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14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设计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室内设计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室内设计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室内设计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室内设计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内设计观.docx

《室内设计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设计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室内设计观.docx

室内设计观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2009-03-05中华室内设计网人气:

11037次

  (IeohMing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BAUM&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贝聿铭作品:

中银大厦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

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

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

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

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

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

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

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

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

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

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

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

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

装修效果非常完美。

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

主要空间为1150×1150,办公空间为575×575,两个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聿铭作品: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

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

用统一的模数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贝氏惯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采用。

比如新加坡的华侨银行,采用的是2000×1000的模数,也是2/1的比例关系,它正好符合门的高、宽。

卫生间采用200×100的模数。

但是,这种2/1模数体系也给贝氏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带来了麻烦。

方案中东南角的玻璃尖塔不是很好看,显得不够挺拔。

这是因为2/1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尖塔方锥的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只能是45度,最完美的方锥造型的二面角恰恰不是45度,而是贝氏在卢浮宫金字塔中采取的角度——50.7106度,贝氏在卢浮宫中所用的不是这种2/1的模数体系。

但贝聿铭也有它的解释:

他考虑到北京的限高,要降低高度。

  总之,贝氏的模数体系还是非常精彩的,用寿震华总建筑师的话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

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不上世界领先,但他们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图纸大、小样合一,不存在节点大样与图纸对不上的问题。

图纸中大量使用“Xref.(外部引用)”,使大、小样都引自共同的源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较对图纸所花费的时间。

比如1:

200的平面,各个核心筒从分别的核心筒平面中引用,核心筒平面中包括了楼梯、电梯、卫生间,所以要把一些过于细节化的图层关掉。

至于楼梯、电梯、卫生间的详图,也引自核心筒平面。

这样一来,如果要做什么改动,只修改核心筒平面就行了,由于所应用的Xref.由即时更新的特点,1:

200的平面及详图不经修改,自己更新。

于是,许多重复的工作量就可以节省了。

Xref.的应用常常使一张图的图层多达二百多层,对于不熟悉的人应用起来困难很大。

另外,象属性、纸空间、模型空间这些我们平时不太使用的命令,在贝氏的图纸中也经常使到,确实带来了不少方便。

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国际互联网,还是各单位、事务所的局域网,都为大规模的协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带来的是极高的设计质量。

  贝聿铭作品:

香山饭店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DesignDevelop)、施工文件(Construction)、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

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所有非承重墙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块轻墙,美国的做法与中国的大不一样。

在美国,标准做法是砌完砌块之后直接做喷涂,而不用作抹灰层。

这是因为在美国,厂家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砌块尺寸非常精确一致,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并且用一种专门的封条把砌块之间的缝隙填上。

这样,在上面直接做喷涂,也可以保证表面的平整。

而国内的砌块,经贝氏考察之后,认为是非常粗糙、并且尺寸不规则的。

所以砌筑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抹灰。

这样一来,对砌筑时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

为了确保墙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同样达到要求,贝氏要用中国的实际材料做足尺的模型,来研究具体的做法。

在施工的选材中,贝氏要求进行国际招标。

每一项招标要至少允许三个以上厂家进行投标,以形成竞争的环境。

而且参加投标的厂家要递交由实际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以便贝氏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

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

对于人们接触最多的按钮,甚至作了1:

1的详图。

为了消除电梯外表镜面不锈钢板转角处的园角,获得挺直的效果,不锈钢板的厚度是一般电梯的十倍。

这样一来,电梯两扇门可以做到严丝合缝,它们之间的黑缝就消除了。

对于施工中的细节情况,贝氏都做了详考虑到旗杆的长度,应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运输;在运输中应做怎样的包装;到工地后如不能马上施工,应怎样安放;在工地放置超过多少天之后,包装有可能损坏,又要如何处理……中银大厦的暖通、给排水、以及电器、消防等设备比较复杂,而且贝氏对工程要求很高,所有的洞一律预留,不能出现结构、建筑施工完毕,再凿洞的现象。

建筑师为了协调同其它专业的关系,所有的设备留洞都要亲手画一遍,出一套专门的留洞图,以避免建筑和设备以及设备各专业之间发生冲突。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

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贝聿铭作品:

肯尼迪图书馆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

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

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

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

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制,所有的模数都基于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

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来,建筑的图纸可以画得十分漂亮,但结构的图纸看起来却十分别扭:

轴线与装修线相齐,与结构总是差着一个很小的距离。

为此,结构工程师不知要付出多几倍的工作量。

而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以结构的中线作为轴线定位的。

---简单的是设计,复杂的是生活。

设计师提高水平必备秘籍【原创】-设计师谭家明文集

  要提高设计水平,前提当然是必须掌握基本的软件技术和了解专业的理论知识等。

以下是迅速提高设计水平的九大秘诀。

  一,想

  设计师首先必须善于思考,对设计主张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这是最重要的。

别担心你的想法有多“烂”,没有人能一下子做好的,但你完全可以做好你的习惯和态度。

学会大胆地摸索和尝试自己的想法,懂得借鉴,追求属于自己的创意。

但是如果在设计时不动脑筋地套模板,套素材,甚至是盲目模仿和抄袭,那简直是在摧残你的创造力,滋养你的惰性,这样永远无法进步,而且以后想进步也非常困难。

  二,看

  1,大量欣赏别人的作品,尤其是优秀作品,培养艺术鉴赏能力,这对于提高设计水平是必须的。

看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边看边想,仔细研究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但有人会抱怨要看作品自己却没有多少设计类书籍,上网找大量并且是自己需要的设计作品和设计资源又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这里你建议去找汇集网络上所有优秀设计资源的网站,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提高学习效率。

  2,反复地欣赏优秀的作品。

温故而知新,设计也是如此。

收藏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过段时间再看看这些作品,往往会比第一次有更大的收获。

  3,经常看看自己的作品。

经常看看自己的过去设计的作品,你就会了解自己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设计体会。

  三,练

  反复地大量地练习。

如果缺乏足够的练习,就算有足够的设计天赋也是无法提高设计水平。

只有不断地练习,反复地练习,才能迅速提高设计能力,做得越多,提高得越快,这个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必须踏踏实实地来。

当然如果练习的时候不思考只会事倍功半,就像学画一样,不光要用笔画,更需要动脑。

  四,审

  自己的作品能打动自己就是好作品吗?

其实对自己作品满意并不是件好事。

尤其是初学者对设计以及自身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会犯“自恋”的毛病,过于满意自己的设计,总以为自己设计得很完美,没有比这更好的,却不知自己设计得有多糟糕。

相反,当你水平真正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你对自己的设计就会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轻易满意自己的设计了。

因此要学会审问自己,虚心向人求教,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当你对自己的设计感到很满意的时候,记得审问自己,真的有那么好吗?

  五,问

  学会交流,不懂就问。

虽然大部分设计师性格都不太外向,但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还是每个设计师必须掌握的课程。

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设计师不仅需要和客户交流,还需要和同事同学交流,当然也需要利用网络与其他设计师交流,只有善于交流的设计师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

室内人

  六,知

  1,设计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多看专业理论知识以查漏补缺。

同时更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拥有丰富的知识,你大脑里的“素材”就越多,它们都将可能参与到你的设计里,你的设计才会生动饱满,富有思想内涵。

所以知名的设计大师们往往都是全才,他们不仅精通设计,更精通其他很多领域。

  2,设计师需要懂得体会生活,了解世界。

这需要实际调查和切身体会。

否则你的设计就会容易脱离生活,失去感染力,因为设计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同时设计师需要了解世界,以增长更多的见识,保持最新的思想观念。

一个思想落后、孤陋寡闻的设计师无论设计经验有多丰富,他的作品总会显得蹩脚和庸俗不堪。

  当然,要想有丰富的知识和见识都需要你在平时生活中主动去注意和积累。

  七,勤

  设计师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需要勤奋自学,优秀设计师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

如果平时没有抽时间主动去自我提高的话,那你的设计水平很难提高,甚至不进则退。

因此建议在学习或工作之余,多多花时间在设计上,这样才能更迅速提高你的设计水平。

  八,德

  设计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会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而且还会渗入到设计里,这也许就是对“设计为人”更深的一种诠释。

如果一个设计师思想道德狭隘的话,那么迟早会扼杀掉自己艺术细胞,堵塞自己的艺术之路,因为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人们所追求的真纯善美。

设计师应该要拥有广阔的胸襟,才能拥有广阔的设计空间与灵感空间,你的设计之路才会走得更远更通畅。

  九,久

  设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只有做久了才能拥有出色的设计水平和宝贵的设计经验。

既然选择了设计师这个职业,就要有耐心,努力做得出色。

虽然会遇到很多辛酸苦累,困难挫折,但不要退缩与放弃,没有这些,你的设计能力如何成长,你的经验如何获得?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忘掉它们,朝前看,自信地坚持走下去,你的脚步总有一天会踏上平坦的道路,到那时,成功就在你面前向你招手微笑。

  

  个人设计作品及学习资料,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讨论。

  

  个人多年收集精选网址奉献。

日本室内设计观感

来源:

地产中国网  2008-12-10

在北京的将近两年的时间,亲身体验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在清华美院时,有日本建筑家隈研吾、坂茂来讲课交流,考察了山本现显设计的建外SOHO、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院,六角鬼丈设计的郦城等,对他们的设计作了一些研究,有些了解。

回到长沙做设计工作室又能有机会听安藤忠雄讲课,觉得很有机缘。

日本设计简约中的禅意,特有的纯净,耐人品味的意境很让我喜欢。

缍有机会到日本考察,亲身体验这个民族的设计与风土人情,八天的行程,尽览了从坂神到中京,时间不算短,但对于大家来说,远远不够。

灌了满脑袋的和风情致,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琢磨、回味。

日本考察感受

 一、日本民族的艺术素养比较高,设计建筑师的融化实力强,素养高应该得益于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

我发现无论是大阪、京都、东京,这样的大都市,还是箱根、岐阜这样的小城艺术馆、博物馆都非常普及,或大或小,而且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不由感叹国内博物馆的冷清,把文化艺术普及于大众,有深厚、成熟的土壤,难怪设计如此之强,甚至于一个店铺里的陈设,站店的女孩一半时间是在调摆,一丝不苟的精致。

有幸参观厚广司、黑川、安藤、谷口吉生等几位建筑师的作品,这些知名的大师在设计界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其很多新意的设计同样让我们感叹,它们虽然隐在高楼大厦之中,当走近去,马上被它散发的艺术魅力所感染,精致的结构、简洁硬朗的立面,富有活力的空间,让我们猛拍不止。

这些作品很小,只有几百平方,甚至几十平方米,高楼的大厦依然盖不住光茫。

佩服这些不知名的设计师的敬业精神,一个小小的项目也做得如此精致传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水平也代表了日本设计师的整体水平。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结合得非常到位日本是个既现代而又传统的国家,是个工业大国,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如此小的相当于我们一个省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现代化程度非常高。

东京的摩天大楼,现代时尚的空间设计让人眼花缭乱,高科技产品也非常发达,而吃的、住的、用的却保持得非常传统,尤其是京都,极少有高层建筑,绝大部分是低矮的传统民居,居住空间内部是榻榻米,席地而坐、睡,保留了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

和室的空间都是用原木、白墙、和纸、木格推拉门构建。

这些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久而久之,现代与传统融合起来,现代的作品里通常融入了其东方美学的特征。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的法隆寺宝物馆就是典型的例子:

法隆寺可以被简单地描述为一幢类似立方体的建筑单体,它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建筑群中,各个时期建成的独立博物馆当中的一幢。

东京国立博物馆有大片的园林围绕在建筑之间,法隆寺宝物馆就处在一大片绿树的环抱之中,面前是一个方形的浅浅水池,参观者可以一条“漂浮”在水池上的薄薄石板“桥”进入它的入口。

法隆寺宝物馆内收藏的是珍贵的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品,所以对其陈列环境有很高的要求。

而另一方面,现代的博物馆必须提供给参观者一种放而舒适的参观环境

建筑师为了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两种性质的空间:

一是处于核心位置的完全封闭的石头盒子,把珍藏置于其中,精心设计了照明系统,其内部的效果就是只有藏品是被照高的周围基本上都是黑的(当然室内的地面还是有一定的照度,以保证参观者的行走)。

展厅内有极强的神秘感,更突显出藏品的珍贵第二种空间就是包在石头盒子之外的一个明亮透明的玻璃盒子。

另外,建筑师又以几片较薄的石头墙体立于玻璃盒子之外,它控制了室外光线的进入程度,同时形成了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灰空间,透过玻璃,望着外面的绿树和天空,经过过滤的柔和的天光流淌在石头盒子的墙壁上,心中回味刚刚看到的珍贵艺术品,这种感觉是多么让人满足啊!

这种独特的空间造就了参观者与藏品之间特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使参观者被深深的打动,参观的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大厅的外表面是一种高透明度的玻璃,反射率极低,所以从外面向建筑的内部看,参观者和藏品便自然而然了融入自然景物中。

而从建筑内部向外看,由于玻璃被纤细如丝的铝制竖向线条密分,就如同透过一层极其精致的帘子欣赏外面的景物,虽然是完全现代的建筑,但是却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传统的东方韵味。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沉重,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

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

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

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

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

又比如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指生产,并且人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仅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

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

在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来源:

哈佛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