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042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docx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

高考政治备考-图表题专讲

图表题不仅一直是1994年以来高考政治单科试卷的“常青树”,也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政治学科综合题中频频“亮相”。

如今,图表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

   

把握图表题的特点,了解其新变化,掌握解答思路和方法,对于增强考生数据、图表意识,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甚为重要。

一、图表题的特点

图表题是用图和数据表格作为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其中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较多考查经济常识。

以图表为载体,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图表题,已成为高考政治命题的常用形式。

与非图表题相比,图表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直观明了,便于考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

2.图表之间联系紧密,可比性强。

图表式论述题通常由2~3个图表组成,有的还加注解。

表格之间有联系,图表与材料有联系,图表与注释有联系。

分析图表需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做好此类题的必要条件。

3.图表形式灵活多样。

图表题可分图式和表格式两种,图式有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等;表格式的又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之别。

4.贴近实际,突出热点。

图表题把时政热点和教材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当年国内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试题与党和国家当年的政策重点相一致,强烈反映国家的意志,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5.连环设问,注重能力考查。

图表题往往是一题多问,步步深入,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整合处理信息,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设问的方法新颖、灵活,具有隐蔽性,问题全部从材料本身引出,设问之间形成锁链式,环环相扣,一环比一环要求高,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考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高考试题的区分度。

二、图表题的新变化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会发现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图表题在继承中有创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从考查范围上看,由过去专门考查经济常识内容转变为既考查经济常识的学科内容也考查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学科内容。

如2002年高考文理综合广东卷35题,考查的是政治常识内容;2004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9题,文综海南、陕西等省卷39题综合考查了经济常识与哲学常识的内容;2004年高考文综湖南、湖北卷38题则综合考查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内容。

2.从图表的呈现方式上看,由以往单一的统计表格作为背景材料转变为统计表格、柱状统计图、坐标曲线图、扇形百分比图等分别单独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

形式新颖、多样的图表“联袂”出现在同一题中是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2005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9题将坐标曲线图、坐标柱状图、统计表格混合使用。

3.从题型上看,由以前的单一的图表论述题转变为图表选择题和图表简答题、图表论述题并存。

如2005年政治广东卷34题打破了政治单科卷图表论述题“压轴”的传统,命制了一套图表简答题。

三、解答思路和方法

1.读懂材料,找准信息

(1)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在做题时,最好是先审设问,带着设问看图表,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读题的目的性,而且也能节约时间,特别是在图表和材料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图表题的设问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①“是什么”,通常要求考生回答所列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侧重考查考生把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能力;②“为什么”,要求考生回答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或者回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原因,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怎么办”,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怎样解决图表中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侧重考查考生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

(2)审图表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主要包括:

阅读标题即看表格的名称、阅读内容、理解表格内容等。

一审标题。

任何图表都离不了标题。

图表标题即表头,它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内容,表明了一定的主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是什么内容。

同时,标题也为考生答题起到了提示语的作用。

考生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以便于全面理解图表。

二审内容,对图表逐项分析。

图表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

审内容就是要看在图表标题统领下的各个项目,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数据状态。

图表的最大特点是纵与横的统一,审内容时不仅要纵着(竖着)看,还要注意横着看。

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此外,还要注意比较,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解题规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找出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或共同点,直接得出“图表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相互关系、内在联系、问题的原因”之类的答案要点。

同时,图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义,如“1978年”表明改革开放以来,“1992年”表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答题时若不能揭示这种含义,往往会被扣分。

因此,还要注意理解特殊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

三审附注。

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图表如果有附注,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

如果忽略了附注,则不能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影响对图表的分析和理解,在作答时容易丢失要点,影响得分。

(3)审联系。

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要根据设问、结合各图表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把握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材料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道理。

综观近年高考政治图表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能把图表间的联系分为四种情况: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2.多方联系,规范答题

从近年的高考政治题来看,完整的答案大体是三种语言的结合,一是教材语言即观点原理,二是材料语言,三是时政语言即党的方针政策。

答案没有教材语言就缺乏理论依据,没有背景材料语言就会脱离实际,没有时政语言就显示不出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

有的考生看懂了题目,基本把握了题目要求,却写不出答案或写不全面,主要原因就在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不会提炼材料以及时事政治知识薄弱。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和重要政策的积淀,以及个人政治素养的提高。

这样,在根据设问答题时,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材料,较好地联系时事知识,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包括基本原理、观点和时政语言组织答案,提高答案的准确度。

所谓规范答题,主要是指答题步骤化和答案语言的规范性,它包括:

按设问的先后顺序作答;理论与事实相结合,不能脱离图表,空发议论,堆砌教材原理观点,也不能照抄照搬图表的数据或材料而无理论分析,务必运用教材观点作答,不可像写作文那样随意发挥;要注意辨证分析,有些图表题所列项目,往往是成绩与问题同在,考生作答时必须一分为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注意综合概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知识的贯通性,学会综合运用几种原理或几本书的知识,如果不能灵活调遣知识、整合信息、综合运用知识,就不可能得到优异的成绩。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许多考生解答政治图表题,往往多现象性描述,就“表”论“表”,缺少理论的分析。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高考政治图表题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当前经济生活或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要求考生从图表的数字变化中找出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解答时,必须做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强化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深化定量分析,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四、试题例析:

1、(2005年高考文综北京卷38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图15是“微笑曲线”示意图。

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

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

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回答:

(1)“微笑曲线”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材料二,说明“微笑曲线”对我国企业提高利润水平有什么启示。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

(3)结合政治常识,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应怎样营造有利于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环境,并列举事例(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各举一例)。

[解析]对于设问

(1)的第一问,解答时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地把比较对象发生的变化写出来,不需要透过现象去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或产生的原因。

对于设问

(1)的第二问,解答时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此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由此及彼,运用有关利润方面的知识,探究如何借鉴“微笑曲线”,提高我国企业的利润水平。

   

对于设问

(2),解答时要以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联系题目材料进行回答。

设问(3)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点,解答时要学会类比,学会知识和能力、方法的迁移,结合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材料,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

[答案要点]

(1)①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与60、70年代相比,目前底端与两端的利润水平差距扩大,底端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②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重视售后服务;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

(2)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2、 表1 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占世界500强的比重(%)

  ————————————————————————————————

  资产规模  营业       人均   人均   人均  研究开

  开发经费  收入  利润  营业收入  利润额  资产  发经费

  5.61   7.3  5.22   16.23   11.62  12.46   20

  ————————————————————————————————

  注:

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75%

  表2 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

  ———————————————————

  年份     2001  2002   2003

  占GDP比重  63.64  67.99  77.04

  ———————————————————

注:

①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为26.24%,比世界企业500强高出15.74个百分点。

②2003年,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

  表3

  ————————————————————————

  项目    国有及国有  私营  第二  第三

  控股业    企业  产业  产业

  占500强企

  业的比重   72%    14.8% 72.6% 20%

  ————————————————————————

  注:

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在前10位的都是垄断行业的企业。

私营企业的数量在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仅占3.8%。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表1、表2、表3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根据所学经济常识谈谈如何加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解析】此题以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对比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采取四个步骤:

审、看、找、写。

首先是“审”,就是审设问,明确答题指向,第

(1)小问指向“经济现象”。

其次是“看”,就是看材料。

看表格的内容,包括看表格的名称、数据和备注,以明确解题所需的知识要点。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对于数据,要进行比较,挖掘其内在联系,并转化为术语;对于小注,不能忽视,而这里往往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步,“找”就是回归教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材料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最后,组织答案。

运用判断、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

在论证中注意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答案】

(1)表1反映出中国大企业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资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薄弱、国际化程度低等。

表2反映出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且大企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经营粗放、效益不高。

表3反映出国有经济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处于控制地位,且垄断行业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私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水平低。

  

(2)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

①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④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依靠科技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⑤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适应市场需要。

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总之,科学的方法是学习制胜的法宝。

有了它,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只要考生在备考中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定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00全/38.(16分)表1 A地区工业总产值构成  单位:

%

1997年

1998年

国有工业

城镇集体工业

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

城镇集体工业

私营、个体工业

其他

61①

39

11②

32

45

12

[注]①1978年A地区国有工业产值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占很大比重。

②1998年A地区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只在重点行业中占较大比重,其中在电力、通讯、自来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占80%;在化学、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占50%;在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40%。

  表2 A地区工业发展状况比较 

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亿元)

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创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1978-1998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产速度(%)

1978年

1998年

公有制经漳

非公有制经济

全国

A地区

58.5

2348.8

57

43

11.8

18.1

⑴上述两表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

⑵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⑶这些经济现象与联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38.参考答案:

(1)表1反映:

A地区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非公有制工业有很大发展,国有工业的比重下降;单纯的国有企业变成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并存;此外,国有工业企业的分布也有很大变化,即国有工业企业只在重点行业占较大比重。

(3分)

  表2反映:

A地区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有了很大发展,1998年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超过非公有制经济;同时该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分)

(2)A地区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国有经济也在日益壮大。

(3分)

(3)A地区的事例说明:

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具体地说,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实现,也要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实现。

(6分)

综合评价分:

2分综合评价分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等(2分):

能正确运用所学理论,从具体材料出发,紧扣题意,阐述合乎逻辑,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二等(1分):

答题基本符合题意,逻辑性、条理性尚可,但材料和论述不够充分。

三等(0分):

不从材料出发,只是简单搬用教材中的现成结论;若观点含混,表达不清楚;或答题不符合题意,不着边际。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某地有两家国有大型企业,其基本情况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两家企业根据各自行政主管的指令,制定了投资发展计划,扩大生产范围。

如果计划实现,若干年后将出现的情况如表2:

运用所学经济学常识,回答:

(1)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你是否赞成这两家企业的投资发展计划?

为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上述两家企业存在的问题?

[解题思路] 该题的情境材料为两组数据表格,对于表格题,一是要看清表格所反映的东西,第一组数据图表和注要告诉我们的中心意思是:

A、B两企业相互毗邻,且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造成人为分割,导致了两企业两败俱伤,经济效益都很差。

第二组数据表明:

两家企业根据各自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生铁和钢的产量都超过了市场容量,生产能力过剩。

试题共有三个设问。

设问一要求回答的中心意思是:

表1反映出的经济现象,即部门分割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设问二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

为什么不赞成两家的投资发展计划。

因为这种投资发展计划严重脱离了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单纯以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出发,这就必然导致如下结果:

就整个社会而言,两企业追求大而全,重复投资,生铁和钢的产量均超出市场需求量,导致资源浪费;就企业本身而言,由于供大于求,产品积压,造成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难以搞活。

设问三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

如何解决两企业存在的问题。

回答第三问要注意从宏观和微观即从国家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来回答。

从国家来讲,要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打破部门分割,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对企业而言,要面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兼并联合,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

如A企业就近给B企业供应生铁,既解决了A向远地销售生铁造成的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B企业从远地购买生铁,造成成本过高生产能力闲置的问题。

[答案要点] 

(1)A、B两企业相互毗邻,且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使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被人为割断,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

(2)不赞同A、B企业的投资发展计划,因为这种投资发展计划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从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出发。

从宏观看,由于大而全和重复投资,生铁和钢的产量都会超过市场容量,导致资源浪费。

从企业看,由于供大于求,产品积压,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企业难以搞活。

(3)应实行政企分开,让这两家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为合理配置资源,搞活企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两家企业应打破隶属关系的束缚,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向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企业A的生铁可就近供应给企业B,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学生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法,如两家企业签订销售协议,兼并、合并或相互控股等,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004年两广卷39.)

表1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单位:

%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39.237.937.737.149.147.746.245.6

注:

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者是绝对贫困;50%-60%者为温饱;30%-40%者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

表2我国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62806860770384722253236624762622

图1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税费负担(单位:

元)

用经济常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上述图表分别说明什么经济现象?

表1显示:

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刚刚进入小康;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

(2分)

表2显示:

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2分)(注:

如考生通过计算,如:

2000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79:

1,到200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23:

1,由引得出“差距正在扩大”的结论,可酌情加1分,但该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7分)

图1显示:

我国农村人均税费负担包括农民上缴的税收和费用两个部分,以税收为主;2003年农民人均税费从类型看,越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税费负担越重;越是以种粮食为主的农民,税费负担越重。

⑵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从表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低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相关关系,城市恩格尔系数比农村低,是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多。

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高,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少。

(3分)

从图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2003年农民所缴纳的税费人均虽然不足70元,但相对于农民较低的收入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分)(注:

考生亦可从图1与表1关系的角度回答本要点)

⑶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

“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

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

(4分)

(06·四川文综卷·39)材料四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11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表2 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6)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2分)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8分)

(6)①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