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599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x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

一、概况

二、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

三、预应力管道成型

四、钢绞线、钢丝及精轧螺纹钢筋

1、技术要求

2、进场验收及保管

3、下料及编束

五、锚具及配件

1、技术条件

2、进场验收及保管

3、锚具的结构配套及要求

4、锚头垫板

六、张拉设备

1、千斤顶及油压表

2、油泵及输油管

七、穿束

八、预应力的张拉、连接与锚固

1、预应力束的张拉

2、精轧螺纹钢筋的张拉

九、孔道压浆

一十、安全质量要求

一、概况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11#主塔墩位于长江主航道内,主塔高度分别为110.8m,99.3m(自承台顶面算起),塔柱结构自下而上共分为五大部分——下塔柱、下斜腿、横梁、上塔柱和锚固区,两塔柱除下塔柱高度不同外,其他部分均完全相同。

根据主塔的受力状况和设计要求,在主塔▽+10.0m~▽+50.8m段设有竖向预应力,在横梁部分(▽+27.3m~▽+33.3m)段设有横向水平预应力,在锚固区(▽+69.0m~▽+82.2m)段设有纵、横向水平预应力。

另外,为抵御附壁吊机所产生的拉应力,在▽+14.125~▽+68.198段还设有连接附壁吊机的预应力钢筋。

竖向预应力束采用19-7∮5钢绞线,标准强度R

=1860Mpa,锚具采用OVM15P-19,OVM15L-19和OVM15-19三种,采用∮内100mm高频焊管成孔,每根束均为一端张拉,张拉力为3561.8KN,另加锚圈口损失。

钢绞线通过OVM15L-19连接器接长。

横梁预应力束采用19-7∮5钢绞线,共31束,标准强度R

=1860Mpa,锚具采用OVM15-19,∮100mm波纹管成孔,预应力束两端张拉,张拉力为3561.8KN,另加锚圈口损失。

锚固区采用两种预应力体系,短束(横桥向)共1116根,采用精轧螺纹的冷拉Ⅳ钢筋(

32mm),材质K40SI2MnV(K表示钢筋是采用轧后余热处理工艺生产的),级别735/935。

锚具采用螺帽锚具(轧丝锚),一端张拉,且张拉端在主塔两侧对称进行,张拉力为512.7KN。

预应力管道采用∮50mm波纹管成孔。

长束(顺桥向)共392根,采用18∮7高强钢丝,

R

=1600Mpa,采用DM7A-18镦头锚,两端张拉,张拉力为831.3KN,采用∮70mm波纹管成孔。

连接附壁吊机的预应力筋形式及布置另见详图。

主塔作为斜拉桥的主要受力结构,结构尺寸较大,预应力形式复杂,塔柱内钢筋密集,施工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在塔柱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规范进行,精心组织,合理施工,认真作好每一环节的工作,特别是预应力结构部分的施工,尤为重要。

鉴于本桥主塔预应力结构的复杂性,为便于指导预应力施工,特制订本工艺,在主塔预应力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本工艺要求执行,认真做好预应力束(筋)的验收、下料、安装、张拉和压浆等工作,确保主塔的施工质量。

二、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

1、竖向预应力工艺流程

 

2、水平向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

 

 

 

三、预应力管道成型

因主塔墩共有四种不同的预应力体系,所以,预应力管道的直径及材料也不尽相同,其中竖向预应力采用∮100mm高频焊管成孔,横梁预应力采用∮100mm波纹管成孔,锚固区横桥向水平预应力采用∮50mm波纹管成孔,顺桥向则采用∮70mm波纹管成孔。

1、高频管接长时,可采用大一号(即连接管内径稍大于高频管外径)同型高频管连接,连接管长度约为30cm左右,采用插入连接式接头,接长时,连接管下端先套在下节高频管的外侧并点焊密封(穿束前焊接),上节高频管从上端插入连接管内(必要时,管壁间缝隙应用强力胶水填封死)。

连接管两端接头处再用黑胶布或密封胶带纸包裹严实,以保证接头处严密、牢固、不漏浆。

波纹管接长采用旋入法连接,即用大一号同型波纹管作为连接管(长约30cm)波纹管接长时利用自身螺纹由两端旋入连接管内,两端接头处用密封胶带或黑胶布封裹严密。

2、为保证预应力管道位置准确,管道安装时,应按设计要求用钢筋焊接成网状支撑定位,使管道上下、左右均不得移动,防止管道偏移或上浮。

定位网钢筋应与主塔钢筋焊接牢固,但焊接时,应防止电火花烧坏管道。

钢筋规格及网片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网孔应大于管道外径2-3mm。

3、竖向高频管应露出砼顶面15-20cm,以防砼灌注时灰浆流入管内,并有利于下一节高频管的接插,水平向波纹管则应露出侧模外。

4、管道外表不得有严重锈蚀、油污、孔洞、裂缝、泥土等缺陷,以免影响砼的粘结或造成砼灌注时灰浆流入管内,因此,管道安装前后,应仔细检查其外表和管径是否符合要求,砼浇注完毕,应及时进行清孔。

四、钢绞线、钢丝束及精轧螺纹钢筋

1、技术要求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束及精轧螺纹钢筋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224”、“GB5223”和“GB1499”的有关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钢绞线(7∮5)

公称直径∮15

公称抗拉强度(标准强度)R

=1860MPa

屈服强度б0.2=1583MPa

弹性模量Eg=1.95×105MPa

伸长率(标距500mm)δ≮3.5%

②钢丝(Ф7)

公称直径Ф7±0.05

抗拉强度Rjy=1600Mpa

屈服强度б0.2=1360MPa

弹性模量Eg=2.05×105MPa

伸长率(标距100mm)δ≮4%

反复弯曲次数(r=20mm)≮4次

③精扎螺纹钢筋(亜32)

公称直径亜32(dh±0.5、dv)

抗拉强度Rjy≮935Mpa

屈服强度б0.2≮935MPa

弹性模量Eg=2.0×105MPa

伸长率δ≮7%

2、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精扎螺纹钢筋的进场验收及保管。

①进场的预应力钢筋(丝)应附有生产厂家的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验收人员应对购进的预应力筋(丝)逐根或逐盘进行外观质量检查,钢丝或钢绞线外表不得有裂纹、毛刺、氧化铁皮、刻伤、压弯和油迹等缺陷,但表面允许有浮锈和回火色。

钢丝不得有焊接接头,钢绞线不应有折断、横裂、焊接接头和相互交叉的钢丝。

上述外观检查完毕,还应复测钢筋(丝)直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工地试验室应按规定对进场后经外观检查合格的预应力筋(丝)进行取样检验(即机械性能抽样试验),抽检方法是:

从外观检查合格的一批中选取10%的盘数,在每盘距两端部50cm后或钢筋两端各取一套试件(3根),分别按GB228、GB238和GB2103等规定进行抗拉极限强度、伸长率、冷弯及弹性模量等试验。

③预应力筋(丝)经外观检查及抽样检查合格后,方算验收合格,检验合格的预应力筋(丝)应按不同的物理性能分批、分类堆放,并用标签注明,不得混淆。

堆放地点必须干燥,并应垫高使其距地面30cm以上,应有防雨防滑设施,严禁雨水、潮气或油污等侵蚀。

在装卸、搬运或堆放时,不得抛掷、压弯、碰伤,也不准在地上拖拉。

预应力筋(丝)使用时,必须做到先进场的先使用。

3、钢绞线、钢丝、精轧螺纹钢筋的下料及编束

①钢绞线、钢丝及钢筋下料均应在平台上进行,每根下料长度详见局设计院“9072-04-21808b、21811”设计图。

②钢绞线、钢丝在使用时再进行放线,以免放线过早引起锈蚀。

放线时,由卷扬机牵引,因钢丝束采用镦头锚具,故钢丝束应进行预拉调直并精确下料,同束钢丝下料长度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000。

预应力束下料时,同应用切断机或砂轮锯切断,不得采用电焊切断,也不得经受高温、焊接火花或接地电流的影响。

首次使用时应进行试验,合适后方可成批下料。

③钢绞线切断前的端头先用铁丝绑扎,切断后的端面切口要齐整,并焊牢,以防散头。

④钢丝、钢绞线下料后,应梳整、分丝(根)、编束,编束时钥匙一端平齐向另一端每隔1-1.5m绑扎一道铁丝,钢丝束顺理时,应用带孔眼(18孔)的梳形板进行,编束完毕,按编号堆放,并挂牌标示,防止错乱。

⑤钢丝束由18根∮7mm的高强钢丝组成,因此,编束时,应采用钢丝束内设置衬管的方法编束,外用铁丝密扎绑牢,两端密缠扎丝应距砼端面50cm,以利顶锚压浆。

⑥编束后的预应力筋(束)存放时,场地要干燥,离地面至少30cm以上,并要用防雨蓬布严密遮盖,以防淋雨引起锈蚀,锈蚀严重的钢束不得使用。

⑦如钢丝束下料后盘起存放时,盘径应大于3m,重叠堆码时,则上、下盘必须码齐,严禁错位引起变形。

⑧钢丝束(筋)搬运时,应用专用吊具,且支点距离不得大于3m,端部悬出长度不得大于1.5m,不得在地面上拖拉,保持钢束(筋)表面洁净。

⑨精轧钢筋使用前,应注意核查钢筋是否已经冷拉并经时效处理。

下料时,因采用砂轮机切割,因冷扎螺纹受热容易失效,故严禁采用电焊、氧割切割。

五、锚具及配件

锚具是将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筋(束)锚固在砼结构上,并将预应力传给砼的一种工具,是保证预应力砼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部分。

其质量(如制造误差、钢材成分及热处理加工等)的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预应力钢筋(束)的锚固效果,而且质量不合格的锚具,在张拉锚固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滑丝、断丝、裂圈、飞塞等事故。

因此,对锚具及其配件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

1、锚具的技术条件

①锚圈(板)、夹片应采用45#钢筋加工制作,其材质应符合《优质碳素结构钢》的规定。

锚具加工制造时,应符合设计图对加工误差、表面光洁度以及热处理和硬度等技术要求。

②锚圈(板)加工前,应对原材料逐一探伤检查,加工后逐个进行探伤检查,成套锚具的组合件,各套间应能互换使用,如达不到要求,应挑选配套,对号组合使用。

③锚具成批生产前,应进行锚固试验,要求锚固力不得小于0.96R

,并作强度试验,强度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5。

④锚具组装中达到实测应力时,全部零件均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缝或破坏,应有良好的自锚性能和松锚性能。

⑤锚具组装中除必须满足静载锚固性能外,还须满足疲劳性能试验。

2、锚具的进场验收及保管

①进场的锚具必须具备有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验收报告单,并经过省、部级以上级别技术鉴定和产品鉴定。

验收人员应按出厂证明文件对其锚具性能类别、型号、规格及数量进行核实验收。

②所有锚具均应分批进行外观检查或按批数的10%抽样检查,但不少于10套,要求不得有裂纹、伤痕、锈蚀,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外观检查合格后,实验室应按有关规定对锚具进行抽样检验,检验项目主要有强度、硬度、锚固能力等,其检查要求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规定。

以上检查符合要求时,才能验收和使用。

③锚具抽样检查方法为:

a、强度:

锚具按批数的1%抽样(不少于3套)进行强度安全度检验,要求锚具强度安全系数(即试验时的拨坏吨位与锚具的最小锚固力之比)应大于1.5。

b、硬度:

每批抽取5%的锚具,且不少于5套,进行硬度测定,每个试件测试3点,要求抽样硬度(HRC)应在56-58之间。

c、静载锚固性能:

每批抽取6套锚具组装成3个预应力锚具组装件,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必须符合GB/T14370的规定要求。

d、锚具尺寸检查时,尺寸偏差与锥度偏差必须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锚固的上下两个平面,均应与轴线正交,锚圈的内孔和夹片的外锥面,两者的锥度应严格保证一致。

e、锚圈需进行探伤检测,经探伤检验有裂纹的锚圈,不得使用。

④锚具应有下列资料:

a、锚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报告。

b、锚具的硬度测定试验报告。

c、锚圈的外表检查情况和探伤检验报告。

d、每批锚具的生产日期及出厂编号。

⑤验收合格的锚具入库后,应分批、分类堆放,并用标签标明,堆放地点必须干燥,并加垫垫高,避免生锈、沾污、机械损伤或散失。

搬运时,应轻吊轻放,严禁抛扔,以免损坏锚具。

领料时,应做到用多少领多少,锚具领出后应妥为保管,以防长时间闲置不用时引起锈蚀丢失或人为损伤。

3、锚具的结构配套及要求

①OVM锚具张拉端由夹片、锚板、锚垫板和螺旋筋等构成,固定端则由固定锚板、挤压套、螺旋筋和约束圈等构成。

夹片为两片四开式,采用锯齿形螺纹,对钢绞线损伤小,自锚能力强。

OVM锚具使用时,其工作锚夹片与工具锚夹片不能混用,工具锚可重复使用,但工作锚具不能重复使用。

工具锚夹片外表面和锥孔内表面使用前应涂上退锚灵,以便退锚灵活,夹片与锚板锥孔不应粘附泥浆或其他杂物。

锚垫板安装时,应始终与预应力束方向保持垂直。

在张拉完毕如用气割切割多余钢绞线时,应采取措施使夹片不受热。

②镦头锚主要有锚垫板、锚头、螺帽及螺旋筋等组成。

钢丝束的张拉应严格对中,以免损坏锚头的外螺纹。

锚具安装时,两端应预留压(排)浆孔。

③螺纹锚具(轧丝锚)张拉端主要有锚垫板、锚固螺母及锚固垫圈等组成,固定端则主要为锥形螺母,张拉端、固定端应预留压(排)浆孔。

锥形螺母材料应与锚固螺母相同,锥形螺母内螺纹在锥形一侧仍需要设置内斜棱,规格也应与锚固螺母相同。

根据设计要求,精轧钢筋两端锚下均设置钢筋网,而不设螺旋筋。

4、锚头垫板

①锚头垫板下料加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图要求进行,其内孔尺寸误差不大于1mm,如有翘曲变形,必须压平或打平,螺旋筋可与垫板点焊,但不允许有焊接变形。

②锚头垫板必须按设计要求埋设准确,垫板孔与孔道中心必须同心并垂直,要与端头模板固定牢固,并进行认真检查和校正。

③为了便于张拉,凡设有锚头垫板的地方,预应力管道不得伸出垫板外表面。

如施工要求管道必须伸出端面时,则张拉前,应将垫板外部分割掉。

六、张拉设备

张拉设备主要由张拉千斤顶、高压油泵、压力表、油管路及阀门接头等组成。

在张拉过程中,必须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1、千斤顶及油压表

主塔柱竖向预应力束及横向预应力束均采用YCW400型张拉千斤顶,张拉力为3920KN,张拉行程为200mm,穿心孔直径为190mm。

锚固区轧丝锚采用YC60A型千斤顶,张拉力为600KN,张拉行程为200mm,穿心孔径55mm,锚固区镦头锚采用YC200型张拉千斤顶,张拉力2000KN,张拉行程为400mm,穿心孔径10mm。

①张拉千斤顶配套油压表应共同进行校正,校正可在反力架上用压力环或传感器进行。

千斤顶正式校正前,应见千斤顶的大油缸(张拉油缸)加载至最大使用吨位的110%,持荷2min,若此时压力下降超过3%,则须找出原因加以清除,方可正式校正。

校正时,按5t一级、逐级加载、逐级减载,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并绘出校验曲线图,但需要的张拉及顶压吨位必须直接校正。

每台千斤顶应配备2套以上的油压表,其中一套作为备用。

每次校正千斤顶均应在试验室人员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并办理签证手续,校正结果应及时登卡备查。

②千斤顶和油压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校验。

a、出厂后初次使用。

b、千斤顶久置未用后重新启用。

c、千斤顶使用期满一个月,油压表使用期满一周。

d、张拉过程中,发生预应力束连续断裂。

e、千斤顶和油压表经过检修后。

f、油压表或千斤顶调换用油。

g、压力表或千斤顶受到碰撞。

h、张拉过程中,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

③正常情况下,千斤顶的校验有效期为一个月,也不得超过200次张拉作业,用标准表校正时,校正系数不大于1.05。

千斤顶张拉吨位宜为张拉力的1.5倍左右,且不得小于1.2倍。

④油压表应选用防振型,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2.0倍,精度不应低于1.0级,校验有效期为一周。

无压状态下的油压表指针应对准零点。

表在使用时,可将一小段紫铜管绕两圈接在油泵油表接头上,以起缓冲稳压作用。

⑤千斤顶使用注意事项

a、新的或久置后的千斤顶,因油缸内存有较多空气,开始使用时,活塞可能出现微小的空跳现象,此时,可将千斤顶空载往复运行2-3次,以排除腔内空气。

b、千斤顶在工作过程中,加、卸荷载应力求平稳,避免冲击。

c、千斤顶带压工作或试验时,端面方向禁止站人,危险地段应设防护装置,千斤顶带有压力时严禁拆卸液压系统中的任何零件。

d、千斤顶的外露工作表面要经常擦拭,保持清洁。

工作完毕,应将活塞回程到底,闲置时,应加护罩防尘(油嘴加防尘螺帽),放于室内,如在室外,应有防尘、防雨、防晒设备。

千斤顶搬运时,应小心轻放,防止碰伤。

e、定期维修,清洗内部,加强保养工作。

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漏油、油塞表面划伤等现象时,应停止使用,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拆检和更换配件。

2、油泵及输油管

①OVM锚具配备的是ZB4/500电动油泵、轧丝锚、镦头锚配备的是A6-400电动油泵。

②油管均采用高压胶管,其试验压力不低于60MPa,管内和接头处均应清洗,以保持清洁。

油压系统应根据气温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机油,油中不得含有水以及其他杂物,机油注入泵内时,必须进行过滤,油泵内油面必须高出进油孔5cm以上。

防止将空气泵入千斤顶内。

③油管使用前,应检查表面有无裂缝接头是否牢靠,接头螺纹规格是否一致,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油管连接时,外露接头要用胶布缠紧,高压管路应注意防护,避免伤人。

七、穿束

1、穿束前,应用压力水冲洗孔道内杂物,再用风吹干孔道内水分。

或先用压缩空气通孔,再用通孔器全程通过一遍,以保证预应力束或钢筋能顺利通过。

2、钢束(筋)在穿入孔道前,应仔细核对孔道编号、钢束(筋)编号和钢束长度,严防穿错。

3、穿束时,对于横梁钢绞线,应先在穿入端头接好引线,然后用2根钢丝或钢绞线与引丝点焊,然后从另一端引出,通过卷扬机牵引,拉出钢绞线。

对于塔柱竖向钢绞线、锚固区水平纵、横向预应力(筋)以及附壁吊机预应力束,则可用吊机吊起,通过人工进行穿束。

4、钢束(筋)穿入孔道内,两端伸出的长度应相等(一般伸出长度不小于80cm)。

八、预应力束(筋)的张拉、连接和锚固

砼结构拆模后,应立即对张拉区段的砼进行详细检查,特别是锚垫板处,若有蜂窝或其他缺陷,必须补强,待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准张拉。

其他部位表面有轻微缺陷,允许在张拉后进行修补,但缺陷较大处则应在张拉前修补,严重缺陷者,应报处指研究修补方案,并征得监理人员同意后,方可进行修补,所有缺陷修补均应做好修补记录。

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方可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1、预应力束的张拉、连接和锚固

①钢绞线的张拉及锚固

a、锚具安装时,锚下垫板应与孔道轴线垂直,如偏差超过1mm时,应用垫板垫平,并点焊在锚垫板上。

b、锚圈、夹片上的油污应擦洗干净。

清除锚垫板上的灰浆,以保证锚圈与垫板密贴。

c、钢束外露部分表面应保持洁净,如有灰浆、油污必须清洗干净。

d、锚具及千斤顶安装程序为:

解除钢绞线端头焊接→套上锚板(锚圈),装好夹片→安装限位板→安装千斤顶→安装工具锚及夹片。

千斤顶、锚具及张拉孔道必须三对中,不得偏移或错位,同时调整钢绞线的松紧程度,以使每根钢绞线受力均匀。

安装夹一片时,应用钢管进行初步顶紧,顶夹片时,用力要均匀,使每个夹片松紧程度尽量保持一致。

最后在钢绞线划线,作为观察和测量钢丝滑丝的标记。

e、张拉顺序:

塔柱竖向预应力束张拉应对称进行,先长边、后短边:

横梁因为竖向预应力束通过,张拉时,横梁、塔柱预应力应交错进行张拉。

具体张拉顺序详见局设计院图纸。

当两束对称张拉时,一束发生故障,则可把次束更换较近对称位置的一束继续张拉。

f、张拉程序:

钢绞线张拉程序应按局设计院的规定进行,或按下列程序进行:

0→初始吨位(作伸长量标记)→分级加载至设计吨位加锚圈口损失(测伸长量)〈持荷10min〉→顶压锚固(测回缩量)→大、小缸油压回零(测总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

g、张拉步骤(操作步骤)

Ⅰ、开动油泵使张拉缸进油,千斤顶起顶并张拉至初始吨位(35t),再次顶紧夹片,并在钢绞线上划线作标记,以备量测滑丝用,并同时量测千斤顶活塞长度,作为量测伸长量的起点。

Ⅱ、张拉缸加压,按50t的级差分级加载至设计控制吨位(356.18t)加锚圈口损失,测量记录每级加载后的钢绞线伸长量,并观察钢绞线的断丝和滑丝情况。

Ⅲ、钢绞线张拉至设计吨位后,分别测量两端伸长量并将每束总伸长量与理论伸长量比较核对,如误差超过±6%,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如伸长量符合要求,没有滑丝现象,持荷10min后,如无异常情况,方可顶压锚固。

Ⅳ、打开截止阀,让张拉缸回油锚固,测量回缩量,油压表回零,测量钢绞线总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

Ⅴ、拆除锚具和千斤顶,切除多余钢绞线,并用水泥砂浆将锚头钢绞线处缝隙封死,以防压浆时冒浆。

h、钢绞线的接长采用OVM15L-19连接器连接,连接器的外罩两端应与锚垫板和高频管可靠密封,以防漏浆。

②高强钢丝的张拉及锚固

a、因高强钢丝为两端张拉,预留孔道两端必须扩孔,扩孔直径一般应比锚头外径大4mm-8mm,扩孔长度:

一端需扩孔长300mm,另一端则需扩长100mm-200mm即可。

扩大孔必须与预留孔同心并与端部予埋钢板(垫板)垂直。

b、钢丝穿束时,应先将一端穿好锚头后镦头,然后穿束,待钢丝束穿出后,将另一端按钢丝相应位置套好锚头,再利用扩孔镦头。

钢丝两端镦完头后,调整理顺钢丝,将每端锚具置于离端面相同的距离,然后两端同时张拉。

c、清除予埋垫板表面灰浆,并将锚头轮廓划在支承垫板上,将锚头带上螺母,并拧紧带劲。

装好工具杆和工具锚,最后安装千斤顶,但千斤顶支腿应与锚垫板顶紧。

d、调整锚头、千斤顶位置,使钢丝束严格对中,以免在张拉过程中,损坏锚头外螺纹。

e、高强钢丝为两端对称张拉,且与锚固区横向预应力筋张拉交错进行,张拉顺序按局设计院的设计要求进行。

张拉程序为:

0→初始吨位(8.3t)(作伸长量标记)→分级张拉至设计吨位(83.13t)(测伸长量并持荷5min)→回油锚固(拧紧螺母,测总回缩量)。

f、为保证施工安全,锚头拉出孔道后应即使拧上螺母,千斤顶回油锚固后,应稍停一会再拆除千斤顶拉杆。

2、精轧螺纹钢筋的张拉与锚固

①钢筋穿过孔道后,其在非张拉端露出锚具的长度应不小于钢筋直径,在张拉露出锚具的长度应不小于6倍螺距,张拉结束后,超出锚具1cm以外部分,在压浆后须切除掉。

②垫板、钢筋及孔道中心必须同心,孔道中心线与端面垂直,如不垂直,应加斜垫板校正。

③张拉顺序按局设计院规定进行。

张拉程序为:

0→出事吨位(5.1t)(作伸长量标记)→设计吨位(51.27t)(测伸长量并持荷5min)→张拉缸回油锚固(拧紧螺母).钢筋锚固应在油泵开动,压力表指针稳定时进行。

④张拉步骤:

精轧钢筋施加应力时,采取边张拉边拧紧锚具螺母的方法。

a、安装锚具—螺母及垫板(垫圈),并用扳手拧紧。

b、将千斤顶穿心拉杆拧在钢筋上至少6扣螺纹。

c、千斤顶就位,套在穿心拉杆上,撑套脚抵压在垫板上,链轮套管套上螺母,带上并拧紧穿心拉杆螺母,连接好油泵及油管路。

d、开动油泵前油嘴进油,后油嘴回油,活塞向后移动张拉钢筋,并随张拉不断拧紧螺母,直至设计要求,量测伸长量。

e、前油嘴回油,后油嘴进油,活塞前移,拆除穿心拉杆、拉杆螺母及千斤顶等,张拉结束。

f、如伸长量不够,可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次张拉,直至达到设计伸长量。

g、钢筋张拉至初始吨位时,在钢筋上划线作标记,作为丈量钢筋伸长量的起算点。

⑤精轧螺纹钢筋的张拉采用双控法,即以油压表读数为主,伸长量作校核。

油压表读数误差不得超过±2%,伸长量误差不得超过±5%。

3、预应力束张拉、锚固有关规定:

①顶压锚固后,每束两端伸长量之和不得超过计算值±6%;②每束钢束内断丝不超过1丝,全断面断、滑丝总数不得超过钢丝总数的5‰;③钢丝回缩量之和不得大于8mm;④夹片外露量不得小于5mm。

九、孔道压浆

预应力束(筋)张拉完毕,孔道应尽早压浆,一般不宜超过48小时,以防止预应力钢材锈蚀和松弛。

1、准备工作

①预应力束(筋)张拉完毕,用砂轮锯(或氧气)割掉锚塞上的外露部分,严禁用电弧熔割。

切割时,应将锚具、钢丝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