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389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docx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一、传染病概述

1.传染过程病原体侵入人体,机体与病原体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产生5种不同的结果:

①显性感染。

②隐性感染。

③病原携带者。

④潜伏性感染。

⑤病原体被清除。

传染过程的5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隐性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而显性感染最少,但最易识别。

2.基本特征包括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有免疫性。

3.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为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如正在生病的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人群。

常见的传播途径如下。

(l)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菌痢、伤寒、霍乱、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

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

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流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

5.临床特点分为4期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2)前驱期:

从发病到该病的明显症状出现为止的一段时间。

一般持续l~3天。

(3)症状明显期:

病情由轻到重,出现该病的特征性表现的时期,达到该病的顶峰。

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

此期易产生并发症。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高,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的过程。

恢复期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医学教育网整理)。

6.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根据200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3类。

甲类传染病:

是指鼠疫、霍乱2种。

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传染病:

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斯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009年又将甲型H1N1列为乙类传染病,故乙类由原来的25种增加到26种。

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1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24小时。

丙类传染病:

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现已列为丙类,故丙类已由原来的10种增加至11种。

监测管理传染病,在监测点内按乙类传染病方法报告。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染病病房采取“三管一灭”(即管理水源、饮食、粪便,灭蚊蝇、蟑螂等)。

(3)保护易感人群:

远离传染源,进行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力武器。

主动免疫其保护作用大多可持续数年。

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二、麻疹病人的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1.病因与发病机制麻疫病毒为病原体,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

55℃时15分钟被破坏,在流通的空气或日光中20分钟失去活力。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短期繁殖,同时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被单核细胞吞噬后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皮疹。

2.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者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是凡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

3.临床表现

(1)潜伏期:

6~18天,平均10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发疹前期):

一般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麻疹黏膜斑(具早期诊断价值)。

体温高达39oC以上,头痛、打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颊黏膜上可见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出疹后逐渐消失。

部分患儿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精神不振。

(3)出疹期:

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始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面、颈、躯干、上肢、下肢及足底。

开始为不规则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堂,重者可融合,皮肤水肿。

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及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全身淋巴结大及肝脾大。

(4)恢复期:

出疹后3~4天,皮疹开始按出疹顺序消退,体温下降、食欲、精神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5)常见并发症:

①支气管肺炎:

出疹1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②喉炎。

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极易出现喉梗阻,出现窒息死亡。

③心肌炎。

④麻疹脑炎。

多发生于疹后2~6天,也可发生于疹后3周内。

与麻疹的轻重无关。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多经l~5周恢复,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⑤结核病恶化。

麻疹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有继发严重感染者呈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病死率极高。

4.辅助检查鼻咽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均有早期诊断价值。

5.治疗要点对症治疗,以中药透疹治疗和护理为主,避免使用解热药,治疗并发症。

6.护理问题①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麻疹病毒、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②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

7.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

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乙醇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出疹,高热超过40℃时,可用小剂量解热药,防止高热惊厥。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

保持室内光线柔和,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并涂眼膏。

可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

(3)发热期宜给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及热汤,以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

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4)观察患儿的出疹情况,发热、咳嗽有无加重,患儿的精神状态,及早发现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护理。

(5)预防感染的传播:

对患儿进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

接触者隔离观察21天。

病房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患儿衣物及玩具暴晒2小时,减少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

对8个月小儿接种麻疹疫苗。

接种后12天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天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接触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免于发病,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8.健康教育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2)进食应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容易消化食物。

(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4)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食,多喝开水。

(5)自动免疫。

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7岁时复种。

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患病也较轻。

(6)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三、水痘病人的护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轻度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

水痘的传染性极强,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

1.病因与发病机制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传染性疾病。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

该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和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但在疱疹液中可长期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由飞沫传播,病毒侵入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复制,而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

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由于病毒入血往往是间歇性的,导致患儿皮疹分批出现,且不同性状皮疹同时存在。

皮肤病变仅限于棘表皮细胞层,故脱屑后不留瘢痕。

2.流行病学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多发生在冬末、初春季节。

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出疹前24小时至疱疹全部结痂之前均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以l~6岁儿童多见。

3.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0~21天,一般2周左右。

(2)前驱期:

皮疹出现前24小时,可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皮疹。

首发于躯干,以后至面部、头皮,四肢远端较少。

痒感重,呈向心性分布。

皮疹按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的顺序演变,连续分批出现,一般2~3批,在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

黏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结膜和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自愈。

并发症主要有: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水痘脑炎、原发性水痘肺炎等。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偏高。

5.治疗要点对症支持治疗,可用维生素B12肌内注射,如有高热可给予解热药,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

可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是首选药物,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才有效。

6.护理问题①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②潜在并发症为肺炎、脑炎(医学教育网整理)。

7.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

监测体温变化,如有高热可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出疹期禁用糖皮质激素。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更换内衣及床单,防止继发感染;皮肤瘙痒者,局部途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

亦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疱疹破溃时涂1%甲紫溶液;有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或遵医嘱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

(3)病情观察:

患儿隔离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4)预防疾病传播:

无并发症的患儿多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止。

托幼机构中若发现水痘患儿应检疫3周。

体弱、应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缺陷者,应在接触水痘后72小时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恢复期血清肌内注射,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近年来使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

8.健康教育

(1)流行期间少带儿童去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

(2)患儿隔离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3)为家长示范皮肤护理方法,防止继发感染。

四、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