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
二、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
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
比如对“负”字归类:
①本义:
背、驮。
例:
“悉使羸兵~草填之。
”(《赤壁之战》)以下为引申义:
②担负、承担。
“宁许以~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蒙受。
“~屈衔冤。
”(《窦娥冤》)④背靠着,依仗。
“秦贪,~其强”。
(同上②)⑤违背,背弃。
“誓天不相~。
”(《孔雀东南飞》)⑥对不起,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
”(同上②)⑦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
”(《六国论》)
三、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
“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
“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
“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
“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②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
“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3.惟……耳!
(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①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
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
“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故事两则》3.其……欤(兼表反问)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①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2分,每题3分)
与人主共理天下事,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以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
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主共理天下者 理:
治理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为员:
成为吏的人 C.切切然恐不至也 不至:
不来D.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
暗地里 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其”字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其:
代尧舜) B.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 布于天下。
(其:
指人民)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其:
指虎狼) D.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其:
指人民) 7.“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理解正确的是( ) A.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可是却又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
B.似乎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既然如此,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为什么呢?
C.似乎是能够长治久安了,竟然至于,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D.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其实不然,还会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讲的是任用官吏的道理,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B.文中指出,这些官吏名义上是“理民”,实际上是夺民之食,竭民之力,无异于虎豹。
C.文章最后一段,讲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都一样,剥削和压迫人民。
D.如何革除官吏害民,作者主张“得才且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
“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初袭祖爵。
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
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
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
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讲计曰: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已倾心,以招俊义。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
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注]①晋元帝:
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
东晋王朝从此建立。
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
②吴会:
地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有兴复之志潜:
暗地里
B.帝亦雅相器重雅:
很
C.宜有以匡济者匡:
辅助
D.皆江南之望望:
声望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
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大法宝。
C.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室。
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
燮素疾中官,既行,因上疏曰:
“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
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
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
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
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
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
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
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
灵帝铖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所拜议郎。
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
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
诏会公卿百官,烈竖执先议。
燮厉言曰:
“斩司徒,天下乃安。
”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
帝以问燮。
燮对曰:
“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
” 顷之,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黄巾之功,执金吾甄举等谓忠曰:
“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
傅燮岂求私赏哉!
”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
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注]①市虎成于三夫:
市中本无虎,然三人言而成虎。
喻流言可混淆视听。
②杜邮之戮:
秦将白起因受诬陷免职,自杀于杜邮。
③左衽之虏:
指当时北方少数民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皆衅发萧墙衅:
挑衅B、彼知正人之功显显:
显扬C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谮:
诬陷、中伤D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弭:
消除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B.陛下仁德宽容C.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D.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既行,因上疏曰②蒙故业,因遗策B.①今张角起于赵、魏②故燕王欲结于君C.①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②权贵亦多疾之D.①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②吾尝终日而思矣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傅燮“忠谏直言”的一项是() ①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②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③诏会公卿百官,烈竖执先议④斩司徒,天下乃安 ⑤傅燮岂求私赏哉⑥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A.②③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②⑥
5、对原文内容理解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燮认为当时国家动乱,不是由张角、黄巾等人引起,而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B.根据当时的情况,傅燮认为即使张角、黄巾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如果让宦官专权,忠臣遭害,仍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危险。
C.司徒崔烈打算割让土地求和,傅燮变为杀掉崔烈才能使天下安定。
D.傅燮因屡次得罪权贵,被他们怀恨在心,最后他们联合起来将傅燮赶出了京城。
6、翻译句子。
①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
②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①由、先:
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
稀少。
③木主:
死人的牌位。
④爰:
于是;就。
⑤徂:
通“殂”,死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去:
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
祭祀
C.我安适归矣适:
往,到D.余甚或焉或:
通“惑”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参考答案:
一、
二、7.D.(望:
应解释为“有名望的人”)8.B.(于是、就。
A.去、往;这样的。
C.于是、就;却。
D.来;因为)9.D.(A.王导。
B.帝。
C.于、帝)10.B(A.王敦是王导的堂兄。
C.江南士族纷纷投靠元帝是在王导受命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之后。
D.“当即”有误,“导每劝令之国”中的“每”证明并非“当即”)
三、1、A“衅”是“征兆”的意思。
2、A此处“由于”是“从”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由于”表原因。
3、C都是代词,代傅燮。
A就/沿袭;B在/同;D表顺承/不修饰4、B。
5、D。
说他们联合起来将傅燮赶出了京城无依据。
6、①他们一旦知道忠臣的功名显赫,自己危险的征兆出现了,就会用花言巧语(哄骗皇帝),共同助长虚伪之风。
②竟然想要割让一个地方上万里的疆土,我私下里对此迷惑不解。
[参考译文]:
傅燮平常痛恨宦官,上任以后,就上疏说:
“我听说天下的灾祸,不是从外部产生,都是从内部产生。
现在张角在赵、魏一带起事,黄巾在六州一带作乱。
这些都是内部开始出现灾祸的征兆,灾祸也由此延伸到全国。
陛下为人仁厚,恩德宽容,多数不忍(处理专权的宦官),所以宦官玩弄权术,忠臣不肯进言。
果真能铲平张角之乱,平定黄巾,臣所忧虑的,就更深了。
为什么呢因为忠臣和奸臣不适宜共处一国,也就如同冰炭不能放在同一器物中。
他们一旦知道忠臣的功名显赫,自己危险的征兆出现了,就会用花言巧语(哄骗皇帝),共同助长虚伪之风。
孝子因为极为孝敬而遭人怀疑,市中本无虎,因三人都说有虎,别人信以为真。
如果不仔细明察其真伪,忠臣将再会像杜邮一样被杀。
”上书了奏章后,宦官赵忠见了(对傅燮)怀恨在心。
等到平定了张角,傅燮功劳多应当封赏,赵忠在皇帝面前诋毁傅燮。
灵帝因记得傅燮的话,所以没有治他的罪,但最终亦没有给他封赏。
后但任议郎一职。
恰好西羌谋反,边章、韩遂在陇右发动叛乱。
司徒崔烈认为应该放弃凉州。
皇帝下诏聚集公卿百官商量,崔烈固执地坚持先前的意见。
傅燮正言厉色地说:
“杀掉司徒,天下才会安定。
”尚书郎杨赞上奏说傅燮在朝廷上羞辱大臣。
皇帝以此责问傅燮。
傅燮回答说:
“崔烈身为宰相,不考虑为国家消除灾祸的策略,竟然想要割让一个地方上万里的疆土,我私下里对此迷惑不解。
如果让西羌人得以住在这一地方,兵强马壮,乘机作乱,就会成为为家最大的隐患。
”不久,赵忠担任车骑将军,皇帝下诏表彰赵忠平定黄巾叛乱的功劳,执金吾甄举等人对谓赵忠说:
“碰到机会与碰不到机会,靠的是命运;有功却没有得到封赏,是时运(不好)。
傅燮难道是追求私赏的人吗!
”赵忠(听了之后)更加怀恨在心,但是因为害怕傅的名声,不敢害他。
权贵也多痛恨傅燮,因此他不能留在京城,就调出京城任汉阳太守。
四、5.B 6.C 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