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72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docx

银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

第五章货币政策传导与效应

内容提要

本章探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中介指标、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问题。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理解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的调节机理,掌握分析货币政策作用及其效应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即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涉及的要素、传导过程、传导的内容和传导的形式等内容。

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机构传导途径:

央行→商行→企业

市场传导途径:

央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三、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3种:

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和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之后,必然改变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往往引起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货币供给和需求变化之后,往往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因而破坏了原有的资产组合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就会重新调整资产组合,直到重新恢复均衡为止。

经济主体调整资产组合的行为,通过改变对不同资产的供给和需求,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凯恩斯、弗里德曼和托宾是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的代表人物。

在具体的传导过程上,他们的理论又有所不同:

(1)凯恩斯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强调利率的重要作用;

(2)弗里德曼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强调相对价格的作用;

(3)托宾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则具有折中的性质。

2.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

在货币供应量、财富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条因果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影响实际财富存量,进而影响实际经济。

途径包括:

(1)商品市场。

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主体财富相应增加,往往相应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引起消费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增加。

(2)资产市场。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一方面对资产的需求产生影响,人们会调整用于购买生息资产的支出;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富拥有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可能决定利用新增加的货币扩大投资,金融机构能够扩大放款规模。

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合力的作用下,资本市场失衡,影响资本存量,进而影响资本的价格(收益率)以及市场利率。

资本价格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又必然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3.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

一般说来,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用可供量也随之增加;相反,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信用可供量也随之减少。

信用可得性的变动,必然引起经济主体最终支出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

四、货币政策高效传导的条件

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经济环境,即必须具有以下3个主要条件:

(1)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只有对整个经济发展状况负责而不是受各种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超前性、长远性和正确性,才能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调控主体开始就较为准确、有效;

(2)完备的金融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货币政策工具的启动到最终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都是借助于形形色色的金融市场来完成的,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建立有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条件;

(3)企业与银行行为市场化。

只有企业与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市场,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才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反应灵敏、准确,使调控成效显著。

五、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

(1)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主体,根据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转轨时期各商业银行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

(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反应差;

(4)传导机制的运行载体(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2.要在我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但必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身涉及的各相关要素,协调各相关关系,而且必须培育规范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制度。

第二节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

一、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的含义

检测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短期指标。

设立货币政策标的主要是由于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当局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详尽地掌握有关最终目标的信息资料,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利用一些能够反映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的金融变量,作为考察货币政策工具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效果的信号;

(2)为了考察和比较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实现最终目标的作用和效果,必须首先确定用以检测和比较的标准;

(3)货币政策工具最终目标的实现,除了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之外,也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利用货币政策指标,以显示政策工具因素和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究竟对中介目标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从而把政策工具因素变动效果与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变动效果区分开来。

二、选择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原则

适宜的货币政策标的,一般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原则:

1.可控性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

2.可测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标的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能迅速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3.相关性就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的预期值——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稳定、较高的统计相关度。

由国内学者还提出了抗干扰性和适应性:

4.抗干扰性就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

5.适应性就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要适应本国的社会经济、金融体制和当时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实际情况。

三、被选操作目标性能分析

数量型指标:

基础货币、准备金

价格型指标:

短期利率

四、被选中间目标性能分析

数量型指标:

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社会信用总量

价格型指标:

资本市场利率

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也有不足之处:

(1)利率会受到货币政策调节之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使人们在宏观金融政策调节方向和调节力度变动时难以准确地区分宏观金融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偶然性的外生效果;

(2)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决定借款主体行为的根本因素是实际资本损益,而不是名义利率变动带给他们的那些表面上的影响。

但是,中央银行能够观察和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

2.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等方面来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是可行的。

这是因为:

(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2)货币供应量有明确的含义和层次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资料都可以及时获得,随时可以进行测算和分析;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作为货币政策标的,货币供应量也存在一些问题:

(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非线性的,其变动方向和数量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稳定、不一致的;

(2)不同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功能强弱存在很大差异,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动客观上对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3)中央银行在短期内控制货币供应量比在长期内控制其更加困难。

3.小国开放型经济的货币当局通常把本国货币与某一强国(一般选择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货币挂钩,并以维持汇率稳定为基本目标。

以汇率作为政策标的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和一定的相关性,但可控性很弱。

而且,容易使本国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往往难以避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和经济震荡。

4.J.托宾等主张以股权收益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但是,股权收益率作为政策标的存在许多未澄清的问题,而且也只适用于以直接融资为主体且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

因此,该主张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

五、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1.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是中介目标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二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在中介目标的设置上不拘一格,从而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曲折演变过程有许多经验教训和启发性:

(1)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社会经济主要矛盾不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中介目标也必须与货币政策最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矛盾紧密联系。

有关的经验是,衰退时期的中介目标以利率和信贷为主较好,膨胀时期的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佳;

(2)中介目标表现形式多样,选择时要适应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

(3)任何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甚至货币政策本身都不是万能的。

六、中国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与运用

1.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我国大部分时间里把现金发行和贷款限额作为货币政策标的。

从1994年起,我国逐步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标的。

2.贷款限额在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方面都较好,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多次宏观调控中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间接调控的扩大,贷款限额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呈现出其局限性。

1998年1月,我国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

它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真正转向货币供应量以及实施间接调控奠定了基础。

4.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能够满足可测性要求;

(2)具有较强的可控性。

随着间接调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完善,中央银行有能力通过各种间接调控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并影响其变动趋势;

(3)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能够有效地抵抗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避免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相互混淆;

(4)能够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的要求。

5.同时有人反对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主要理由是:

(1)就可测性而言,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即按照负债主体进行分组而不是按照流动性分组,这种分组方式很难完全准确地计算出实际的货币供应量;

(2)就相关性而言,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受行政干预的成分较重,行政干预难免会扭曲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联系。

6.从实践上来看,信用总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高低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一,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及其变动与宏观经济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二,中央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即政策工具的选用及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如何。

2.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相信:

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是有影响的。

不过,现有已知的货币供应量与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仅仅是经验观察的结果,而且这些关系很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对这些相关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二、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基础货币的创造及其结构是否合理;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是否恰当;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标的进而作用于实际经济变量的过程是否顺畅;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

三、货币政策时滞

1.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可细分为认识(识别)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又称效应时滞)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内部时滞:

认识时滞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政策制定当局通过分析物价、利率、投资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认识到是否应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决策时滞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政策制定当局从认清形势到政策实际实施所需的时间。

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是决策机构花费的时间,因此称为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

操作时滞是指从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市场时滞是指从中介指标发生反应到最终目标变量发生反应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2.时滞客观存在,其中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可以通过各种措施缩短,但不可能完全消失;效应时滞则涉及更复杂的因素,一般说来也是难以控制的。

时滞的存在可能使政策决策时的意图与实际效果脱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主义以外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主要限制因素。

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性表现在,货币流通速度中的一个相当小的变动,有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基础货币货币扩张系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效应时滞

内部时滞操作时滞市场时滞

二、填空

1.货币供应量等于与的乘积。

2.M1=+。

3.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内生性、外生性的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通货膨胀时,货币的较强;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的较强。

4.高能货币是与之和。

5.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必然。

6.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外资产增加,基础货币必然。

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中央银行对财政的资产减少,负债增加,基础货币必然。

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中央银行对银行部门的债权减少,基础货币会等额

9.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现金比例提高,货币乘数必然;超额准备率提高,货币乘数会。

1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现金比率会,货币乘数会。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再贴现率降低,则基础货币会,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会,货币供应量会

12.适宜的货币政策标的要符合、、

、抗干扰性和适应性五个原则。

13.对借贷主体决策起作用的利率是利率,而中央银行能够观察和控制的利率是利率,这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重要缺陷之一。

14.J.托宾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以此作为中介目标只适用于以为主体且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

15.尽管都是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的代表人物,但凯恩斯强调的重要作用,而弗里德曼强调的作用。

16.根据财富变动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经济主体的财富,消费支出相应。

17.根据信用可得性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如果中央银行购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会,信用可得性,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进而。

18.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即。

三、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对()部门的债权债务变动是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A.国外B.政府

C.银行D.企业

2.中央银行对()部门的资产负债变动的控制力最强。

A.国外B.政府

C.银行D.企业

3.公众可支配收入提高对现金比率的影响是()。

A.现金比率提高B.现金比率降低

C.现金比率不变D.现金比率的变化不确定

4.如果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准备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定期存款利率上升,则货币乘数()。

A.增大B.减小

C.不变D.不确定

5.()的货币当局通常选择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A.市场经济国家B.发展中国家

C.大国开放型经济D.小国开放型经济

6.J.托宾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A.利率B.汇率

C.国债收益率D.股权收益率

7.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

A.货币供应量B.社会信用总量

C.利率D.汇率

8.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短期控制比长期控制()。

A.更容易B.更困难

C.同样容易D.同样困难

9.()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强调利率的重要作用。

A.凯恩斯B.弗里德曼

C.托宾D.费雪

10.弗里德曼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更强调()的作用。

A.利率B.汇率

C.资产相对价格D.股权收益率

11.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的货币政策。

A.紧缩B.适度从紧

C.积极D.稳健

四、多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M2统计指标的构成项目有()。

A.流通中现金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D.储蓄存款

E.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公众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会导致()。

A.流通中现金增加B.流通中现金减少

C.现金比率提高D.现金比率降低

E.货币乘数增大

3.影响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有()。

A.活期存款利率B.定期存款利率

C.法定准备金率D.再贴现率

E.通货膨胀预期

4.影响超额准备率变动的因素有()。

A.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B.生息资产收益率

C.再贴现率D.法定准备率

E.银行拆入资金的能力

5.影响现金比率变动的因素有()。

A.社会的支付习惯B.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C.可支配收入水平D.地下经济的规模

E.不通结算方式下的商品相对价格

6.适宜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符合()等原则。

A.相关性B.可控性

C.可测性D.抗干扰性

E.与经济、金融体制的适应性

7.规范化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具有()等特点。

A.法制健全B.间接调控

C.传导迅速D.无决策时滞

E.传导准确

8.货币政策的高效传导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外部环境,这包括()。

A.中央银行有一定独立性B.企业行为市场化

C.银行行为市场化D.完善的货币市场

E.完善的资本市场

9.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有()。

A.产业组和调整效应理论B.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

C.收入变动效应理论D.财富变动效应理论

E.信用可得性效应理论

10.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的基本假设有()。

A.强调货币是一种资产B.强调货币是流通手段

C经济主体由合意的资产组合D.各种资产之间有替代性

E.公众追求资产组合的收益最大化

11.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有()。

A.中央银行制度有待完善B.商业银行存在制度缺陷

C.企业对货币政策不敏感D.金融市场不完善

E.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通不畅

12.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包括()。

A.认识时滞B.决策时滞

C.影响时滞D.效应时滞

E.执行时滞

五、判断题

1.目前我国已将股民保证金纳入M2统计范围。

()

2.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供应量有较强的内生性。

()

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地下经济规模越大,现金比率就高,货币乘数就越小。

()

4.银行拆入资金能力越差,越需要较低的超额准备率。

()

5.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线性的。

()

6.中央银行在短期内控制货币供应量比在长期内更容易。

()

7.对小国开放型经济而言,汇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可控性很弱。

()

8.托宾主张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

()

9.目前我国尚不适合以信用总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

()

10.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联通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重要途径。

()

11.时滞的存在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偏离政策目标。

()

12.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目标。

()

13.货币学派更强调货币政策时滞而不是货币流通速度对政策效应的制约。

()

六、简答题

1.简述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特征。

2.简述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主要因素。

3.简述中央银行设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

4.简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坚持的原则。

5.西方国家选择货币政策标的的历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或经验教训?

6.简述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理由。

7.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哪些外部环境?

8.简述导致货币政策局限性的主要因素。

七、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主要因素。

2.试论利率、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优点和不足。

3.试论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

4.试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础货币:

又称高能货币。

是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基础,包括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两部分。

2.货币扩张系数:

即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

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反映每一单位基础货币可以创造的货币数量的多少。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也称货币政策标的。

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实施中为考察货币政策的作用,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设立的一些过渡性指标。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也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或机制。

5.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作用所经历的全过程。

6.认识时滞:

从经济运行发生变化到中央银行通过分析认识到是否应采取货币政策举措所花费的时间。

7.决策时滞:

从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到做出决策所经历的时间。

8.效应时滞:

即外部时滞。

从货币政策开始实施到调节目标发生变化所经历的时间。

包括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部分。

9.内部时滞:

从经济运行发生变化到中央银行认识到应采取货币政策举措,再到做出决策所经历的时间。

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部分。

10.操作时滞是指从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11.市场时滞是指从中介指标发生反应到最终目标变量发生反应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二、填空

1.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2.流通中现金(M0)、活期存款

3.外生性、内生性

4.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5.增加

6.增加

7.减少

8.减少

9.减小、增大

10.提高、减小

11.增加、提高、减小、增加

12.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13.实际、名义

14.股权收益率、直接融资

15.利率、资产相对价格

16.增加、增加

17.增加、增加、增加

18.效应时滞

三、单项选择

1.C2.C3.B4.B5.D6.D7.A8.B

9.A10.C11.D

四、多项选择

1.ABCD2.ACE3.ABE4.ABCDE5.ABCDE6.ABCDE

7.ABCE8.ABCDE9.BDE10.AGDE11.ABCDE12.AB

五、判断题

1.√2.√3.√4.×5.×6.×7.×8.√

9.√10.√11.√12.√13.√

六、简答题

1.

(1)理论界在有关货币供应量的决定问题上存在长期的争论。

有的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过程、商品流通过程以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是经济的外生变量。

有的理论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内生变量。

(2)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承认,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决策,也取决于作为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而且二者相互影响。

(3)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内生性、外生性的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的外生性较强;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显现出较强的内生性。

2.

(1)由于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负债,并对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资产,所以观察和分析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2)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和负债。

当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增加时,基础货币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减少时,基础货币量减少。

(3)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

中央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