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91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docx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EnergyandEnvironmentSystemEngineering

 

 

 

本科生导学手册

UndergraduateManual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CollegeofMechanicalandEnergyEnginnering

ZhejiangUniversity

 

 

 

 

 

2006年7月

1.引言

 

本手册介绍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修读方法,通过阅读本手册,同学们可以获知如何通过四学年制的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取得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工学学士学位。

建议同学们仔细阅读。

 

2.专业使命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探讨和研究能源与环境问题,具备科学用能观念和关注环保意识的新型人才。

 

3.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生产、火力发电及其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制冷与低温、空调与人工环境等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与生产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毕业生在业务培养方面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及系统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以能源转化、涡轮机械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热工信号处理技术、热力系统工程、能源生产过程自动化、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或者以低温、制冷、暖通、空调、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

4、具有熟练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技术能力;

5、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4.课程体系

 

同学们要获得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满足浙江大学的一般性要求、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要求和本专业的要求。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表1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

学分

通识课程

大类课程

专业课程

个性课程

第二课堂

48+5

47

56.5

8.5

+4

总计

160+4+5

 

4.1通识课程,要求修读学分48+5

 

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这类基础课程被称作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六大类课程:

思想政治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专业导论类和其他通识类课程。

每一大类下面又包含了多门课程,如表2所示。

 

表2通识课程

课程类属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思政类

(11.5+2学分)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

 

军体类1)

(5.5+3学分)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03110021

军训

+2

 

031E0020

体育I

1

 

031E0030

体育II

1

 

031E0040

体育III

1

 

031E0050

体育IV

1

 

外语类2)

(9学分)

051F0010

大学英语Ⅱ

3

建议修读

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

建议修读

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

 

计算机类

(5学分)

211G005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必选一门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导论类3)

 

各学科导论课程/新生研讨课程

2

 

其他通识类4)

(15学分)

041H0120

哲学导论

1.5

历史与文化

(建议课程)

3学分

 

041H0040

当代科技哲学

1.5

041H0070

科学史

1.5

041H0080

历史理论与方法

1.5

021H0040

中国现代化进程

1.5

041H010

西方现代化进程

1.5

041I0020

大学语文

1.5

文学与艺术

(建议课程)

3学分

041I0150

西方文学经典

1.5

041I0110

世界文化名著导读

1.5

061I0010

科学美学

1.5

241L0020

博弈论基础

1.5

经济与社会

(建议课程)

3学分

021L0040

知识产权法概论

1.5

011L0050

现代经济学流派

1.5

201L0040

现代管理基础

1.5

041J0010

大学写作

1.5

沟通与领导

(建议课程)

1.5学分

021J0020

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

1.5

201J0040

管理沟通

1.5

011J0010

创新与创业专题

1.5

071K0030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实验

1.5

科学与研究

(建议课程)

1.5学分

141K0030

环境与人类文明

1.5

141K0010

环境科学与技术

1.5

091K0020

生物工程导论

1.5

081M0050

热学基础(限选)

1.5

技术与设计

(建议课程)

3学分

111M0020

单片机导论

1.5

111M0030

信息检索

1.5

141M0020

环境资源信息技术

1.5

201M0010

规划原理与方法

1.5

151M0020

现代仪器设计概论

1.5

总计

48+5

 

 

注:

1.第1、2学年的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学生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合计+1学分。

2.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其中051F0030(大学英语Ⅳ)为必修课,051F0010(大学英语Ⅱ)和051F0020(大学英语Ⅲ)为选修课,一般情况下建议修读。

3.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取得所要求的学分。

4.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1.5学分)、科学与研究(1.5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其中,技术与设计组中的热学基础为限选课程。

 

4.2大类课程,要求修读学分47

 

大类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每一类下面又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表3所示。

表中所示选修课程为建议课程,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学生可在课程号带“B”的课程中选择修读,工程技术类选修课学生可在课程号带“C”的课程中选择修读。

 

表3大类课程

课程类属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自然科学类

(27学分)

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必修课程

10门

25学分

061B0180

微积分Ⅱ

2

061B0190

微积分Ⅲ

1.5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061B0030

概率论

1.5

061B0100

数理统计

1.5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61B0410

工程化学

2

061B0423

化学实验(丙)

0.5

选修课程

(建议课程)

4学分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

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

061B0070

计算方法

2.5

 

 

 

工程技术类

(15学分)

081C0070

工程力学

3.5

必修课程

6门

12.5学分

 

材料力学实验

0.5

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081C0170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1.5

081C0161

工程训练(乙)

3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

4.5

081C0070

工程材料

2.0

选修课程

(建议课程)

5.5学分

081C0060

工程材料实验

0.5

101C0010

电工电子学

4.5

101C0020

电工电子学实验

1.5

总计

47

 

 

4.3专业课程,要求修读学分56.5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从第二学年开始陆续地开设一系列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

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短学期,还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

另外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学生必须通过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可获得学位。

专业课要求如表4。

 

表4专业课程

课程类属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必修课程

(14.5学分)

081C010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2

10门

081C011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1.5

08121380

工程热力学(甲)Ⅰ

1

08121390

工程热力学(甲)Ⅱ

2

08120600

热工实验Ⅰ

0.5

08121320

传热学(甲)Ⅰ

2

08121330

传热学(甲)Ⅱ

1

08120610

热工实验Ⅱ

0.5

08121050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

2

08123580

自动控制理论

2

专业方向必修课

(18学分)

08121060

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2

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

08121070

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1.5

08195460

透平机械原理

2

08195520

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1.5

08195310

热力环境控制

2

08121290

热工信号处理技术及实验

2.5

08195320

热力系统工程

2

08121160

能源生产过程控制

2

08121170

能源与环境实验

1

08195330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

1.5

08195570

制冷原理

2

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

08195110

低温原理

2

08195390

人工环境设备

2

08120470

流体输送及控制

2.5

08195350

人工环境测试技术

2

08120481

暖通与空调

2.5

08195420

人工环境自动化

2

08195370

人工环境课程设计

2

08195400

人工环境实验

1

专业方向选修课

(10学分)

08120740

微机原理及应用

2

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

选修10学分

081203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乙)

1.5

08195230

流体机械

1.5

08195190

集散控制系统

1.5

08195590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5

08193220

能源工程管理

1.5

08195480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1.5

08195180

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

1.5

08195300

燃烧污染与控制

1.5

08590030

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

1.5

08120740

微机原理及应用

2

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

选修10学分

081203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乙)

1.5

08195360

人工环境概论

1.5

08195410

人工环境英语

1.5

08193380

低温工程材料

1.5

08193190

低温制冷机

1.5

08195510

新型制冷与除湿技术

1.5

08195070

低温环境绝热技术

1.5

08193390

人居环境自动控制

1.5

实践教学环节

(6学分)

08188140

认识实习

3

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

08188170

锅炉课程设计

1.5

08188120

汽轮机课程设计

1.5

08188160

虚拟制冷教学实践

3

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

08188210

生产实习

3

毕业论文

08189010

毕业论文(设计)

8

 

总计

56.5

 

 

4.4个性课程,要求修读学分8.5

 

个性课程是为了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而提出的,可在第四学年秋冬学期或其它学期自主选择课程修读。

本专业建议学生按所选专业方向进行选择修读,推荐修读课程如表5所示。

 

表5个性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专业方向

备注

08195050

传热传质技术

1.5

共同

选修8.5学分

08590010

动力工程数值计算(本硕结合)

2

08193060

核电站

1

08590020

CFD软件应用(本硕结合)

1.5

08195240

能源系统的评估原理

1.5

08195290

强化传热技术

1

08195580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1.5

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

08193330

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1

08195120

化石燃料清洁应用

1.5

08195500

新能源

1

8121110

旋转机械振动与预防

1

新增加

燃气轮机基础

1

08120402

计算机控制技术

1

08590060

微尺度流体力学

1

08590050

微尺度传热学

1

08193200

建筑结构概论

1.5

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

08193181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1.5

08195090

低温生物技术

1.5

08195450

食品冷冻及保鲜技术

1.5

总计

8.5

 

 

4.5第二课堂(求修读学分+4)

 

浙江大学要求每一名在校本科生必须参加专业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第二课堂的4个学分。

 

4.6专业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理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能源转化、透平机械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热力系统工程、热工信号处理技术、能源生产过程控制或制冷原理、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设备、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与空调

 

4.7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的课程:

传热学、制冷原理、低温原理、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低温制冷机、微尺度传热学、微尺度流体力学

研究型课程:

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CFD软件应用、人工环境材料

讨论型课程: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超导技术与应用、人工环境英语、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4.8先修/并修课程

 

同学们在开始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习课程时,必须遵循先获得先修课程学分及其成绩的原则,即不允许同时读某门课程及其先修课程,而必须先取得其所有的先修课程学分及其学习成绩,并修课程可以同时上或先于这门课程之前上。

请同学们按照本专业提供的先修课程列表严格执行。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分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和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两个方向分别提供的课程及其先修课程如表6和7所示。

 

表6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提供的课程及其先修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先修/并修课程

081C0170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1.5

081C0130工程图学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

3

081C0130工程图学

081C0170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081C011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1.5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21380

工程热力学(甲)Ⅰ

1

081M0050热学基础

08121390

工程热力学(甲)Ⅱ

2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0600

热工实验Ⅰ

0.5

并修: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90工程热力学(甲)Ⅱ

08121320

传热学(甲)Ⅰ

2

081M0050热学基础

08121330

传热学(甲)Ⅱ

1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0610

热工实验Ⅱ

0.5

热工实验Ⅰ

并修: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121060

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2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90工程热力学(甲)Ⅱ

081M0050热学基础

并修: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121070

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1.5

081M0050热学基础,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90工程热力学(甲)Ⅱ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并修: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95460

透平机械原理

2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90工程热力学(甲)Ⅱ

081M0050热学基础

并修: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195520

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1.5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90工程热力学(甲)Ⅱ

081M0050热学基础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并修: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195310

热力环境控制

2

并修: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290

热工信号处理技术及实验

2.5

并修: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95320

热力系统工程

2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21070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08121160

能源生产过程控制

2

08123580自动控制理论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170

能源与环境实验

1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95520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08195310热力环境控制

08195330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070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081203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乙)

1.5

081C0191机械设计基础(甲)

08195230

流体机械

1.5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95190

集散控制系统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95320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08121160能源生产过程控制

08195590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95520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08195180

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070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08195300

燃烧污染与控制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070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08590030

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070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08195050

传热传质技术

1.5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195240

能源系统的评估原理

1.5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90工程热力学(甲)Ⅱ

08195290

强化传热技术

1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590010

动力工程数值计算(本硕结合)

2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590060

微尺度流体力学

1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590050

微尺度传热学

1

08121320传热学(甲)Ⅰ

08121330传热学(甲)Ⅱ

08195120

化石燃料清洁应用

1.5

08121060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08121110

旋转机械振动与预防

1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95690

燃气轮机基础

1

08195460透平机械原理

08189031

毕业设计(论文)

8

最后一学期

 

表7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提供的课程及其先修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先修/并修课程

081C0170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1.5

081C0130工程图学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

3

081C0130工程图学

0081C0170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081C011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1.5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21380

工程热力学(甲)Ⅰ

1

081M0050热学基础

08121390

工程热力学(甲)Ⅱ

2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0600

热工实验Ⅰ

0.5

并修:

081C0100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081C0110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08121380工程热力学(甲)Ⅰ

081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