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docx
《《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德国出版后,立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人们争相传阅,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维特热。
小说主角维特是一个才华横溢、向往自由、多情善感的少年,他爱上了夏绿蒂但她已有未婚夫阿尔伯特,爱而不得的矛盾使他陷人绝望的境地,极度痛苦的维特最后选择举枪自杀。
本文主要从主角维特的心理方面分析他走向自杀悲剧的原因,从而更加了解维特们的内心世界,避免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
《少年维特的烦恼》;悲剧原因;心理分析;
歌德是德国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家、批评家和自然科学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
1774年初,歌德怀着满腔的,仅用了四周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使他享有了世界性的声誉。
这部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小说,以主人公维特和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当时的青年们封建礼制、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1]。
这部作品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发展,全文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的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故事内容十分平淡。
但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热情却让人难以抵抗,虽历经几百载岁月,却依旧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到今天来看仍是一部经典之作[2]。
该书的构思来源于作者年轻时的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文中所描述的单相思部分采自歌德在威茨拉做实习律师期间发生的事,其结尾部分则是根据歌德的朋友耶鲁撒冷的悲剧性遭遇创作的。
主角维特最终走向自杀结局不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封建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出现、压抑的家庭氛围、个人性格的养成都在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主角维特的心理方面分析他自杀悲剧的原因,从而更加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外在影响
1.社会背景
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各个国家兴起。
在这段时期,欧洲封建贵族专横、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自由和平等,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这对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探寻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人人平等,采取多种形式对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向往自由,赞美爱情。
他们努力地追求着自由、平等和爱情,但是仅凭他们薄弱的力量,无法抵御顽强的敌人封建势力,越反抗越是遍体鳞伤,因此,在屡遭挫败的情况下,只能以死明志,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3]。
2.家庭环境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想当年,父亲故去以后,母亲领着我离开可爱的家园,把自己关进了城里;如今我又要走进她曾领着我出来的同一道门里去[4]。
维特的父亲去世之后,维特和母亲靠着父亲的遗产生活得还不错,但是维特讨厌、向往自由的天性跟母亲想让他拥有稳定工作的期望相悖。
我咬牙切齿!
见鬼!
事情绝无补救,而要怨就只能怨你们。
是你们鼓动我,催促我,折磨我,使我接受了这份与我性情不合的差事。
这下我可好了!
这下你们可好了!
[4]意见的不同让维特和母亲不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压抑的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的缺乏,也为维特之后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二.内在心理
借用一段小说中维特的话:
你们一谈什么都非得立刻讲:
这是愚蠢的!
这是明智的!
这是好的!
这是坏的!
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呢?
为此你们弄清了一个行为的内情吗?
探究过它何以发生,以及为什么必然发生的种种原因吗?
你们要这样做过,就不会匆匆忙忙地下断语了[4]。
这篇文章的剖析,就是为了弄清维特自杀行为的内情以及为什么必然发生的种种原因。
1.过去创伤经历
死,被埋在冰冷的黄士里,那么狭窄,那么!
我曾有一个女友,在我无以自立的少年时代,她乃是我的一切。
她后来死了,我跟随她的遗体去到她的墓旁,亲眼看见人家把她的棺木放下坑去,抽出棺下的绳子并且扯上来,然后便开始填土。
土块落在那可怕的匣子上,咚咚直响;响声越来越沉闷,到最后墓坑整个给填了起来!
这当儿我忍不住一下子扑到墓前心痛裂,号啕悲恸,震惊恐惧到了极点;尽管如此,却不明白究竟出了什么事,会出什么事!
坟墓!
这些词儿我真不理解啊!
[4]维特少年时曾经历过女友的去世,加之父亲的故去,维特已有几位亲近的人离开他的身边,这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难熬的,势必给他留下了巨大创伤。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
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4]。
带着这种心伤,维特打算换个环境来排解忧愁,又在此遇到了夏绿蒂,经历了一段爱而不得的感情。
2.个人性格特点
维特正处于青春期,这是生命过程中很特殊的一部分,是形成性格一个主要时期。
青春期通常又称为青春发育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这时的青少年具有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特征,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心理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转变期。
概括起来,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离不开五对矛盾:
一是封闭性与开放性;二是性与依赖性;三是对抗性与顺从性;四是情绪和理智;五是求知与辨别力。
在缺乏良好引导及社会支持的情况下,维特的个人性格难免受到这一特殊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两面性和急剧变化的状态,这些无形中也加速了他的悲剧行为。
情绪的多变性。
维特曾对朋友威廉讲:
要知道你还不曾见过任何东西,像我这颗心似的反复无常,变化莫测哟,我的爱友!
关于这点我对你毋须解释;你不是已无数次地见过我从忧郁一变而为喜悦,从感伤一变而为兴奋,因而担惊受怕过么?
我自己也把我这颗心当作一个生病的孩子,对他有求必应[4]。
维特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较为不稳定,但他对此秉持了放任的消极态度,以致曾使他感到幸福的大自然,后来竟也成为他痛苦的来源。
对于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我心中曾有过强烈而炽热的感受,是曾使我欢欣雀跃,把我周围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天国;可而今,它却残忍地折磨着我,成了一个四处追逐我的的鬼魅[4]。
忧郁让他对大自然的热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感情充沛又脆弱敏感。
我有时真不能理解,怎么还有另一个人能够爱她,可以爱她;要知道我爱她爱得如此专一,如此深沉,如此毫无保留,除她以外,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了解,什么也没有了呵!
[4]维特对绿蒂的爱热烈真诚、毫无保留,他心中却知道这只是徒劳,因为他们之间还有一个阿尔伯特,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可是,对于一个受着慢性病摧残而一步一步地走向的人,难道你能要求他拿起刀来,一下子结束自己的痛苦么?
病魔在耗尽他精力的同时,不也摧毁了他自我解脱的勇气么?
[4]他想过放弃又苦于不能做到,暂时的逃避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热烈疯狂又封闭孤独。
我已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但能做伴的朋友却还一个没交上。
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他们那么多人都喜欢我,愿意与我亲近;而唯其如此,我又为我们只能同走一小段路而感到难过[4]。
维特是孤独的,他渴望找到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正在这时,绿蒂出现了,她美丽、善良、慈爱,极具个性与魅力,跟维特有着相同的爱好和观念,对于维特来说,这简直是他一直苦苦寻觅的最佳伴侣,奈何佳人已有婚约在身,这份赤诚的感情最终竟成为他痛苦的根源。
这时的他,思想较为偏激,行为的极端性占了主导。
他曾与阿尔伯特就举枪自杀有过辩论,已经暗喻出维特对于自杀的态度以及他为什么会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再见了!
我看这眼前的悲苦是无休无止,除非进入坟墓[4]。
情感和理智的拉扯。
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伸出双臂去拥抱她,结果抱了一个空。
夜里,我做了一场梦,梦见我与她肩靠肩坐在草地上,手握着手,千百次地亲吻;可这幸福而无邪的梦却欺骗了我,我在找她不着。
唉,我在半醒半睡的迷糊状态中伸出手去四处摸索,摸着摸着终于完全清醒了,两股热泪就从紧迫的心中迸出,我面对着的未来,绝望地痛哭[4]。
幻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维特对绿蒂的情感只增不减,即使离开她的身边也不能纾解,可他同样清楚她已经是阿尔伯特的妻子,他们之间没有自己的位置。
那位爱上寡妇爱得发狂的长工做出的疯狂行为也极大地刺激了维特的神经,他对这位长工又同情,又替自己感到悲哀,因为在他看来,自己跟这位长工的处境又有什么不同呢?
他也有过疯狂的想法,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终究是理智占了上风,他没有伤害绿蒂和阿尔伯特,可是他还是让自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爱憎分明的少年,他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天性的解放,所以他遵从内心的意愿,不在乎等级观念也不爱名利[5]。
但是维特的想法跟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在维特身上也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不可否认的是,维特选择自杀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厌世的心态[6]。
可是更加了解维特们的内心世界,能够关心他们,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参考文献
[1]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黄慧红.《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多重抒情[J].文学教育(上),2009(09):
82-83.
[3]杨春叶,许美婷.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单恋之痛痛煞人《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自杀行为之探析[J].大众文艺,2015(07):
41.
[4]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M].杨武能,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5.
[5]郭晓琳.《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分析[J].文化学刊,2016(01):
79-80.
[6]王波涛.《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维特三重人格探究[J].现代交际,2020(04):
106+105.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