后十六篇所释为各种各物,即专科词语、无异于“百科词典”

9.什么是笔意?

什么是笔势?

答:

笔意一一崔够看出原始造字的意图,也就是说,能用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直接解释的形体,称作这个字的笔意。

笔势一一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了,这种形体叫做笔势。

10?

什么是以形索义?

运用字形探求词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他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

在运用字形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时,必须注意:

1.只有木义才宜接与字形切合。

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木义。

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

注意“笔意”同“笔势”的区别。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注意“造意”同“实义”的区别。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

11.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

这几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称作”。

如《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郑注: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

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馋。

”《尔雅?

释宫》:

“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

谓Z康,六达谓Z庄,七达谓Z剧膠,八达谓Z崇期,九达谓Z逵。

有时,“曰”、“为”、“谓之”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般解释不

同的是,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面。

例如:

《诗?

周南?

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毛传:

“六尺以上曰马。

”《诗?

召南?

行露》“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孔颖达疏:

“墙谓之墉。

12.“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

读曰、读为,用本字来说假借字的

《书?

共典》:

“播时百谷。

”郑玄注:

“时,读曰苗。

《诗?

卫风?

氓》“隰则有泮”,郑笺:

“泮读为畔。

”有时“读为”也用于注咅,类似“读若”。

《周礼?

春官?

大祝》:

“辨九拜,⋯⋯七曰奇拜。

”杜子春注:

“奇,读为奇偶Z奇。

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

《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

“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仪礼?

聘礼》:

“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

”郑玄注:

“薮,读若不数之'数'。

”《周礼?

考工记?

陶人》「'庾实二殽。

”郑注:

“庾,读如'请益与之庾'Z'庾'。

”有时,“读如”也用于以本字释假借字。

《礼记?

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

也。

《礼记?

少仪》:

“齐齐皇皇”。

郑玄注:

“齐齐皇皇,读如'归往'之'往'。

这是古人使用术语不严密而产生的混乱情况。

所以前人对“读若”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读若”是拟音(段玉裁),一说“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一说“读若”是既拟咅又明假借。

六、论述题

1?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

“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乂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1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屮,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2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3.—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

个字记录两个单咅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咅词等)。

3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

乩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中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木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人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古吉、葱、蛊等异体。

);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和关(如遗媾篝溝購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字从苒者,谓若交积材也”)。

2.“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

“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2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

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3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木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吋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

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

3.论述义训及种类。

义训:

乂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义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同义相训:

是用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是义训中常

见的一种方式,又分为:

①同训:

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是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

②互训:

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③递训:

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

2?

反义相训:

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

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3.歧训:

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

4.从词义的广狭来看,有①以大名(共名)释小名(别名):

就是指岀被释词所表示的事物种类。

②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指被释词的外延比较大,用来解释的词语概念外延比较小,并且都包含在被释词的范畴之中,但是往往具体。

5?

从表达方式来看,还有:

①义界:

又称表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②描写:

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③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④比较:

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⑤举例:

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⑥由反知正:

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⑦增字足意:

是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4?

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咅、义三者的关系。

古汉语中,文字的形、咅、义三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段玉裁说:

“古人Z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Z考字,因形以得音,因音以得其义。

”(《广雅疏证?

序》)段氏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占人制字和学者考字的先后次序正好相

反。

黄侃先生也说:

“小学分形、音、义三部⋯⋯三者虽分,其实同依一体:

视而可察者,形也;闻而可知者,声也;思而可得者,义也。

有其一必有其二,譬如束芦,相依而往矣。

厂者之中,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

"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文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极有启发指导作用。

在训诂学中,总是通过对字形、字咅的分析,来寻求字义的。

字形,是考求音义的唯一皋础。

这是由汉字的构造方法决定的。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始于象形、指事;彖形本于图画,指事本于符号,但“指事亦得谓之象形”(段玉裁语)。

会意虽比合数文而成一形,但其中也有图形的意思,如“企”从人止(趾),也可认为是象人踐立之形。

所以马叙伦先牛说:

“其实象形、指事、会意皆象形也。

”这些字,我们必须通过字形而知其音、义。

形声字虽有声旁和形旁之分,但二者皆来源于象形,所以也可从其声旁、形旁所从之字来推求它的咅、义。

假借字,更是就字形而知其咅,就字咅而求其本义的。

字音,是寻求字义的根本依据,也是为通假字寻求本字、本义的根本途经。

戴震说:

“故训声音,相为表里。

”王念孙说:

“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黄承吉说:

“盖声起于义,义根于声。

⋯⋯非声音不足以为训诂。

”清儒在训诂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以声音通过训诂的方法,考订古音以求古义,打破文字形体的束缚,通过音读而寻找许多通假字的木字、本义的。

字义,是字形、字咅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研究字形、字咅的最终目的。

文字的形成是首先有客观事物(字义),然后在口语上为它命名(字咅),最后为语言屮的这个词创造一个书面记录的符号(字形)。

人们之所以发声写字,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义际工具,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明字义。

总之,文字形、音、义三者是统一整体,密不可分。

七、翻译题

1.《项脊轩志》: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翻译:

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而射来的日光。

2.《史记?

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埋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

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埋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

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

而--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八、训诂分析题

1.《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1注)「'念悲其远也:

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

”这样的注解对吗?

为什么?

答:

这样的注解不对。

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

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別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

全句的意思是:

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2.《项脊轩志九“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矮墙,也泛指墙。

”这样的注解对吗?

为什么?

答:

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

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

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

全句的意思是:

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贾谊《过秦论庆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

“(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形容家里穷。

”这样的注解对吗?

为什么?

答:

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

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

“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

全句的意思是:

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注):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

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

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

“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

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

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

“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

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

全句的意思是:

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5.《文心雕龙?

章句》中这段话怎样理解?

并加简略评论。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迴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文心雕龙?

章句》中这段话,大意是「夫、惟、盖、故”这四个字,是用在句子开

头的发语词;“之、而、于、以”这四个字,是用在句子中间的虚词;

“乎、哉、矣、也”这四个字,是惯常用在句子末尾的。

从表达实在意义来看,这些字好象是句子里闲散无用的字;可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上,这些字有切实的作用。

善于写文章的人,巧妙地运用这些虚词,可以使文稿结构显得严密,使文章在句子实词之外,得到虚词的助力。

这段话不仅概括了文中列举的十二个虚词的基本用法特点(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一概括也是大致正确的),而且说明了虚字在写文章、搞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这对于我们研究、理解、使用虚词,具有指导作用。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大波曰澜,

小波曰沦”,“澜”、“沦”也是由声转而分化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