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458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docx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

古典佛教的乘愿再来—台中座谈会

各位菩萨、各位同修:

「乘愿再来」这四个字是佛教非常美丽的字眼,通常的解释都倾向於菩萨道的解释。

例如我生生世世要做比丘。

这个生生世世是说我下辈子要做比丘,下下辈子也要做比丘,只要我有生命,我都要做比丘,都要弘法度众生,这是传统最平常的对「乘愿再来」的解释。

 

只有法,没有我

两千五百年前的阿含佛法是随时随地,愿意现在死、现在生。

愿意现在就乘愿再来,愿意让过去种种通通死掉,愿意今後种种「只有法,没有我」。

不断地在内心发愿,「只有法,没有我」。

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没有;过去不是我、现在不是我、未来不是我。

让过去不如法的记忆通通死掉,让过去我对人的取相通通死掉。

只要不是透过慈悲喜舍的认识,只要不是透过法的了解,我通通不认识。

只要我认识一个人,我内心不开心,就认为我对他并不认识。

只要我认识一个人,我内心没有生起慈悲喜舍,我都认为我对他完全不认识!

包括对我自己,内心无法生起慈悲喜舍,没有办法生起戒定慧,我对自己也完全地不认识,对这样的不认识,我愿意让它通通死掉!

从今而後,我对人,包括对自己的一切认识,都是依止慈悲喜舍,都是依止戒定慧,这样的认识就是法。

我对世间的认识只有法,没有我自己,没有人相、我相,我在心里面不断的发愿,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阿含佛法的乘愿再来。

 

学习佛法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很单纯,这个单纯就是刚才说的:

「只要不是透过法的认识,我就通通不认识。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不开心的认识,一切的认识都非常的开心,没有我不开心的眼根触境,没有我不开心的耳根触境,你看这样多好!

一切的六根触,只要让我不开心,我通通没有看到、没有听到。

这不是阿Q,有人说这样听起来有一点阿Q,我说怎麽会阿Q呢?

你不开心怎麽算是认识呢?

因为一切的认识都是在打开我们内心的心量,如果有一种认识没有办法打开我们内心的心量,那就不叫做认识。

因为一切的认识都要建立在对无常、苦、无我的认识上,只要对无常、苦、无我有认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每一个触境心量都变大,也不怕触境,每一个触境都可以开心啊!

 

圣弟子法脉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

「所有的触境都可以推拿我们的身心,都可以打开我们心里无量的空间。

」很勇敢地面对一切触境,接受一切触境,让一切触境打开我们不空的身心,一切的触境都可以打开我们不空的身心,这样多好!

所以只要我看了、听了不能开心的,都当作没看见、没听到,我当然有看到、听到,但是我会当成刚刚眼花了、耳朵听得不太清楚,就这样「难得糊涂」,学郑板桥就让它难得糊涂过去就好了。

刚刚说什麽?

没听到或意会不来,或者不知道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不加以猜测。

如果要回忆,最好先入禅定,再把刚刚的话重新消化,没有禅定也可以,至少有个戒,这个戒是什麽呢?

永远不对人不好。

 

圣弟子法脉的根本戒条就是「永远不对人不好」。

即使现在无法对人好,至少我永远永远不对人不好。

世界上没有一种不好是对别人不好,而没有对自己不好;世界上没有一种不好是对自己不好,却没有对别人不好。

没有!

因为我们佛教的根本信念就是「断身见」,断身见的意思是,世间不可能有对自己好,而没有对别人好的东西,如果有对自己好而对别人不好的好,那是你误会了,你误会了那个好,以为这样子可以对自己好,却对别人不好,那样子的好是表面的、是短视的、是只看眼前的。

如果有一种好是对你现在好,对别人不好的话,将来会对自己不好。

所以没有一种好只是对自己好,而对别人不好,也没有一种不好是对自己不好,却没有对别人不好的。

因为你对自己不好,就是对整个世间不好,因为你就是世间啊!

 

有正知正念才叫活着,任何的失念都叫死亡

圣弟子法脉的精神是,愿意随时随地归零,愿意随时随地发愿,愿意随时随地重生,不必等到下辈子,也不必自杀,更不必十八年後又是一条好汉。

这一种死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死,随时随地可以让过去通通死掉,随时随地可以让充满法的自己诞生。

如果发现一个不如法的自己,就让他再度死掉,让自己再闻思法,让自己再度重生。

不必跟不如法的过去纠缠不清,也不必自责,因为没有我,也没什麽好自责的,一切只有法,一切向法看齐,不必向「我」看齐,就不会有一个「我」在高高低低的,做好了就得意了,做不好了就不安了。

不用!

只管法,不管「我」,勇往直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单纯一点,让我们充满愿力,让我们的生命因为愿力而充满活力,随时随地的归零,真正的活出正知正念。

佛教真正的活着是有正知正念才叫活着,任何的失念,任何的失去正知正念,都叫做「死亡」!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阿含佛法的定义。

 

只要失去正知正念你就死了。

没关系,死了就死了,再正知正念就活了。

所以我们永远有死的可能,永远有活的希望。

每个人都会死,解脱者除外。

依照两千五百年前阿含佛法的定义,解脱者是不会死的,你看到他死了那只是一个表相,解脱者是不会死的,因为解脱者永远在正知正念中,包括入睡,包括世间法所谓的死亡,他都是活着的,他都活在正知正念里面。

 

 

问答与开示

学生问:

如何能够比较具体地看到五盖的头?

导师答:

五盖的头就是无明,所以我们圣弟子法脉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改变别人,但是要帮助对方有空间,帮助对方有光。

今天一个人之所以是那个老样子,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光线和空间,我们今天能够互相帮忙的是给彼此空间、给彼此更多的光线。

不用改变他,只要给他空间,只要给他充分足够的光线,他自然就会改变,其他都是造作!

我们能够帮忙的是给人家空间和光线,你不可能帮助他看到东西,你只能给他光。

所以我们说:

「外面没有光,视力再好也看不见;里面没有明,头脑再好也参不透。

」我们需要的是空间,我们需要的是光,需要的是内在的明,也就是「内明」。

 

五盖的头就是没有内明。

今天我们为什麽会起贪呢?

因为没有空间、没有光线。

我们为什麽会起嗔呢?

因为没有空间、没有光线。

你发现没有空间、没有光线,你就会着急,这个空间、光线百分之百的主观,万法唯心造。

没有空间、没有光,很容易掉举;没有空间、没有光很容易昏沉;没有空间、没有光很容易疑东疑西、疑神疑鬼、捕风捉影、杯弓蛇影,很容易瞎子摸象,摸到什麽就以为是什麽,听到什麽就以为是什麽,很容易六根不知量,六根不知量就起贪、起嗔,就掉举了、散乱了、昏沉了、消沉了、怀疑、沮丧、挫折、懊恼,五盖的头就是无明。

 

学生问:

经行时注意力是在观呼吸还是正知动作?

导师答:

初学者是在正知动作,老参的话,出入息念自然会融入动作里面。

 

学生问:

做受念住是注意呼吸还是注意身体变化?

导师答:

配合呼吸。

 

学生问:

同时要观呼吸又要注意身体的变化,注意力是否转移?

导师答:

反覆交替进行,你可以先做观身体,然後再观呼吸,然後再观身体,反覆进行,慢慢的它就会融合在一起。

 

学生问:

刚才老师说经行又要观呼吸,会不会变成一心两用?

导师答:

不会,那就变成一种下意识。

就像初学开车的人,觉得动作好多,但是一旦熟练,脑筋想东想西,虽然路况非常复杂,照样开到家里。

刚才说到老参,不要以为你学了十年就叫做老参,也不要以为你刚学了一天就叫做新参。

做得到才叫老参,做不到就是新参。

所以你学三十年还做不到,那还是新参,你学了一个月做到了,就叫做老参。

突然做不到了,又变回新参。

所以我们老参、新参随时随地交替进行的。

要有无常观、无我观,不要以为你永远是老参,你会退转的。

 

学生问:

如果抱持在家修行的心态,是否在原谅自己,一方面可以享受家庭的和乐与世俗的贪欲,另一方面又可得到修行的成果?

在家修行是脚踏两条船,还是非常不得已的?

 

导师答:

如果是修行就没有所谓的享受在家生活,出家生活也很享受,树下坐也很享受,打坐也很享受。

没有所谓的在家就是享受,出家就不是享受,通通是享受,享受解脱乐。

在家也可以解脱,出家也可以解脱,没有说资质好的才出家,资质差的就在家。

也不是说人家资质那麽好都要出家了,你资质也不比人家好,为什麽在家?

不是这样子的。

出家、在家都是不得已的,出家也是不得已,因为他在家没办法;在家也是不得已,因为他出家没办法。

大家都是不得已,你有办法就在家修行,为什麽要出家呢?

表示你没办法啊!

没有说出家就一定如何,真的不要这样分别,我看过出家修行比在家修行还要忙碌的,老实说,出家修行像我在家修行这麽有空的很少。

 

重点是你花多少时间在修行?

很多人以为我退休以後才修行,很多人以为工作上班就不能修行,这都是两分法。

洗碗就不能修行,洗澡就不能修行,大小便就不能修行,只有万缘放下的打坐才是修行。

错!

做任何事都在修行。

不要把在家生活等同於是在享受在家的五欲,我是一个在家众,我没有丝毫的男女之欲,没有丝毫的男女相,我有婚姻,十年来我没有一点点的夫妻生活。

每个人都在示现,出家众在示现,在家众也在示现。

有的人说今天忙完了,我才要开始修行,没有这种东西的,这在观念上都是颠倒妄想,做任何事都是修行,那才是佛法。

如果以为修行是出家才是修行,在家就不是修行,那是两分法,是颠倒妄想。

 

佛法是不二法门,就像佛教故事维摩诘居士示现的入不二法门,真正的修行存乎一心。

心可以在任何地方,心可以是六根触每一个身口意的展现,如果修行只是在不跟人家说话的时候,如果修行只是在打坐的时候,那不是修行。

修行是展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尤其是在讲话的时候。

我们看到很多同修上座没有烦恼,下座烦恼一大堆。

修行不是看你有没有出家,修行不是看你会不会打坐,修行是要看你上座下座打成一片。

修行不是孤立因缘,修行不是不跟人来往,修行是跟人往来有如独处,跟人说话有如跟自己说话,那才是修行。

修行是每一个触境都如入无人之境(不是目中无人),每一个触境都是世间没有别人。

我跟你说话事实上是跟全世间说话,我跟你说话实在是在跟自己说话,这样子的修行是不可能有在家出家之别的,这才是修行。

 

学生问:

《杂阿含经》中提到世尊告诸比丘:

「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如果出家是个理想,是否只有程度高的人,才有办法在世俗中从事劳心的工作,又能修行证初果?

导师答:

任何工作,如果是出於无明欲贪而去工作的话,那会妨碍修行;如果是出於慈悲心去工作的话,不会妨碍修行。

至於《杂阿含经》,我们要晓得那是出家众编的,不是在家众汇整编辑的,如果是由在家众汇编,那就是另一种编法。

而且要注意其中很多对话是佛陀对比丘说的,不是佛陀对在家众说的,这不一样。

佛陀对在家众有对在家众的讲法,对出家众有对出家众的讲法。

而且出家又有两种解释,真正的出家是心的出家,不是身体的出家,身出家一点都不代表心出家。

「须发自落」不代表心出家,修行真的是内心的修行,不要让人家误会佛法是出家人的佛法,不要让人家误会佛法是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不要让人家误会上班族就不能解脱,我想释迦牟尼佛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学生问:

老师刚才说随时可以死,是否就是让过去的不如意通通扫掉?

如何让过去的垃圾彻彻底底扫掉,不再生起呢?

导师答:

让过去死掉就是,让过去没有用慈悲喜舍的六根触所得来的记忆取角全部死去,没有透过正知正念所得来的记忆取角全部死去,从今以後只有慈悲喜舍的记忆,只有正知正念的记忆。

任何不愉快的触境都在打开我还没有空的身心,都在考验、试炼,试炼我的愿力是真的还是假的。

别人对你慈悲,你也对他慈悲,那个不叫慈悲,那个叫做「平等心」。

别人对你贪嗔痴,你对他慈悲,那才叫做「慈悲心」啊!

所以,好的触境也好,不好的触境也好,都是在打开我们的心量。

 

学生问:

慈悲喜舍如何具体地用在日常生活中呢?

导师答:

最简单的就是学习由衷的对待,学习不断地在内心祝福对方,学习在内心中说「我爱你」,我愿意无所求地对你好。

这样自然就会耳根清净、眼根清净,会用柔软心的眼睛、耳朵、意根去触境。

有柔软心、有清净心、有惭愧心,真的觉得自己在世间所受用的,远比付出的还多,这叫「惭愧心」。

内心常常放着这种惭愧心,愿意由衷的对待每一个众生,因为我们深信真正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真正对别人好就是广结善缘,就是在厚植自己的福德资粮,就是在培植自己的解脱资粮、菩萨道资粮。

用这样的心来对待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人,然後再一个个去闻思慈悲喜舍的法义,去学习将心比心,尽量地去看彼此的空间与光是什麽。

如果自己没有空间、没有光,先让自己有空间,先让自己有光,先让自己能够正知正念。

不急着对别人好,当然更没有时间对别人不好,愿意学习对自己慈悲喜舍,愿意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当自己空间和光线足够的时候,自然会对别人慈悲喜舍。

 

学生问:

老师说要无条件地对人好,那如果夫妻的另一方没有学法,完全投入在世间法中,这样的对他好是否会增加他的黏着,在分离时造成更大的难以割舍?

导师答:

所谓的无条件对人家好,不是满足对方的欲望和黏着,而是很由衷的告诉对方,这样的黏着让我觉得很难过,我非常爱你,但是这样的爱却给我带来了负担和痛苦。

很由衷地告诉他,我无法满足你的黏着,因为那只会让我越来越痛苦。

一对夫妻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如果他们是真心相爱,他一定在乎对方的苦,当我发现我的爱会造成对方的黏着的时候,我会由衷地告诉对方,这样的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学生问:

如何将吸拉呼推运用到日常生活上?

导师答:

吸拉呼推,你要活两千五百年才听得到!

你在别的地方听不到的。

吸拉呼推,它基本的意思是,吸气时感觉吸入那个境界,用一种社会上讲的同理心,吸入那个境界,吸气时用悲心吸进来,呼气时用慈心把它推出去;吸气时用舍心、平等心把它吸进来,呼气的时候用喜心、无量欢喜的心送出去。

感觉每一个境界都有它的收缩膨胀,感觉每一个境界都是无常的生灭,它关起来又开了,关起来又开了。

感觉这个境界像波浪一样,境界真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波浪,静下心去感觉就感受到。

那个波浪涌过来,一波接着一波,热浪、冷浪,不管哪一种,它就是一推一拉的过来,你会觉得体内像在三温暖一样,它在里面推拿。

有时温度很高,有时很冷,像大寒地狱、大热地狱都有可能,它有它的收缩膨胀。

 

更微细的是感觉当色尘进来时,它在视网膜形成推拿,一个声音进来,你感觉耳膜的推拿,这叫六尘在六根上的推拿。

你慢慢会发觉,眼根最大的  受用不是看到什麽,而是因为看见,耳朵最大的受用不是听到什麽,而是因为听见,鼻根最大的乐受不是嗅到什麽,而是因为能嗅。

因为六根本身会产生很大的推拿作用,那个推拿的作用才是最大的乐受,它的存在本身是最大的乐受,不是它能做什麽。

鼻子嗅到好香好香,不如鼻子通,鼻子通就是很微妙的推拿。

但是我们却都想要嗅到什麽,不想嗅到什麽,没有办法纯粹地去感觉,鼻根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受用。

我们意根最喜欢想东想西,想到得意的事情就不禁笑了起来,想到不得意的事情就苦瓜脸,想到得意的事情不是最大的受用,而是意根进入无常之流才是最大的乐受。

 

整个意根入流,入流就是入「无我、无我所」之流,入空性之流,入「无经验者、无被经验者」之流。

没有「能、所」之流,没有能听、所听,没有能知、所知,没有能见、所见,没有体验者,没有被体验者,只有作、只有受,没有作者、没有受者,这叫做「入流」。

它是一个纯粹的体验,比如你在听音乐,你不可能念头出现「我在听音乐」,当你出现一个「我在听音乐、我能听音乐、我很会听音乐」,这叫杂念,叫不入流。

听音乐就是听音乐,你怎麽可能又跑出一个念头「我在听音乐、我能听音乐、我很会听音乐」。

听人家说话就听人家说话,不会跑出一个「我在听人家说话」来,跑出一个「我」来,那个意识的流就断掉了,你就无法很单纯地感觉法尘在意根的推拿。

 

法尘在意根的推拿,不管好的、坏的,它都是在打开心量,它都在展现一种很微妙的推拿,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是因为你内心完全放松。

吸气,感觉六尘完全地进来,没有抗拒,完全接受,就让它进来!

呼气,继续接受那种推拿。

吸气,接受推拿;呼气,接受推拿。

啊!

感觉一种生命的喜悦,这没有在家出家的分别。

在家的受用是指这个啊!

不是指喝黑松汽水,不是指看电视,看电视怎麽可能受用?

看那麽难看的节目怎麽可能受用?

你以为在家很好?

在家很辛苦啊!

看那个电视很辛苦,谁说在家是受用电视?

在家哪有受用五欲?

在家是受苦!

在家是苦行。

在家是修苦行,这五浊恶世,空气污染,出家是受用,出家山上清修,空气清新,自然不必睡多。

在家很苦,怎麽睡也睡不饱,翻来覆去,还要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担心支票到期又要跑银行了,在家是修苦行,哪有乐?

如果你真的要修行,你会觉得那个是苦行,真是苦行!

出家是乐行,像我这样才半出家就这麽舒服了,来台中一路上搭乘捷运、自强号,还可以对号入坐,不用站着,下车还有人撑伞。

 

所以我们讲在家受用和出家受用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吸拉呼推就是可以用在每一个呼吸,这正是修行的受用,这种修行的受用没有在家、出家的分别。

吸拉呼推练会了以後,你就是不观呼吸也在观呼吸,它变成身心一种很自然的反应,随时随地都在吸拉呼推,你不用作意吸拉呼推就已经在吸拉呼推里面了,随时随地都感觉到收缩膨胀,随时随地都感觉身心五蕴与世间互相推拿。

 

学生问:

如何沉淀「我所」的问题?

导师答:

就是要先学会自求多福,才不会往外攀缘。

先让自己有空间有光,如何让自己有空间、有光呢?

就是要常常观呼吸,要看到世间没有别人,都是自己,不接受别人就是不接受过去的自己。

没有先生这个人,先生也是自己,你怎麽对待先生就是怎麽对待自己,先生不是我的。

基本上佛教徒把每一个人都看成佛陀的弟子,尽管他不相信佛法,我们都把他看成佛陀的弟子。

真正的基督徒,不管他人是否信教,他们都把他当成上帝的子女。

就像印度人,不管你是信什麽教,他遇到你就合掌问候「na-ma-s-te」,意思是「我礼敬你的佛性」,我礼敬你成佛的可能性,我礼敬你内在成佛的潜能,这是很有深度的问候--「你好」,但是他加上「你的佛性好」,就是这样子!

 

对待先生时,不要跟记忆中的先生说话,要跟想解脱的先生说话,不要跟不想解脱的先生说话。

但是你要相信他内心也想解脱,你就会想跟想解脱的先生说话,不要用过去的记忆来对话,要用法来对话。

一个修行的家庭很好玩的,你看到你的女儿,你可以问她:

「你现在是吸气还是呼气?

」打电话的时候可以问:

「你现在是吸气还是呼气?

」大家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很多问话可以关怀彼此的呼吸,多好!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很多修行的对话。

 

学生问:

不净观的修行方式是遇到境界再做,还是在平常练习?

导师答:

两个可以同时进行,如果你没有练习一段时间的话,比较强烈的触境不净观不一定能派得上用场。

你不妨同时进行,一方面在触境上练习,稍微看一下不净观的进度,看看自己现在不净观练到什麽程度,是否能在触境上派上用场。

不净观也是很活泼的,你可以单挑一个地方来练习,它就可以代替整个不净,再比较广泛的练习是透过观想。

 

一般说的不净观事实上是如实观,很如实地看到它的不净。

另一种观想是看到对方的皮肤是透明的,这样看比X光还厉害,因为X光看到的是黑白的,如果我们把皮肤看成透明的,我们看到的是彩色的,看到的都是他的口腔、舌头、舌苔,看到他的鼻腔、鼻毛,看到他的喉咙、食道、肺部、心脏、脾脏、肝脏、胃、小肠、肾脏、大肠、直肠。

哇!

看得清清楚楚,这样也是不净观的运用。

还有就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人看人实际上是一种排列组合。

当我们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排列组合,当另一种取相再与原来的取相合在一起的时候,对这个人美丑的观点就完全改观了,这都是需要练习的。

 

学生问:

现在的大乘佛教与古典佛教有什麽不同呢?

导师答:

就今天的题目来讲,如刚才说的,大乘佛教的乘愿再来比较属於这个寿限结束後,临终的愿力,用很强的愿力和定力,誓愿往生後要到哪个地方去度众生,甚至他誓愿要出生在某一个定点,甚至还誓愿出生後要从事某一种工作,要来度众生。

古典阿含的乘愿再来是随时随地都乘愿再来,随时随地都活在愿力里面,不必等到下辈子,是这辈子就乘愿再来。

其他的不同很多,讲一个就可以代表其他的,那种精神是当下的精神,但不代表大乘佛教没有当下的精神,只是没有像古典佛教那麽强调,也许传统大乘佛教的禅宗也蛮强调当下的。

严格来说,禅宗不是大乘,「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六祖如是说。

 

学生问:

我从事劳心的电脑工作,工作时无法内观,如果内观时我的工作效率等於零,也就是说我的工作与内观是完全互斥的,请问老师该如何改善?

导师答:

我们曾经接触很多同修都有类似的问题,在工作上确实有困难,他就说他工作很难正知正念、很难观呼吸。

我说你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做到了吗?

除了工作做不到以外,你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做到了,那你就可以问这个问题了。

我说你吃饭的时候正知正念吗?

大小便的时候正知正念吗?

洗澡正知正念吗?

开车正知正念吗?

我说你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做到了,然後再来问这个问题,问这个问题就对你真的有帮助了。

在其他工作以外的时间还没做到之前,不要问这个问题,还太早,程度还不够。

确实工作难度比较高,先做难度低的。

所以我说在家修行不容易,是苦行啊!

但是那个成就会很大,五浊恶世成佛难,但是快啊!

 

学生问:

下班回家後脑中想的都是公司的事,打坐时更严重,如何在回家时与工作断绝关系?

导师答:

这跟你相信什麽有关系,像有的人相信上班跟下班分开,不要把工作带回家,这样会让工作更有效率,有的人是相信这样,有的人是相信这种原则。

 

学生问:

为什麽有些人一修行就发生了身体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不修行反而心里过得比较快活一点?

导师答:

不修行就像你身体永远不去检查,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毛病。

修行的话因为心静下来,很多毛病就会浮现,就会看得比较清楚,不是说一修行毛病就来了。

也有人说,他不修行生意都做得很好,一修行生意都不好;不修行股票都还会赚钱,修行了以後股票都开始下跌!

基本上是修行了以後,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比较沉淀,都会看得比较清楚,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现在发现了,所以有可能在修行之後,发现自己身心上有一些问题。

很多人在还没有打坐之前,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静不下来,他根本不知道!

打坐之後,才发现自己一点都静不下来。

甚至也有每天打坐的同修去参加十日禅,第二天、第三天就想逃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不了。

我们禅十是不准回家的,我们有签切结书的,一报到就不可以中途离开。

 

学生问:

父母不但不接受佛法,而且还排斥,我们应该放弃,还是用什麽心态面对他们?

导师答:

把别人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何必执着自家的父母呢?

也许我们去帮助别人的父母,别人的父母就会来帮助我们的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时候不一定要从自己的老人家开始,也可以从别人的老人家开始,世间互相回向,很微妙的。

像我年轻的时候谈恋爱,不是先追求我的女朋友,我先追求女朋友旁边的朋友,旁边的朋友都认同我了,那个女朋友就认同我了。

有时候要有一点策略,从父母周边的朋友开始,乡村包围城市!

不要硬碰硬,佛陀解脱的时候也没有马上回家,他先把僧团带动起来,父亲一看,嗯!

有派头!

所以不一定要齐家而後治国,那是儒家思想,不一定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一定说:

「我连我的父母都无法度了,如何度众生?

」不能这样想的,这样想就落入父母子女相。

天下只要年纪与我的父母相当的,都可以做我的父母,跟我年纪相当的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年纪差我一大把的都是我的子女,这才是佛教的思想。

 

学生问:

何谓「梵行已立,後有不生」?

导师答:

梵行已立就是说走在八正道上了,不再造业,阿罗汉已经不再造业了,他就不会有後有。

他的行都是自动的,他有行但是没有业,完全没有那种意图心,他没有要怎样,他没有要什麽,纯粹是很自然的。

就像我们圣弟子法脉所讲的爱,真正的爱是无条件、无所求、无对象,不是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所以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兄弟姊妹,所以我才爱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邻居,所以我才爱你,不是因为你长得好看,所以我才爱你,是因为我是爱的化身,没有对象,我就是爱的化身,我就是法身。

阿罗汉是法身,他不因为你是好人、坏人而对你怎样,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法身,他内在蕴含的身行(出入息) 、口行(寻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