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382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考研资料整理.docx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考研资料整理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第一编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

一、博物馆学

1、博物馆学的定义

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简写ICOM)对博物馆学的定义是:

“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提出: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般而言,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国际博物馆协会

国际非政府性博物馆专业组织,简称“博协”,成立于1946年11月16日。

宗旨是:

促进博物馆学以及与博物馆管理和运行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

这个组织由国家委员会、国际专门委员会以及附属组织和地区性委员会组成。

会员由个人会员、团体会员、赞助会员和名誉会员构成。

总秘书处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

全体大会是国际博协的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有通过和修改协会章程,选举国际博协主席和执行委员会等。

中国是最早(1946年11月)发表声明支持创建国际博协的27个国家之一。

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学会代表团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博协第13届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加入国际博协,并于同年建立了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

国际博协的主要出版物有:

《国际博物馆协会新闻》、《国际博物馆研究丛刊》等。

2、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

博物馆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及其内在规律就是博物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3、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

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

博物馆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是博物馆活动的主体,博物馆活动和博物馆的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博物馆的认为主要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

它所运用的知识范围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其方法论也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因此一般认为博物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博物馆学有着很强的跨学科性,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4、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一般包括:

1.理论博物馆学基础

(1)博物馆学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学习方法论;博物馆学说史;

(2)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

博物馆特征、社会职能;社会条件及其未来发展;

2.博物馆方法学

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等工作原则和方法,分别发展成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

3.博物馆管理学

宏观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微观上研究博物馆的内部功能,机构组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4.历史博物馆学

探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博物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性质、作用和特点。

5.普通博物馆学

综合以上各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阐述的学科。

6.专门博物馆学

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

5、21世纪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

一、“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二、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博物馆学形成问世

三、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运动继续在探索中前进

一、

(1)20世纪70年代:

以人为本;

(2)80年代初期,人与物相结合,即博物馆必须将人的研究提到与物平等的水平上,博物馆本应是研究人对物的研究,研究人如何利用物;

(3)90年代中期,应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的本质是社会需要的由博物馆反映出来的人与物的结合。

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

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人与物的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向。

二、

80年代以来,博物馆的信息化进程已日益发展起来。

博物馆信息化应该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至少包涵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知识工程等三大门类。

博物馆信息管理就是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博物馆的自动化系统既包括一般的文物安全保护系统和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管理,也包括一批专门研制的、适应博物馆研究需要的专用自动化系统。

知识工程是博物馆信息的攻坚项目。

三、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类型,是管理教育文化机能变化的机构,有时称邻里博物馆或街区博物馆。

由乔治·亨利·里维埃在1971年国际博协第9次大会上首次提出。

它既是考察文化机构性质与结构的框架,又是使其民主化的过程。

基本理念是博物馆和社区应与生活的各方民联系起来。

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于法国、加拿大。

世界上已有300多座:

西欧、南欧约70座(法、西班牙和葡萄牙)北欧约50座(集中于挪威、瑞典和丹麦)拉丁美洲约90座(集中于巴西和墨西哥);北美洲约20座(集中于美国和加拿大)。

中挪文化合作项目——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亚洲和中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弊端?

1、生态博物馆不需要专业的博物馆人员,而是让公众建立自己的博物馆,把物归到人文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去,以此发展下去,博物馆将不存在。

2、由少数人搞起来的生态博物馆只是一种实验

3、生态博物馆的功能有限,离开特定的地区就不行了。

因此,其缺少博物馆的广泛意义。

一般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的区别:

一般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传统、主流博物馆)(现代、非主流博物馆)

藏品遗产

建筑社区

观众居民

科学知识文化记忆

科学研究公众知识

 

“新博物馆学运动”实际是博物馆学中的一个学派,于1972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成立。

在1984年的《魁北克宣言》中,公布其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主要有:

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把历史与未来衔接起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

将关怀社群,社区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的最高指导原则。

新博物馆学运动促进了一些国家生态博物馆和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出现,同时也丰富了生态等博物馆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社区化和大众化的进程。

新博物馆学促进了以下博物馆的发展:

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邻里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弊端?

1、新博物馆学运动实际上是博物馆学中的一个学派,是研究博物馆一种现象的理论,不能取代博物馆学而称之为新博物馆学。

2、肯定了将博物馆的物置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但不能否定传统的博物馆动能。

6、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

前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瑞士博物馆学者马丁·施尔提出:

“作为科学,首先要有专业语汇体系,第二要有逻辑体系,第三要有独立性或排他性。

前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荷兰学者冯·门施提出世界范围内的三种趋势。

第一,差异性趋势。

第二,专业化趋势。

第三,重新界定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的趋势。

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从我国国情出发,密切结合实际,吸收外国博物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在完善普通博物馆学的基础上,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大力开展专门博物馆学的研究,革新与发展博物馆学,建立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

这是我国博物馆学研究者的光荣任务和奋斗目标。

 

7、试论博物馆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的,一是哲学方法,二是一般科学研究方法,三是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

这三个层次的方法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不是分割的。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博物馆学的最高原则系统。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与西方博物馆学研究的根本区别。

2、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1)分析与综合法

(2)历史法:

从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

通过访问、民意测验、发问卷、社会统计、抽样调查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实际情况,并进行研究。

(4)比较法:

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这类现象的本质、特点或是现象之间的差异的研究方法。

3、注意跨学科研究

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技术,分析博物馆学研究课题的综合研究方法。

4、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新的科学方法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建立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

建立博物馆学本学科自身的具体研究方法,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解决本学科的特殊矛盾。

8、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教育学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需适当应用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

2)与心理学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的观众心理,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吸引、感染观众

3)与社会学研究人们在什么思想支配下参观博物馆的,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与其本人的其他社会行为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等等。

4)与目录学博物馆的藏品编目,与图书编目基本原理一样,博物馆学应该不断吸取目录学的研究成果,使博物馆藏品编目工作更加科学化。

5)与管理学博物馆学要研究博物馆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员组成、职责及活动方式,研究博物馆的管理目标、管理过程、原则和方法,就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理论。

6)与人才学

7)与公共关系学

 

9、欧美等地的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

自英国人杰·格拉瑟1885年正式使用博物馆学这一术语,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1)17世纪——19世纪中叶

博物馆学和许多学科一样是从描述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以前:

经验描述阶段,就事论事的研究,没有整体性、系统性。

1565年,荷兰昆贝齐提出“藏品应先分类再展览”。

17世纪出版了一批博物馆藏品目录,其中最著名的是1656年在伦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

1727年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在莱比锡出版,作者是C.D.F.尼克利乌斯。

该书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

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根据便于学习的原则展出藏品。

自然标本必须与人工制品分开。

自然标本应从人体解剖开始,人工制品则应按时间顺序排列。

1837年G.F.克莱姆发表了第一部关于博物馆史的论著《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

1888年G.B.古德发表了《博物馆历史和历史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管理原则》,系统地论述了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904年英国博物馆学者D.默里发表了三卷本的《博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系统地论述了欧洲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博物馆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娱乐公众的功能,也强调了为研究服务的作用。

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

博物馆在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视。

T.R.亚当姆的《博物馆的公民价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和G.F.拉姆齐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3)二战之后

1950年出版的日本棚桥源太郎《博物馆学纲要》

1955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8年出版了H.A.克诺尔著的《地方文化与历史博物馆的登陆工作与藏品》,《新博物馆》杂志也于同年创刊。

K.施莱纳博士的《博物馆学概论》(1982)、《博物馆领域史》(1983)、《博物馆学基础》(1984)等著作陆续出版,提出了博物馆物质、博物馆实物、博物馆领域等概念,以藏品学为核心的博物馆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形成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

日本棚桥源太郎《博物馆学纲要》、1955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10、当代中国博物馆学

(1)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我国博物馆学从此期开始,与国际博物馆学接轨,反映当时博物馆学的最新成果。

但又明显搬用外国博物馆学的时代印记,联系我国博物馆的实际不够。

张謇、蔡元培在博物馆知识和理论的介绍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1936年6月出版的生物学家费畊雨、费鸿年编著的《博物馆学概论》和同年7月出版的上海市博物馆陈端志著的《博物馆学通论》标志着我国学者对博物馆学的学术意义上的研究的起步。

两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博物馆学知识和博物馆工作基本方法。

20世纪40年代,曾昭燏著《博物馆》及荆三林著《博物馆学大纲》

(2)建国初期,50年代,博物馆学的特点是以苏联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范式,指导中国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

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形成了比较广泛地有关博物馆学知识和博物馆工作方法的普及活动,促进了博物馆工作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改革当时博物馆队伍人员新、素质低的状况发挥了明显作用,培养了博物馆业务人才。

但缺乏明确的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只局限与学习苏联博物馆学的理论,局限了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视野和独创精神。

1957年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这是一本试图以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诠释中国博物馆工作实践的著作,反映了时代转换条件下博物馆学研究者的理性追求。

1961年内部铅印的《博物馆工作概论》问世,这是文化部文化学院集中一批博物馆工作者对当时博物馆实际经验的概括总结。

(3)改革开放以来,把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开始建立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道路。

首先,列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培养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和博物馆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式任务之一。

第二,1982年,3月成立了博物馆学研究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学会。

第三,开展了有计划的博物馆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奖励、学报、会议、出版规范或制度。

第四,开展了博物馆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博物馆学科的国际化正在加速。

二、博物馆

1、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

国际博物馆协会1989年9月修改: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定义变化的趋向:

第一,“博物馆是个非营利机构”的观念开始变化。

第二,强调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

第三,主张博物馆新定义应反映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性,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

2、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

“三性两务”:

博物馆的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

作用:

①基本作用:

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②政治作用:

反映一个国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态度。

③为科研提供资料。

④促进经济发展。

⑤休闲娱乐。

⑥文化作用。

3、博物馆的特征

作为博物馆机构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首先是具有藏品也就是实物;第二要有基本陈列;第三要真向社会公众开放;第四要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

博物馆的特点有:

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

实物性:

是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点,也是博物馆的主要特征。

博物馆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可以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物”进行的。

第一,“物”的收集和保存。

第二,“物”的研究。

第三,“物”的利用。

直观性:

以展品为主的展览效果,生动具体

广博性:

博物馆门类众多,收藏品涉及广泛

4、博物馆的功能

中国: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

欧美:

三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EducateEntertainEnrich)。

5、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3)思想品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6、博物馆的类型

博物馆类型是指一定数量的博物馆根据某种共同的标准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类别。

国际上:

通常以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作为划分主要依据分为:

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

我国:

(1)分为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门性

(2)按从隶属关系,按主管部门和领导系统划分,文化系统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科技系统博物馆(中国科技馆)、教育系统博物馆(北京大学博物馆)、军事系统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园林管理系统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民政系统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博物馆(煤炭博物馆、邮票博物馆)。

(3)按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划分,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科技类、综合类

 

分类的研究意义:

(1)可以更科学把握某一类型博物馆的特点与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各类型博物馆的专业方向,切合实际地制定各类方针政策。

(2)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博物馆事业建设。

7、西方博物馆史发展史

①萌芽期:

最早的博物馆:

(1)古希腊特菲尔·奥林帕斯神殿建于公元前5世纪,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

(2)前284年,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园。

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大厅、研究室,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的藏品以及作家和诗人的手稿(公元1世纪时达50万卷)。

直至公元4世纪,该馆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

(3)古罗马万神庙∕潘提翁神庙——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

(4)此期特点:

①藏品数量十分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②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④博物馆的功能未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②中世纪时期

(1)特点:

①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

②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

③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2)地点:

教堂、修道院、王室

(3)列举:

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德国的哈雷修道院

③近代博物馆的出现

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物质条件成熟了:

首先是藏品的增长,其次是收藏范围的扩大。

(1)背景:

①17、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促进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②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博物馆提供了舆论准备。

④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

(2)1682年向公众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了近代博物馆的先河,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

(3)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不列颠博物馆和卢浮宫。

 

①不列颠博物馆

不列颠博物馆是在私人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奠基人是英国医生汉司·斯隆,其晚年收藏的文物达79575件,以及藏有4万件手稿的图书馆。

1759年1月15日,改馆在一座17世纪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开幕并对外开放。

最初分为印刷出版部、手稿部(包括钱币、绘画)、自然和人工制品部。

②卢浮宫

1793年7月27日,法国政府决定:

巴黎卢浮宫改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组成专门委员会管理。

同年8月10日向公众开放。

卢浮宫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12世纪末,这里是一座城堡;1527年和1546年两次改建,按文艺复兴时期的形制修建成王宫,并开始收藏艺术珍品。

路易十四时艺术藏品总量达20000件。

卢浮宫现有藏品四十万多件,其中爱神维纳斯雕像、达·芬奇《蒙娜丽莎》和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像被誉为世界艺术三宝。

卢浮宫的开放标志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大博物馆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开放,一些王宫殿堂也都开放了。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博物馆工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博物馆事业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④近代博物馆的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

19世纪博物馆的新特点:

一是工业化博物馆的出现和工业展览会的举行,二是一些大型博物馆的兴建。

(1)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发展,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博览会(水晶宫展览)。

(2)大型博物馆的建立,1846年美国史密松学院、187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3)博物馆科学水平提高,运作方式也更为科学。

1836年《汤姆逊分类法》(哥本哈根博物馆的汤姆逊按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划分藏品)、生态复原陈列法

(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国和国际的博物馆专业组织相继建立。

(1889年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是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专业组织。

1903年,欧洲各国在德国的满海姆召开第一次博物馆会议。

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并明确规定协会的任务是出版年刊、会刊,以帮助了解世界博物馆的情况,不断探讨工作中的问题。

1926年,国际联盟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博物馆事务局。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

苏联(1917年11月7日建立)的博物馆建设。

1919年11月在列宁格勒建成了第一个革命博物馆,1924年在莫斯科筹建苏联革命博物馆,这些地志性博物馆陈列内容包括自然概貌、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自上而下地有计划地(如五年计划)兴建博物馆。

(5)美国博物馆的兴起和博物馆教化功能的强化。

⑤当代博物馆的发展

(1)背景:

两极向多极发展,经济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博物馆的质量和办馆理念均有较大发展。

(2)新发展:

①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使得博物馆关注下层,白人的优越感受到冲击,让底层人民了解博物馆、为底层人民服务成为主流,比如在贫民窟建立分馆、邻里博物馆出现等。

②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科学中心建立,兴起探索宫出现。

③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的提出促使生态博物馆建立。

④社区博物馆出现,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贴近民众生活,适应文化资产的保存的趋势。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博物馆蓬勃发展。

优点:

使博物馆藏品更好地被大众了解。

缺点:

被某些人用于其他用途,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设备投入高。

⑥进入21世纪,美国文化向外传播,博物馆如何保存民族文化成为新话题。

认识:

1发达国家在形式上形成由大型著名博物馆、各层次各类别专业博物馆以及众多小型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共同构成的体系,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紧密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