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476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靖远县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异味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食用花生油、葡萄糖和鸡蛋清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C.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明矾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

D.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答案】C

【解析】分析:

A.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除冰箱中异味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葡萄糖为单糖,不水解,花生油属于酯类,鸡蛋清属于蛋白质,能够发生水解;C.明矾中铝离子水解显酸性,纸张成分为纤维素,可以发生水解;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燃烧产物无污染。

详解:

活性炭为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作用,除冰箱中异味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发生水解,而花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错误;明矾是KAl(SO4)2·12H2O,其水溶液显酸性,纸张的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因此会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C正确;天然气(CNG)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LPG)的成分是丙烷、丁烷等,这些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这两类燃料是清洁燃料,而煤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不属于清洁燃料,D错误;正确选项C。

2.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和丁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烯和丁烯均能发生加成反应B.丙烷的二氯代物有3种

C.丁烷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可用溴水来鉴别丙烷与丙烯

【答案】B

【解析】分析:

A.丙烯、丁烯均为烯烃可以发生加成反应,而丙烷、丁烷为烷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B.根据位置异构判断,两个氯原子可以在同一个碳上或不同的碳上;C.丁烷含有饱和碳原子,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D.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详解:

烯烃都含有碳碳双键,都能发生加成反应,A正确;丙烷的二氯代物有1,2-二氯丙烷、1,3-二氯丙烷、1,1-二氯丙烷和2,2-二氯丙烷4种,B错误;丁烷中,2号碳原子连接的四个原子是四面体结构,其中3个碳原子形成一个平面,4号碳原子位于该平面的外部,所以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C正确;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褪色,丙烷为饱和烃,不能使溴水褪色,故可用溴水来鉴别丙烷与丙烯,D正确;正确选项B。

点睛:

分子中原子共线、共面的问题,依据是乙烯的平面结构、乙炔的直线结构、甲烷的正面体结构进行分析,CH3-CH=CH-C≡C-CH3分子中,位于同一平面上碳原子最多有6个,原子最多有10个。

3.设NA为阿伏加徳罗常数的数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圧下,7.0g由丁烯与丙烯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

B.向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6g NO2气体、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数为NA

C.6.4g铜与足量的硫单质混合加热,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LSO3中含有0.1NA个SO3分子

【答案】A

【解析】分析:

A.丁烯与丙烯的最简式都为CH2,利用7.0g/14×2×NA可以求出氢原子数目;B.存在2NO2N2O4可逆反应;C.铜与硫加热反应生成硫化亚铜;D.标准状况下,SO3为固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

详解:

丁烯与丙烯的最简式都为CH2,所以7.0g由丁烯与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中,n(CH2)=0.5mol,所以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A正确;46gNO2气体为1mol,由于存在2NO2N2O4可逆反应,所以容器内的分子数小于NA,B错误;铜与足量的硫单质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铜;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1价,因此6.4g铜(即为0.1mol)完全反应后,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A,C错误;标准状况下SO3为固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D错误;正确选项A。

点睛:

金属铁、铜分别与氯气加热反应均生成高价化合物氯化铁、氯化铜;金属铁、铜分别与硫蒸气反应均生成低价化合物硫化亚铁、硫化亚铜;这是因为氯气的氧化性大于单质硫的氧化性。

4.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増大,已知a、c同主族且c的原子序数是a的2倍,b元素的单质既能溶于稀硫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下列有关説法正确的是

A.a的简单氰化物的沸点比c的高,且原子半径:

a>c

B.b的简单离子与c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工业上通过电解b2a3或bd3均可得到b单质

D.a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紅

【答案】D

【解析】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满足同主族且原子序数相差2倍的元素为氧和硫;所以a、c同主族且c的原子序数是a的2倍,a为氧,c为硫;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金属为铝,所以b元素的单质既能溶于稀硫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b为铝;最后根据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増大,可以得出d为氯;据此回答问题。

详解:

A.水分子间有氢键,所以水的沸点大于硫化氢的沸点,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氧原子半径小于硫原子半径,A错误;B.铝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硫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两种离子电子层结构不同,B错误;C.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以制备金属铝,而氯化铝不导电,不能进行电解,C错误;D.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均可以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或硫酸,溶液均显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紅,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

工业上制备活泼金属可以采用电解法进行,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等制备金属钠、钾、钙、镁等;由于氯化铝不导电,工业上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备金属铝。

5.利用电化学原理还原CO2制取ZnC2O4的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液不参加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H2SO4溶液作电解液

B.阳离子交換膜的主要作用是増強导电性

C.P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CO2-2e-==C2O42-

D.工作电路中毎流过0.02 mol电子,Zn电极质量减重0.65g

【答案】D

【解析】分析:

锌在阳极失电子,发生Zn-2e-==Zn2+;Pb电极上二氧化碳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CO2+2e-==C2O42-;金属锌可以和硫酸反应,离子交换膜允许部分离子通过,根据电极反应式并结合电子守恒来回答问题。

详解:

如果用硫酸溶液作电解液,溶液中氢离子会在正极得电子生成氢气,影响2CO2+2e-==C2O42-反应的发生,A错误;用阳离子交換膜把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它具有选择透过性,只允许氢离子透过,其它离子难以透过,B错误;Pb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CO2+2e-==C2O42-,C错误;锌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当电路中毎流过0.02mol电子,消耗锌的量为0.01mol,质量为0.65g,D正确;正确选项D。

6.25℃时,改变0.1mol/LRCOOH溶液的pH,溶液中RCOOH、RCOO-的微粒分布分数a(X)=c(X)/[c(RCOOH) + c(RCOO-)];甲酸(HCOOH)与丙酸(CH3CH2COOH)中酸分子的分布分数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酸的酸性比甲酸强

B.CH3CH2COOHCH3CH2COO-+ H+ 的lgK=-4.88

C.若0.1mol/L 甲酸溶液的pH=2.33,则0.01mol/L 甲酸溶液的pH=3.33

D.将0.1mol/L 的HCOOH溶液与0.1mol/L 的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Na+)>c(HCOOH)>c (HCOO-)>c(OH-)>c(H+)

【答案】B

【解析】分析:

A.根据图像中酸分子的分布分数大小进行判断,酸分子的分布分数越大,酸性越弱;B.根据图像中给定的信息pH=4.88时,c(CH3CH2COOH)=c(CH3CH2COO-),并结合电离方程式进行解析;C.弱酸溶液加水稀释,促进弱酸的电离;D.根据图示信息,甲酸的电离平衡常数10-3.75,电离大于水解过程,所以HCOOH与HCOONa(1:

1)的混合液显酸性。

据此解答问题。

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相同pH时,丙酸的酸分子的分布分数大,说明电离程度小,故其酸性比甲酸弱,A错误;pH=4.88时,丙酸的酸分子的分布分数为50%,即c(CH3CH2COOH)=c(CH3CH2COO-),针对CH3CH2COOH)CH3CH2COO-+H+电离过程可知,lgK=lgc(H+)=-4.88,B正确;稀释弱酸,电离程度增大,故0.1mol/L甲酸溶液的pH=2.33,则0.01mol/L甲酸溶液的pH<3.33,C错误;将0.1mol/L的HCOOH溶液与0.1mol/L的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电离过程大于水解过程,所得溶液呈酸性,即c(OH-)

7.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  

B

向NH3·H2O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无明显现象

NH3·H2O和AgNO3不反应

C

将木炭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只含CO2

D

向1mL.2mol/LNaOH溶液中先滴加2滴0.1mol/LMgCl2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

  Ksp[Fe(OH)3] 

 

A.AB.BC.CD.D

【答案】A

【解析】分析:

A.能够与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有硫酸钡和氯化银;B.NH3·H2O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二氨合银,不能大量共存;C.将木炭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和亚硫酸钙,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MgCl2溶液,产生白色氢氧化镁沉淀,再滴加FeCl3溶液,白色沉淀转化红褐色沉淀,可以证明Ksp[Fe(OH)3] 

详解:

如果溶液中含有SO42-,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如果溶液中含有银离子,也具有此现象发生,所以不能确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A正确;NH3·H2O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生成银氨溶液,二者发生了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将木炭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亚硫酸钙沉淀,结论错误,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加入的FeCl3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不能比较Ksp[Fe(OH)3]和Ksp[Mg(OH)2]大小,D错误;正确选项A。

8.“分子筛”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铝硅酸盐(NaAlSiO4·nH2O),其中有许多笼状孔穴和通道,能让直径比孔穴小的分子通过而将大的分子留在外面,故此得名。

利用铝灰(主要成分为Al、Al2O3、AlN、FO等)制备“分子筛”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1)“分子筛”的化学式用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灰水解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填化学式),该气体分子中极性键的数目为_________;“水解”在加热条件下而不在室温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溶”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