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263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曲五首》教案3.docx

《诗词曲五首》教案3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目的要求: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类型:

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挂图

教材分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赤壁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词前小序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检查预习:

1、   你会读吗?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2、  请你记住:

销:

销蚀。

将:

拿起。

磨洗:

磨光洗净。

折戟:

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干戈:

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

荒凉冷落。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

宫殿。

把酒:

端起酒杯。

不胜:

经受不住。

何似:

哪里比得上。

何事:

为什么。

婵娟:

指月亮。

绮户:

雕花的窗户。

经行:

经过长精神:

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遭逢起一经:

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

自幼好学,博览百家。

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后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

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

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

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

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

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

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为什么?

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9、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附板书: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诗)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作品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欣赏《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

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为什么?

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9

1.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咏史之作,抒发的是  ( 历史的兴亡之感  )  

2.解释诗中加横线的词。

  ①折戟   ( 折断的戟 )  ②磨洗   磨光洗净 ③铜雀指铜雀台 

3.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思是 折断的铁戟沉入江中还没有烂掉,拿来磨洗当然能认得出它属于前朝 采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 .

4.诗中的“周郎”指历史上的  周瑜 ,他与赤壁有关的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

5.你认为诗中最精彩的两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诗人充分调动了形象思维,从反面落笔,通过铜雀锁“二乔”,假想东吴兵败可能遭到的屈辱,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这两句话一方面是议论历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有才华而不得意的感慨。

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附板书: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四、欣赏《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

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

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

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

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

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