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308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合集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型:

赏读课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

“读诗使人聪慧”,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目标出示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自主学习

1、教师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关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3、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或学生及时给予评价。

5、学生配乐齐读诗歌。

四、精讲点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只鸟歌唱了哪些东西呢?

他们各象征了什么?

点拨:

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

土地: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象征光明与希望。

2、诗中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深深地感动了你?

并说说理由。

示例:

“嘶哑”为我们塑造了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没有了“珠圆玉润”、婉转清脆的歌喉,诗人将自己与鸟融为一体,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着的爱。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五、当堂训练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教师出示下水作文: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雄鹰,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让春雨所滋润着的土地,这永远奏响着世界的和谐的乐章,这无止境的上天入海的豪情壮志,和那静谧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然后我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微笑,因为我对这片土地无比眷恋……

学生练习:

请以《我爱……》为题,写一首小诗。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推荐阅读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北方》。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意象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1乡愁

学习目标: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

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一起来感受乡愁。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读、自由朗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等多种方式读

2、提问: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朗读时在语速和节奏上应注意什么?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

“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

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4、诗的结构: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

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五、小结:

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用“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六、全班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七、布置作业:

课后赏析席慕容先生的《乡愁》,看看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八、板书设计

乡愁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逐层推进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家国之情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型:

赏读课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

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róulìn),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cháo)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shī)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

《我用残损的手掌》(1分钟)

二、整体感知;吟诵课文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先分散朗读,后出示字词并找人读、齐读。

(4分钟)

锦jǐn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蓬péng蒿hāo

蝼lóu蚁yǐ憔qiáo悴蘸zhàn着灰烬jìn

2、要求大家把诗读的准确流畅,给每句诗标上序号后齐读。

师赞语:

大家读得很流畅。

(3分钟)

3、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

(不完整)下面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谁能把它补充完整,我用我残损的手掌做什么?

(摸索广大的土地)板书:

摸索广大土地(0.5分钟)

4、问:

他触摸到哪些土地?

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生标:

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岭南、南海。

(1分钟)

5、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血和泥、手掌沾满了阴暗。

板书:

血灰(0.5分钟)

6、师:

还触到什么地方?

“辽远的一角”。

板书:

辽远的一角。

再问:

这辽远的一角这么样呢?

依然完整。

板书:

完整(0.5分钟)

7、老师指着板书问: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来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当他摸到沾满血和灰的土地时的心情如何的?

当他摸到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时候,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下面请大家边读边揣摩作者的心情,老师走动询问。

(2分钟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8、生回答,、、、、、、师总结。

当他摸到广大的土地的时候心情痛苦、悲愤、凄凉。

板书:

悲愤;当他摸到辽远的一角时候对祖国充满了希望。

板书:

希望(1.5分钟)

9、师总结:

大家看,这首诗前后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大家在诗行中做一下标记,两种感情的分界线在哪里?

明确:

是第16行,就是说从开头到第16行是悲痛的;第16行以下则是昂扬向上的,是充满希望的。

(1.5分钟)

10、再读诗歌,在读的时候尽量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这两种不同的感情。

约2分钟后,多媒体出示1-8行,先找一人读,不得要领,问大家原因,没有读出悲愤之情。

(2.5分钟)

怎样才能读出悲愤之情呢,大家先讨论一下,要注意哪些?

语速、语调。

、、、、、、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括号啊,答是回忆中的景色,想一想回忆中的景色该怎么读,个别学生问,老师指导。

(约2分钟)

找一女生读,读得好(掌声)采访:

你觉得你是怎么处理的?

你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我用的悲痛的语调来读,怎样才难做到悲痛呢?

我想象当时日本侵略我国,屠杀我们中国人民,声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

(约1分钟)

11,再找一个男生评价女生读得怎么样,读的还不够悲伤,哪一个地方,“该是我的家乡”这句没有读出来,问你能读出来吗?

男生读之。

重读了’该是”,读得很好。

(约1分钟)

12、老师采访一下,你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答“这一角、、、、、、只是血和灰”,因为我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我好像感受到祖国的领土已沦丧,我们的人民被屠杀,感到无限的悲痛。

问你读括号内的内容时,为何好像声音高了一些?

“因为这是回忆中的美好景象,读得高一点,更能突出现实的残酷。

(括号内与括号外“我触到、、、、、、凉”构成对比)(约0.5分钟)

13、好的,回答的非常好,就像这位同学一样,大家再读,读出你的悲痛,不齐读。

(约1分钟)

18、问:

“这一片胡在哪里啊”

生答:

“西湖”。

师问:

“你怎么知道是西湖?

生答:

“因为戴望舒生于杭州”。

师: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