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354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docx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63页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序言

五年多前,曾经做过一个小研究,在调查一百多个父母亲有关家庭价值观的问卷中,有一个题目问及他们对于自己子女教育的期望,统计的结果以“有责任感”在众多选项中占第一位,其次是“有信心和勇气”,再其次是“有宽恕和包容的心”。

由此结果显现,今日的父母十分重视非智力的因素,或是现代流行的名词:

之后,我在一些演讲场合每提到这项结果时,大多数的父母均纷纷点头认同。

  虽然许多的父母都肯定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但是在面对他们来寻求咨询时,发现这也正是他们在教养孩子上最大的困扰,急需心理和教育相关的学者专家给予协助,尤其是不少的父母根本没有学习过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学习为人父母的教养之方。

  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验,一起集思广益编著适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实用手册,并且结合西方亲职教育的精华,以父母成长团体的活动进行,得到了不错的成绩。

这一套有系统的团体活动内容和方式不仅让父母亲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在实际运用上更能得心应手。

如今,不仅在台湾地区训练了超过三百位以上的团体领导者,并且也培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上百位亲职教育伙伴,而受益于这套系列课程的父母亲已有数千人,这个有意义的教育工作仍热烈推广中,我们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因此而更和谐美满,亲子关系更快乐融洽;当然,同时帮助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个有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翁。

  实用手册分为两本,一本为父母阅读手册,一本为父母团体领导者手册。

前者做为团体领导者带领父母团体时,发给参加团体的成员配合单元进行的阅读资料,亦可做为自我进修阅读用;后者为团体领导者经过领导者训练后,带领团体的参考的活动方案,详细的内容均各见于两本手册中,不再赘述。

最重要的是:

凡事做中学(),参加父母团体的成员很快地会从中享受到这套我所谓的“亲职教育的太极基本功”课程和活动的乐趣,进而成为一个胜任愉快的e时代父母。

致父母的一封信

有人说:

“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

”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

以日常生活的作息而言,从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早点、上学,到下午放学、看电视、吃晚饭、洗澡、上床睡觉等,就常让父母忙得团团转。

如果再有功课不好、没有责任感、说谎、偷窃、叛逆等行为,更会使父母伤透脑筋。

  有些父母仍对孩子使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管教方式,却不知这些方法在讲求平等的今天已逐渐失效。

也有些父母虽理解到过去的方式不再有效,但是不知道有什么良策,甚至不知孩子有什么问题,不是管教起来忽松忽紧、前后矛盾,就是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而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夫妻失和。

  父母陷入孩子问题的困境当中,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一代的父母都成长在传统权威环境下,所学习和承袭的教育是上一代的管教模式,但是面对成长在现代民主的下一代,缺乏应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也没有任何人或学校教我们如何为人父母,自然在新旧价值观交替之际感到茫然和焦虑。

今日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只有父母是例外,似乎被期望为天生就能胜任这一角色。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如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父母角色是成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一个最难处理的角色。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听演讲,而且希望从中获得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尤其是当场或私下向演讲的专家提问,希望立即获得一些具体可行的答案。

然而,短短的演讲时间,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开启了一点新的想法和方法,离“知行合一”的境地还是有一大段距离,其结果是听到的方法不是用不出来,就是用了也没有效果。

这并不是说听演讲没有用,而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状况,即使看似共通性的问题,在实际的处理上仍有个别差异。

  因此,父母除了要认识到自己才是第一线教育者外,还需要学习一套有效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

本书结合当前西方亲职教育中盛行的“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理念,编写适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内容,并且进行家长培训团体的实验研究,多年来得到丰硕的成果。

例如,1989年起,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推广,受益于这套课程的父母已有数万人,而且这个有意义的教育工作仍持续进行中。

在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也展开一系列的家长培训团体,得到热烈的回响和有效的证明。

因为,这一套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让父母亲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在实际运用上更能得心应手。

  本书除整体说明如何成为有效能的父母外,各章节还详细介绍如何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如何处理父母的情绪反应、积极倾听孩子、以及鼓励等管教的实用方式。

因此,不论父母、教师、家庭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或父母团体的领导者,只要有意成为高效能父母或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的人,都可以借此书作为教养上的参考。

父母无需死记硬背,只需参考并灵活运用,便能循序渐进的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值此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郑重推荐并敬祈共享之。

第一章民主的教养态度

让孩子自己作主

在这个自我意识高涨的时代,父母不能再固守权威的城池,因为从小被使唤惯的孩子,等到他必须自己作决定的时候,会措手不及。

  我常告诉那些有听话、乖孩子的家长,不要高兴得太早,除非他希望孩子一辈子都作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只能跟着人家走。

相信每一个作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责任感,能独立思考,能独立自主。

这就必须从小培养他面对事实,自己解决困难。

很多青少年的父母,感叹孩子不负责任,不懂得体贴父母、家人的辛苦,这些观念和习惯都必须及早培养、训练,才能造就日后独立自主的单独个体。

  首先父母必须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信任孩子有能力做他自己的主人,无论任何人都必须自己走自己的路,与其一天到晚紧张兮兮的盯着孩子,干涉他做这做那,还不如让他自己去作,父母也落得轻松。

就如上补习班、课后班一事,大多数父母都是一把抓,反正是我出钱,你消费,你只管听我的就是,不能有什么意见。

到头来,孩子怨声载道,来个杀手锏-“不去就是不去”,反而浪费钱又伤亲情。

倒不如坐下来听听孩子的意见,帮助他分析后,让他自己去决定要学什么?

到那里学?

  其次要多给孩子机会,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不同的责任,并依孩子的性格提供不同的机会,让他从中领悟、学习,进而培养思考力及决策力,慢慢的孩子便能自己作主了。

  或许你会觉得凡事让孩子自己动手、作主,好象父母的责任少了、懒了。

其实是故意给孩子机会,让他把能力表现出来,如果父母不放手就无法知道孩子的能力有多大。

而且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越开发越多。

  很多家庭的互动里发现,爸妈做得越少,孩子会的就越多。

如果舍不得让孩子去尝试、劳动,那就必须长久为孩子做,直到做不动。

因此,聪明的父母,何不轻轻松松地把责任还给孩子,并让孩子知道即使决定错了也没有关系,有错误才有改进,有改进才有机会

 

让孩子自己学习

太多的父母连孩子的学习都要插一手,急着把答案告诉孩子,反而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

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民主尊重为原则,让孩子做他有兴趣做的。

常见到有些父母因为小时候没达到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于是冒然的强迫孩子上各式各样的课后班,若是孩子不抗拒也就算了,偏偏有些孩子故意跟父母唱反调,摆出偏不要的姿态,不但收不到学习的效果,反而伤了亲子间的和气。

父母也觉得自己的苦心白费了。

这些都源自于父母以为孩子对爸妈的话必须言听计从,或者是爸妈给的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等错误观念。

给孩子更宽广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他自己作决定。

有些在台湾并不怎么出色的孩子,一到了国外却如鱼得水,表现得令人刮目相看,追究其中的原因发现,国外的教育制度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父母老师都是在一旁协助辅导,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支持。

孩子在这样环境中学到怎样去开启知识的宝库,并且知道怎样做学问,而不是一昧的追求试题的答案。

所幸教育改革目前也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更落实在每一个教育阶段。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父母能从家庭中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做起,给孩子更多的弹性,发挥机会教育,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爱要等候

虽说教养要及时,但爱却是要花时间等候,犹如农人春耕夏耘等待秋收一般,许多父母操之过急,从呱呱落地便算着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拼命的给、尽情的灌,唯恐漏了什么好的没给到。

心里想的满是爱和期盼,嘴巴说的却都是要这样、那样,还有永无止尽的挑剔和要求。

难怪有那么多孩子表示,“每天回家我都快疯了!

”。

事实上,人生之路那么漫长,一点小疏忽和小错误,对一辈子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何不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从旁协助、引导、修正他的脚步?

奉劝易紧张的父母常存“不要紧”、“慢慢来”的心情,别把孩子吓坏了,反而使他失去自主的能力。

  等待不仅是等待孩子更成熟、更懂事,相对的也等待父母自己更成长,许多父母在恨铁不成钢之余,却忘了自己也需要成长和再教育。

许多错误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及态度,需要重新思考。

诸如“我要掌握孩子”、“成功的父母是视子女的成绩表现而定”、“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等,都需要借着各方面的亲职信息来澄清,尤其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改变,和孩子一起来长大,共谱亲情的乐章。

身教重于言教

对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型社会团体,在家庭中孩子学习、发展他的认知及行为。

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然而现在的父母都很喜欢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子女,甚至有“照我所说的去做,不要照我所做的”说法,真是一大讽刺。

而子女们则认为“与其热心的叫我做,倒不如他们自己做一次,然后我便会照着做”。

  曾有孩子抱怨父母买了一大堆书给他,告知书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说书是最佳的精神粮食,希望他能用心读书,但父母却从来不看书。

也有父母成天守在电视机旁,却要求孩子读书、再读书。

试想,没有适当的环境,却要求孩子有那样的特质,这是很难的。

特别是有关人生意义及生活智慧,除了父母亲身实践外,是无法让子女学习到的。

  有些父母会推说生活过于忙碌,其实日常生活中便有很多机会,例如一起工作、购物、准备餐具、家庭大扫除等,从工作中教育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及态度。

在亲子互动的温馨情谊中,从父母身上所学习到的将是他这一生最丰富、最珍贵的财产。

因此,先身教,再要求孩子吧!

做个有效能的父母

 随着民主意识的抬头,人本主义的伸张,传播媒体的便捷,现在的小孩已不再信服权威式的亲子关系,遗憾的是一些父母仍然深信自己必须是有权威的,相信“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

没想到这种观念却导致孩子抗拒心增强,沟通难度升高,自尊心低落。

孩子叛逆的情绪也许暂时被压抑在父母的权威下,但隐藏在背后的孩子自我伤害,可以从日益增多的暴力事件上得到一些警惕!

整个大环境的改变,使我们明白今日的养儿育女不仅是提供其生理上的温饱和安全的环境而已,更多要考虑的是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想成为有效能的父母,没有快捷方式可循,必须花时间。

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然后再学习不加价值及判断地倾听孩子说话、真诚的沟通,相信必能成为没有输家的父母。

许多时候父母的无力感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其实若冷静的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只要不危及生命,先洗澡或先看电视,事实上是可以讨论商量的。

至于生气则是因孩子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标准,依据我们的社会经验,相信也都能接受学业成绩和将来的事业成就不见得成正比的事实。

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逼孩子样样要第一,说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呢?

多年前,一位疑似坠楼的初中女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事后唯一的心愿是:

我宁愿她笨一些,快乐一些……。

也许我们会幸灾乐祸的认为幸好不是我家的孩子,但谁又能保证以后不是呢?

  不论大人或小孩都期盼被肯定、接纳,当被如此对待时,他就能破茧而出,改变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使自己更有作为。

孩子就像有无限潜力的种子,而父母的接纳就是开启孩子潜能之门的钥匙!

也许你会咬牙切齿的说:

“我家的磨人精,除了会给我惹麻烦外,一无是处!

”果真如此吗?

他总有点贴心或有别于他人之处,不妨在他有良好表现时给予增强,让他朝着你鼓励的方向去发展。

而不必固着地以为好孩子就是成绩好、听话而已。

好动的小孩说不定是明日的体操之星呢!

  我们的观念、想法往往会决定我们看事情的角度,甚至决定我们的教养态度,请试着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孩子的行为表现,自然会有另一番境界。

相信我们都能在民主尊重的原则下,重新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气氛

有句话说: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每每在电视报导媒体看到罪犯的表情,除了悔意,就是无奈和怨恨,而研究犯罪学者也一再告诉我们这些人很多都是因为生长在破碎不健全的家庭里,进而促使他步入歧途。

  现代的父母普遍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缺乏敏锐柔软的心,不易感受父母的用心良苦。

其实温暖的心必须用有爱的土壤来培育,我们总是给孩子我们以为需要的、最好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有些父母用“理”来教育孩子,固然可能培养社会精英,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感恩惜福、体贴而快乐的感性孩子。

“家”除了是提供温饱的地方,它更多的功能是给人们在辛苦工作、学习,或遭遇挫折之时的休憩、避风港。

至于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呢?

以下四点可供参考:

  

(一)让家人觉得家的门永远是开的:

  家是不必担心挨骂、被批评或受到讥笑的地方,即使犯了错也可得到宽容,孩子在其中感受到父母的亲情,而逐渐发展他的自我反省能力。

在家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思考、高谈阔论,自在的生活而不怕被拒绝;换句话说,家是绝对安全的。

  

(二)勇敢地把爱说出来:

  很多人都觉得向别人表达敬爱之意很容易。

唯独对自己家人,却爱在心里口难开,心想反正他会知道,往往最爱你的人最在乎你对他的感觉。

所以我们应常常真诚的赞美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心和奉献,让彼此感受到互相的爱和依赖。

切记!

爱不但要及时,还要把它说出来、行出来。

  (三)心连心、手牵手:

  有了爱的感觉,心手相连同甘共苦的信念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不管任何时候都会有十足的把握,知道家人永远会支持和协助我们。

提醒孩子出门、回家必和家人打招呼,使家人的关系逐渐亲热而成为习惯,习惯就成自然。

  (四)家人常一起游戏:

  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不解,游戏彷佛是小孩子的专利。

  我们家一直有个默契,星期天早上必玩迭罗汉,而最晚起床的必定被压在最底层(通常是老爸),等排好之后再“哇!

”的一声倒下来,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很开心,但也很体贴,因为怕压痛别人。

  当然每家的活动不尽相同,可以家庭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只要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即可。

家人甚至可以在家庭会议中取得共识,有些家庭就对球类、爬山乐此不疲,人世间最开心的莫过于此。

没有经营,那里来亲情,为人父母者尤其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为着生命的传承而努力,圣经上说:

你种的是什么?

收到的就是什么。

亲情绝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快餐,只有一步一步的经营。

第二章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序言

 一阵尖锐急促的哨子声,张先生猛然发现已闯过红灯到路中央。

两旁车辆刺耳的喇叭声、警察先生的训斥声,他几乎无法入耳,甚至被开罚单的过程也毫无印象,只觉得头昏脑胀不知身在何方,因为那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了。

  一大早学校来电话通知,儿子将同学打伤,对方还在医院,要他尽快前往处理。

他简直不敢相信,那曾绕在身旁摇摇摆摆的儿子,何时长大了?

那个可爱、体贴、温顺的心肝宝贝,何时学会伤害人?

那幼时活泼中不失慧黠的孩子,何时变得如此残暴?

  一到医院,面对对方家长连串的责难,张先生只能低头赔不是。

而老师的一番话更让他惊觉事态严重。

原来儿子最近常有缺缴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结交逞强好斗同学、不服从劝导、与人发生争端等等。

心中不禁抱怨老师没有尽早联系,也自省为何未对这阵子家中笼罩的着阴霾的气氛有所警惕?

为何未曾警觉儿子的改变?

而今发生这种事真是越想越难过,越想就越自责……。

  自以为理性开明的父母,起初还能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孩子的改变,希望孩子能恢复往日的笑容、希望孩子很快地再快乐起来。

然而,孩子却越来越不快乐,事实上,有些时候孩子的情绪使得整个家庭生活变得更阴沉。

那个曾经可爱、体贴、温顺的小孩就这样突然间在家里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自私和霸道的陌生人。

最受不了的是,不管父母做什么努力,情况看来是更加糟糕。

父母反复的自问: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们是不是曾经做错了什么?

  “今天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越来越多的人问起这个问题。

我们当中多数人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困扰,有同样的挫折,也都曾有过很难了解孩子行为的那段时间,其实这是正常的。

人类的行为有许多原因,且看起来复杂难以理解,但却是可以了解的。

只要父母稍稍冷静,用一点心,加一点常识,融合一些专家的建议,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孩子终究会长成一个健康的大人。

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多数的小孩后来都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一份子。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孩子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叛逆的。

父母若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首先要改变。

确实,第一步需要由父母跨出,而这一步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父母要放弃某些教养小孩的成见,把自己变成关心小成人的大成人。

  请相信:

”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懂得你的孩子。

  有问题的孩子并非都是“病人”。

我们可以说“问题”即是孩子正常成长的一部份,做父母的,当务之急就是停止忧虑孩子是否正常,重要的是了解到底那些事情在困扰孩子。

许多父母也许会问:

“我们如何去了解?

”放轻松点,了解只是第一步而已。

最大的挑战是了解之后的行动。

父母要如何行动?

不管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解决之道,解决方法是否有效,关键要看父母能否为了孩子的转变而愿意先改变自己。

孩子的行为目的变化和辨认

五岁的逸仙第一次上幼儿园,她妈妈陪着去,逸仙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

“这些画好难看!

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窘。

急忙说:

“这是小朋友画的。

很棒啊!

你怎么说不好?

  碰巧老师明白孩子的话。

她微笑着说:

“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

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

”逸仙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着的问题:

“要是一个孩子作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逸仙拿起了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的问:

“是谁弄坏了救护车?

”妈妈回答说:

“你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干什么?

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儿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其实,逸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

他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结果。

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很恰当的回答:

“玩具是拿来玩的。

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逸仙似乎满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数据。

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他内心所要的答案:

“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一幅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

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

”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

”,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

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

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

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

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

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

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那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

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

“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

”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

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

身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

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

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

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

所以,父母亲要切记:

一旦斗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

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者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

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做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

而在面对争取权力的孩子时,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力斗争中。

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力的印象,深信权力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争取权力的渴望。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

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

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

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

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

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

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理。

珊珊想随心所欲,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

“马上停下来!

”妈妈喊叫。

“我不要!

”珊珊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

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

最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

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

“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

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

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

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