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596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docx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

《摄像与演播室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要点

1.纪实性是摄影画面的本性。

1

2.摄影画面是用可视的形象有选择性地反映生活。

2

3.摄像画面与摄影画面的主要区别是:

运动画面与静止画面。

2

4.电视画面的特性中,具有电影画面无法实现的巨大优势是同时性。

2

5.电视画面时间特性的是连续性。

2

6.画面创作的前提是摄影者对于生活的观察、体验、认识、思考、评价。

3

7.摄影者应具备的独特能力:

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捕捉能力。

3

8.摄影就是利用摄影工具把变化中的人物、景物、事物、事件以及镜头前客观存在的一切实体拍摄在胶片(或磁带)上,获得静止的画面或连续运动的屏幕形象,形成再现生活的画面。

4

9.摄影艺术表达形象的直接性,给摄影创作提出的特殊要求是:

7

(1)再现可见的世界;

(2)避免用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概念代替画面,也就是必须用具体化的形象思维;

(3)要克服摄影表达形象的局限性,力求画面形象的典型性、概括性、启示性和多义性;

10.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9

11.摄影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

9

12.电视画面依附于立式横向的矩形电视屏幕之上,这就决定了电视画面的造型形式属于平面造型的艺术。

9

13.电视画面的结构中心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即构图的趣味中心。

9

14.摄影构图的目的:

9

(1)运用画面的形象生动有力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2)把生活中一般的、个别的、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

(3)传达某种思想和感情。

(4)摄影是靠画面来“达意”的。

15.框架结构的作用:

11

(1)通过框架对被摄物体景物作不同范围的截取,构成不同的视觉样式,形成电视景别;

(2)框架构成了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及景物与框架之间的不同格局;

(3)框架为电视画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底;

(4)形成画面内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趋势。

16.镜头内部的处理,也就是构图因素的处理。

12

17.组成一幅画面的因素有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

12

18.主体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

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控制全局的焦点。

13

19.衡量画面构图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准是主体突出。

13

20.主体在画面中的作用:

13

(1)表达内容的中心

(2)画面结构的中心

(3)画面的趣味中心

21.电视画面受四边框架限制,把人的视界同大自然明显地隔离开来。

13

22.画面中常用的安排主体的方式、方法有V型线条法、井字构图法、线条会聚法、S型线条法、垂直三等分法。

井字构图法安排主体接近于黄金分割线。

14

23.井字构图法安排主体接近于黄金分割线。

15

24.画面确立主体之后,整个画面就要以它为支点,其它诸因素就要围绕着它来配置。

16

25.主体的表现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表现;一种是间接的表现。

20~21

26.突出主体的方法:

23

(1)构图处理:

将主体安排在观众视线最易集中的画面部位,即“黄金分割”线上,黄金分割点附近的四个视知强点上。

暗背景衬亮主体,亮背景衬暗主体。

(2)色彩配置:

主要是运用“对比”与“和谐”的手法突出主体。

万绿丛中一点红。

(3)焦点虚实:

通过调焦控制景深范围,在虚实对比中,突出主体的“实”像。

(4)动静对比: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27.间接处理主体,在表现形式上的方法:

23~24

(1)通过线条的变化引导观众的视线沿着线条的伸展或走势逐渐运动到主体身上。

(2)通过虚与实、动与静的变化渲染主体。

(3)通过光线的变化调整观众的视线注意力,将观众的视觉兴奋点由“面”集中到点“上”,也就是主体所在的位置上。

28.陪体与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对象,能烘托陪衬主体,让观众正确理解主体思想,防止画面产生歧义,陪体能够帮助观众了解成像时现场情况和更容易理解画面中主体的神情、动作的内在涵义。

陪体能点明主体的职业特征,让观众正确理解主体的“所作所为”。

26-28

29.陪体的间接表现是指陪体不直接地出现在画面上,在观众欣赏画面时,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之中。

29

30.在画面中起提示、引导作用或起暗示作用的某种物体叫媒介物。

29

31.前景在画面构图造型中的作用:

32~36

(1)前景可陪衬、烘托主体,使主题内容的表达更为完美深刻、准确透彻。

(2)突破画平面二维空间的限制,表现空间感和透视感。

(3)渲染现场气氛,赋予时间特性、季节观念和地方色彩。

(4)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可以加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为更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

(5)富有装饰性作用的前景可以美化和装饰画面。

32.前景有时像文学作品中的开场白,它能够交代事物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以及在怎样的一个地理环境之中。

34

33.在实际拍摄中,选择和利用前景应注意:

38

(1)选择和利用前景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主体的表现,同主题要配合得当;

(2)前景线条结构要与主体相呼应,方向要尽量一致,形式要尽量完美,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不要让观众感觉到是多余的,是给画面带来的额外负担;

(3)前景的运用要注意整个画面的完整,不可破坏和分割画面。

34.简化环境和背景的方式方法:

45

(1)注意拍摄角度的选择和变化,避开主体周围一些杂乱线条。

(2)可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上的长焦距镜头。

(3)选用合适的光线。

(4)利用合适的环境条件。

(5)利用“运动”产生的虚与实的变化,强化画面效果。

35.空白的作用:

47~51

(1)突出主体,是空白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2)空白是产生意境、帮助联想的条件;

(3)画面留有空白,有助于感受主体运动。

36.画面空白处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的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

53

37.画面均衡是指经过艺术处理的画面构图所具有的那种稳定、完整、和谐的感觉。

55

38.开放型构图:

表现为主体空间的不完整性,主体形象被画框作了非传统性的切割,破坏了形象的整体感,从而也导致不和谐和突兀的观赏感觉。

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心理联想,使画内空间在形式感上向画外空间开放和延伸。

58。

39.开放式构图和封闭式构图的特点:

58

(1)封闭式构图也叫“完整构图”,是一种符合传统古典美学标准的构图方式。

封闭式构图中画面所表达的信息较完整,不需要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补充,在构成上讲究完整、均衡、黄金分割。

(2)开放式构图也叫“不规则构图”,打破了传统构图的完整性,有意识的追求机动灵活并具有现场感的画面方式,与化外空间相结合,化名内容有向外延伸和扩展的趋势,又不完整的形象出现。

没有固定的创作公式,在拍摄上相对自由。

40.一般而论,固定画面都应尽量使用三角架来拍摄,以防肩扛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情况。

60

41.固定画面所能够强化和表现的客观性,非常有利于纪实类节目的画面客观记录和纪实性表现的。

60

42.固定画面在电视造型中的局限和不足有:

60

(1)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2)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3)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画面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4)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5)固定画面由于单一画面的框架限制,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的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43.画面内部运动是一种运用得较为普遍的表现动感的方法。

61

44.运动摄像的三种形式:

61

(1)摄像机在固定视点上拍摄运动对象

(2)摄像机在运动视点上拍摄运动对象

(3)摄像机在运动视点上拍摄静止对象

45.在新闻摄像中,跟镜头所表现出的摄像机追随人物和事件的画面造型效果是主观性镜头。

64

46.运动镜头的构成是起幅——运动——落幅。

65

47.影响被摄物体运动量大小的因素有:

66

(1)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

(2)快门速度;

(3)被摄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镜头光轴的夹角;

(4)被摄物体离摄像机机的距离;

(5)镜头的焦距。

48.散射光、顺光拍摄,动感和画面的虚晃线条不明显,缺乏气氛和动感。

66

49.拉镜头中环境范围由小变大。

65

50.推镜头在推进的过程中,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68

51.横向移动拍摄常常是表现主体的侧面,能使主体运动的线条得以充分展开。

68

52.后移动拍摄能表现被摄体正面特征。

69

53.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合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镜头。

70

54.曲线移动较常用的有半弧移动、直线加弧线运动、圆周移动。

70

55.角度就是镜头拍摄时的视点。

74

56.在电视新闻片中,采取正面结构形式,更多的是为了强调庄严、隆重、肃穆的气氛。

79

57.在人物中景或多人物画面中,侧面结构形式适合于表现人物间的情感的交流,并能很好地表现某种情节或细节,能完美地表现和交代人物的身躯姿态。

81

58.利用侧面角度拍摄人物间的交流,需避免由画面内部结构对称所形成的“平分秋色”局面。

81

59.斜侧面角度的作用:

82

(1)能弥补前两种结构形式中出现的不足,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消除画面的呆滞,形成画面中物体大、小的对比;

(2)有利于表达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立体感;

(3)充分利用了画面对角线的容量,使一些延伸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得最长,有扩充和伸展空间的作用。

60.背面结构形式拍摄的画面拉近了观者与画面的距离,让观者走进了环境、走进了画面中的人物,加强了观者的“切身利益”感。

85

61.背面角度拍摄的作用与长处:

85~86

(1)具有很强的参与感;

(2)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效果;

(3)具有借“实”写“意”效果;

(4)背影能够微妙含蓄地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62.客观性角度是指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是电视节目运用得最为频繁、最为普遍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

87

63.主观性角度是一种模拟主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拍摄的角度。

87

64.拍摄高度的变化依据人们观察景物的视觉特点,一般分为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和顶俯角度拍摄四种形式。

87

65.拍摄大场景以风景为主的画面防止和避免地平线平分画面的方法:

89-90

(1)平面关系结构为立体结构,打破平面线条分割,人为加强画面透视对比。

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前景,抑制地平线无限制地横穿画面;

(2)分散观众视线的注意力,在地平线上有意选择一些高低不平的物体,如山峦、树木、岩石、云彩等,可减弱地平线平分画面的力量,就像音乐中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一样。

同时还可选择并利用水中倒影,淡漠观众对于地平线的印象,求得画面的和谐;

(3)利用画面中由近及远所形成的线条变化,引导观众视线进行运动;

(4)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有曲线变化的人或物进入画面,形成地平线的直线条与人或物的曲线条的对比,在对比中找到画面和谐的契合点。

66.仰角度拍摄的长处:

91

(1)在构图上能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被摄体,净化环境和背景。

(2)在创作上具有某种歌颂、赞颂之感。

(3)仰拍具有潜在意义和暗喻色彩,能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

67.俯角度拍摄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觉,不利于感情上的交流,不利于人物神情的表达。

97

68.顶俯角度拍摄能造成观众心理上的高低、大小、上下的悬殊对比。

99

69.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100

70.造成景别变化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用同一焦距镜头改变实际空间距离获得;二是不改变实际拍摄距离,用不同焦距镜头获得。

100

71.近距离拍摄时,画面的空间环境小,被拍摄的主体影像大,景别小。

100

72.远距离拍摄适宜于表现较大的场景,以突出画面的气势为主,环境在整个画面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

100

73.电视景别的作用:

100

(1)景别的变化带来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摄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重要因素。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和各自意蕴。

74.景别的变化归纳起来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

100

75.在远景画面构图中最忌讳:

101

(1)色彩的“五彩缤纷”。

(2)影调的斑斑点点。

(3)线条的庞杂重叠。

76.远景画面构图的方法101

(1)以宏观态势与规模为主的远景,更应讲究画面的“单纯”与简单;

(2)从大处着眼,选择、提炼、确定画面中大的线条的走向与趋势,调整画面大的网络结构;

(3)要发挥光线在远景画面构图中的关键作用;

(4)可适当考虑选用前景,加大画面形式上的大小、深浅、浓淡和冷暖对比。

77.在电视访谈、座谈、栏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等镜头中,景别的运用基本上都是以中景画面为主。

105

78.特写的作用:

109~110

(1)特写似音乐中的高音一样,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2)特写能造成一种悬念效果。

(3)特写能形成气氛,造成节奏的重点。

(4)特写具有承上启下的转场作用。

(5)特写镜头能在繁杂之中把被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能有效突出主体。

79.在对景别概念的理解与实际景别运用上应注意:

112~113

(1)立意、主题与景别形式要统一,要尽量达到“言必及义”,“辞必达意”,要避免两者的脱节,表现形式的生命力来自于它所依附的内容;

(2)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就等于是对景别的理解;

(3)在电视节目创作中,作者对景别的理解贯穿在整个片子之中,其中包括对单个镜头、与之相关联的上下两个镜头、一组镜头、一部片子中的所有镜头的理解和设计。

80.创作者应当具备的形象思维包括形象的观察力、形象的判断力、形象的表达力、形象的想象力。

116

81.立体感是指人的视觉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物体占有三维空间与形状的感受。

120

82.画面中表现物体立体形状的方法:

120-123

(1)拍摄物体的三个面;

(2)使用侧光或斜侧光照明;

(3)利用光色反差。

(4)在画面的构图中尽量形成、拉开被摄体与背景的视觉对比和影调对比;

(5)拍摄运动的物体。

83.光线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的主要手段。

121

84.再现物体的多面与以下拍摄条件有关系:

121

(1)与拍摄方向有关。

(2)与拍摄高度有关。

(3)与拍摄距离有关。

(4)与摄影镜头的长短焦距有关。

85.一般长焦距镜头压缩物体纵向空间,平面感强,纵深线条不明显,物体的面与面的大小对比减弱。

如采用标准或短焦距镜头拍摄,物体棱角分明,面与面对比加强,物体纵深线条有明显收缩现象。

121

86.顺光照明不适合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侧光、斜侧光照明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的一种最佳的照明形式。

122

87.质感是指对物体表面材料结构性质或质地的视觉感受。

124

88.物体表面质感的表现关键是用光。

124

89.粗糙表面结构的物体,如老人的皮肤、草编制品、砖石瓦砾、木造房舍、皮毛、棉织品、毛织品等,对投射来的光线呈漫射状态。

对于粗糙表面结构的物体用侧光照明比较适宜。

126

90.光滑表面结构的物体,如金属制油漆木器、壁纸墙面、塑料用具、陶瓷、丝绸、皮革等,这类物品对投射来的光线呈混合反射状态。

126

91.拍摄光滑的表面结构物体时,最好用散射光,并注意选择能见其闪光的位置,不要避开它,尽量使画面亮暗间距控制在宽容度允许的范围之内。

127

92.拍摄透明物体时,如茶具、酒具、瓶子、晶体类及其透明塑料制品等,要尽量突出这类物体透明的特点,用侧逆光照明,让观众在画面上看到光线穿过透明体,同时由于物体本身的折射作用,又形成了许多亮度不均的亮斑。

127

93.对镜面表面结构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玻璃柜橱、玻璃器皿、抛光物体和钢木家具等,这类物体对投射来的光线呈现单向反射,用十分柔和的散射光照明比较适宜。

128

94.曝光对画面质感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0

(1)准确的曝光能把表现的重点告诉观者,如果曝光不准确势必带来错误的结果;

(2)曝光能最有效地、细致地交待物体的影纹层次和质感,充分利用胶片或磁带的宽容度;

(3)曝光能在反差和亮暗间距很大的情况下,舍弃次要部分(亮部或暗部)的质感,保证主要部位质感层次的体现,等等。

95.电视画面空间特性是屏幕显示。

131

96.侧面角度拍摄画面线条透视感较弱。

132

97.强调线条透视,应注意给画面带来影响的因素:

132~134

(1)拍摄方向与高度对画面线条透视的影响;

(2)拍摄距离对画面线条透视的影响;

(3)镜头焦距长短对画面线条透视的影响。

98.短焦距镜头比长焦距镜头透视效果好。

135

99.逆光、侧逆光照明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

137

100.实现和再现画面空间透视效果的艺术手段:

137-140

(1)注意光线照明条件和照明时间的选择。

逆光和侧逆光照明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

一天中早晚这段,光线入射角度低,能够获得最佳透视效果;

(2)结构较暗的前景。

有了前景,画面就有了明暗对比,有了阶调层次,有了展示三维空间的可能;

(3)利用多层、多重景物强化空间;

(4)利用物体虚实映衬,造成空间距离感。

这种方法可以靠控制景深获得;

(5)利用雾及各种滤色镜调节色调等其它手段和技术条件,以增加或减弱画面空气透视效果。

(6)利用人工光线,构成影调的明暗配置。

101.摄影者立意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构思的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靠影调与线条来实现的。

143

102.影调、线条是摄影画面形象主要的造型因素。

143

103.影调是指画面中被摄体表面的明暗层次。

143

104.电视画面中,灰色给人以正常、平稳、协调的感觉,在画面中常常有调和的作用。

145

105.画面基调的形成要由画面内容、拍摄对象的特征、情绪气氛来决定。

146

106.暗调,又叫低调,画面暗多明少,给人以凝重、肃穆之感。

146

107.低调画面是指整个画面的影调配置以灰色、深灰色和黑色影调为主,推出或烘托出画面中一小面积的对立色调即亮色调。

146

108.低调画面能引发观众忧郁沉重等心理反应。

146

109.高调画面是指整个画面的影调配置以中性灰色、浅灰和白色调为主,除了大面积浅色或亮色调以外,还要有一小部分暗色调,与之形成明显的影调对比,对比之中突出暗色调部分。

149

110.在高调画面中,暗色调部分易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

149

111.中间调子画面也称为正常调子画面;中间调子画面适合拍摄质感比较强、层次比较丰富,明暗均匀的题材。

150

112.基调是主题思想的间接体现。

150

113.在影调对比中,处理好画面中各种对比关系:

153

(1)主体同背景的影调对比。

主体的影调不能同背景的影调混为一体,两者要有区别。

(2)主体同陪体及周围物体的影调对比。

要防止陪体及周围物体在影调或色调上喧宾夺主,甚至不允许出现主体与陪体及周围物体影调上的对峙状态。

陪体及周围物体的色调要服从主体同背景之间的对比。

(3)前景同背景的影调对比。

这种对比是再现空间和表达透视的需要。

(4)要注意各种对比之中影调的调和。

黑色和白色对比强烈,如果有灰色介于两者之间能使对比之中有柔和过渡,使得画面粗旷之中有细腻,激烈之中有缓和,单调之中有变化。

114.在高调画面中,陪体及周围物体的色调要尽量倾向于浅色调。

153

115.在低调画面中,陪体及周围物体的色调要尽量偏重于深色调。

153

116.线条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

155

117.线条的作用:

159

(1)构成画面框架的基本元素。

(2)有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

(3)表现空间物体的立体形状。

(4)表现空间物体的表面结构。

(5)能形成一定的表现节奏。

118.在摄影构图中,处理线条的方式与方法:

169~170

(1)选择拍摄角度,用仰角度或俯角度避开主体后面及地平线上与主体无关的杂乱线条,力求用单一色调的背景烘托主体。

(2)选择合适的光线入射角,尽量地运用逆光或侧逆光,把与主体无关的线条控制在背景的黑暗中。

(3)利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重点突出主要对象,压缩空间,减少前景及周围环境的不必要干扰。

(4)利用景深的虚实变化及被摄体的轮廓清晰度,来突出主要线条,虚化前景和背景,把多余的、没有必要的线条控制在景深之外。

119.无形线条的选择运用,基于有形线条的熟练掌握。

173

120.画面视觉空间是指被表现在画面中的客观景物,由于远近前后位置的不同,给予人的视觉以不同的空间感受。

175

121.画面视觉空间感受的主要依据是画面中视觉形象的大小、虚实、明暗、深浅、形状、色彩等的变化。

175

122.焦距指从胶片的表面(图像舶焦距点)到镜头光学中心的距离。

176

123.相对孔径的倒数称为光孔号码或称为光圈系数。

光圈数值越小时,进光量越多,但景深范围越小;光圈数值越大时,进光量越少,相对景深则越大。

光圈通常用F值来表示。

176

124.直接影响像角的主要因素就是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像角越宽,摄影镜头的焦距越短;像角越窄,摄影镜头的焦距越长。

177

125.平角度拍摄与平时人眼观看的方式相近,所得到的画面感觉较为平实客观,但视觉效果较为平淡。

177

126.长焦距镜头在表现运动主体时,对纵向运动表现动感弱。

177

127.长焦距镜头在表现运动主体时,对横向运动表现动感强烈。

177

128.长焦距镜头的显著特征是在画面上造成明显的虚实变化。

178

129.长焦距镜头不同寻常的画面构图效果和功能:

178~181

(1)规定人的视觉观察的范围和对象,用镜头表现交待画面的重点;

(2)明显压缩画面的纵向空间,造成景物的挤压、重叠和变形等效果;

(3)用镜头将两种不同的景物重新进行时空组合,创造出意义更为深刻、更具“物化”特点的画面;

(4)用镜头探视、感知人眼所不能及的物象细部、场面以及自然界动体的精彩瞬间;

(5)利用长焦距的独特优势抓拍、偷拍、抢拍,增加画面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130.短焦距镜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视角大、景深大、视野范围宽泛方面。

182

131.短焦距拍摄时,视场角大,画面的空间范围大,景别大。

183

132.抓拍、偷拍、抢拍三者具有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长焦距镜头。

182

133.短焦距镜头在画面构图和造型功能上的特点:

183~187

(1)最大限度地增加画面视容量。

(2)利用前景的“点题”作用,深化主题内容表现。

(3)强化空间透视,强调空间存在。

(4)充分利用环境对主体的渲染映衬作用,发挥画面的整体效应。

(5)减少镜头震动,求得最佳平稳效果。

134.短焦距镜头可以强化空间透视,强调空间存在。

184

135.广角镜头对横向运动的对象表现为动感弱,物距越远越弱。

186

136.在电视摄影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实际拍摄角度和距离的运动,一般均使用短焦距镜头。

186

137.在常见的拍摄模式中,“M”为手动模式。

187

138.在常见的拍摄模式中,“AUTO”为自动模式。

187

139.在光线照度不足的阴天和室内环境拍摄时,短焦距镜头具有良好的纳光本领。

186

140.在运动画面拍摄中或镜头进行自身的运动时,短焦距镜头可增加画面的平稳感。

186

141.确定画面框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