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97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5 大小:15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1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1、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它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二、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1、对外贸易额:

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或货物出口总额按照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国际货物贸易额。

由于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国家货物进口额的合计数字理应等于所有国家货物出口额的合计数字。

但是,由于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即FOB价格)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即CIF价格)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

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出口总额。

2、对外贸易量:

是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

它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相对于对外贸易额而言在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规模时更为准确。

三、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按照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总贸易(GeneralTrade):

是以货物经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即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

2、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是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凡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计入出口贸易。

在专门贸易体系下,一国的货物进口包括:

(1)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直接进口货物;

(2)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从海关保税区域进入境内的进口货物;

(3)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从经济特区(如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进入境内的进口货物。

在专门贸易体系下,一国的货物出口是指通过海关直接出口的货物,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离开国境的;另一部分是进入经济特区,但没有离开国境的。

关境和国境的区别和联系:

一般来讲,一国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

但是一些国家在国境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还有的国家通过签署协议建立关税同盟。

这就使得前者关境小于国境,后者关境大于国境。

四、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1、直接贸易(DirectTrade):

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2、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

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也称为中转贸易。

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就是转口贸易。

3、过境贸易(TransitTrade):

指贸易货物在运输途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例,A国经过B国国境向C国运送贸易商品,对于B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

注意: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即:

交易关系的确立不同。

在过境贸易中,交易关系的确立是在出口国与进口国贸易商之间进行的;而在转口贸易情况下,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分别与出口国、进口国的贸易商订立买卖合同,达成实际交易。

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1、货物贸易

(1)货物贸易的概念:

针对有形的货物展开的贸易活动就叫货物贸易。

(2)货物贸易的类型: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国际货物贸易共分为10大类。

这10类商品分别为: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

(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

(2);矿物燃料、润滑剂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蜡(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

2、服务贸易

(1)服务贸易的概念:

针对无形的服务展开的贸易活动就叫服务贸易。

(2)服务贸易的类型: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依照服务的提供方式不同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4类,分别是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另外依照服务部门的不同,可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3大类,即:

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性服务。

六、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ofTrade):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差额。

贸易差额有三种表现:

(1)贸易顺差:

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的差额,又称为出超。

(2)贸易逆差:

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又称为入超。

(3)贸易平衡:

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

由于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刚好相等的情况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说贸易基本平衡。

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货物贸易或国际货物贸易结构。

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

国际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的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等。

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其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是指该国的对外贸易值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是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进口商品是从哪些国家或地区流入的。

通常用各国家或地区在该国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清楚地表明了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的一个概念。

九、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贸易系数(CoefficientofTrade),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从时间上看,国际贸易产生于15世纪后。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来讲的)

1、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国际贸易(15世纪后—18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第二,国际贸易商品的流向十分鲜明;第三,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讯条件的制约,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商品范围不大。

2、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商品范围扩大了;

第二,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的国家多了。

3、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19世纪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国际贸易在一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1914年—1945年)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国际贸易的规模相比较战前出现了萎缩,并且年均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

5、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的增速在不同的子时期呈现出重大差异;第二,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第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第五,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分工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

他们开发矿山,建立甘蔗、咖啡、烟草等农作物的种植园,生产和提供本国不能生产的农作物,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建立起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出4个特点:

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把原料生产国和工业品生产国联系在一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其次,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

由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

革命,它的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能力大大加强。

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工厂”,如l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制造商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铁路设备的制造。

英国垄断了世界贸易和世界航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马克思曾对英国当时所处的顶峰状态进行过描述,写道:

“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

再次,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

这些商

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

最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欧洲殖民国家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的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野蛮、暴力掠夺、超经济强制转化为比较和平的贸易或经济方法,利用交换行为,逐步把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经济逐一纳入国际分工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l9世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分工模式,是以先进

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

的分工。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大战)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出4个特点:

首先,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

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亚非拉国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

落后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这种双重依赖性导致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会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这些国家,从而使这些国家也成为周期性波动经济的一部分。

其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外依赖性。

其次,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

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1886年,英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为20%,l913年下降到l3.1%,而其他西欧和北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德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却迅速上升。

再次,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的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

1848年,美国芝加哥第一家谷物交易所诞生。

1862年,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成立。

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二战后)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出6个特点: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二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

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发展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改变了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突出了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及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依赖,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

(2)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二战前,在工业国家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细分,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

越来越多的次级部门跨越国界,形

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工。

目前,多数的产业内部分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例如,在拖拉机研发和生产方面,美国企业侧重发展大功率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这主要是基于美国土地辽阔,大面积耕种的要求;英国主要发展中型轮式拖拉机;德国关注小功率的轮式拖拉机。

第二,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由于各国科技工艺水平、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存在着差异,一国在某一种零、配件或部件的生产上可能拥有优势,其他国家则可能对另一种零、配件或部件的生产拥有优势,因此就产生了零、配件或部件生产的国家之间分工的必要,实现零、配件或部件的专业化生产。

第三,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是指不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

例如,在化学工业中,某国的一些工厂专门生产半成品,然后出口这些半成品,供给设在其他国家的化工厂去生产各种化学制品。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战后的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等因素都导致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之间的内部分工迅速发展。

二战后,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同

的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或集团纷纷出现,多数属于封闭式的一体化组织或集团,即对成员

和非成员适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经济一体化

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当属欧盟。

(5)服务业的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二战前,国际分工主要局限于生产制造类的产业部门,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分工开始从有形商品领域发展到无形商品领域——服务业。

事实上,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形成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制造行业国际分工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

(6)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是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的,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是垂直型的,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外部分工是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等方式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的形成

在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下,各国不必再保持与每一个贸易对手国家的贸易平衡,而是寻求以对一些国家的贸易盈余来冲抵对另一些国家的贸易逆差,最终保持总贸易量基本平衡。

2.国际金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1914年前世界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世界各国货币的价值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尺度,并使各国货币汇价保持稳定;二是为世界各国商品价格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尺度,从而使各国商品以同一货币标价时,价格基本相同,有助于将各国的商品生产与交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货币的产生是各国生产与交换国际化的表现与结果。

在已形成的世界市场上,世界货币发挥着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3.形成比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

1)世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世界市场价格的统一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

2)固定的商品市场、专业的商业机构、完备的运输设施

4.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交易对象

世界市场的交易对象分为有形商品(货物)和无形商品(服务)两大类。

2.参与国家

对于参与世界市场活动国家的分类,目前较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所有国家分为: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

3.订约人

世界市场的订约人依据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企业与企业主联合组织;第二,政府机构世界市场上的政府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作为直接的采购方,在世界市场采购货物与服务,属于政府采购范围;或直接作为卖方提供货物与服务,如通过商品输出的方式提供军事或经济援助。

二是政府专门设立的干预机构,通过在世界市场上买进与卖出商品以调整市场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市场价格。

三是政府设立的促进出口机构。

第三,国际机构:

国际机构在这里主要是指诸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等机构。

第四,其他机构

4.国际商品市场形式

(1)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具体包括:

商品交易所;拍卖;博览会、展览会。

第一,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它是在指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由特定的交易人员(一般为会员经纪人)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专业市场。

最早的商品交易所是建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粮食交易所。

交易所运作一般采取会员制。

在交易所中进行的商品交易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

现货交易是实际或当期的商品买卖活动,以卖方交货、买方付款完成合约,具有即期交割性质。

期货交易合约是指买卖双方签订的在将来一个确定时间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某商品的协议。

第二,拍卖

拍卖是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验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高者的过程。

以拍卖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大多数是品质不容易标准化、不易存储、生产厂家众多、产地分散或难于集中交易的商品。

第三,博览会、展览会

博览会是一种定期在同一地点、在规定的期限内举办的有众多国家、厂商参加产品展销的国际市场。

举办博览会的目的是使参展者展示科技成果、商品样品,洽谈业务,促成贸易。

展览会一般是不定期举办的,它与博览会的区别是只展览不销售,通过产品展示,促成会后的交易。

(2)非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5.国际商品销售渠道

常见的国际商品销售渠道类型如下表所示:

出口国

进口国

1.出口企业

国外用户

2.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商

进口商----国外用户

3.出口生产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进口商----零售商------国外用户

4.出口生产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批发商----零售商------国外用户

5.出口生产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

6.出口生产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零售商------国外用户

7.出口生产企业

零售商------国外用户

6.国际运输与信息网络

三、世界市场的交易方式

第三节世界市场价格

一、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商品世界市场价格按照其形成原因、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主要包括:

(1)调拨价格调拨价格(TransferPrice)又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出于在国际经营业务中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负,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以及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该价格一般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

(2)垄断价格:

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控制力确定的价格,有买方垄断价格与卖方垄断价格两种形式。

(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二、世界市场价格的决定

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影响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

1.垄断;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通过影响供应量(需求量)或直接干预价格的做法对国际市场价格施加影响。

2.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市场结构;4.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因素包括:

产品品质与包装、付款条件、运输条件、销售季节、品牌(是否是名牌)、使用的货币、成交数量、客户的爱好、地理位置、广告宣传、服务质量等,它们都会对产品需求产生影响。

6、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贸易政策的构成因素

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

(1)政策主体。

是指政策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2)政策客体或政策对象。

即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3)政策目标。

即贸易政策行为的目的。

(4)政策内容。

即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5)政策手段。

即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未采取或很少采取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干预的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

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干预的政策。

第二节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全社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形态。

当时,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流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成为人们意念中利润和财富的源泉。

因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主义便产生了。

2.主要论点

(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货币——金银是唯一的财富,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财富。

因而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最好是不输入,只有这样,一国才能迅速地增加货币,即财富的积累。

同时为保留货币,禁止货币出口。

(2)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增加一国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

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的商品总值。

但不要求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有顺差,而是从每年总的进出口贸易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

1.早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

(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

(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2.晚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

主要体现在奖出限入方面。

为鼓励出口,西欧各国采取的措施包括:

(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

(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贸易公司,实行独占性的殖民地贸易政策;(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等。

第三节自由贸易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

1.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与胜利

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一方面引发了对国外廉价的工业原料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