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243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docx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体外重组DNA技术的创始人──伯格(P.Berg),当年在他将猴子的病毒DNA与一种噬菌体DNA在体外成功地拼接起来的时候,这位极富责任感的科学家曾毅然停止了他的研究工作,写信给美国国家科学院,建议将DNA重组的研究先冻结一年,以便让科学家们有时间讨论这项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生物技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其负面影响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专题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有关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以后,了解当今社会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等热点问题,并引领他们科学地、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本专题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简述与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有关的生物学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理解不同观点的内容和论据。

2.举例说出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认识到每一项生物技术的发展都有可能带来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2.养成关注社会问题讨论的参与意识,形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并能以理性的、积极的态度关注问题的解决──通过科技手段的进步、社会规范的建立等途径“趋利避害”。

能力方面

面对来自媒体和他人关于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专题内容包括《科技探索之路──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及三节正文: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和《禁止生物武器》。

第一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可用2课时教学,第二节《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可用2课时教学,第三节《禁止生物武器》可用1课时教学。

本专题还安排了一个课外活动:

“社会调查”(或“辩论会”)。

本专题题图的寓意是:

公众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伦理关注,往往超过了对科学价值理解的兴趣。

当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克隆动物等来到人间时,有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有人觉得犹如一场梦魇。

究竟该如何应对?

本专题的学习是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前面几个专题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介绍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其知识、技能的成分更多些,而本专题主要是进行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讨论。

例如,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讨论。

首先,在概述转基因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食用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伤害?

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然后,以“论坛”的形式,从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不同的观点、态度,并列举了相关的论据。

这样编写,不仅形式新颖,还使学生能够依据人们所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感受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又如,在“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提出了三个热点问题:

“如果有朝一日克隆人真的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你支持设计试管婴儿吗?

”“你要一张基因身份证吗?

”通过对这三个热点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中的伦理争论。

最后又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争夺基因资源”这一热点问题。

本专题最后一节,通过对生物武器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生物武器的危害。

在恐怖主义猖獗且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了解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专题之所以选取了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的意图有以下几方面:

(1)提出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引出的种种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

(2)在学生已有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之上,引导学生对科技成果的应用进行正确的思考。

(3)要让学生了解,由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传统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差别,就会产生出不同价值观。

这样,对于生命科学中同一个伦理、社会或法律问题,在不同社会中不仅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还会引导出截然不同的社会措施、政策和法规。

(4)对于中国来说,所有的判断和所立的法规,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国情,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

既要有利于中国科学家占领科学研究制高点、有利于国家科学技术的繁荣,又要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另外,通过介绍我国对待转基因生物、治疗性克隆、生物武器等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技术立法要在国际法规的大框架下,符合自己的国情。

在呈现方式上,本专题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安排了较多的讨论(如“论坛”和“热点问题讨论”)、辩论、调查或进展追踪等活动。

其中,“论坛”和“热点问题讨论”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问题的不同观点、背景资料,以及争论的焦点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该问题全貌的情况下,展开讨论或做进一步的调查。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本专题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诸如遗传与变异、生殖与发育等必修模块的基础知识;以及本模块基因工程中的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中的核移植技术,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技术等知识。

只有运用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种观点背后论据的科学性。

每一个问题的讨论及其辩论活动的实施都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动和考查。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也存在有与转基因生物、试管婴儿、基因歧视等问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加上媒体的相关报道,在学生中会产生各种认识。

虽然这种认识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但至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是不陌生的。

四、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这一专题中,学生要能够对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和辨析,需要运用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

因此,前三个专题的学习是本专题的基础。

本专题的学习又是整个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以及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学生才能真正地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生、应用和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切实地联系起来。

同时,在分析和讨论相关的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也将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兴趣,这也是本模块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教学目标

1.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认同对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2.举例说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及论据。

3.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

(2)运用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的理由进行辨析和讨论。

2.教学难点

(1)从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了解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伦理道德背景。

(3)保证课堂讨论、辩论会,以及社会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而有效地实施。

三、教学策略

1.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本节学习的切入点。

在学生通过专题1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及其成果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之后,还可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怀有不尽的畅想;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转基因产品,如来自转基因大豆的食用油、巧克力中的卵磷脂。

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

那么,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该如何看待?

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讨论的焦点是什么?

人们心中的疑虑有多少是盲目的,有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呢?

从这些问题出发,能够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同时,也点出了本专题学习的主题。

2.本节教学应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在问题讨论、辩论会准备等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再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展开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

在讨论和辩论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本节的学习中,教材提供了学习的蓝本和思维的某些线索,教师发挥的是指导和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有些不科学的想法要予以指正,对学生知识水平达不到的环节予以点拨。

3.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比单纯获得现成的结论更重要。

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讨论,不同于其他生物技术专题,因为其他生物技术专题的原理和技术都具有确定性的特点。

本节应注重于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而且能以科学的态度予以思考,即对不同的观点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加以理解和辨析。

在态度取向上,正如教材所说“应该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4.本节的最后,通过“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人们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其中包含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

再通过对我国基因工程安全法规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相关的科学保障手段。

四、答案和提示

(一)正文中讨论题

【论坛1】

3.我国为了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都采取了哪些监控和预防措施?

答:

(1)立法是监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例如,中国已制定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1996年)、《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临时措施》(2002年)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等法规。

请进入网站了解更多内容:

[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行业网站(科技教育)→农业科技信息网→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分类(5.转基因管理)]。

(2)多环节监控。

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大田试验各阶段,以及产品商品化都有相应法规或规定进行严格的监控,只有在每一阶段试验获得认可证书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

比如,大田试验就分为:

①中间试验阶段,种植面积不超过0.27hm2(4亩),范围不超过两省,每省不超过3个种植点,试验时限1~2年;②环境释放阶段,种植面积可以扩大到0.27~2hm2(4~30亩),范围仍不超过两省,每省7个种植点,试验时限1~2年。

这一阶段要考察外源基因会不会发生生物间转移,会不会对种植区周围动物、植物、土壤造成危害等;③生产试验阶段,种植面积可扩大到20hm2以上,范围仍为两省,试验点不超过5个。

(3)安全评价内容具体而严格。

食物安全性评价内容:

营养成分是否改变?

是否存在抗营养因子?

是否存在毒性、过敏性蛋白等。

环境安全评价内容:

转基因植物是否变得易得病?

对周围植物有什么影响?

是否可能变成杂草?

会不会把外源基因转移给其他生物等。

【论坛3】

1.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动态平衡?

2.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加剧环境污染?

会不会危害其他动植物生存或人体的健康?

提示:

这两道题答案的基本点是一样的:

可能性不大,但要提高警惕。

这仅是一种可能性,争论的双方提出的不同见解都有一定的根据,不能断言谁是谁非,但是需要人们提高警惕,这是能为大家接受的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类危险似乎不大,因为科学家转入的仅是有限的一种或几种基因;而转入的基因是否可能会对其他生物或环境造成危害,都是经过认真分析、实践的,一旦发现有害后果,科学家就会停止实验;转基因生物从实验室到自然界释放,都要经过一系列安全评价、审批。

此外,还有相关法规监控。

但是,为了对公众健康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对于转基因生物可能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原有动态平衡,或者加剧环境污染,或者危害其他动植物、人体的健康的危险,仍要提高警惕。

(二)寻根问底

你能举出两个外来物种入侵的实例吗?

为什么外来物种入侵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提示:

(1)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

比如,外来的植物疯长,可以对本地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结构比例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植被的生长和结构的影响,从而造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

又如,外来的动物种类,由于它们的选择性觅食和破坏,也会造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比如,有人将美洲食人鲳引入,这一入侵物种就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长久性的破坏。

(2)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通过与当地物种竞争营养或食物、分泌释放化学物质、形成大面积单优势群落等方式,直接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加速某些生活力较弱的物种的消失。

在全世界濒危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由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

即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作为掠夺者、寄生者或病原体,会使受害者和寄主的数量发生变化。

尤其是外来物种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害,即所谓的爆发生物灾害。

(4)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是当地居民从未接触过的物质,从而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源。

比如,日本引种的杉树,大面积栽种后,杉树产生的花粉已经成了日本人产生过敏反应的重要过敏源。

又如豚草,它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泛滥成灾,而豚草的花粉是重要的过敏源。

豚草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称为“枯草热”,它已给许多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五、知识拓展

1.为什么“实质性等同原则”只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为了使本国基因工程产品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1992年5月底,美国政府宣布,只要基因工程产品中蛋白质组成与天然的一样,就没有必要再通过FDA(药物和食品管理局)批准,可以直接投放市场。

这一政策可以视为“实质性等同原则”的雏形。

这一政策,每年可以为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增加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因此它极大地刺激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2000年FAO/WH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实质性等同(substantialequivalence)原则”做这样的定义:

实质性等同是指转基因生物与自然存在的传统生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性状表现的比较。

比较的内容包括生理性状、分子特征、营养成分、毒素含量和过敏源等是否具有等同性。

如果实质上是相同的,就应该将转基因生物与传统生物同样对待,视为安全。

上述实质性等同是一种动态比较过程,在这之后还要进行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它是指“依据导入基因的目的意图和固有性状、意外效果作出检测和评估,然后与传统植物进行比较”。

美国FDA采用了二步评价法。

第一步对目的基因及相应产物作出评价,它是反映外源基因及产物的安全性;第二步,对接受外源基因植物所出现的意外性状进行评价,它是反映该植物的属性。

2.何谓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某物种从一个地区引入其他地区,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明显的损害。

什么是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呢?

(1)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需要,而有意地引进的物种。

它包括对牧草、饲料、蔬菜、观赏动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的引种。

(2)随着贸易、旅游、运输等人类活动而无意间传入的物种。

3.在中国,入侵的外来物种有多少?

入侵的外来物种都给中国等国家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1)中国外来物种的数量有多少?

统计资料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对中国农业和林业带来危害的外来植物至少有58种,外来动物约40种。

此外,还有一些外来微生物。

(2)入侵的外来物种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损失?

据统计,外来物种入侵每年至少给中国经济造成574亿元人民币损失。

近年来,侵入中国的外来动物中,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每年危害面积已达15×105hm2;稻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每年危害面积已超过14×105hm2,中国每年仅花在防治美洲斑潜蝇上就高达4.5亿元人民币;而入侵的外来植物,如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还在中国肆意蔓延,新的、危险的外来物种仍在进入中国。

(3)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其他国家造成多大危害?

据统计,现在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已使南非每年损失8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失1300亿美元,美国每年损失1380亿美元。

在美国,有害生物中有近50%是外来物种。

4.中国为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定了什么样的法规?

为了规范物种引入,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已制定了相应的法规。

例如,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加强进口检疫工作,防止国外有害物种进入国内。

引种至少要经过5代小规模实验,否则不能说明问题。

5.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研究状况如何?

已有多少种转基因农作物商品化?

据中国生物工程研发中心2002年报告,截止到2001年,中国应用遗传转化技术,已培育成功100多种转基因植物,而且已获准释放到自然界的植物就有60多种,涉及10种农作物。

科学家已培育出转基因水稻113个品系,其中84个品系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2个品系进入示范阶段。

抗大豆食心虫的转基因大豆将进入农田;36个新的抗虫自交系,2个抗虫高产优质新组合的转基因玉米,已在6个省组合示范。

此外,科学家还培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抗白粉病小麦、抗黄矮病小麦、抗白叶枯病水稻、高效抗虫水稻等新品种。

可以预计,全新性状的农作物还将大量涌现,比如将木醋杆菌纤维合成酶基因转入陆地棉,期望能得到高强度、长纤维的棉花;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或制作具有特殊营养价值的食物和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等。

在中国,已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有番茄、棉花、甜椒和矮牵牛四种,其中抗虫棉就有12个品种。

6.各国为转基因产品贴标识的政策都有哪些差异?

为转基因产品贴标识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它们认为给转基因产品贴上标识并不能向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因此,美国的法律至今都不要求给转基因产品贴上标识,除非该产品中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但是,它们允许厂家对不含转基因成分的产品自愿贴上标识,即在食品包装上贴上:

本产品不含转基因成分,以便为消费者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另一类是以中国、韩国、西欧等为代表,与美国的做法相反,要求对转基因产品加贴标识,以满足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例如,2002年,中国农业部代表中国政府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自2002年3月20日起开始执行。

办法规定见本节教科书中“生物技术资料卡”。

除此之外还规定,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包括5大类17种产品:

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子、油菜子油、油菜子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

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同时要按危害程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分级。

标识化,是赋予了中国公民对转基因生物、加工产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对于市场上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做标识的,公众可以向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举报,查证核实后,对违反本管理办法者,有关部门要没收非法销售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4.2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简述克隆人、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利与弊。

2.通过讨论、阅读、查找资料等活动,关注上述问题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心理准备和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既要了解到克隆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关注它们带来的有关伦理问题。

2.教学难点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述自己的观点,防止随意的猜测、盲目的疑虑和偏激的态度。

三、教学策略

1.利用热点问题的冲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这些问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争议,但若干年以后,却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所要面对的。

这些问题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一定的相关性,让学生从这一角度认识问题,会让问题的讨论活泼而又严肃,会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去思考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争论。

2.本节课在教学方式、态度取向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等方面,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

有关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和争论焦点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己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更多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就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已经或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以及这些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就其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展开讨论。

四、答案和提示

(一)正文中讨论题

【热点问题讨论1】

2.伦理学家和科学家看待克隆人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伦理学家主要是从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看问题,而科学家更多的是从科学的可行性和科学意义的角度看问题。

4.你愿意被科学家克隆吗?

为什么?

提示:

参见教科书中的内容,可以从科学角度、伦理角度和社会需求角度讨论,现在不宜克隆人。

我国明确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一再重申的四不原则,体现了中国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取向。

5.克隆人如果真的来到人间,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他们?

提示:

到时候我们恐怕并没有必要去追究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被克隆出来的,也没有必要去争论该成果有什么科学价值,而应该把克隆人当作我们社会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尊重他的人权、人格。

要用他做实验时,必须征得他自愿同意,绝不能伤害他的身心健康。

社会应该以平常心态看待克隆人,使克隆人获得和我们一样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目前,克隆动物还那么困难,克隆人更加不易,当世界上有那么几个克隆人来到人间时,他们并不会破坏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热点问题讨论2】

1.你是否支持设计试管婴儿?

为什么?

提示:

设计试管婴儿只是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种应急措施,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批。

它不宜推广,并要严防滥用。

2.为什么捐出一部分骨髓救治他人,不会给捐献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你愿意为救人一命而捐献自己一部分骨髓吗?

为什么?

提示:

(1)所谓捐献骨髓,实际上医生只是从你的骨髓中分离出一部分造血干细胞供移植。

因为造血干细胞在人的骨髓中相对较多,而在外周血液中却很少。

(2)干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我更新能力很强,被分离走的那部分造血干细胞,很快就会被“补齐”。

因此捐献骨髓不会影响捐献者身体健康。

(3)医生只是在医学公认的安全条件下,分离出捐献者有限数量的造血干细胞,而且整个抽取、分离过程,都是在设备良好的大医院中进行的,一般不会对捐献者造成意外伤害。

(4)捐献有限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一种欣慰和快乐,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表现。

【热点问题讨论3】

1.你愿意获得一张自己的基因身份证吗?

为什么?

提示:

(1)现在要对个人所有基因进行检测,是不现实的。

因为现在有不少基因还没得到确定。

即使只是对个别或少数基因进行检测,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现在西方国家对某几种致病基因进行筛检时,接受测定的人也只是有这类遗传病家族史的个人,或这类疾病的高危个人。

目的是使他们能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身体、适时手术等。

(2)有某种致病基因,并不一定就会患病。

患某种疾病,往往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

况且已知人的很多疾病是多基因病,它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果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往往可以使人避免患上某些遗传性疾病。

(3)有许多疾病,测定其致病基因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科学家认为不如测定其所表达的蛋白质更为快捷、有效。

(4)基因检测给受试者造成的心理负担或压力必须考虑到。

特别是给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之后,往往会使受试者无所适从。

(5)现在记录有个人某些遗传信息的“身份证”已经出现,但仅仅是试验性质的。

至于说拿着它去看病,起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言过其实。

(6)将“基因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