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科仪术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498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斋醮科仪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斋醮科仪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斋醮科仪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斋醮科仪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斋醮科仪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斋醮科仪术语.docx

《斋醮科仪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斋醮科仪术语.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斋醮科仪术语.docx

斋醮科仪术语

一、斋醮科仪术语

zhaijiao

斋醮道教仪式的总称—有时也称“醮”、“坛醮”。

道教斋和醮都很早就形成。

约晋末起,有斋醮并称或连称的。

晋道士王纂所传《太亡洞渊神咒经。

步虚解考品》有“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

同书《诸天命魔品》有“建斋醮”之语。

但二者多别行,《隋书·经籍志》述及道教时斋法和醮法分开介绍。

斋、醮之义,原来也有不同。

斋以洁净禁戒为主:

醮以祭神为义。

宋蒋叔舆说:

”烧香行道,仟罪谢短则渭之斋,诞真降圣,乞恩请福则渭之醮。

斋醮仪轨不得而同。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六)但斋、醮仪轨也不是完全不相干。

斋法中临近尾声,须设醮散坛:

醮法之先,亦必斋戒。

唐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所收既有斋仪,也有醮仪,两种仪式的科范有区别,如醮仪中有三献茶、酒,斋仪则无,但二者皆有发炉、复炉、宣词、礼方、存神烧香等。

唐以前,斋法为主流:

宋代、已出现醮法兴盛,渐成为道教仪式的主流。

但斋法成熟较早,后兴的醮法在许多方面多取则、仿效斋法。

如斋有三箓之名,醮法亦取为名称。

斋法执事,陆修静已作出规定,有高功、都讲、监斋、侍经、侍香、待灯等,醮坛执事名称亦同。

醮、斋二法科仪有渐近的趋向明以后,这种趋向尤其突出。

明太祖朱元璋敕吏部会僧遭拟定释、道科仪格式,其中道教格式称《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收皆称醮仪,其中有立寒林、礼忏等、实为原来斋法中的内容。

清代所编《广成仅制》中常斋醮合称,斋、醮科范大同而小异。

知《斋醮正启三元》除斋品、醮品不同,祝文中分别醮典、延生、亡斋辞句有异,其余科节次全都相同。

其余如《诸品斋醮安建寒林》、《诸品斋醮迎銮接驾》、《诸品斋建坛启师》等。

皆斋、醮合用,难分彼此,故斋醮成为道教仪式的总称。

由于醮仪在仪式中地位增强,民间—般称举办斋醮为打醮,道门中也有称之为坛醮的。

(陈耀庭)

fahui

法会道教斋醮仪式集会的统称。

早期道教称各地道教徒集中于治举行仪式为斋会,并无法会之称。

法会原是佛教用词,指僧徒讲经说法以及举行供佛和布施等宗教仪式的集会。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

”唐代以降,道教也有以法会指称斋会或其它宗教仪式集会的。

宋《道门定制》卷二”五路碟”称:

“接引亡魂,来临法会。

”(陈耀庭)

wuzhefahui

无遮法会道教大型斋醮仪式集会的名称。

据《佛祖统纪》卷二七云,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帝幸同泰寺,设无碍大会。

无碍即通达而无阻,无碍大会即不分贤愚、道俗、上下和贵贱,平等施予一切僧俗的大斋会。

道教沿用佛教斋会的名称,也以无遮法会指称道俗平等的大型斋会。

宋代《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九炼表”文称:

“弟子某崇建无上九幽玉匮明真普度无间黄箓大斋”,无间,即无遮。

另有“乘此无遮法会,普度方类众生,咸登道岸”等语:

(陈耀庭)

gongde

功德道教斋醮仪式集会的统称。

功德原是功业和德行之意:

《礼记·王制》云: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汉王充《论衡·书虚篇》云:

孔子生时,功德应天。

佛教传入后,其典籍中,又以功德指念佛、诵经和布施等仪式活动,《大乘义章》卷九二“种庄严”云:

言功德者,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道教典籍中,功德原指功业和德行,南朝陆修静《陆先生道门科略》称:

“道法不期于功德。

”陶弘景《真话》有语称:

“子无过又无功德”、“勤诸功德”、“藉先人功德便得仙”等。

唐代以后,功德遂多指仪式活动。

唐五代道士杜光庭乾宁二年(895)有《修青城山诸功德记》称:

夫功德者,在道则功及幽明,德兼覆育;在儒则功捍大患,德御大灾。

宋《道门定制》卷五云:

谨具三日四夜功德,品目如后,(陈耀庭)

yifan

仪范仪,指科仪。

范,指法度。

道教以仪范指称科仪,约自唐代起。

《金箓大斋启盟仪》称“自太一斋而下二十二品,谓之外斋,皆有仪范,具在藏中”。

宋元以后,仪范一词广为流行。

明洪武年初颁布《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

其《序》称:

“盖糜费家资、僧道蠢蠢之徒,将以为仪范之美,致使精神疲倦;观其仪范之设,于中文讹字否。

”即以仪范之称代替了科仪。

(陈耀庭)

chanfa

忏法道教斋醮中忏仪方法的统称。

忏,原是忏悔之意。

忏法原是佛教忏悔仪式的方法。

早期道教并无忏法。

南北朝以后,受佛教影响,道教科仪经文也出现了“忏方仪”、“忏悔文”以及诸如《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青玄救苦宝忏》、《玉皇有罪锡福宝忏》等忏仪,仪文多为祈求某神,忏悔赦罪。

《道藏辑要》并收有《忏法大观》六卷和《三宝万灵法忏》:

忏仪之法大致有二,一为跪忏,《忏法大观》中多种忏仪起始部分有注称;“三仰启,俱稽首,投地,然后跪唱。

”另一为礼忏,各种忏仪都有圣号名称,道士行仪中边念诵边礼拜,注称“至心朝礼”、“九拜”等。

(陈耀庭)

fashi

法事道教斋醮仪式名称。

南北朝时的道教文献中,法指法术或方术,如《真诰》中多有“灵法”、“道法”、“仙法”、“混气之法”、“餐霞之法”等。

法事当指行法之事。

同时期佛教文献中,法事指称供佛、施僧、诵经、礼忏、修持等事。

南朝梁《高僧传·释法尊》称:

“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请法事,未尝出门。

”唐以后,道教也有以法事指称其斋醮仪式的。

唐天宝十一年(752)《王屋山刘若水碑》称:

“法事行而俨若,炉烟昼启i瑞色氤氲,灯炬夜开,样光翕赫。

”宋绍兴壬申年(1152)《黄箓醮感应颂并序》称:

“四月十四日请道士一十员就真山观全依科范,开建黄箓盟真大斋法坛,补职说戒道场法事三昼夜,修设净醮二百四十分位。

”宋《道门定制》卷五《黄箓都疏》也有“道士姓某等几人,恭按仙科,泰行法事”语。

(陈耀庭)

fayi

法仪道教斋醮科名称。

法,即法事。

仪,即科仪。

法仪即各种科仪的统称。

(陈耀庭)

jingchan

经忏道教诵经礼忏类科仪的总称。

经,指诵念经文忏,指诵念忏文。

诵经礼忏是道教斋醮中最常见的仪式。

在一“般的黄箓类道场中.涌念《三官经》、《玉皇本行经》、《朝天宝忏》、《三官忏》、《玉皇有罪宝忏》等。

在特殊的斋仪中,诵念《灶君经》、《龙神忏》、《三元宝忏》、《十王忏》、《九幽拔罪宝忏》等等。

根据古今关于斋仪节次的安排,在举行多日的斋醮中,类似“炼度”、”灯仪”等大型仪式每日只安排一种,而诵经礼忏则是斋酿各日的主要仪式活动。

(陈耀庭)

kedian

科典道教仪式的总称。

科,指科仪,即道教仪式。

典,指典范,亦指典籍。

道教修建斋醮仪式时,遵照道教科仪典籍的规定,统称科典。

唐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的《金箓斋启坛仪》称:

“当于名山洞府,古迹仙乡,精备信仪。

按遵科典,修金笔宝斋,拜天谢过。

”《太上黄箓斋仪》卷一亦有句称:

“依黄箓简文灵仙科典,超度存殁。

”(陈耀庭)

kefan

科范常与斋仪等连用。

称斋仪科范、威仪科范等。

科,原意为量度,后引申为品类、等级、法令和条例等。

南北朝时期道教常以“科”和“戒”、“禁”等连用表示对于道士行为的规定。

范原是模器之意,后引申为法度。

道教中科范连用,当是唐代才流行之事。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道门科范大全集》八七卷,其中列举斋仪四十种,如《生日本命仪》、《忏禳疾病仪》、《消灾星曜仪》、《消灾道场仪》等,各仪的三朝行道、启坛、设醮等,也分别列卷。

每仪按节次,列有道众行仪提示,咒语和陈词仪文,类似剧本。

据此,科范即科仪范式之意。

宋明以降,科范常与科仪等混用,《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周养真序称:

“今之职是者,但著威仪于科范,而不本乎诚。

”参见“科仪”条。

(陈耀庭)

kejiao

科教道教的斋醮科仪、修道方术以及相应的规范条文,目的是通过一定的道教专门仪式及禁忌使学道者能专习一意,不受世俗习惯及欲望的影响。

(冯国超)

keshi

科式道教斋醮科仪的格式。

科,指科仪。

式;指格式或方式。

唐五代道士杜光庭编《金箓斋启坛仪》称,“修斋行道,明依具格,立感上玄,科禁法式,列之如左。

”在明洪武初年《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的“序”中也称:

“效礼部会僧道,定拟释道科仪格式、通行诸处”。

科式当是“科禁法式”和‘科仪格式”的简缩语词。

明后,科式一词遂专指科仪进行的方式。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吴大节序》称,“宝典琼编,出乎金格威仪科式。

”(陈耀庭、

keyi

科仪常与“斋酿”连用、称斋醮科仪。

科,原意为量度,后引申为品类、等级、法令和条例等。

南北朝时期,道教常以“科”和“戒”、“禁”等连用,表示对于道士行为的规定。

《陆先生道门科略》中有句称:

“虽奉道法,不遵科禁”,“愚伪道士,既无科戒可据”等等均以“科”作为道教徒行为的规定。

《道藏》有《洞玄灵宝道学科仪》,据考为南朝刘宋时之作,“科仪”连用”内容包括道士修道生活和建斋设醮的各种行为规则,大约从宋代起,科仪开始连用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

宋代王契真和金允中编撰的两部《上清灵宝大法》中,多以“科法”、“科式”、“科条”指称“斋法”、“斋式”和斋仪规定,并且出现有“黄篆悉有科仪斋法,出于灵宝”之句。

有明以降,科仪遂以仪式之义被广泛使用:

另据清娄近垣《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序》称:

“至人垂悯,立法教人,施赈幽冥,相传而弗替。

是故科者法也,设其法以传后世者也。

”科仪,又被引申为法仪或仪法,当为别解。

(陈耀庭)

liandu

炼度

(1)醮仪科仪名词。

谓道士为人修斋建醮,拔荐亡魂,超度登天,所行法事称之为炼度。

《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

“元长问曰:

尝疑炼度是两种事,不知是否?

答曰;《度人经》云;“生身受度’一也,又云‘死魂受炼’二也。

(2)修炼方术之一。

谓人服符对以炼神,鬼魂得符可以度化,故称。

据《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卷三七载:

“修道之士、莫不服符清气,内炼身神……生人服之,可以炼神,而鬼魂得之,亦可度化。

是炼度之本意也。

”后衍化为经忏祈祷超度亡魂所行之法事。

(幸存)

jilian

祭炼斋醮科仪名词:

指法师为亡灵作超度活动。

《道法会元》卷二一○上王玄真编《丹阴祭炼内旨序》:

“夫祭炼者,祭所以祭鬼神,炼所以炼自己也。

”即为亡者“施食”、“追荐”或“超度”。

传说太极仙翁葛玄曾行此法,故又称“太极祭炼法。

”(字存)

weiyi

威仪道教仪式的总称,威指郑重庄严。

仪,指科仪。

唐代道教仪式渐趋完整严肃,并且多以人间君臣之礼丰富道教仪式的细节。

唐代道教典籍,多以“威仪”指称仪式。

《金箓大斋启盟仪》称,道教各斋“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

“登斋之上,则贵乎端虚勉一,遵守成规,备尽威仪”。

《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则称:

“斋法清虚,威禁全重,同斋学士,务契威仪。

”威仪当有威禁至重之仪的意思。

唐五代杜光庭《金箓斋启坛仪》云:

“某处某宫观奉为皇帝,依威仪旧典,置立皇坛。

”(陈耀庭)zhai

斋道教仪式的一大类。

与醮酿合称为斋醮,总指道教议式。

斋的原义是洁净、禁戒。

《说文》;“斋,戒洁也。

”占人祭祀鬼神必先斋。

即所谓“斋戒以告鬼神”。

通常指在祭祀之前必先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洁身,禁绝房事、以来表示诚敬。

《礼·祭统》云:

“斋之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又云:

“斋者。

精明之全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庄子·人间世》将斋分为心斋和祭祀之斋。

而特别强调心斋。

道教继承这些思想,认为“斋者,齐整三业,乃为齐欠”。

(《云笈七籤》卷三七)并将斋分为三种:

“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籤;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大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祟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益上上所行也。

”实际施行中。

这气者仍是统一的。

斋作为一种宋教仪式,有一定的规范,称为斋科,又称斋法。

还在道教韧创时期,张陵张鲁即已制有旨教斋。

涂炭斋斋仪,但比较古拙。

东晋末,有江南葛氏道教世家的重要传人葛巢甫造构新灵宝经,风教大行。

其所造成的《灵宝度人经》等,适宜缘之制定诵读斋戒仪式,于是灵宝派以斋法出名。

其斋法每系名于葛巢甫五世从祖葛玄,以及据说传灵宝经予玄的太极真人徐来勤。

葛巢甫有《太极真人敷灵斋戒威仪要诀》等书,为后人所取资。

南朝宋道士陆修静进一步整理完善了灵宝斋法并综合上清诸派斋仪,形成“大体九等,斋各有法,十二法。

”(《洞玄灵宝五感文》)。

从此,道教斋法的主要类型都已具备。

及唐孟安排又将斋法分为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玉箓、黄箓;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

唐代张万福、五代杜光庭对斋法科范加以整理、补充,其仪式结构基本定型。

宋代斋法仍有发展,蒋叔舆、宁全真、王契真、金允中等编箓的斋法仪范书籍,皆卷佚浩大,达数十卷至三百余卷不等。

但宋代斋法已渐衰,而原来与之并行或附属于中的醮法兴盛。

明清时,道教衰微,对斋法下功夫钻研、整理者寥寥。

斋法仪式称斋仪,在斋坛上举行。

“为坛三成,每成皆置{帛系}药,以为限域,傍各闻门,皆有法象。

”(《隋书经籍志》)举行过程或称行道。

斋的内容不同,斋仪中所启神、所奏事不一,但其仪式结构大致相同。

通常从立法坛开始,然后进入正斋,最后以设醮散坛结束。

其纲目,据《灵宝玉鉴·斋修节次门》,分二十余目。

其序为:

先做设斋的预备,包括在建斋前择日、预先飞奏二天。

斋戒沐浴等;然后递次分灯列炬、鸣金振择、效水禁坛、启圣祝白、建立诸司、寒林茭郭、祭祝龙吏、建幕启玄、设官分职、列职结盟、演道十戒、科禁罚简、启奏师幕、卷帘化境、建坛宿启、进拜章表、颁告符简、进供男官、燃灯破狱、追摄魂魄、列{巾莫}敷化、沐浴净秽、更衣朝参、咒食献供、施食接济。

此处主要就灵宝济度超拔的斋科而言。

“进供冥官”以后各项,其他斋中或不用。

就在坛场上的每场仪式而言,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所载,主要有以下这些关目;升坛、各礼师存念尊神、宣《卫灵咒》、鸣法鼓、高功发炉、请称法位、宣词、香供养、礼方、忏方、重称法位、发十二愿、绕坛步虚、存神烧香、高功复炉、出户。

凡设醮行道,另加上散花等。

其中发炉包含出宫,即召出法师身上诸神灵如释龙骑吏、三五功曹、五帝值日符香官等,以朗传章奏达于诸神之所,复炉时纳官,即让他们还归身中各宫;称法位为向至真意极大道报请法师道职,宣词为说明设斋缘由、所求内容;礼方,指礼拜各方;仟方指向各方拜谢过咎以示忏悔改过。

较大的斋仪须经历三天至九天个等,通常一无早、中、晚三朝,法事三朝之外,或穿插转经即诵经。

散坛前设醮酬神。

宋以后,斋仪虽有增减,但变化不大。

其结构大致稳定,惟排列次序、每一节目的具体行持方法或有差异。

(陈耀庭)

neizhai

内斋道教斋法名称。

指道士的内修斋法,由个人进行。

注重内心的无思无欲,外观无言无行,主静。

《金箓大斋启盟仪》称:

“内斋者,恬澹寂寞,与道翱翔,昔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盖此类也。

”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之说,出自《庄子》的《人间世》篇,颜渊问:

“敢问心斋”。

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尤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斋指斋洁。

斋就是保持精神虚静,不接外物的状态。

内斋当是心斋的发展。

内斋之法,初无定式,早期道教的守一之法就是内斋:

《太平经》称,守一之人“安卧无为,反求腹中:

“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南北朝时,道教斋仪渐趋繁复,内斋亦成为斋法之一种:

南朝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洞真上清之斋”,其一法称:

“绝群离偶,无为为业,寂胃虚申,眠神静炁,遗形忘体,无与道合。

”注称“舍朋友之交,无妻奴之黑(累),孤相独宴,泊然穷寂,形影相对”,”虚息不食,则泊然寂定”,“内无饥寒之切,外尤缠缠之累.洞遂虐漠,故不知四大之所在”;其二法称“孤形夷{奚谷}”。

据上清斋法之内容,当系内斋之雏形。

明《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则称:

“内斋者有四,“—则心斋,二则常斋,三则清净斋,四则长斋。

”其中,心斋指“谨守天戒,心意同符,内外同仪,无思无欲,无虑无恐,愤然坐忘,德同真人,道合仙格”;常斋指“绝辛去厌,断荤戒欲”;清净斋指“断五谷,绝人事,居山林.饮元炁,持戒律,忘尘根,散胞胎,社交友”;长斋指“并持以上三斋之法,或一月、两月,一岁、两岁,十年、二十年是也,以至终于飞升,始于立意是也”。

心斋、常斋和清净斋,俱是内斋之法,各有特点。

长斋则是对内斋的时间要求。

内斋也称极道。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称:

“论斋功德者,宋师旧举六条,今家大明二种:

一种极道,二种济度”。

“极道者,《洞神经》云:

心斋坐忘,极道矣。

济度者,依经总有三箓七品。

”心斋坐忘,遗形忘体,即内斋。

(陈耀庭)

waizhai

外斋道教斋法名称。

指道士为他人他事而进行的斋醮活动,多由集体进行,唱念做齐全,主动。

《金箓大斋启盟仪》称:

“外斋者,登坛步虚,烧香忏谢,即占人祷词祭祀之余意也。

”古人祷词祭祀之事,由来已久。

上古三代就有发达的祷词礼仪,周代就形成了不同的祭礼和等级森严的祭法。

《礼记》的《曲礼下》称: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诸侯方记,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大夫祭五祀,岁遍。

士祭其先。

”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在述及方士之祭时则称:

”进纯牲,祷琁宫,醮诸神,礼太一。

”道教的登坛步壶和烧香忏谢的外斋,当是古人祷桐祭祀的发展。

早期道教有祭祀“天地水”三官的仪式,其“请祷之法,书病者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道门通教必用集》的韩序称:

“天师因经立教,而易祭祀为斋醮之科。

法天象地,备物表诚,行道诵经,飞章达款,亦将有以举洪仪、修清祀也。

”南北朝时,道教斋仪渐趋繁复,外斋名目甚多。

陆修静编集的《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以有为为宗”的“灵宝之斋,”斋法包括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洞神三皇斋、太一斋等,“众盛典仪,俯仰有节,进退有度,威威月斋,轨范洋洋”,“恢廓弘伟,难可备言。

”据其内容,外斋已具相当规模,其形式和功能亦较完备。

唐五代时,外斋又增添有玉策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三皇子午斋等多种,到南宋时,又简化为金箓、玉箓和黄箓等三种斋法。

外斋的内容和功能几乎覆盖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参与外斋的道士数量也甚多。

外斋也称济度。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称:

“论斋功德者,宋师旧举六条,今家大明有二种:

一种极道,二种济度。

极道者,《洞神经》云:

心斋坐忘,极道也。

济度者,依经总有三箓七品。

”三箓七品之斋,恢廓弘伟,即是外斋。

(陈耀庭)

zhairi

斋日一月之中举行道教仪式的日子。

斋日,有三斋日、五斋日、十斋日。

三斋日,一指三元之日。

宋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

“《玄都大献经》曰:

正月十五日,天官校戒,上元斋日;七月十五日,地官校戒,中元斋日;十月十五日,水官校戒,下元斋日。

此三日能斋,三官勒名善蒲。

”一指月中三斋日,《皇人本行经》:

“月中三斋,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乃可清斋。

”五斋日,指王母出巡日。

“《上清飞玄经》曰:

西王母常以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一年十月,月三日、五日、九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一月五日,清斋摄心,元始锡禅,西元九灵,上真仙母,给九色凤衣,风云之舄,神凤紫轮,飞行羽盖,二十四乘,令百姓子男女人,至此日能清斋诵念,随心获果,去三千之重罪,契九天而受福。

”十斋日,《云笈七籤》卷三七称“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谷君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

自下中上三太一下日,皆天地水三官一切尊神俱下,周行天下,伺人善恶。

”另称“甲子日,太一简阅神抵;庚申日,伏尸言人罪过;本命日,计人功行;八节日,有八神记人善恶;三元日,天地水官校人之罪福。

”(陈耀庭)

zhaishi

斋时一日之中举行道教仪式的时间。

宋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斋时钞”引《皇人本行经》称:

“诸善男女持斋,不失节度,童子记名,天官薄中。

若犯戒失度,为地官所考罚。

”其节度为,于中庭,立尺圭,依二十四节气,取圭影之长短以为法。

例如,立春后,影长六尺五寸以为时。

五尺六寸为非时;夏至后,影长二尺以为时,一尺二寸为非时;立秋后,影长三尺五寸以为时,二尺七寸为非时;冬至后,影长八尺以为时、七尺二寸为非时。

另外。

道士每日的行道也有时间规定,或三时,或六时。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引《抱朴子》语称:

“洪意谓,大斋日数多者,或是贵人,或是道士,体素赢弱,不堪日夕,六时礼拜。

愚欲昼三时烧香礼拜,夜可阔也。

”(陈耀庭)

zhaiyue

斋月道教一年之中举行仪式的月份。

斋月,有三斋月、六斋月和九斋月。

三斋月指正月、七月和十月,宋朱法满称:

“《三元品戒》云,正月,天官检校之月;七月,地官检校之月;十月、水官检校之月。

此三月并可长斋。

《度人经》云。

正月长斋为上世亡魂,七月长斋以为己身,十月长斋安镇国祚。

”六斋月、九斋月,据《云笈七籤》卷三七引《明真科》云: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岁六斋月,能修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八道”。

另引《秘言》云:

“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斋月。

”(陈耀庭)

zhaifa

斋法道教斋醮仪式的方法之统称:

其内容包括斋仪名称、斋坛设置、斋仪程式中的符法、唱赞、文牒、以及道士行仪的各种规定。

《道藏》有《清微斋法》2卷,收有斋法源流、道法驱疑、灵宝大斋醮法、章书经箓简话符檄品、章式、拜章节次、书式、词式、简式、玉诰式、玉札式、元景丹天飞天冲驿法等,涵盖斋法的全貌。

在斋仪中,道土常以斋法指称行仪之规定。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称:

“道士奉仰灵宝,朝拜斋戒、案法修之,皆使得道”,“诸斋法皆上宗于灵宝本宗也。

”(陈耀庭)

jiutianzhai

九天斋道教仪式类别之一。

系指为帝王祈祷国泰民安,保制{去刃}运的仪式。

九天指天之九方,据《淮南子·说山》,九天即中央钩天、东方苍天、东北变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颖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等。

南北朝以后,九天又添新说,称:

郁单天、兜率天,不骄天、神善天、焚辅天、应声天、须延天、高虚天、无想天。

据《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九天之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气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和神宝君,“三宝神奥,万品生根”。

主三宝之化生者为九天生神帝君。

早期道教并无九天斋仪。

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引唐五代杜光庭之语称:

“九天斋,九天生神帝主之,匡护国家,保制劫运。

”《金箓大斋启盟仪》也称,九天斋“惟天子得修之,臣庶不得修礼也。

”九天斋仪当形成于南北朝末年至隋唐之间,并和上清内修之术有联系。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称讽诵金书之法为:

“干日长斋,不关人事,诸尘漏尽。

夷心默念,清香执戒,入室东向,扣齿九通。

调声正气、诵咏宝章”,“天宝诵之,以开天地之光:

灵宝诵之,以开九幽长夜之魂;神宝诵之,以制万灵。

”另据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六:

;夫上清斋、礼九天,而九天帝即天尊也。

(科曰:

郁单无量天尊是也)”。

因此,九天斋和上清斋在发展中可能合而为一:

(陈耀庭)

jiuyouzhai

九幽斋道教仪式类别之一。

九幽即九幽地狱的九个方位:

东方幽真,南方幽明,西方幽夜,北方幽酆,东北方幽都,东南方幽冶,西南方幽关,西北方幽府.中央幽狱。

据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六称:

“九幽斋。

燃灯破暗,解救亡魂。

”九幽斋当以破狱灯仪为核心。

《灵宝玉鉴》称:

“九幽狱者。

上属北斗所治、即天一北狱也。

虽分布九方。

各有其名,然后随死魂生平恶念,以见其狱,非直如阳世宫府之有—定之囹圄也。

所谓破狱者,亦非诚实斧其门户,碎其{木丑}械。

以出罪魂,无非假太上敕命符箓简文之玄化。

以开宥之也:

“其法必请命三天、真心东极、假天尊慧光照烛所作符箓简文,以寄吾之运神会道处:

”九幽斋大约形成于宋代以前,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建斋总式”就述及“礼诵朝天九幽忏法”:

“静夜,法师至九狱神灯前祝告,玉清破地狱真符。

依式忏灯,诵九清梵,唱破狱咒。

持策杖,发符破狱,礼九幽神灯,忏回耀轮灯。

”《道藏》收有以“九幽”为名的科仪约六种,其中包括: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和《太上说九幽拔罪心印妙经》以及《九幽玉匮明真科》、《九幽长夜起尸度亡玄章》、《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